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阅读的重心由强调接受信息转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信息。”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着重进行了阅读理解策略的训练,现做简单介绍。
1. 阅读中的识记策略识记策略是记住阅读材料的有效方法,包括复述策略和重复策略。
1.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复述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朗读,另一种是在心里默默地说,这样有助于记忆。
1.2重复策略。
(1)重复的时间安排。根据遗忘规律,做到三点: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限時记忆。
(2)重复的次数安排--过度复习。背诵课文,如果刚刚能背诵(但还不熟练),就停止学习,记忆效果一般不会太好。我们指导学生在刚刚能背诵的情况下,再读几遍,即“过度复习”,记忆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不过,过度复习要和及时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起来使用。
(3)重复的有效方法。①试图回忆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一遍一遍地读课文来记住课文,而是读过一遍后,试图去回忆,回忆不出来再去读。这样做能提高注意的集中程度,把注意有效地指向自己未掌握的部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诊断和自我约束能力。试图回忆的方法常用的有读背结合法、遮挡法、自问自答发和同学之间互问互答法等。②整记与分记相结合。把一篇课文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记忆,最后依据线索拼成一个整体来记忆。③运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手、眼、口、耳、脑并用,协同作战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方法有:录音法--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朗读的内容,然后边听边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朗读法--大声朗读和富有表情的朗读;表演法--根据内容情节,边读边配以动作。
2. 阅读中的组织策略学生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为“文字→内容→思想”及“思想→内容→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内容,理解思想,然后考虑文字、内容、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一篇课文乃至一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完成双向心理过程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策略:
(1)圈画批注。在文字下面画线或标着重号是指引注意集中于重要信息(或主要思想)的学习方法。明辨主要思想并给予标记,比消极被动地阅读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只要这种努力是指向课文的深层次水平加工,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圈画批注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指导学生用特定符号圈画指定的内容,在黑板上示范批注,并告诉学生为什么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然后让学生阅读时自行圈画批注,从而逐步掌握这一学习策略。
(2)做笔记和提要。指导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把一些关键句子、重点词语和主要段落摘抄下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也有助于学生记住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作提要,也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策略有段意联结法、问题法、扩展中心句法以及纲要线索法。纲要线索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题纲要法,即运用语句、词语来表达主要内容及结构层次;二是符合纲要法,运用术语、符号、图示、箭头等手段来表示。需要指出的是,作提要时脱离课文凭记忆来做效果更好,因为这样能迫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课文的意义被学生重新加工和组织到记忆中去。
3. 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就是指学生如何来认识和监控、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教学中加强阅读元认知策略的训练要重点加强四种意识的训练:
(1)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有必要运用认知策略,让学生尝到甜头,或者经常在教学中渗透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从而有效地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认知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2)加强阅读任务的意识。教学中每读一次文章,都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的、要求,让学生根据阅读目的要求有指向性地阅读,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样读,从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要求选择有效地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3)加强阅读材料特点如何影响记忆与理解的意识。文章的难度、长短、结构性质、语言叙述特点等,会影响人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不同特点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并让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特点文章的策略。例如阅读记叙文,必须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记忆和理解,而阅读说明文则应该抓住事物的几方面特点来记忆和理解。
(4)加强对阅读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 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准确判断阅读的困难程度,合理分配时间和注意力,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阅读进程和理解上的障碍或问题,采用与任务相匹配的策略,并预见结果。对阅读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训练方法之一是教会学生反省认知,也即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问自己: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我理解了吗?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理解?
总而言之,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很多,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师一定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1. 阅读中的识记策略识记策略是记住阅读材料的有效方法,包括复述策略和重复策略。
1.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学习材料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复述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朗读,另一种是在心里默默地说,这样有助于记忆。
1.2重复策略。
(1)重复的时间安排。根据遗忘规律,做到三点: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限時记忆。
(2)重复的次数安排--过度复习。背诵课文,如果刚刚能背诵(但还不熟练),就停止学习,记忆效果一般不会太好。我们指导学生在刚刚能背诵的情况下,再读几遍,即“过度复习”,记忆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不过,过度复习要和及时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起来使用。
(3)重复的有效方法。①试图回忆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一遍一遍地读课文来记住课文,而是读过一遍后,试图去回忆,回忆不出来再去读。这样做能提高注意的集中程度,把注意有效地指向自己未掌握的部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诊断和自我约束能力。试图回忆的方法常用的有读背结合法、遮挡法、自问自答发和同学之间互问互答法等。②整记与分记相结合。把一篇课文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记忆,最后依据线索拼成一个整体来记忆。③运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手、眼、口、耳、脑并用,协同作战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方法有:录音法--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朗读的内容,然后边听边看,从而提高记忆效果;朗读法--大声朗读和富有表情的朗读;表演法--根据内容情节,边读边配以动作。
2. 阅读中的组织策略学生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为“文字→内容→思想”及“思想→内容→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内容,理解思想,然后考虑文字、内容、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一篇课文乃至一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完成双向心理过程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策略:
(1)圈画批注。在文字下面画线或标着重号是指引注意集中于重要信息(或主要思想)的学习方法。明辨主要思想并给予标记,比消极被动地阅读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只要这种努力是指向课文的深层次水平加工,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圈画批注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指导学生用特定符号圈画指定的内容,在黑板上示范批注,并告诉学生为什么对这些内容作圈画批注,然后让学生阅读时自行圈画批注,从而逐步掌握这一学习策略。
(2)做笔记和提要。指导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把一些关键句子、重点词语和主要段落摘抄下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也有助于学生记住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作提要,也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策略有段意联结法、问题法、扩展中心句法以及纲要线索法。纲要线索法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题纲要法,即运用语句、词语来表达主要内容及结构层次;二是符合纲要法,运用术语、符号、图示、箭头等手段来表示。需要指出的是,作提要时脱离课文凭记忆来做效果更好,因为这样能迫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课文的意义被学生重新加工和组织到记忆中去。
3. 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就是指学生如何来认识和监控、调节自己的阅读行为,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教学中加强阅读元认知策略的训练要重点加强四种意识的训练:
(1)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有必要运用认知策略,让学生尝到甜头,或者经常在教学中渗透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从而有效地加强使用策略必要性的意识,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认知策略进行有效阅读。
(2)加强阅读任务的意识。教学中每读一次文章,都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的、要求,让学生根据阅读目的要求有指向性地阅读,让学生明确读什么、怎样读,从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要求选择有效地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3)加强阅读材料特点如何影响记忆与理解的意识。文章的难度、长短、结构性质、语言叙述特点等,会影响人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不同特点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并让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特点文章的策略。例如阅读记叙文,必须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记忆和理解,而阅读说明文则应该抓住事物的几方面特点来记忆和理解。
(4)加强对阅读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 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准确判断阅读的困难程度,合理分配时间和注意力,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阅读进程和理解上的障碍或问题,采用与任务相匹配的策略,并预见结果。对阅读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训练方法之一是教会学生反省认知,也即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问自己: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我理解了吗?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理解?
总而言之,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很多,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师一定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