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民因网络普及而产生,从中国的一位大学教授将第一封电子邮件发送至德国算起,至今才不过20年。可曾几何时,网民在有些人的潜意识中似乎是个并不太好的名词,大有一种“非我族类”之感。是的,网民在网上大都隐姓埋名,虚拟其身;有的在网上游戏,网上聊天,网上宣泄,网上发布各种见闻或他人隐私;对大大小小的事情总是评头论足,争论不休;其言辞也往往颇不正经,有怪话、胡话、脏话、牢骚话……给人的印象,网民的言行总是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悖,其道德观念的体现也不那么高洁。个别人甚至提出,网上言辞不可采信,网络文化是“病态文化”。
然而,不管怎么说,在中国网民奋力反击西方某些媒体歪曲拉萨严重犯罪事件的行为以及支持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事关国家形象、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网民的力量,更看到了他们的正义和良心,看到他们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情。因而可以毫无疑义地说,他们是网民,也是人民!
人在不同位置而扮演不同角色,当一个人处于旅行中,就是旅客;处于购物时,就是顾客;进入网络时,就是网民。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人处于某一位置而断定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人。如果我们觉得旅客、顾客大都是良民,那么也就没有理由说网民是刁民。如今中国网民已达1亿多人,其中多数是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的人,如果我们对网民持有偏见,那就意味着对包括社会精英在内的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中国十分之一的人民存在偏见。
中国网民的网龄虽然不长,但他们的种种义举可谓已数不胜数,当处于贫病交加之中的女孩在网上发出求救时,无数网民伸出援助之手;当产妇严重失血急需某型血液时,网民们及时转贴相告;当英雄做出献身的壮举时,网民们自发悼念和推崇。当有人行以非法之举和破坏社会公正时,网民们毫不犹豫地口诛笔伐,呼唤正义和公平……
网民在网上更多的是意志的表达,其虚拟的背后仍然是真实的人。他们的正义是不泯的,爱国热忱是不灭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不会丧失的。于是他们在网上就成了这样的群体,当出现民族冲突或国家受到屈辱的时候,他们会毫无顾忌地以键为笔,牢牢把握国人的话语权,发出中华民族的吼声,义正辞严地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当内部一些矛盾成为焦点时,他们会对权力者的失误和错误做法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甚至有时不免要“反思”到文化渊源、制度体制、领导者的能力水平等,其言辞无不透着深刻和犀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行为呢?如果不怀偏见,回答应该是:多数是一片赤子爱国情。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级领导干部都越发重视“网络政务”,越发重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如国务院总理年年“两会”提及网民,广东省委书记和省长在网上与网民“灌水”、“拍砖”等。由此可知,在他们的心目中,网民是可爱可敬的——因为,网民也是人民。
然而,不管怎么说,在中国网民奋力反击西方某些媒体歪曲拉萨严重犯罪事件的行为以及支持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事关国家形象、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网民的力量,更看到了他们的正义和良心,看到他们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情。因而可以毫无疑义地说,他们是网民,也是人民!
人在不同位置而扮演不同角色,当一个人处于旅行中,就是旅客;处于购物时,就是顾客;进入网络时,就是网民。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人处于某一位置而断定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人。如果我们觉得旅客、顾客大都是良民,那么也就没有理由说网民是刁民。如今中国网民已达1亿多人,其中多数是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的人,如果我们对网民持有偏见,那就意味着对包括社会精英在内的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中国十分之一的人民存在偏见。
中国网民的网龄虽然不长,但他们的种种义举可谓已数不胜数,当处于贫病交加之中的女孩在网上发出求救时,无数网民伸出援助之手;当产妇严重失血急需某型血液时,网民们及时转贴相告;当英雄做出献身的壮举时,网民们自发悼念和推崇。当有人行以非法之举和破坏社会公正时,网民们毫不犹豫地口诛笔伐,呼唤正义和公平……
网民在网上更多的是意志的表达,其虚拟的背后仍然是真实的人。他们的正义是不泯的,爱国热忱是不灭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不会丧失的。于是他们在网上就成了这样的群体,当出现民族冲突或国家受到屈辱的时候,他们会毫无顾忌地以键为笔,牢牢把握国人的话语权,发出中华民族的吼声,义正辞严地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当内部一些矛盾成为焦点时,他们会对权力者的失误和错误做法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甚至有时不免要“反思”到文化渊源、制度体制、领导者的能力水平等,其言辞无不透着深刻和犀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行为呢?如果不怀偏见,回答应该是:多数是一片赤子爱国情。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级领导干部都越发重视“网络政务”,越发重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如国务院总理年年“两会”提及网民,广东省委书记和省长在网上与网民“灌水”、“拍砖”等。由此可知,在他们的心目中,网民是可爱可敬的——因为,网民也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