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四级市场的消费能量了得,三、四级市场的渠道乱价更是了得!
三、四级市场地域广阔,很多初入者一时间难以管理到位。即便是进入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企业,仍然可能被搞得焦头烂额。一、二级市场上相对容易控制的价格,在这里全乱了套,“产品乱价”成为困扰企业在三、四级市场发展的罪魁祸首。
乱价因素何其多
三、四级市场上的乱价,原因五花八门。
1.经销商为王,厂家管理受困。
三、四级市场的深度分销主要依靠经销商实现。他们经营的出发点大多是“要销量,要利益”,与厂家“要市场,要发展”的出发点相矛盾。矛盾一旦激化,经销商断然不会听从厂家的统一管理,“砸价”就成为他们追求短期利益或化解矛盾的一种常用手段。
“砸价”至多让经销商损失点钱财,大不了再换个品牌做,但对厂家的打击却是致命的,市场混乱甚至猝死。
2.制定产品价格策略有偏差。
价格与利润息息相关。快速消费品单品价值较低,渠道层级较多,各级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大家都希望保证自己的利润空间,这使得消费晶的终端价格充满子“艺术”气息,在三、四级市场更为明显。利润空间、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都会影响产品最终在市场上的表现。
比如,零售价格一旦过高,消费者就不会买账。某小型白酒企业主营中高档白酒,市场集中在北方某地级城市。该产品品质好,口碑不错,是当地政务、商务的主流用酒,企业的日子过得很舒适。但酒业巨头泸州老窖高档产品的强势进入,冲击了该企业原来的中高档酒,政务、商务用酒大量转向泸州老窖。
提升品牌形象或者推出新产品势在必行。新品从包装到品质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在制定价格政策时,企业高估了自己品牌的影响力,虚高的渠道价格和终端价格,甚至超过了国内几大酒业巨头的高档产品。
更要命的是,没有其他产品在市场上相配合。结果,消费者不买账,认为这是作秀,甚至对该企业的产品产生反感。企业最终一败涂地,连既有的市场也拱手相让了。
再比如,批零价格配合不好、利润分配不合理,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经销商乱局。
北方某省一个区域性啤酒企业,开发了一款极具差异化的产品。但企业在制定价格政策时出现偏差:零售价格过高,批零差价过大。
产品投放市场后,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不少大型经销商介入,并迅速占领了市场。但好景不长,企业没有及时调整不合时宜的价格体系,而且由于市场一直旺销,也忽略了对渠道的有效控制。结果,当大量窜货、降价仍能保持高额利润时,大规模恶性窜货发生了,一发而不可收拾。
与此同时,这个产品被跟进模仿,经销商为了保护自己纷纷放弃了已经砸烂的产品,转而经营其他。
这个失败的运作当然与厂家管理能力差、缺乏专利保护意识有关,但不可否认,不合理的价格策略是失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3.经销商有意乱价。
大部分经销商在市场平稳时不会故意窜货,但确实有个别经销商是依赖砸价生存的,他们只需要一点点利润空间,追求大量出货。这类经销商通常规模较大,网络不稳定,但一旦砸价,影响范围大,破坏性强,容易带动其他本分的经销商窜货。
七分策略三分管理
既然企业在管理上无力解决乱价,那么不妨试试“策略”。就像“大禹治水”,不用“堵”而用“疏”。治理乱价,管理如“堵”,策略如“疏”,仅仅依靠管理围追堵截,并不能解决乱价的根本,且成本巨大。“七分策略,三分管理,以疏为主,疏堵结合”,不失为一剂良方。
1.“上对花轿嫁对郎”
三、四级市场经销商通常可以分为:
品牌型:具备品牌运作意识,本身就已经做成了品牌,得到同行的认可,被同行视为标杆;
营销型:规模中等,意识好,无论销售能力还是管理能力都很突出,能够迅速稳定地运作一个好产品:
销售型:销售能力强,管控能力较弱,产品流量大,但不可控性强;
潜力型:具备运作能力,但实力有限,长期从事二批经营;
封闭型:主要指安于现状的“坐批”。
企业在选择经销商时,就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果你想精耕细作,长远经营,就选品牌型经销商,利用其优秀的网络覆盖能力、市场操控能力,迅速占领市场;中小企业的产品则适于选择潜力型经销商,通过厂商联动配合,在取得市场同时带动经销商的发展。如果产品上市的目的是扰乱对手的市场秩序,就要选择那些喜欢投机倒把的销售型经销商,利用其大量抛货、砸价的特点,带动大规模“窜货”,迫使对手退出市场,为自己的运作减轻阻力。
2.“抓大管小”
大经销商在市场上乱价,造成的破坏是不可控的、毁灭性的,小经销商相对好些。因此,一定要通过渠道政策、管理机制,牢牢牵引住大经销商;对小经销商,则可策略加管理,注意掌握其产品流向、价格,如发生乱价、窜货,严惩不怠,“杀鸡给猴看”。
3.“以商治商”
治理乱价,厂家监督能力实在有限,更有效的办法是建立一套“以商治商”的市场策略,让经销商监督经销商。监督举报者可以得到更大的实惠和好处,而对于乱价窜货者的惩罚额度一定要超过其乱价、窜货所带来的利润。经销商之间互相监督,要比企业自己管理更有效率。
国内某著名家电企业,曾经在湖北省遭遇过大规模窜货,产品在各个县市之间互相“砸价”,渠道利润恶性缩减,市场濒临崩溃。
新上任的区域经理制定了“以商治商”的策略:凡有经销商在本区域发现恶意砸价、窜货的其他经销商,均可以乱价价格收购,并上报厂家,厂家核实无误,按照规定价格回收所有经销商购买的砸价产品。这样,经销商举报乱价产品后,能够在乱价价格和原有价格之间赚一个差价,价格砸得越厉害,举报者得到的价差越大。
同时,在核实窜货、乱价经销商的身份后,对其进行双倍乱价额度的罚款。罚款除了补偿举报者的差价以外,还对优秀经销商进行奖励。
一时间,区域内各经销商纷纷以举报乱价为获利途径之一,互相揭发、互相举报,而厂家则稳坐钓鱼台,只赚不赔。新政策实施不到两个月,经销商逐渐明白了厂家的用意,叫苦不迭,窜货乱价之风则戛然而止,市场重新稳定下来。
此外,产品策略中的产品功能性组合、产品与渠道配合性、产品与市场适应性,价格策略中价格梯度合理设置,以及促销策略中的联动促销,都是控制“乱价”的好方法,值得大家仔细研究。
“七分策略三分管理”更适合在国内市场解决乱价窜货问题,策略是游戏规则,管理则是惩罚制度。应对乱价,如果建立了好机制,仍有害群之马,就必须拿起管理武器,整治渠道。无论何时,“烂梨子”是一定要割的。
作者简介:和君深度营销管理咨询团队,专注于营销领域的咨询、顾问、培训服务,形成一套成熟的互动式咨询和咨询式培训方法,曾为食品、饮料、烟酒、 日化、家电、照明建材、饲料农资、文体用品、医药、机械等行业的近百家企业提供精准的营销管理咨询服务。
三、四级市场地域广阔,很多初入者一时间难以管理到位。即便是进入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企业,仍然可能被搞得焦头烂额。一、二级市场上相对容易控制的价格,在这里全乱了套,“产品乱价”成为困扰企业在三、四级市场发展的罪魁祸首。
乱价因素何其多
三、四级市场上的乱价,原因五花八门。
1.经销商为王,厂家管理受困。
三、四级市场的深度分销主要依靠经销商实现。他们经营的出发点大多是“要销量,要利益”,与厂家“要市场,要发展”的出发点相矛盾。矛盾一旦激化,经销商断然不会听从厂家的统一管理,“砸价”就成为他们追求短期利益或化解矛盾的一种常用手段。
“砸价”至多让经销商损失点钱财,大不了再换个品牌做,但对厂家的打击却是致命的,市场混乱甚至猝死。
2.制定产品价格策略有偏差。
价格与利润息息相关。快速消费品单品价值较低,渠道层级较多,各级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大家都希望保证自己的利润空间,这使得消费晶的终端价格充满子“艺术”气息,在三、四级市场更为明显。利润空间、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都会影响产品最终在市场上的表现。
比如,零售价格一旦过高,消费者就不会买账。某小型白酒企业主营中高档白酒,市场集中在北方某地级城市。该产品品质好,口碑不错,是当地政务、商务的主流用酒,企业的日子过得很舒适。但酒业巨头泸州老窖高档产品的强势进入,冲击了该企业原来的中高档酒,政务、商务用酒大量转向泸州老窖。
提升品牌形象或者推出新产品势在必行。新品从包装到品质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在制定价格政策时,企业高估了自己品牌的影响力,虚高的渠道价格和终端价格,甚至超过了国内几大酒业巨头的高档产品。
更要命的是,没有其他产品在市场上相配合。结果,消费者不买账,认为这是作秀,甚至对该企业的产品产生反感。企业最终一败涂地,连既有的市场也拱手相让了。
再比如,批零价格配合不好、利润分配不合理,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经销商乱局。
北方某省一个区域性啤酒企业,开发了一款极具差异化的产品。但企业在制定价格政策时出现偏差:零售价格过高,批零差价过大。
产品投放市场后,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不少大型经销商介入,并迅速占领了市场。但好景不长,企业没有及时调整不合时宜的价格体系,而且由于市场一直旺销,也忽略了对渠道的有效控制。结果,当大量窜货、降价仍能保持高额利润时,大规模恶性窜货发生了,一发而不可收拾。
与此同时,这个产品被跟进模仿,经销商为了保护自己纷纷放弃了已经砸烂的产品,转而经营其他。
这个失败的运作当然与厂家管理能力差、缺乏专利保护意识有关,但不可否认,不合理的价格策略是失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3.经销商有意乱价。
大部分经销商在市场平稳时不会故意窜货,但确实有个别经销商是依赖砸价生存的,他们只需要一点点利润空间,追求大量出货。这类经销商通常规模较大,网络不稳定,但一旦砸价,影响范围大,破坏性强,容易带动其他本分的经销商窜货。
七分策略三分管理
既然企业在管理上无力解决乱价,那么不妨试试“策略”。就像“大禹治水”,不用“堵”而用“疏”。治理乱价,管理如“堵”,策略如“疏”,仅仅依靠管理围追堵截,并不能解决乱价的根本,且成本巨大。“七分策略,三分管理,以疏为主,疏堵结合”,不失为一剂良方。
1.“上对花轿嫁对郎”
三、四级市场经销商通常可以分为:
品牌型:具备品牌运作意识,本身就已经做成了品牌,得到同行的认可,被同行视为标杆;
营销型:规模中等,意识好,无论销售能力还是管理能力都很突出,能够迅速稳定地运作一个好产品:
销售型:销售能力强,管控能力较弱,产品流量大,但不可控性强;
潜力型:具备运作能力,但实力有限,长期从事二批经营;
封闭型:主要指安于现状的“坐批”。
企业在选择经销商时,就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果你想精耕细作,长远经营,就选品牌型经销商,利用其优秀的网络覆盖能力、市场操控能力,迅速占领市场;中小企业的产品则适于选择潜力型经销商,通过厂商联动配合,在取得市场同时带动经销商的发展。如果产品上市的目的是扰乱对手的市场秩序,就要选择那些喜欢投机倒把的销售型经销商,利用其大量抛货、砸价的特点,带动大规模“窜货”,迫使对手退出市场,为自己的运作减轻阻力。
2.“抓大管小”
大经销商在市场上乱价,造成的破坏是不可控的、毁灭性的,小经销商相对好些。因此,一定要通过渠道政策、管理机制,牢牢牵引住大经销商;对小经销商,则可策略加管理,注意掌握其产品流向、价格,如发生乱价、窜货,严惩不怠,“杀鸡给猴看”。
3.“以商治商”
治理乱价,厂家监督能力实在有限,更有效的办法是建立一套“以商治商”的市场策略,让经销商监督经销商。监督举报者可以得到更大的实惠和好处,而对于乱价窜货者的惩罚额度一定要超过其乱价、窜货所带来的利润。经销商之间互相监督,要比企业自己管理更有效率。
国内某著名家电企业,曾经在湖北省遭遇过大规模窜货,产品在各个县市之间互相“砸价”,渠道利润恶性缩减,市场濒临崩溃。
新上任的区域经理制定了“以商治商”的策略:凡有经销商在本区域发现恶意砸价、窜货的其他经销商,均可以乱价价格收购,并上报厂家,厂家核实无误,按照规定价格回收所有经销商购买的砸价产品。这样,经销商举报乱价产品后,能够在乱价价格和原有价格之间赚一个差价,价格砸得越厉害,举报者得到的价差越大。
同时,在核实窜货、乱价经销商的身份后,对其进行双倍乱价额度的罚款。罚款除了补偿举报者的差价以外,还对优秀经销商进行奖励。
一时间,区域内各经销商纷纷以举报乱价为获利途径之一,互相揭发、互相举报,而厂家则稳坐钓鱼台,只赚不赔。新政策实施不到两个月,经销商逐渐明白了厂家的用意,叫苦不迭,窜货乱价之风则戛然而止,市场重新稳定下来。
此外,产品策略中的产品功能性组合、产品与渠道配合性、产品与市场适应性,价格策略中价格梯度合理设置,以及促销策略中的联动促销,都是控制“乱价”的好方法,值得大家仔细研究。
“七分策略三分管理”更适合在国内市场解决乱价窜货问题,策略是游戏规则,管理则是惩罚制度。应对乱价,如果建立了好机制,仍有害群之马,就必须拿起管理武器,整治渠道。无论何时,“烂梨子”是一定要割的。
作者简介:和君深度营销管理咨询团队,专注于营销领域的咨询、顾问、培训服务,形成一套成熟的互动式咨询和咨询式培训方法,曾为食品、饮料、烟酒、 日化、家电、照明建材、饲料农资、文体用品、医药、机械等行业的近百家企业提供精准的营销管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