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有助于大学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产学研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尊重规律、协调发展、机制创新三个方面试图找到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城 经济功能实现 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由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经济社会的中心,大学城是由许多大学组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地域组合。大学城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新要求,大学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因此研究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策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求。
一、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理性思考—尊重规律
(一)尊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律
我国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产学研合作,许多地区和企业已经走上了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到2003年为止,全国共建产学研联合开发机构6200余家,参加产学研合作的企业13万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8000多个,合作开发或转让技术15万多项目。目前,国内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在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我国产学研合作实践经验表明: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仍有一段距离,但是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已经成为了知识经济发展的中心,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发挥协调作用,加强我国产学研合作法律制定的健全,尊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大学城经济功能。
(二)尊重适度规模发展规律
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是由大学城的集聚、互动产生的规模效应引起的。规模经济指的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同比增加时即生产规模扩大时,其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倍数。而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则产出的增加比例却小于要素投入的增加比例,这种现象就是规模不经济。①由此可以看出规模经济或者不经济本来都是用于生产领域的知识,但是教育经济学家把这一概念引入到了大学城建设当中来说明大学城发展如同企业发展一样都属于社会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大学城的规模如同企业发展的规模一般都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适度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否则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
二、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必然选择—协调发展
(一)大学城内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大学城结构、规模、效益关系之间的协调
首先要根据大学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应的规划大学城的建设规模,也就是相应的明确了大学城要建设的面积、能入驻几所大学以及计划容纳多少师生的问题。其次就是要在规模确定的基础上选择什么类型、层次的高校入驻大学城,基于大学城未来的长远发展,尤其对其经济功能发挥的考虑,不是任何高校都可以入驻大学城的,对于入驻大学城的高校在结构上面一定要遵循“以研究型大学为龙头,兼容并包互动发展为双翼”的原则进行高校的选择。最后对于大学城效益的发挥则是在规模、结构确立好的基础上进行的。
2.大学城布局、科类、层次结构关系之间的协调
目前我国大学城的布局模式有三种情况:城内城模式、城市边缘模式以及卫星城模式。大学城的布局不是统一固定的,而是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不过目前我国大学城建设的布局模式多为卫星城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大学城的科类是指入驻大学城各大学的类型与学科领域。目前我國大学的类型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三种,而大学的学科领域则比较多,常见的有文史类,医学类,理工类以及师范类等。我国大学城的层次结构指的是入驻各大学在我国大学当中的级别,有985或者211型的,也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还有专科级别的院校等等。
(二)大学城与外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大学城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
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一定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一致的。大学城在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就应该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等。大学城发展战略规划高于或者低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都会造成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缺失。具体而言大学城制定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具备层次性的,先可以与周边经济发生联系,其次拓展开来,当周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考虑再高层次范围的经济战略合作,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合作等。所以说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前提就是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发展战略,逐步的实现与不同层次经济主体的战略合作。
2.大学城与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关系的协调
大学城与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是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关键,也是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的关键。三者关系协调的关键就是利益关系的协调,这其中最重要的协调组织一定是政府。政府就是要在这三者之间建立一个可以平衡发展的利益机制,使其相互牵制,相互作用。而这个利益机制建立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人才、科技、知识在这三者之间的正常互动。其次政府还要为三者之间的合作建立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就如同给每个经济主体打了预防针一样,尤其是资金方面的保障可以打消了它们之间合作的顾虑,使其敢于冒风险,勇于创新。最后,还要提供三者之间互动的信息平台,加快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其人才、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流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3.大学城与政府、企业关系的协调
政府在大学城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政府首先要转变角色,协调好企业发展与大学城发展过程中的合作关系。而二者关系协调的关键就在于利益关系的协调,利益的核心就是促进他们经济共同发展要素:科技、人才、知识。如何使这些生产要素在大学城与企业之间正常流动就是政府协调的关键。首先要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才流动原则,就大学城而言要以培养真正的会运用知识的人才,就企业而言则需要引起真正的人才来提升自己的生产率,当人才在二者之间合理流动已经表明科技与知识在其中发挥作用了。 三、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根本出路—机制创新
(一)互动机制创新
一方面,改變对高校已有的评价制度来协调。传统的评价制度注重综合声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源质量等在高校评价中的作用,而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以及对大学城整体功能的提升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少评价。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将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以及对高校对大学城整体经济功能发挥的贡献率作为评价指标,才能使大学城各组成高校积极主动的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避免被动,形成利益整体,实现资源共享,确立共同发展目标,共同促成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在大学城中建立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利益协调。一方面使得大学城各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协调各自的利益关系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益机制的的重组与协调可以更好促进其与区域经济关系的互动,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得大学城经济功能得到释放。
(二)平台机制创新
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除了处理好各经济主体的的利益关系之外,就是要为它们之间的互动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平台机制的创新是连接大学城与社会经济主体的桥梁。一方面它可以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为科技创新,大学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互动平台。另一方面在大学城与各区域经济主体互动之间建立完善的科学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大学城经济功能。笔者认为平台机制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城与经济社会互动最重要的基础硬件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大学城培养的人才、先进科技知识传递出去,形成各种科研开发新项目,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更是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现。
(三)网络机制创新
网络机制的创新不仅要建立传播显性知识的正式网络,还要建立传播隐性知识的非正式网络。所谓正式网络就是大学城或者科研机构研发的网络传播途径,主要以传播显性知识为主。而非正式网络是以传播诀窍、信息等为内容的隐性知识。其中非正式网络将成为网络机制创新的重点,因为它对于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直接实现科学技术、创新诀窍在互动中的流通,为大学城经济功能的释放提供更准确的网络信息。
[注释]
①刘军,梁得友.由集聚经济效应谈大学城的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5(3):45-46.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新发,胡赤弟等.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41.
[2]何心展.建设大学城促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2,9,34-36.
[3]程斯辉,余学敏.论建设大学城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2002,9,44-49.
[4]王燕阳等.大太原: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M].太原:太原市科学技术局.2005.
[5]刘军,梁得友.由集聚经济效应谈大学城的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5(3):45-46.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大学城 经济功能实现 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由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经济社会的中心,大学城是由许多大学组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地域组合。大学城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新要求,大学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因此研究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策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求。
一、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理性思考—尊重规律
(一)尊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律
我国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产学研合作,许多地区和企业已经走上了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到2003年为止,全国共建产学研联合开发机构6200余家,参加产学研合作的企业13万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8000多个,合作开发或转让技术15万多项目。目前,国内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在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我国产学研合作实践经验表明: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仍有一段距离,但是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已经成为了知识经济发展的中心,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发挥协调作用,加强我国产学研合作法律制定的健全,尊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大学城经济功能。
(二)尊重适度规模发展规律
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是由大学城的集聚、互动产生的规模效应引起的。规模经济指的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同比增加时即生产规模扩大时,其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倍数。而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则产出的增加比例却小于要素投入的增加比例,这种现象就是规模不经济。①由此可以看出规模经济或者不经济本来都是用于生产领域的知识,但是教育经济学家把这一概念引入到了大学城建设当中来说明大学城发展如同企业发展一样都属于社会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大学城的规模如同企业发展的规模一般都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适度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否则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
二、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必然选择—协调发展
(一)大学城内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大学城结构、规模、效益关系之间的协调
首先要根据大学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应的规划大学城的建设规模,也就是相应的明确了大学城要建设的面积、能入驻几所大学以及计划容纳多少师生的问题。其次就是要在规模确定的基础上选择什么类型、层次的高校入驻大学城,基于大学城未来的长远发展,尤其对其经济功能发挥的考虑,不是任何高校都可以入驻大学城的,对于入驻大学城的高校在结构上面一定要遵循“以研究型大学为龙头,兼容并包互动发展为双翼”的原则进行高校的选择。最后对于大学城效益的发挥则是在规模、结构确立好的基础上进行的。
2.大学城布局、科类、层次结构关系之间的协调
目前我国大学城的布局模式有三种情况:城内城模式、城市边缘模式以及卫星城模式。大学城的布局不是统一固定的,而是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不过目前我国大学城建设的布局模式多为卫星城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大学城的科类是指入驻大学城各大学的类型与学科领域。目前我國大学的类型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三种,而大学的学科领域则比较多,常见的有文史类,医学类,理工类以及师范类等。我国大学城的层次结构指的是入驻各大学在我国大学当中的级别,有985或者211型的,也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还有专科级别的院校等等。
(二)大学城与外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大学城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
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一定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一致的。大学城在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就应该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等。大学城发展战略规划高于或者低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都会造成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缺失。具体而言大学城制定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具备层次性的,先可以与周边经济发生联系,其次拓展开来,当周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考虑再高层次范围的经济战略合作,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合作等。所以说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前提就是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发展战略,逐步的实现与不同层次经济主体的战略合作。
2.大学城与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关系的协调
大学城与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是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关键,也是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的关键。三者关系协调的关键就是利益关系的协调,这其中最重要的协调组织一定是政府。政府就是要在这三者之间建立一个可以平衡发展的利益机制,使其相互牵制,相互作用。而这个利益机制建立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人才、科技、知识在这三者之间的正常互动。其次政府还要为三者之间的合作建立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就如同给每个经济主体打了预防针一样,尤其是资金方面的保障可以打消了它们之间合作的顾虑,使其敢于冒风险,勇于创新。最后,还要提供三者之间互动的信息平台,加快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其人才、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流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3.大学城与政府、企业关系的协调
政府在大学城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政府首先要转变角色,协调好企业发展与大学城发展过程中的合作关系。而二者关系协调的关键就在于利益关系的协调,利益的核心就是促进他们经济共同发展要素:科技、人才、知识。如何使这些生产要素在大学城与企业之间正常流动就是政府协调的关键。首先要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才流动原则,就大学城而言要以培养真正的会运用知识的人才,就企业而言则需要引起真正的人才来提升自己的生产率,当人才在二者之间合理流动已经表明科技与知识在其中发挥作用了。 三、大学城经济功能实现的根本出路—机制创新
(一)互动机制创新
一方面,改變对高校已有的评价制度来协调。传统的评价制度注重综合声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源质量等在高校评价中的作用,而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以及对大学城整体功能的提升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少评价。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将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以及对高校对大学城整体经济功能发挥的贡献率作为评价指标,才能使大学城各组成高校积极主动的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避免被动,形成利益整体,实现资源共享,确立共同发展目标,共同促成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发挥。
另一方面,在大学城中建立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利益协调。一方面使得大学城各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协调各自的利益关系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益机制的的重组与协调可以更好促进其与区域经济关系的互动,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得大学城经济功能得到释放。
(二)平台机制创新
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除了处理好各经济主体的的利益关系之外,就是要为它们之间的互动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平台机制的创新是连接大学城与社会经济主体的桥梁。一方面它可以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为科技创新,大学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互动平台。另一方面在大学城与各区域经济主体互动之间建立完善的科学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大学城经济功能。笔者认为平台机制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城与经济社会互动最重要的基础硬件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大学城培养的人才、先进科技知识传递出去,形成各种科研开发新项目,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更是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现。
(三)网络机制创新
网络机制的创新不仅要建立传播显性知识的正式网络,还要建立传播隐性知识的非正式网络。所谓正式网络就是大学城或者科研机构研发的网络传播途径,主要以传播显性知识为主。而非正式网络是以传播诀窍、信息等为内容的隐性知识。其中非正式网络将成为网络机制创新的重点,因为它对于大学城经济功能的实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直接实现科学技术、创新诀窍在互动中的流通,为大学城经济功能的释放提供更准确的网络信息。
[注释]
①刘军,梁得友.由集聚经济效应谈大学城的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5(3):45-46.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新发,胡赤弟等.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41.
[2]何心展.建设大学城促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2,9,34-36.
[3]程斯辉,余学敏.论建设大学城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2002,9,44-49.
[4]王燕阳等.大太原: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M].太原:太原市科学技术局.2005.
[5]刘军,梁得友.由集聚经济效应谈大学城的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5(3):45-46.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