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认为,"活"的语言课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特征:一、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盎然,有着强大的学习动机;二、课堂中学生充分自主,大胆表现,积极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三、整节课师生情感双向交流反馈,形成与课文感情基调一致的心理环境,在情感享受中学到知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三点并不容易,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新课程教学的尝试。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动机
二、设置活动情境,让学生自主表现
三、艺术,师生情感互动,使学生身不由己,醉心其间
【关键词】巧妙导入 活动情境 情感互动
吕淑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新课程以培养适应社会的时代人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语文课就应该打破那种沉闷、单调呆板的空气,而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热情高涨的氛围。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是“活”。其实这只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认为,“活”的语言课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特征:一、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盎然,有着强大的学习动机;二、课堂中学生充分自主,大胆表现,积极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三、整节课师生情感又向交流反馈,形成与课文感情基调一致的心理环境,在情感享受中学到知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三点并不容易,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新课程教学的尝试。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动机
课程导入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给学生一份迫切的期待。使它人急于“登堂入室”。因此,激发学习动机,最主要从导入艺术入手,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导入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产,让学生因好奇要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因爱美而要学;或揭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因探究而要学;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形成关注而要学;或触及不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求知,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快乐。
二、设置活动情境,让学生自主表现
把课堂比作舞台,表演的不能仅仅使教师。如果教师一味地唱“独角戏”,即使表演得再精彩,久而久之,“观众”也会产生“如今已觉不新鲜”的厌恶感。所以我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竭力将学生推向“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教师只作些点拨和指导。
基于此,我常常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形成课堂教学的设法。我组织的课堂讨论,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各抒己见”式。教师首先巧妙地设计具有一定的深度的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让他们仨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在广泛讨论,集思的基础上,教师再画龙点睛地引导和点拨。二是小组合作式。面对一切有争议或需要搜集整理的问题,我就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小组讨论完成后,我组织全班的交流,有时还组织组间竞赛,促使学生为了小集体荣誉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激起了讨论的高潮,使课堂气氛极为活路。三是派别辩论式。我常常精心设计一个提问,我意促使学生因看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派别之间相互质难、争辩,用道理和事实证明自己的见解,反驳对方的观点,从而形成群情激昂的“争鸣”场面,给老师的综合分析提供水到渠成的契机。真理愈辩愈明,有时候,双方通方争辩,结果往往扬序幕了自己的某些偏颇的见解,吸收了对方的“合理成分”从而得出了一个正确答案。
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时机,我还常常根据课文情节让学生展开想象,续编、补写,学生更乐于此,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我经常会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从中体会到做老师的快乐。
三、艺术,师生情感互动,使学生身不由己,醉心其间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而且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教师除讲授正式的课程外,还应通过自己的意识信号输送情感信息。老师满腔热情地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可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变给教师以精神慰藉而使教学更富于激情。作品、教师、学生三者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才能用心灵去感知和领悟,使跃然纸上的形象跃然于脑中,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情感愉悦,心里舒适。
师生情感交流可以通过表情、目光,更在于通过教师语言。丰富的教师语言可以使学生产生信服、尊敬,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同一篇课文,有的老师可以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有的老师却讲得味同嚼蜡甚至可以讲得支离破碎,不知所云,造成课堂“万马齐喑”的场面。
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我首先注意每一篇课文语文的整体情调。一般而言,一篇课文确定一种语言情调。如《最后一次讲演》,课堂的语言应当慷慨激昂,力量千钧,变表现闻一多先生满腔悲愤;《春》一课,语言应以表现春天的诗情画意和对春天的喜爱及赞美。一篇课文一种情调,多篇课文呈现出多种情调,这就打破了“千课一腔”的单调与沉闷,给课堂带来新鲜与活力。
其次,在不影响一篇课文的整体语言风格的前提下,每一堂课的语言,还应力求灵活多变,活泌形象,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造成共鸣效应,讲到激昂处,不妨慷慨陈词,声如洪钟;讲到欣喜处,不妨眉飞色舞,妙语连珠;说道沉痛处,不妨摇头轻喟,如诉如怨;说到心酸处,不妨进入角色,言辞,语调低沉……语言摇曳多姿,富于变化,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效果,使学生时悲时喜,感受变化的起伏,课堂自然不会变成“一潭死不”了。
以上几例,是我在教学中善于引导而又执著求索的点滴体会。总之,在一个个小目标的航程中,赋予乐趣,达标人数必然增多,大目标也就迎刃而解。但课堂上的“乐”决不是张口笑,而是心悦、情趣的振奋,“活”也决不是活跃、热闹,而是心动、脑思、手做。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其精神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开发智能。打破常规,定能收获惊喜!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动机
二、设置活动情境,让学生自主表现
三、艺术,师生情感互动,使学生身不由己,醉心其间
【关键词】巧妙导入 活动情境 情感互动
吕淑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新课程以培养适应社会的时代人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语文课就应该打破那种沉闷、单调呆板的空气,而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热情高涨的氛围。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是“活”。其实这只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认为,“活”的语言课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特征:一、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盎然,有着强大的学习动机;二、课堂中学生充分自主,大胆表现,积极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三、整节课师生情感又向交流反馈,形成与课文感情基调一致的心理环境,在情感享受中学到知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三点并不容易,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新课程教学的尝试。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动机
课程导入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给学生一份迫切的期待。使它人急于“登堂入室”。因此,激发学习动机,最主要从导入艺术入手,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导入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产,让学生因好奇要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因爱美而要学;或揭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因探究而要学;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形成关注而要学;或触及不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求知,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快乐。
二、设置活动情境,让学生自主表现
把课堂比作舞台,表演的不能仅仅使教师。如果教师一味地唱“独角戏”,即使表演得再精彩,久而久之,“观众”也会产生“如今已觉不新鲜”的厌恶感。所以我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竭力将学生推向“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教师只作些点拨和指导。
基于此,我常常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形成课堂教学的设法。我组织的课堂讨论,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各抒己见”式。教师首先巧妙地设计具有一定的深度的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让他们仨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在广泛讨论,集思的基础上,教师再画龙点睛地引导和点拨。二是小组合作式。面对一切有争议或需要搜集整理的问题,我就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小组讨论完成后,我组织全班的交流,有时还组织组间竞赛,促使学生为了小集体荣誉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激起了讨论的高潮,使课堂气氛极为活路。三是派别辩论式。我常常精心设计一个提问,我意促使学生因看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派别之间相互质难、争辩,用道理和事实证明自己的见解,反驳对方的观点,从而形成群情激昂的“争鸣”场面,给老师的综合分析提供水到渠成的契机。真理愈辩愈明,有时候,双方通方争辩,结果往往扬序幕了自己的某些偏颇的见解,吸收了对方的“合理成分”从而得出了一个正确答案。
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时机,我还常常根据课文情节让学生展开想象,续编、补写,学生更乐于此,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我经常会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从中体会到做老师的快乐。
三、艺术,师生情感互动,使学生身不由己,醉心其间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而且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上教师除讲授正式的课程外,还应通过自己的意识信号输送情感信息。老师满腔热情地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可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变给教师以精神慰藉而使教学更富于激情。作品、教师、学生三者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才能用心灵去感知和领悟,使跃然纸上的形象跃然于脑中,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情感愉悦,心里舒适。
师生情感交流可以通过表情、目光,更在于通过教师语言。丰富的教师语言可以使学生产生信服、尊敬,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同一篇课文,有的老师可以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有的老师却讲得味同嚼蜡甚至可以讲得支离破碎,不知所云,造成课堂“万马齐喑”的场面。
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我首先注意每一篇课文语文的整体情调。一般而言,一篇课文确定一种语言情调。如《最后一次讲演》,课堂的语言应当慷慨激昂,力量千钧,变表现闻一多先生满腔悲愤;《春》一课,语言应以表现春天的诗情画意和对春天的喜爱及赞美。一篇课文一种情调,多篇课文呈现出多种情调,这就打破了“千课一腔”的单调与沉闷,给课堂带来新鲜与活力。
其次,在不影响一篇课文的整体语言风格的前提下,每一堂课的语言,还应力求灵活多变,活泌形象,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造成共鸣效应,讲到激昂处,不妨慷慨陈词,声如洪钟;讲到欣喜处,不妨眉飞色舞,妙语连珠;说道沉痛处,不妨摇头轻喟,如诉如怨;说到心酸处,不妨进入角色,言辞,语调低沉……语言摇曳多姿,富于变化,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效果,使学生时悲时喜,感受变化的起伏,课堂自然不会变成“一潭死不”了。
以上几例,是我在教学中善于引导而又执著求索的点滴体会。总之,在一个个小目标的航程中,赋予乐趣,达标人数必然增多,大目标也就迎刃而解。但课堂上的“乐”决不是张口笑,而是心悦、情趣的振奋,“活”也决不是活跃、热闹,而是心动、脑思、手做。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其精神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开发智能。打破常规,定能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