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密写《陈情表》时,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他是亡国之臣,对新朝的征聘持怀疑态度,既想拒绝,又不敢直接说出。他必须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自己既不用赴任,又能不得罪皇帝,好给自己留条后路。
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96岁),长期卧病在床,需要人精心照料;而自己父亲早丧,母亲改嫁,又没有兄弟姊妹,连近门都没有,对辛勤抚养自己的祖母尽孝心是责无旁贷的义务。这是文章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事实作基础,再巧妙的推辞也是站不住脚的。李密对蜀汉政权有着浓烈的怀旧心理,对新王朝的征聘不但半信半疑,而且怀有惊恐与畏惧,这种复杂的心情在文中时时流露。
无奈之一:不甘心称臣,又不得不称臣
文章一开始,李密就称自己为“臣”:“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虽然李密是在向晋武帝陈情不打算出仕,但已称自己为“臣”,言外之意,就是我李密已经承认是你晋武帝的臣子了,你是我的君主,你得为我做主了。这种称呼自然能引起晋武帝的好感:我想任用你,你已承认我是你的主子了。所以在感情方面不会对李密太反感,尽管李密几次推辞出仕。李密真的就甘心称臣吗?未必。这是李密的无奈之一。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但他曾经出仕蜀汉,而今成了亡国贱俘,怕引起晋武帝的怀疑,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他以进为退,先承认自己与晋武帝是一种君臣关系,以此来消除晋武帝的猜疑。这表明不去晋朝做官不是为了名节和操行,而是要赡养祖母。
无奈之二:自曝家丑,言不由衷
李密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为了向晋武帝表“忠心”,从自己艰难的身世说起,并且对母亲改嫁这件事情,不得不提及,不过李密委婉地说成“舅夺母志”。按常理,李密是耻于“自曝家丑”的,然而为了不出仕,李密反而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个砝码来说明自己是如何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所以,李密为了能说服晋武帝答应自己先尽孝后尽忠,不得不把“家丑”示人。
无奈之三:直呼“祖母刘”,迫不得已
李密是以“孝”闻名天下,他为什么对自己的祖母有点“不尊重”呢?若不是,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祖母刘”、“刘”这样的字眼?李密是写给晋武帝看的,晋武帝和李密的祖母没有祖孙关系,所以李密在文中称“祖母刘”、“刘”是完全合乎表达需要的。尽管这样,我想,李密也是迫不得已的。还有,李密为了让晋武帝相信自己真有一个这样需要自己照顾的祖母,不得不“提名带姓”地说出来,只有这样才更真实可靠。你若不信,有名有姓,还能假吗?
无奈之四:曲意逢迎,自我贬低
从传统观念来看,蜀汉王朝是大汉国的正统,此时蜀国刚刚亡于司马氏之手,在李密看来,这个新王朝是篡位。并且文人内心有很深的忠君观念,所谓“忠臣不事二主”,这是一种气节的表现,所以此时的李密对晋朝及晋武帝是心怀愤恨的。但这种不满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内心,表面上不但不能有丝毫不满,还要高呼“万岁”:到了圣朝(晋朝),我李密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又特别严重呢。这话说得多么违心啊!
不仅如此,还要自己打自己的脸,承认以前在蜀汉做官是“认贼作父”:我李密年轻的时候曾在伪朝(蜀汉)做官,只不过是为了混碗饭吃,只希望升官发财,并不在乎自己的名声节操。现在,我不出来做官,不是表明自己的气节,而是因为祖母不能没有我李密的照顾。
无奈之五:前后矛盾,自圆其说
李密说:祖母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明显是说假话,如果真的是“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那你李密怎么又能在蜀国做官,并且是“历职郎署”呢?如果说李密是带着祖母就任的,那么,你在蜀汉能这样做,到了晋朝就不能把祖母带到京城去做官吗?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人生七十古来稀”,李密的祖母真是一个大寿星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呢?即使是在现在,能活到九十六岁也是不常见的,并且高寿的人身体一般很健康,不太可能如李密所说祖母“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无奈之六:胆大包天,却又诚惶诚恐
晋朝多次对李密征召,先是太守的推荐,李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这还有情可原,因为这只是太守的推荐。接着是皇帝的“诏书特下”,如果再推三阻四地不上任,似乎就有“欺君之罪”了。然而,李密不管他“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也不管“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他依然是“愿乞终养”。这不是一个胆大包天的“逆臣”又是什么?
但李密又装得惶恐不安,犹如过街之鼠,惶惶不可终日。他是“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并且,开口“臣”,闭口“臣”,说自己“进退两难,实为狼狈”,说自己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96岁),长期卧病在床,需要人精心照料;而自己父亲早丧,母亲改嫁,又没有兄弟姊妹,连近门都没有,对辛勤抚养自己的祖母尽孝心是责无旁贷的义务。这是文章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事实作基础,再巧妙的推辞也是站不住脚的。李密对蜀汉政权有着浓烈的怀旧心理,对新王朝的征聘不但半信半疑,而且怀有惊恐与畏惧,这种复杂的心情在文中时时流露。
无奈之一:不甘心称臣,又不得不称臣
文章一开始,李密就称自己为“臣”:“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虽然李密是在向晋武帝陈情不打算出仕,但已称自己为“臣”,言外之意,就是我李密已经承认是你晋武帝的臣子了,你是我的君主,你得为我做主了。这种称呼自然能引起晋武帝的好感:我想任用你,你已承认我是你的主子了。所以在感情方面不会对李密太反感,尽管李密几次推辞出仕。李密真的就甘心称臣吗?未必。这是李密的无奈之一。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但他曾经出仕蜀汉,而今成了亡国贱俘,怕引起晋武帝的怀疑,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他以进为退,先承认自己与晋武帝是一种君臣关系,以此来消除晋武帝的猜疑。这表明不去晋朝做官不是为了名节和操行,而是要赡养祖母。
无奈之二:自曝家丑,言不由衷
李密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为了向晋武帝表“忠心”,从自己艰难的身世说起,并且对母亲改嫁这件事情,不得不提及,不过李密委婉地说成“舅夺母志”。按常理,李密是耻于“自曝家丑”的,然而为了不出仕,李密反而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个砝码来说明自己是如何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所以,李密为了能说服晋武帝答应自己先尽孝后尽忠,不得不把“家丑”示人。
无奈之三:直呼“祖母刘”,迫不得已
李密是以“孝”闻名天下,他为什么对自己的祖母有点“不尊重”呢?若不是,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祖母刘”、“刘”这样的字眼?李密是写给晋武帝看的,晋武帝和李密的祖母没有祖孙关系,所以李密在文中称“祖母刘”、“刘”是完全合乎表达需要的。尽管这样,我想,李密也是迫不得已的。还有,李密为了让晋武帝相信自己真有一个这样需要自己照顾的祖母,不得不“提名带姓”地说出来,只有这样才更真实可靠。你若不信,有名有姓,还能假吗?
无奈之四:曲意逢迎,自我贬低
从传统观念来看,蜀汉王朝是大汉国的正统,此时蜀国刚刚亡于司马氏之手,在李密看来,这个新王朝是篡位。并且文人内心有很深的忠君观念,所谓“忠臣不事二主”,这是一种气节的表现,所以此时的李密对晋朝及晋武帝是心怀愤恨的。但这种不满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内心,表面上不但不能有丝毫不满,还要高呼“万岁”:到了圣朝(晋朝),我李密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又特别严重呢。这话说得多么违心啊!
不仅如此,还要自己打自己的脸,承认以前在蜀汉做官是“认贼作父”:我李密年轻的时候曾在伪朝(蜀汉)做官,只不过是为了混碗饭吃,只希望升官发财,并不在乎自己的名声节操。现在,我不出来做官,不是表明自己的气节,而是因为祖母不能没有我李密的照顾。
无奈之五:前后矛盾,自圆其说
李密说:祖母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明显是说假话,如果真的是“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那你李密怎么又能在蜀国做官,并且是“历职郎署”呢?如果说李密是带着祖母就任的,那么,你在蜀汉能这样做,到了晋朝就不能把祖母带到京城去做官吗?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人生七十古来稀”,李密的祖母真是一个大寿星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呢?即使是在现在,能活到九十六岁也是不常见的,并且高寿的人身体一般很健康,不太可能如李密所说祖母“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无奈之六:胆大包天,却又诚惶诚恐
晋朝多次对李密征召,先是太守的推荐,李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这还有情可原,因为这只是太守的推荐。接着是皇帝的“诏书特下”,如果再推三阻四地不上任,似乎就有“欺君之罪”了。然而,李密不管他“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也不管“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他依然是“愿乞终养”。这不是一个胆大包天的“逆臣”又是什么?
但李密又装得惶恐不安,犹如过街之鼠,惶惶不可终日。他是“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并且,开口“臣”,闭口“臣”,说自己“进退两难,实为狼狈”,说自己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