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纺出新,戛戛独造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491371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在当代建筑中传承传统美学?在大量媚俗的假古董中,何陋轩不循常规,混纺出新,以意境传承传统建构之美。本文从曲顶茅屋、毛竹构架、花墙台基三个部分分析何陋轩的建构美学,解读建筑师隐藏在建筑表象之后的对于“古与新”命题的解答,以期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何陋轩;建构;美学;古与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何陋轩是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冯纪忠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在充满了历史剧变和文明冲击的时代,大量的中国建筑陷入了复制和摒弃的两级,大量的“欧陆风”和“假古董”填满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只有极少数建筑师直面“古与新”的命题,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冯纪忠先生出生于翰林世家,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又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1946年,他回国之后,参与了多项规划建筑实践,并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及风景园林专业。经历了四十多年实践和教育的积淀,他于20世纪80年代规划设计了松江方塔园,1986年,方塔园中的何陋轩建成,王澍曾评论道:“何陋轩是‘中国性’建筑的第一次原型实验”,“打通了历史与现在,大意与建造细节间的一切障碍,……几乎做到了融通。”[1]2-7
  欲读何陋轩,需先读方塔园。方塔园事实上是一座露天博物馆性质的公园。园内除了宋代的方塔、还有明代的照壁以及从各处迁来的文物,如清朝的天妃宫、兰瑞堂等。何陋轩坐落在方塔园东南隅,位于一处四面环水的小岛上,靠近东大门。建筑师认为当人们游览完方塔园的主要景点时,须有一地供游人歇脚饮茶休闲之用,遂于竹林处顺应土丘的走势建造此轩。它四面环水,无门无窗,以草为顶,以竹为骨,方砖地坪,与四周竹林融为一体,配上“何陋轩”之名,不禁让人遥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大气豪迈与刘禹锡“陋室铭”的闲适悠然。
  何陋轩“古而新”的建构美学流淌在每一个细节中,就像是一首洒脱悠远的曲子,每个音符仿佛信手拈来,但其背后却隐藏着理性的规律,建筑师筛选熔化、混纺出新,达成了传统意境的回归。
  一、曲顶茅屋
  记得笔者初次游览方塔园时,并不知道何陋轩的具体位置,进北门,信马由缰走走停停,顺着幽静的林间小道爬上矮丘,一抬头,何陋轩的屋顶在林间显露出来,茅草覆盖,屋脊起翘如新月。时隔六年,那一刻何陋轩给予笔者的混杂了亲切与惊喜的震撼依然历历在目。
  何陋轩的茅草是它最为标志性的特点,平缓的弧形屋顶是千年文明传承的文化符号,方塔园内就有清代的天妃宫,正是“九脊殿”歇山顶。然而这顶屋顶形似四坡庑殿却有两条批檐,檐口平直而屋脊起翘,即不是传统的“庑殿”、“歇山”、“卷棚”,也并非江南园林的“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1)所形成的飞檐。另外,批檐虽有弧形的檐口,却在同一个平面上,而非传统建筑常见的空间曲面,着实耐人寻味。
  冯纪忠先生本人谈起何陋轩的屋顶时,说其建构意向取自松江至嘉兴一带的庑殿顶民居:“农村好转,拆旧建新,弧脊民居日渐减少,颇惧其泯灭,常呼吁保护或迁存,又想取其情态作为地方特色予以继承,但是又不甘心照搬,确是存念已久了。”[2]4-5、58把传统的表象揉碎了、捻化了,取其意境与风骨,混纺出新,终成这“似曾相识”。
  何陋轩当年受困于造价,以茅草铺顶。廉价的建筑材料仿佛呼应何陋轩之“陋”,茅草需定期更换,笔者曾于深秋再游何陋轩,恰逢屋顶旧茅草已经清除完毕,当地农民正将当季的、已经干燥的稻草捆扎成束,以备铺设。这本是农村土法造房的方子,用于此处,反而透出一股古朴、纯真和谦逊,难怪其“似曾相识”,不张扬、不跳脱,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更是“何陋”之有?
  二、毛竹构架
  屋顶建构的秘密,隐藏在支撑屋顶的竹构架中。何陋轩就地取材,支撑结构完全是由毛竹搭就的,屋盖之下不设吊顶,把一切节点和细部坦率地展露出来,可谓“彻上露明造”(2)。竹杆件经过绑扎、锚固,形成了复杂的空间结构,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竹竿在节点处施以黑漆,而杆件处刷白。在屋檐之下,光线较为柔和,黑色的节点仿佛隐于背景之中,而白色的杆件根根分离,如同一些解体的杆件漂浮在空中,给人一种空间倒错的失重感。
  细细看来,复杂的结构却遵循着简单的规律。
  首先是节点。节点共有两类,一类在柱子底部,粗壮的毛竹与直插地面的杯状金属构件连接并锚固,从而防水防裂,免于虫菌侵蚀,这种处理方式,与我们的祖先用石质柱础保护木质柱子可谓异曲同工;另外一类节点为竹梁、柱等杆件连接的部位,竹竿一端削成合适的角度连接,并在竹身钻孔,用钢丝绑扎。由于互相连接的竹竿的角度、数量有所不同,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节点。同时由于在竹竿的同一截面处钻孔会影响竹竿的强度,所以连接的节点一般会错开一段距离,这更增加了节点的数量。王澍曾策划过“拆造何陋轩”的展览,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的学生制作了何陋轩全部60类竹节点, 用小竹换算尺寸的模型, 极其壮观。
  然后是构架。何陋轩的结构是由两个方向的一榀一榀的桁架连接而成的,屋顶的重量通过檩条传递到三角桁架,最后由柱传递到基础。南北方向的桁架与南方的穿斗式建筑有些相像,但三角结构的大量出现,又形似三角钢桁架结构,三角结构是利于稳定的,这个方向的桁架也更多地承担着承托屋顶重量的作用;东西方向的构架相对简单,更多起连接作用的“X形”竹竿。引人注意的是屋脊处,构架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折线形,这也是弧形屋顶的奥妙所在。
  构架并非完全对称的,东西向构架向南侧,也就是临水的方向多延伸了一跨,坡顶延伸更长,使得屋檐更低,只有三米出头,这或许是因为何陋轩已经位于方塔园的最南端,距离马路相当近,如若和北侧构架一样高度,在轩内难免看到街道上的杂乱景象,而将构架延伸一跨,入眼则只有青竹袅袅,绿水悠悠,轩中有老人喝茶聊天,好一派静谧悠闲。
  三、花墙台基
  笔者在轩中端坐良久,不舍离去,四下徘徊,愈发体味出建筑师匠心独运。何陋轩高仅7米,长只有16.8米,又是四面开放的敞厅,然而兜转中却不觉得其分量不足。绕其三匝,若有所得:竹轩背靠土丘,巧借土丘之势,周边建有数堵矮墙引导着人接近建筑,镂空花墙有着丰富的光影效果,行进之间,步移景易,于曲曲折折、遮遮掩掩之间,似乎将不大的空间拉长了,似得江南园林“小中见大”的妙处。墙段各有自己的圆心、半径和高度,若断若续,若即若离,“意味着岛区既是自成格局,又是与整个塔园不失联系的局部”[3]。   竹轩立于三座互成角度的平台之上,显示出一种复杂和隆重。事实上,冯先生在设计平台时,用了天妃宫的平台的尺寸:“古人的东西,古人创造的方塔,古人创造的天后(天妃)宫,都是用台子抬起来供奉着,如掌上明珠。……那个台基的大小,我用的就是天后(天妃)宫的大小,而且是用的三个,三个一样的大小。”[3]177
  将建筑置于台基之上是师法古人,而其建构方式却是建筑师的创新了。三个平台互相成30°、60°、90°,高度也不同,而屋顶又未和任何一个平台建立对位关系。元素的建构是随意为之,还是有某种背后的规律?何陋轩处处匠心深藏,其背后隐藏的建构规律仿佛猜谜游戏一般,引人遐思。拆解开看,三个平台中间有一块空地,与外侧地坪等高,如此设计,平台彼此之间、平台与地坪之间再无粘连,成为独立的元素。平台方砖铺地,间隔用竖砖嵌缝,既是为了加强方向感也有利于埋置暗线。而且所有柱基落在缝中,不致破损方砖。空地中间放置一块截面为三角形的牌匾,上书“何陋轩”三字。这块牌匾似乎成了三个平台的原点,三者围绕其旋转。屋顶位于三个平台上方,36根柱子又如一根根钉子把正在旋转的平台扣在地面上,动静相宜,别有一番趣味。
  何陋轩的建构美学杂糅了诗意和理性,叠合了古与新,曲顶茅屋、毛竹构架、花墙台基,处处意味深长。表面的悠然随性后面,隐藏着精确理性、丝丝入扣的建构逻辑。笔者曾三访何陋轩,第一次是炎炎夏日午后,老人们搬了藤椅,在茅顶之下饮茶乘凉;第二次是深秋,茅顶修葺,轩内空旷,有农民整饬稻草;第三次是冬日,藤椅被挪到阳光下,老人们打牌聊天,反而更有一番热闹景象。何陋轩绝非高楼广厦、琼台玉阁,它建成二十多年,青砖、花墙已有破损,竹竿也见褪色,然而就是这样的何陋轩,仍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让老人们聚在此处,让游人流连忘返。
  何陋轩的诗意来自几千年沉淀的传统的意境,也来自地域的、乡土的集体记忆,在这里,一切似曾相识却又大相径庭,一切慎思隐藏在随意之间,建筑可以同时平易近人和恣意铿锵。
  何陋轩就那样立在遥远的松江,当我们回到城市、回到日常生活中,回到“古与新”这个宏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命题时,它就仿佛成为一个坚固的坐标点。毋庸置疑,传统和地域的再造并不等同于形式的纪念性,建筑创作也不需要走向非古即新的绝境,于此相反,建筑也可以是一种意境的回归、一席娓娓道来的对谈,一种从旧的躯壳里破茧的、新的生命力,正是混纺出新,戛戛独造。
其他文献
【摘要】 身体一直是贯穿在王小慧摄影中的一个母题,而这个母题也没离开过女性主义的范畴。最初,王小慧用女性身体特征作为摄影对象来表达对女性在以男性主导话语权的社会中的反思与挣扎;在其经历人生变故后,开始“自拍像”摄影,并发展为后来的《我的前世今生》,从对自我身体的记录开始了女性主义自我表达意识的觉醒。王小慧在中期进入观念摄影,将对身体的解读从身体本身更抽象为用花卉的表达。在其中探讨生、死与爱的主题。
期刊
【摘要】 本文在追溯章绍同《鼓浪屿狂想曲》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音高、节奏、调性、织体四种材料分别对其三个不同风格的主题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出章绍同器乐作品所具有的创作特征,即民族性、唯美性、文学性。  【关键词】 《鼓浪屿狂想曲》;章绍同;音乐形态;审美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章绍同是国内著名的当代作曲家,创作过的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有500多首,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奖项评比中获
期刊
编者按: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随着我国大城市的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自身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城市化过程中涌现出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困境和问题。如何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专题刊登的几篇文章,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几位博士生在他们导师的指导下,从美学角度就如何认识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思考的成果
期刊
何绵山教授承担的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闽台文化艺术源流》的阶段性成果《闽台艺术论》,最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全方位审视、探索和研究闽台艺术的专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弥补了闽台研究中的一些缺憾。  既有宏观概括,又有典型事例分析,是此书的特点之一。作者全书分上篇“舞台艺术”和下篇“造型艺术”。上篇主要论述了福建音乐,包括福建民歌、福建说唱音乐、福建器乐音乐;福建舞蹈,包括福建舞蹈的特点
期刊
【摘要】 《客家侬情》由福建省著名词作家徐杰作词、作曲家林荣元作曲,歌曲反映了客家女子情意绵绵、儿女情长、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并融入了客家山歌元素,热情讴歌了客家女子对丈夫的依恋之情和客家汉子艰苦创业、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客家精神。该曲曾入选2010年中宣部“唱响中国”征歌活动福建省选送的20首作品的前10名,并获得第十一届福建音乐舞蹈节作品创作奖第三名。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相关资料查找、实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报道和鉴赏中国艺术家徐冰的大型装置艺术《凤凰》,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圣约翰大教堂举办的两场诗人对话活动为主,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与同时期法国著名先锋电影导演戈达尔的最后作品、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艺术电影《再见语言》,创新性地尝试进行平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在西方消费文化及其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里,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与主流文化话语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徐冰;诗歌;戈达
期刊
【摘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它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深受人们的喜爱。山西是我国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山西皮影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工艺、表演操纵及其艺术特点。  【关键词】 山西皮影;制作;表演操纵;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皮影戏由说戏人(掌签子的)、贴窗子的(助手)和乐队组成,每人各执其事,又身兼数职
期刊
【摘要】 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不少台湾画家在寻觅不同于传统画法的新的艺术探索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有志于现代中国水墨画革新、追寻与西方后现代艺术同步为己任的中青年艺术家,共同组成了一个非官方性质的民间画会或研究会,其中最为著名、影响广泛的是由刘国松等人发起组织的“五月画会”。  【关键词】 现代抽象画;水墨画;刘国松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B  台湾现代水墨画艺术的形成
期刊
【摘要】 随着数码拟真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在赛博空间(cyber space)模拟人的城市生活,而近年来大热的电子游戏“刺客信条”则以其高度逼真地“还原”古代城市(包括佛罗伦萨、大马士革等)而深受玩家追捧,很多玩家甚至认为自己通过在虚拟世界中的游戏,穿越了时刻,亲身游历赛博空间所营造的城市。然而,根据鲍德里亚的建筑美学论调,“拟真”乃是通过代码的自我复制,过度繁殖而扼杀了本真和真实生活。的确,
期刊
【摘要】 在有伴奏的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历来被推崇为主流形式,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时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对其中的几对关系往往处理不当,导致效果不好,这在高职院校学生合唱团的实践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钢琴伴奏的应有作用,必须处理好合唱钢琴伴奏中的四对关系:个人演奏与团队合作、台下排练与台上演出、艺术特长生与非艺术生、钢琴伴奏与现场指挥等的关系,唯有如此,方能呈现精彩的合唱演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