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确经济增长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沼气是我国农村普遍开发的优质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沼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农民提供清洁能源,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可以有效防止乱砍滥伐,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疾病流行;可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沼气建设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科学实用的模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为农民办实事的富民利民工程。
当前,我县农村沼气建设数量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沼气功能进一步拓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县域概况
嘉鱼县地处鄂东南,属长江冲积平原,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等特点,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县国土面积10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大体形成“一山三水四分田,二分道路与庄园”的地貌格局。全县辖8镇、82个村民委员会、54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1万户,总人口36.7万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为6753元。
二、我县沼气建设现状
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始于七十年代,由于当时沼气建池工艺落后,以及缺乏后续管理服务,发酵工艺和建池质量都存在问题,沼气的推广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挫伤了建沼气户的积极性。当时采取的一拥而上的推广方法,产生的负面影响到现在仍有遗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沼气工艺日趋成熟,应用模式科学实用,“十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促进沼气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农村沼气建设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和清洁能源入户工程项目,我县的沼气建设也步入了快车道,农村能源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沼气推广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县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县能源办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6个人,建立了必要的奖惩考核机制。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建池补助逐年提高,每口沼气池的补助由2003年的8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元。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建立了一支技术较为过硬的技工队伍,全县现有建池技工120人,其中技师8人,建池一次成功率达到96%。四是抓好科技示范,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大力开展“三沼”综合利用,使示范村成为亮点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五是建立服务体系,为建池户提供持续、优质服务,破解沼气服务难题。
到2011年底,我县八个镇每个镇都建有沼气示范点,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池达1.175万口,约占适宜发展沼气农户的20%,在联乐酒精厂和银河畜牧业公司分别建大型沼气工程各一处,这些沼气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县1.175万口沼气池,按82%使用率计算,全县每年正常产气沼气池有0.9635万口,每口沼气池年产沼气300m3(10个月,1m3/天),则全县年产沼气289万m3,可替代0.2万t标准煤(每立方米沼气折合标准煤0.714公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万t(每口沼气池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1t),每年可为农户增收节支578.1万元以上。大型沼气工程的运行对企业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产业循环、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沼气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养殖方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中喂养转变等一系列新情况,农村沼气快速发展对沼气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沼气的科技创新、推广创新提出了新要求。2010年5月开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沼气大培训、大回访”活动,结合此次活动,我们于2010年6月对我县农村沼气使用情况及沼气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原有的统计数据基础上,结合此次“沼气大培训、大回访”活动的情况反馈,重点对全县农村沼气池的使用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县五月一号到十月一号沼气池的使用率为86%,当年十月一号到次年五月一号沼气池的使用率为80.7%,全县有相当部分沼气池由于原料、管理等问题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沼气池使用率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目前,我县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建设轻管理。在建池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建池数量而不重视沼气池使用质量的问题,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数量上下功夫较多,工作力度也较大,对于的沼气池建后维护认识不够,疏于管理,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病池、半废池增多,影响沼气池的使用率,直接导致农民对沼气认识出现偏差。
2、发酵原料不足。由于市场波动大、疫病防治难、饲料涨价快等因素的影响,生猪养殖风险不断加大,国家对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是提倡规模养殖,不鼓励农户散养,农村养猪户越来越少,“一池三改”(建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进行)完成的难度越来越大,发酵原料越来越短缺。有的农户为了使用沼气,需要向养殖场购买畜禽粪便,增加了沼气成本,如果用相同的钱去买液化气,使用的时间差不多,但是使用液化气更方便。发酵原料不足已经成为沼气建设中的短板,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这个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3、“三沼”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我县“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率为70%,主要利用模式为:猪—沼—菜、猪—沼—果、猪—沼—鱼。从目前利用情况来看,综合利用领域不够宽,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也不高,创新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在沼气综合利用方面的科技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4、服务网点建设有待加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沼气服务网点的投入与建设,对于促进沼气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经营场所等因素的影响,沼气服务网点的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服务能力不强。服务网点多数是挂靠在农技服务中心,沼气服务人员多为兼职,有其它的农技推广和经营工作,在沼气服务上的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存在有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跟不上,进出料设备缺乏的问题。(2)经营机制不活。有偿服务收费难,入不敷出,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对沼气技术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较低,缺乏对沼气池的维护意识,不能做到定期检查和维护,如果后续服务跟不上,有一部分沼气池建成后在较短时间即不能正常使用或被弃之不用。沼气技术服务体系跟不上,一定程度影响了沼气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能力不强。沼气池的管理需要一定的劳力,当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里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儿童,沼气池日常管理力量很弱。
四、原因分析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其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户用沼气没有商品化。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能源利用模式。我县农村经济条件较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煤、气、电供应基本满足需求,能源利用形式多样化,沼气作为清洁能源并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与煤、气、电相比,现阶段农村沼气的主要优势在于价格便宜。但沼气也存在很明显的劣势,不像煤、气、电那样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实现了产业化,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终端产品,沼气在农村目前还是户用模式,自产自用,从原料到沼液沼渣的整个处理过程中大量工作都需要由用户单独承担,沼气使用起来并不十分便利。
2、建沼气池的环境发生变化。
(1)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力,造成沼气池从进料到出料整个过程所需的大量体力劳动无人承担;
(2)农村人口的增加,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减少,许多农户由于宅院小,再加上在宅院内挖坑不利于地基,从而不愿建沼气池或废弃已有沼气池;
(3)随着农民卫生意识的提高和养殖专业化,许多农民家庭已不再饲养牲畜,导致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适宜建池户越来越少。
3、服务体系相对薄弱。我县现有户用沼气池1.175万口,分散在全县八个镇,全县服务网点共有15个,人员29人,专职从事沼气服务的人员只有8个,近年来,国家对农户建池扶持力度较大,但对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相对不足,沼气技术服务人员待遇过低,愿意到农村去做沼气服务的人员严重缺乏,沼气技术服务力量明显不足,而农民大多不懂沼气技术,疏于管理,最终造成感觉沼气不好用从而不建或废弃。沼气配套设备更新不快,过于单一,导致沼气的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目前市面上配套产品大多仅限于农村户用照明、煮饭,缺乏其他有效用气途径。
五、对策
继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沼气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小型沼气工程、生活小区联户供气工程、秸秆气化工程等多元化发展;科学调整发展结构,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服务,确保沼气池使用率稳定在90%以上;坚持把效益放在首位,突出抓好“三沼”综合利用,确保沼气用户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促进沼气事业健康发展。
1、转变沼气发展模式。农村沼气建设应逐步由户用沼气模式向联户集中供气模式、沼气工程模式转变,做到户用沼气建设与沼气工程建设并重,在生活小区和小型养殖场发展小型沼气工程。在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
积极发展沼气工程具有以下优势:
(1)原料有保证。规模化养殖场和生活小区可以保证产沼气原料的充足供应,解决户用沼气原料短缺的问题。
(2)服务有保证。沼气工程所需技术人员较少,不需要像户用沼气那样大量培训技术人员,有利于解决现有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少、技术人员少的问题。
(3)质量有保证。沼气工程建设由专业的施工队负责,有专业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户用沼气池建设质量不齐和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
(4)稳定气源有保证。沼气工程可实现联户集中供气,避免出现户用沼气旺产气旺季用不完、冬季气不够用的现象。
(5)综合利用有保证。沼气工程可以利用多余沼气发电为用户提供高品质能源,还可对沼渣、沼液进行商业化开发,如生产生物肥等。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把服务体系建设摆到突出位置,逐步实现由“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最终实现“以管理服务为主”的职能转变,保证农户沼气可持续使用。沼气服务网点应向现代化物业管理转变,提倡以物业公司或沼气专业户经营等形式进入农村沼气服务领域,国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在目前服务体系相对薄弱情况下,加大对建池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使建池户家里有一个懂沼气的人,对于农户科学管理和使用沼气池,提高沼气池使用率有着重要意义。
4、大力发展综合利用。积极推广适合本地的综合利用模式,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提高沼气综合效益,重点发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等生态模式;拓宽“三沼”综合利用领域,国家要投入资金组织力量研发一批适用新技术,解决存在的技术瓶颈,在“三沼”利用的产业化、商品化上多下功夫,例如将沼液、沼渣制成有机生物肥技术。
5、调整资金投入结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应由“以国家为主,农户为辅,社会为补充”的投资结构向“以农户为主,国家为辅,社会为补充”的结构转变,沼气工程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国家为辅”,国家可在税收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
6、强化项目监管手段。国家在沼气工程推广中应列出专项资金对沼气工程的后续管理予以保障,并将是否有资金保证沼气连续运转作为国家审批沼气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防止工程仅仅处于示范阶段或半运营状态,无法持续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沼气是我国农村普遍开发的优质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沼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农民提供清洁能源,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可以有效防止乱砍滥伐,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疾病流行;可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沼气建设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科学实用的模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为农民办实事的富民利民工程。
当前,我县农村沼气建设数量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沼气功能进一步拓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县域概况
嘉鱼县地处鄂东南,属长江冲积平原,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等特点,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县国土面积10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大体形成“一山三水四分田,二分道路与庄园”的地貌格局。全县辖8镇、82个村民委员会、54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1万户,总人口36.7万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为6753元。
二、我县沼气建设现状
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始于七十年代,由于当时沼气建池工艺落后,以及缺乏后续管理服务,发酵工艺和建池质量都存在问题,沼气的推广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挫伤了建沼气户的积极性。当时采取的一拥而上的推广方法,产生的负面影响到现在仍有遗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沼气工艺日趋成熟,应用模式科学实用,“十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促进沼气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农村沼气建设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和清洁能源入户工程项目,我县的沼气建设也步入了快车道,农村能源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沼气推广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县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县能源办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6个人,建立了必要的奖惩考核机制。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建池补助逐年提高,每口沼气池的补助由2003年的8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元。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建立了一支技术较为过硬的技工队伍,全县现有建池技工120人,其中技师8人,建池一次成功率达到96%。四是抓好科技示范,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大力开展“三沼”综合利用,使示范村成为亮点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五是建立服务体系,为建池户提供持续、优质服务,破解沼气服务难题。
到2011年底,我县八个镇每个镇都建有沼气示范点,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池达1.175万口,约占适宜发展沼气农户的20%,在联乐酒精厂和银河畜牧业公司分别建大型沼气工程各一处,这些沼气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县1.175万口沼气池,按82%使用率计算,全县每年正常产气沼气池有0.9635万口,每口沼气池年产沼气300m3(10个月,1m3/天),则全县年产沼气289万m3,可替代0.2万t标准煤(每立方米沼气折合标准煤0.714公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7万t(每口沼气池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1t),每年可为农户增收节支578.1万元以上。大型沼气工程的运行对企业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产业循环、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沼气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养殖方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中喂养转变等一系列新情况,农村沼气快速发展对沼气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沼气的科技创新、推广创新提出了新要求。2010年5月开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沼气大培训、大回访”活动,结合此次活动,我们于2010年6月对我县农村沼气使用情况及沼气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原有的统计数据基础上,结合此次“沼气大培训、大回访”活动的情况反馈,重点对全县农村沼气池的使用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县五月一号到十月一号沼气池的使用率为86%,当年十月一号到次年五月一号沼气池的使用率为80.7%,全县有相当部分沼气池由于原料、管理等问题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沼气池使用率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目前,我县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建设轻管理。在建池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建池数量而不重视沼气池使用质量的问题,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数量上下功夫较多,工作力度也较大,对于的沼气池建后维护认识不够,疏于管理,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病池、半废池增多,影响沼气池的使用率,直接导致农民对沼气认识出现偏差。
2、发酵原料不足。由于市场波动大、疫病防治难、饲料涨价快等因素的影响,生猪养殖风险不断加大,国家对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是提倡规模养殖,不鼓励农户散养,农村养猪户越来越少,“一池三改”(建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进行)完成的难度越来越大,发酵原料越来越短缺。有的农户为了使用沼气,需要向养殖场购买畜禽粪便,增加了沼气成本,如果用相同的钱去买液化气,使用的时间差不多,但是使用液化气更方便。发酵原料不足已经成为沼气建设中的短板,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这个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3、“三沼”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我县“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率为70%,主要利用模式为:猪—沼—菜、猪—沼—果、猪—沼—鱼。从目前利用情况来看,综合利用领域不够宽,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也不高,创新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在沼气综合利用方面的科技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4、服务网点建设有待加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沼气服务网点的投入与建设,对于促进沼气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经营场所等因素的影响,沼气服务网点的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服务能力不强。服务网点多数是挂靠在农技服务中心,沼气服务人员多为兼职,有其它的农技推广和经营工作,在沼气服务上的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存在有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跟不上,进出料设备缺乏的问题。(2)经营机制不活。有偿服务收费难,入不敷出,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对沼气技术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较低,缺乏对沼气池的维护意识,不能做到定期检查和维护,如果后续服务跟不上,有一部分沼气池建成后在较短时间即不能正常使用或被弃之不用。沼气技术服务体系跟不上,一定程度影响了沼气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能力不强。沼气池的管理需要一定的劳力,当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里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儿童,沼气池日常管理力量很弱。
四、原因分析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其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综合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户用沼气没有商品化。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能源利用模式。我县农村经济条件较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煤、气、电供应基本满足需求,能源利用形式多样化,沼气作为清洁能源并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与煤、气、电相比,现阶段农村沼气的主要优势在于价格便宜。但沼气也存在很明显的劣势,不像煤、气、电那样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实现了产业化,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终端产品,沼气在农村目前还是户用模式,自产自用,从原料到沼液沼渣的整个处理过程中大量工作都需要由用户单独承担,沼气使用起来并不十分便利。
2、建沼气池的环境发生变化。
(1)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力,造成沼气池从进料到出料整个过程所需的大量体力劳动无人承担;
(2)农村人口的增加,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减少,许多农户由于宅院小,再加上在宅院内挖坑不利于地基,从而不愿建沼气池或废弃已有沼气池;
(3)随着农民卫生意识的提高和养殖专业化,许多农民家庭已不再饲养牲畜,导致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适宜建池户越来越少。
3、服务体系相对薄弱。我县现有户用沼气池1.175万口,分散在全县八个镇,全县服务网点共有15个,人员29人,专职从事沼气服务的人员只有8个,近年来,国家对农户建池扶持力度较大,但对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相对不足,沼气技术服务人员待遇过低,愿意到农村去做沼气服务的人员严重缺乏,沼气技术服务力量明显不足,而农民大多不懂沼气技术,疏于管理,最终造成感觉沼气不好用从而不建或废弃。沼气配套设备更新不快,过于单一,导致沼气的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目前市面上配套产品大多仅限于农村户用照明、煮饭,缺乏其他有效用气途径。
五、对策
继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沼气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小型沼气工程、生活小区联户供气工程、秸秆气化工程等多元化发展;科学调整发展结构,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服务,确保沼气池使用率稳定在90%以上;坚持把效益放在首位,突出抓好“三沼”综合利用,确保沼气用户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促进沼气事业健康发展。
1、转变沼气发展模式。农村沼气建设应逐步由户用沼气模式向联户集中供气模式、沼气工程模式转变,做到户用沼气建设与沼气工程建设并重,在生活小区和小型养殖场发展小型沼气工程。在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
积极发展沼气工程具有以下优势:
(1)原料有保证。规模化养殖场和生活小区可以保证产沼气原料的充足供应,解决户用沼气原料短缺的问题。
(2)服务有保证。沼气工程所需技术人员较少,不需要像户用沼气那样大量培训技术人员,有利于解决现有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少、技术人员少的问题。
(3)质量有保证。沼气工程建设由专业的施工队负责,有专业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能够有效避免现有户用沼气池建设质量不齐和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
(4)稳定气源有保证。沼气工程可实现联户集中供气,避免出现户用沼气旺产气旺季用不完、冬季气不够用的现象。
(5)综合利用有保证。沼气工程可以利用多余沼气发电为用户提供高品质能源,还可对沼渣、沼液进行商业化开发,如生产生物肥等。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把服务体系建设摆到突出位置,逐步实现由“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最终实现“以管理服务为主”的职能转变,保证农户沼气可持续使用。沼气服务网点应向现代化物业管理转变,提倡以物业公司或沼气专业户经营等形式进入农村沼气服务领域,国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在目前服务体系相对薄弱情况下,加大对建池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使建池户家里有一个懂沼气的人,对于农户科学管理和使用沼气池,提高沼气池使用率有着重要意义。
4、大力发展综合利用。积极推广适合本地的综合利用模式,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提高沼气综合效益,重点发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等生态模式;拓宽“三沼”综合利用领域,国家要投入资金组织力量研发一批适用新技术,解决存在的技术瓶颈,在“三沼”利用的产业化、商品化上多下功夫,例如将沼液、沼渣制成有机生物肥技术。
5、调整资金投入结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应由“以国家为主,农户为辅,社会为补充”的投资结构向“以农户为主,国家为辅,社会为补充”的结构转变,沼气工程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国家为辅”,国家可在税收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
6、强化项目监管手段。国家在沼气工程推广中应列出专项资金对沼气工程的后续管理予以保障,并将是否有资金保证沼气连续运转作为国家审批沼气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防止工程仅仅处于示范阶段或半运营状态,无法持续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