红花抗炎有效成分的研究(第2报)

来源 :中药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llnv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红花抗炎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报)基础上,将其有效部位用低压硅胶柱层析等手段,分离得到含量较少的四个单体,经红外、核磁、质谱及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二棕榈酸甘油酯(Ⅲ)、油酸(Ⅷ)、亚油酸(Ⅸ)、及β-谷甾醇-3-O-匍萄糖甙(Ⅹ)、其中二棕榈酸甘油酯及β-谷甾醇-3-O-匍萄糖甙为首次从红花中分离得到。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active constituents of safflower anti-inflammation (first report), the effective fractions were separated by low-pressure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to obtain four monomers with less content, via infrared, nuclear magnetic, mass spectrometry and chemistry. Methods were identified as dipalmitin (III), oleic acid (VIII), linoleic acid (IX), and β-sitosterol-3-O-glucose (X), dipalmitoyl glyceride And β-sitosterol-3-O-glucose was isolated from safflower for the first time.
其他文献
从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十二个单体。经理化常数及光谱分析,鉴定了其中的六个化合物:鸦胆苦醇(Brusatol)、没食子酸乙酯(Ethylgallat
3组雄性豚鼠分别腹腔注射维生素C 0mg/d、10mg/d、100mg/d,共4周。在实验2周时,每只动物用完全F氏佐剂进行免疫。未补充维生素C组豚鼠,从实验第2周始,体重明显减低,整个实验
中药药性理论是学习中药及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气味理论。本人对现行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凌一揆主编,1983年版)进行统计,发现五味中的辛味
简单的生活在我的楼上住着一个中学生,虽然我从没看见过她一面,但我知道她是个勤奋的学生。每天早晨很早的时候,就听到她朗朗的读书声,晚上大概10点多钟了,她会准时读英语。她的声音
木芙蓉为锦蔡科木槿属植物 Hibiscusmatabilis L.它的叶和花在中国医药史书中早已收载入药,性味微辛、平、无毒、有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排脓止血等功效。民间历来应用花和叶
当代中外名医有很多宝贵的治疗癌症的经验,笔者多年来一直多方搜集,现选介18方。略加注释,以飨读者。 1、青麝散(北京名老中医郭士魁方):青黛30克,麝香0.3克,雄黄15克,乳香1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根,约有7种作黄芩入药,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为传统的清湿热中药。五十年代初期对其药理研究发现有降压、解热、利尿等作用,但有许多报告不尽一致。
<正> 黄精的炮制都用蒸法,需反复蒸至内外滋润黑色,以色黑,味甜者为佳。一般需蒸10hr以上才能符合要求。我们采用“润——蒸——焖”的办法炮制黄精,缩短了炮制时间,且制品内
根据美国化学会出版的 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Source Index Quarterly No.4 统计结果 ,2 0 0 2年度我国 包括台湾地区 有 79种科技期刊进入 CA千种表 . 西北植物
麝香是一种与牛黄并列的常用名贵中药。前者为生理产物,后者是病理产物。显然,前者易得,后者难求。一般价格相差一倍以上。这两种中药,依靠天然产物,自古以来是难以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