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想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利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文章简要分析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和作用,并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和发展。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数学教学的主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能达到内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搜集、整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一、简要介绍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也就是指独立个体能够主动选择并控制学习的目标、内容、机会、时间及方法等,并有能力对学习效果进行自主的评价和总结,这种模式的学习就是自主学习。相对独立的个体能够主动、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具备的心理特征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能力细化后形成的。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持续保持积极主动、自觉、内驱性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意识。如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积极主动、独立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这种能力不仅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其他科目学习甚至更高级别阶段的学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对自主学习能力有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的好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听讲是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但是小学生年龄小,稳定性差,很难将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师身上,这就需要教师规范课堂纪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其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用心去记的习惯。数学教材里涵盖丰富的图画、文字和图形,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发现区别和联系,做出正确判断,在观察的同时用心识记数学公式、数学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再次,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准确计算的习惯。书写规范、格式准确是提高数学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书写规范、格式准确的学习习惯。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方法有问题,他们认为数学也像语文和英语学科一样,只需要把概念、公式和定理背熟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是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不同于英语和语文学科,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灵活掌握并加以运用。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出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方法。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和方法的源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包含大量的图画、图形,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要有序,按照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法,明确图画和图形表述的含义,能按照图意要求填写数字和符号。对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及阅读时获取数学信息的基本途径,只有读懂题目,才能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完成知识的重新构建。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质疑问难的方法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会逐步内化为自主学习能力,为其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三)利用有效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课堂的时间有限,如果想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带着问题和疑惑进入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巩固自己已经理解或掌握的知识,深入地学习自己不了解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前,可以给学生设置几道预习题目,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首先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再研究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预习教师要讲的知识。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变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蒋贵斌.浅谈有关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J].学周刊,2019(11):94.
[2]殷晓格.谈小学數学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8(34):40-4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和发展。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数学教学的主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能达到内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搜集、整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一、简要介绍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也就是指独立个体能够主动选择并控制学习的目标、内容、机会、时间及方法等,并有能力对学习效果进行自主的评价和总结,这种模式的学习就是自主学习。相对独立的个体能够主动、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具备的心理特征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能力细化后形成的。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能够持续保持积极主动、自觉、内驱性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意识。如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积极主动、独立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这种能力不仅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其他科目学习甚至更高级别阶段的学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对自主学习能力有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的好坏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听讲是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但是小学生年龄小,稳定性差,很难将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师身上,这就需要教师规范课堂纪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其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用心去记的习惯。数学教材里涵盖丰富的图画、文字和图形,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发现区别和联系,做出正确判断,在观察的同时用心识记数学公式、数学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再次,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准确计算的习惯。书写规范、格式准确是提高数学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书写规范、格式准确的学习习惯。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方法有问题,他们认为数学也像语文和英语学科一样,只需要把概念、公式和定理背熟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是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不同于英语和语文学科,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灵活掌握并加以运用。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出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方法。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和方法的源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低年级的数学教材包含大量的图画、图形,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要有序,按照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法,明确图画和图形表述的含义,能按照图意要求填写数字和符号。对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及阅读时获取数学信息的基本途径,只有读懂题目,才能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完成知识的重新构建。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质疑问难的方法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会逐步内化为自主学习能力,为其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三)利用有效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课堂的时间有限,如果想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带着问题和疑惑进入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巩固自己已经理解或掌握的知识,深入地学习自己不了解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前,可以给学生设置几道预习题目,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首先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再研究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预习教师要讲的知识。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变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蒋贵斌.浅谈有关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J].学周刊,2019(11):94.
[2]殷晓格.谈小学數学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8(3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