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需要提升三种能力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happy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高考考试现状看,高考作文写作大多数达不到语文专家们设想的要求,比较肤浅、单一,表述不清,其原因在于考生的思辨能力、审题能力、表达能力不强。考生在备考时应就这些方面进行突破。
  一、重点提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如果考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他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却又是目前大多数中学生所缺失的能力。欧美现在的考试作文大多是论文式的,思辨色彩很浓,比如:“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追求真理,却涉及利害关系怎么办?”“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等等。这些作文题充满哲思,能让考生直面自我,深入剖析问题;注重培养考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高考命题专家们的思想意识很先进,他们充分利用高考试题的指挥棒作用,苦心孤诣地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走上良好的运行轨道;他们充分吸收欧美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使语文教学融入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所以从2011年开始,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不再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了,而是明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专家们限定“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意图很明确:首先是为了反对2011年以前考场上流行的文体不清、辞藻华丽、内容空洞、思想空虚的“四不像”文章;其次,作为语文学科,文学性不能丢弃,故而保留“记叙文”;更重要的是,强调“议论文”,就是想和欧美教育理念接轨。
  从现实的情况看,有文学才华的考生毕竟是少数,所以写记叙文的考生不是很多,而能写出好文章的考生更是屈指可数。记叙文由于其文体特征,如果写不出彩,就很难入阅卷老师的法眼,得分可能会比写得一般的议论文更低,所以大多数考生考场写作普遍选择议论文。
  然而议论文写作目前存在新“八股”现象,其议论文模式是“引述材料→提出论点→举例论证(一般举三个平行事例)→回扣材料→总结收束”。这种模式,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考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比如材料的引述是否灵活,论点的提出是否得当,事例的论证与分析是否合理等;但是“模式”的出现显然与命题者的意图相违背,因为它不能很好地培养考生的思辨能力,反而局限了考生的思维。专家们提倡思辨能力的培养,显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紧迫性。那么,考生该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呢?笔者认为考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引入哲学
  有专家认为应该在中学开设哲学课,这在广大中学教师看来,显然是把大学的内容提前到中学来了。中学生课业本来就重,再加上这么一门似乎很枯燥的学科,估计效果不好。实际上,高中所学的唯物辩证法就初步涉及了哲学内容。笔者认为考生在写作时引入较为浅显的哲学理论并加以灵活运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在自主性探究中培养思辨能力
  自主性探究可以培养考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可以增强考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考生探究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感兴趣而带有思辨色彩的相关问题。
  二、着力提升审题能力
  考场作文一旦离题,即使文章的内容再充实、文字再优美、技巧再高超,统统都是“浮云”。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的审题本身并不难,然而离题作文却比比皆是,且离奇古怪,让阅卷老师大跌眼镜。从高考作文可看出考生离题的原因大致有三:不解文义、断章取义、胡乱联想。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是顾城的一首诗《忧天》,由于材料是诗歌,很多考生就有了畏惧感,不仔细地去阅读理解材料,而是仓促行文,有的胡思乱想:是不是要保护地球啊,是不是要保卫国家啊……有的断章取义:看到“拒绝”,马上立意为“要学会拒绝”;看到地球失去引力就说要“环保”,看到“惊恐”便说“人不能有畏惧之心”;有的联想过度,由“大地”联想到“母亲”,由母亲联想到家,由家联想到家乡,由家乡联想到祖国,于是“热爱父母”“保家卫国”等主题“大行其道”;还有人从“无依无附”联想到人生要有“目标”,要有“梦想”……
  造成这些离题作文的根本原因是考生的阅读能力不高。一个中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应达到以下水平:能运用工具书、参考资料来解决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和知识疑难;能正确理解全文的中心内容,归纳中心思想;能正确理清文脉、分析层次段落;能正确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与特点;能辨析文章的意蕴(言外之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理解作者的写作中心所在;能对文章作出基本的评价。现在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读”,由“读”而“悟”。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能“悟”者有几人?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的看法,都弱化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文章阅读该分析的还得分析,该肢解的还得肢解,内容要鉴赏,结构要分析;关键要能使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重视提升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在这里包括文字表述能力和书写能力。
  近年来,网络的不少“将错就错”的不规范语言对考生的影响极大,使许多本来语言基本功就非常薄弱的考生,在表达时更加碎片化和“意识流化”。这类考生的作文,往往使人不知所云,无法卒读。有考生在作文中说:“树根深深扎根,获得了自由;流星无依无靠,没有自由。”“地球失去引力,我们就会变成流星,所以我们要有壓力。”“没有梦想就像流星在天空中飘荡,有梦想就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土中。”这类一个句子无法说出一个清楚的意思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错字连篇,最常见的是许多考生把“参天大树”写成“苍天大树”。语言基本功,要提高并不难。笔者认为,只要考生在平时就注意语法学习、语言基本表达训练,多做语基题和语用题,表述能力自然就加强了。
  书写能力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能力,在高考作文中起的作用却并不小。字迹端正、优美可以引发阅卷老师的愉悦感,文章的分数自然较高。有许多阅卷老师反映考生的字迹实在不敢恭维,甚至无法辨认。这样的文章,辨认一个字都有难度,谁还有心思去看完整篇文章。从近年来的评卷情况看,字迹好坏影响的分数绝对超过5分。所以,考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其他文献
无论是小学的测试,还是中高考,只要试卷一到手,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先看看作文题目是什么,如果是平時写过或见到过的,立即兴奋起来,觉得胜券在握;反之,大脑则立即一片空白,情绪也会一落千丈,平时会答的题在情绪低落的状态下也不知该怎么答了。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平时对学生进行各种快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种能力的训练是对大脑“思”能力的训练,持
期刊
在唐代散文家中,柳宗元的寓言创作独树一帜,可以说,寓言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创造性的部分之一。他的寓言作品虽不是很多,但思想性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在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寓言创作中,其寓言作品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下面笔者就从影响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因素、艺术成就及其影响三个方面作浅要分析。  在柳宗元之前,我国古代寓言已出现过一次创作高峰,那就是先秦诸子寓言。先秦诸子寓言的繁荣,是在当
期刊
这些年从上到下,各级教育部门都热衷开展公开课活动,公开课呈泛滥之势。  以笔者近三十年的教育和教研经验,笔者觉得很多公开课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根源在于在于公开课本身的一些特点。  有的公开课靠的是先进的教育手段,选用别的学校或者多数学校还没有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这样的公开课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教学资源处于劣势的学校和教师的一种伤害。  有的上公开课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好,譬如普通话标准,粉笔字
期刊
在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基础上,教材选编了不少文道合一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好作品。这对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沉淀的廉政文化是滋养良好品质的玉液琼浆  倡廉从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人们坚守“廉洁为官,清白做人”的信念是崇尚美德的追求。在语文教材的许多名人名篇
期刊
初次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约是在两年前,出于工作需要,我不得不下一番苦功去啃食一本本枯燥乏味,半懂不懂的教育学著作,日夜不停地游走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大概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只读了部分内容,我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急不可耐地跑到学校的图书库里去寻,结果一无所获。无奈之下,我从
期刊
教育部印发《乡村校园长“三段式”培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四个文件,旨在规范引领乡村校园长培训,加强乡村校园长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校园长能力素质。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乡村校园长办学治校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重规划轻执行,重单一轻综合,重会场轻现场,重短期轻长期等薄弱环节,《指南》将着力解决当前乡村校园长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悉,《指南》四个文本各有重要举措。《乡
期刊
2.创设情景,盘活阅读经验,获得情感共鸣  2013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唐诗鉴赏”做了如下规定: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唐诗作品。创设诗词句运用情景,唤醒阅读体验,获得情感共鸣不失为诗词句综合运用考查的新路径。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很多默写题均采用这种命题方式,只是在创设情景的布点上各有侧重。  常见的情景导入方式
期刊
【原文】  同学赞  莫 言  找一个理由,和同学见一面,不为别的,只想一起怀念过去的岁月,一口老酒、一首老歌,热泪盈眶。  找一个理由,去和同学见一面,不管混得好还是混得孬,只想看看彼此,一声同学,一份关切,情谊绵长。  找一个理由,去见一见同学,时间一年又一年,青春已逝,年华已老,一声珍重,一句祝福,感同身受。  找一个理由,去见一见同学,这是我们最信任的人,大碗喝酒,大声唱歌,一生兄弟,一世
期刊
释疑解惑,发现新知,是探索的真谛。笔者从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悟出:教师设疑教材定论和引导学生质疑教材本身的矛盾,是培养学生探索教材的两条基本途径。  一、设疑教材定論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在课标指导下,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解惑、发现,再质疑、再疑惑、再发现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索教材的主要途径。笔者常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设疑:  1.设疑中心理念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
期刊
三、创设语文活动,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讲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很多时候它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让学生去感悟获得的东西可能更多。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通过活动,自己去体验,去思索,去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校一位教师讲的《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令笔者感触颇深。教者知道,课前孩子们对五星红旗的来历不够清楚,对五角星所象征的意义不够了解,对五星红旗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