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音美、语美、意美。在教学中,应加强诵读,让学生体味古诗音韵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品味古诗语言美,引导学生想象,赏味古诗意境美。
【关键词】古诗 体味 品味 赏味
古诗,以她那优美的韵律,精湛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不同的学段对古诗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中的这些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引导小学生学好古诗,不仅可以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加强诵读,体味古诗音韵美
古诗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诵读指导上。朱熹的《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学古诗时,应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的节奏,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悟读,老师启发学生领悟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恰当体现了古诗平仄押韵的特点,巧妙地将一、二、四句押韵,准确选用了“光、霜、乡”三个字做韵脚,读起来更富有形象美感,而且节奏性强,韵味浓浓,使学生在诵读中欣赏了形象美,又领略到音韵之美,感受到中华经典古诗的博大精深。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从而知道这首诗一、二、四句押“ang”韵,感受到音韵美。还可给古诗配上学生最乐于听、乐于唱的乐曲,让他们在诵读的基础上根据诗的意境,去吟唱、表演,不但体验了古诗的音韵美感,还巩固了对古诗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在乐中学到知识,在玩中受到音韵美的熏陶。
二、品词析句,品味古诗语言美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
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形单影只的寂寞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游园不值》,引导学生品“关”时,先让学生琢磨“遮”与“关”字的异同,在比较中,學生体会倒“遮”和“关”气势有别:“遮”似漫不经心,“关”则掷地有声。学生在词语的比较和推敲中理解、品味,感悟出词语运用的隽永和精妙,体会到了古诗语言之美。
三、引导想象,赏味古诗意境美
诗人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是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情,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如《小池》中,诗人静观“泉眼”“池水”,感受“蜻蜓”“小荷”相依偎的乐趣。如《山行》为我们描绘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秋景。如读《春晓》,想象绽开的桃花,欢快的小鸟,柔和的春风……随着悦耳的鸟叫声,和着优美的配乐,让人身临其境。《游园不值》里“不值”的失望和忽见“红杏”的惊喜。理解了诗的大意后,必须深入挖掘,细细赏味,驰骋想象的风帆,赏其最美的意境,使学生在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想象,对于情节性的作品,可通过创设情景展开想象,如教学《登鹳雀楼》时,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用动画演示一个广袤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群山,黄河远去滔滔入海……在这个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雄浑的绝妙境界,启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演示诗人更上一层楼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自然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体验,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远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诗的源流意境,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波浪翻滚,百舸争流,诗人目送老朋友的一叶孤帆消失在天边……,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达到了与诗人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了古诗的内蕴。
有的表现生气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古诗,角色鲜活,童趣无限,如《小儿垂钓》《所见》《池上》等等,都刻画了儿童稚态可掬的形象,非常感性。在教学这类古诗时,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角色,根据文本去演一演角色或摆一摆姿势,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快乐学诗,在动感的课堂上领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总之,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辟: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我们在教学时应让学生认识美,领悟美,欣赏美,让孩子们感受中华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
【关键词】古诗 体味 品味 赏味
古诗,以她那优美的韵律,精湛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不同的学段对古诗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中的这些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引导小学生学好古诗,不仅可以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加强诵读,体味古诗音韵美
古诗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诵读指导上。朱熹的《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学古诗时,应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的节奏,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悟读,老师启发学生领悟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恰当体现了古诗平仄押韵的特点,巧妙地将一、二、四句押韵,准确选用了“光、霜、乡”三个字做韵脚,读起来更富有形象美感,而且节奏性强,韵味浓浓,使学生在诵读中欣赏了形象美,又领略到音韵之美,感受到中华经典古诗的博大精深。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从而知道这首诗一、二、四句押“ang”韵,感受到音韵美。还可给古诗配上学生最乐于听、乐于唱的乐曲,让他们在诵读的基础上根据诗的意境,去吟唱、表演,不但体验了古诗的音韵美感,还巩固了对古诗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学生在乐中学到知识,在玩中受到音韵美的熏陶。
二、品词析句,品味古诗语言美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
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形单影只的寂寞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游园不值》,引导学生品“关”时,先让学生琢磨“遮”与“关”字的异同,在比较中,學生体会倒“遮”和“关”气势有别:“遮”似漫不经心,“关”则掷地有声。学生在词语的比较和推敲中理解、品味,感悟出词语运用的隽永和精妙,体会到了古诗语言之美。
三、引导想象,赏味古诗意境美
诗人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是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情,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如《小池》中,诗人静观“泉眼”“池水”,感受“蜻蜓”“小荷”相依偎的乐趣。如《山行》为我们描绘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秋景。如读《春晓》,想象绽开的桃花,欢快的小鸟,柔和的春风……随着悦耳的鸟叫声,和着优美的配乐,让人身临其境。《游园不值》里“不值”的失望和忽见“红杏”的惊喜。理解了诗的大意后,必须深入挖掘,细细赏味,驰骋想象的风帆,赏其最美的意境,使学生在感知美的表象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想象,对于情节性的作品,可通过创设情景展开想象,如教学《登鹳雀楼》时,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开始,用动画演示一个广袤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群山,黄河远去滔滔入海……在这个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雄浑的绝妙境界,启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演示诗人更上一层楼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自然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体验,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远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诗的源流意境,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波浪翻滚,百舸争流,诗人目送老朋友的一叶孤帆消失在天边……,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达到了与诗人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了古诗的内蕴。
有的表现生气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古诗,角色鲜活,童趣无限,如《小儿垂钓》《所见》《池上》等等,都刻画了儿童稚态可掬的形象,非常感性。在教学这类古诗时,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角色,根据文本去演一演角色或摆一摆姿势,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快乐学诗,在动感的课堂上领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总之,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辟: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我们在教学时应让学生认识美,领悟美,欣赏美,让孩子们感受中华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