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①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歌译文
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茂盛,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不停地嬉戏玩耍。
一会儿游到莲叶东面,一会儿游到莲叶西面,一会儿游到莲叶南面,一会儿游到莲叶北面。
诗歌亮点
读了《江南》这首诗,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真啰唆!你看“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话几乎一样,每句仅仅改了一个字,这不是太啰唆了吗?这还算好诗吗?
同学们,在诗歌艺术中,这可不是啰唆,这是什么呢?这叫复沓,或者叫重复。就是一个句式在诗中反复出现,仅仅更换少数字词而已。重复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加强语势,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加深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们听了“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话后,是不是一下子就记住了?它的顺序是“东、西、南、北”,却不是“东、南、西、北”。为什么呢?请关注一个“戏”字。
戏,就是嬉戏、玩耍、游乐。鱼儿从莲叶东游到莲叶西,从莲叶南游到莲叶北,蹿来蹿去,这是嬉戏,这是追逐,这是玩耍。如果魚儿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游动,那鱼儿就不是嬉戏,变成兜圈了。东南西北,一圈又一圈……那还是“鱼戏”吗?恐怕是鱼缺氧或生病,变成“鱼晕”或“鱼疯”了。
瞧,“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样的重复,是多么活泼,多么欢快,多么可爱,让我们百读不厌,百唱不厌!
诗歌故事
江南的夏天,一群姑娘和小伙子在湖里采莲蓬。
这一天阳光灿烂,天高云淡,在夕阳的映照下,湖面的荷叶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煞是好看。
小船上坐着采莲蓬的姑娘,她们身着彩装,头扎彩巾,迎着夏日的暖风,唱着《采莲曲》,在挺挺的荷叶之间穿梭。小伙子们有的撑船,有的划桨,有的跟着姑娘一起高唱。好一派欢乐美好的采莲景象。
鱼儿们在莲叶间嬉戏玩耍,你追我逐,上下欢腾。一会儿游到莲叶东面,一会儿游到莲叶西面,一会儿游到莲叶南面,一会儿游到莲叶北面。
看着眼前的美景,其中一位美丽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小伙子们听到这么美妙的歌声,纷纷跟着唱和起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夕阳慢慢地沉入西边的山下。一阵阵凉风吹来,把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传得很远很远。鱼儿仿佛也听得懂歌声的含义,在莲叶间嬉戏玩闹,久久不愿离去。
诗歌拓展
在中国诗歌艺术的长河中,像这样的重复早就有了,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民歌是以口头形式流传的,代代口耳相传。为了便于流传和记忆,人们在创作民歌时经常使用反复出现的句子和节奏。
像《诗经·木瓜》,就是这样反复运用一种句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歌以“投我以( ),报之以( )”的句式,一唱三叹,反复强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歌这样一唱三叹的传统,源远流长。《汉乐府》也延续了这个传统。此外,作为诗圣的杜甫也非常喜爱这样的表现形式,他在《杜鹃》这首诗中就有意模仿:
杜鹃(节选)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杜甫连用四个“杜鹃”,一会儿“有杜鹃”,一会儿“无杜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复沓的效果。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也有这样的影子:
前出塞九首·其六(节选)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四句诗的句式基本一样,连续出现,顺流而下,一气呵成,语气流畅,让人过目不忘。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江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不是啰唆,而是诗歌语言的一种表达方法,它便于记忆,便于传唱,便于表达诗歌的感情。
我们在创作童诗的时候,也不妨一试哟!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歌译文
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茂盛,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不停地嬉戏玩耍。
一会儿游到莲叶东面,一会儿游到莲叶西面,一会儿游到莲叶南面,一会儿游到莲叶北面。
诗歌亮点
读了《江南》这首诗,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真啰唆!你看“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话几乎一样,每句仅仅改了一个字,这不是太啰唆了吗?这还算好诗吗?
同学们,在诗歌艺术中,这可不是啰唆,这是什么呢?这叫复沓,或者叫重复。就是一个句式在诗中反复出现,仅仅更换少数字词而已。重复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加强语势,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加深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们听了“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话后,是不是一下子就记住了?它的顺序是“东、西、南、北”,却不是“东、南、西、北”。为什么呢?请关注一个“戏”字。
戏,就是嬉戏、玩耍、游乐。鱼儿从莲叶东游到莲叶西,从莲叶南游到莲叶北,蹿来蹿去,这是嬉戏,这是追逐,这是玩耍。如果魚儿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游动,那鱼儿就不是嬉戏,变成兜圈了。东南西北,一圈又一圈……那还是“鱼戏”吗?恐怕是鱼缺氧或生病,变成“鱼晕”或“鱼疯”了。
瞧,“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样的重复,是多么活泼,多么欢快,多么可爱,让我们百读不厌,百唱不厌!
诗歌故事
江南的夏天,一群姑娘和小伙子在湖里采莲蓬。
这一天阳光灿烂,天高云淡,在夕阳的映照下,湖面的荷叶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煞是好看。
小船上坐着采莲蓬的姑娘,她们身着彩装,头扎彩巾,迎着夏日的暖风,唱着《采莲曲》,在挺挺的荷叶之间穿梭。小伙子们有的撑船,有的划桨,有的跟着姑娘一起高唱。好一派欢乐美好的采莲景象。
鱼儿们在莲叶间嬉戏玩耍,你追我逐,上下欢腾。一会儿游到莲叶东面,一会儿游到莲叶西面,一会儿游到莲叶南面,一会儿游到莲叶北面。
看着眼前的美景,其中一位美丽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小伙子们听到这么美妙的歌声,纷纷跟着唱和起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夕阳慢慢地沉入西边的山下。一阵阵凉风吹来,把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传得很远很远。鱼儿仿佛也听得懂歌声的含义,在莲叶间嬉戏玩闹,久久不愿离去。
诗歌拓展
在中国诗歌艺术的长河中,像这样的重复早就有了,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民歌是以口头形式流传的,代代口耳相传。为了便于流传和记忆,人们在创作民歌时经常使用反复出现的句子和节奏。
像《诗经·木瓜》,就是这样反复运用一种句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歌以“投我以( ),报之以( )”的句式,一唱三叹,反复强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歌这样一唱三叹的传统,源远流长。《汉乐府》也延续了这个传统。此外,作为诗圣的杜甫也非常喜爱这样的表现形式,他在《杜鹃》这首诗中就有意模仿:
杜鹃(节选)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杜甫连用四个“杜鹃”,一会儿“有杜鹃”,一会儿“无杜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复沓的效果。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也有这样的影子:
前出塞九首·其六(节选)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四句诗的句式基本一样,连续出现,顺流而下,一气呵成,语气流畅,让人过目不忘。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江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不是啰唆,而是诗歌语言的一种表达方法,它便于记忆,便于传唱,便于表达诗歌的感情。
我们在创作童诗的时候,也不妨一试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