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建筑电气安装施工方面多年的经验,简述了建筑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的防范,并针对其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in building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construction of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problem of the common prevention, and for its reason the control measures are brought forward.
keywords: building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1) 施工單位未按施工程序施工,未建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施工人员电气安全意识不强,施工管理人员不能合理分配施工任务,这些原因都造成施工单位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施工单位往往在抢工期中只注重主体施工,忽视了安装工程的重要性,临时采用缺少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对电气安装施工的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给电气安全埋下隐患。
(2)电气装置质量是电气安装施工质量的保证,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电气装置采购和使用管理,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采用价格低廉或不合格的产品,给电气安装工程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带来电气安装隐患。
(3)电气安装工程存在的材料质量问题。低管道不进箱、盒或插人箱、盒内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管口有毛刺,管口不防护,致使管道堵塞;弯曲半径太小,有扁、凹、裂现象;管道外水泥砂浆保护层太薄,造成墙地面顺管路裂缝;管煨弯及焊接处不作防腐处理;箱、盒任意开孔,不齐整;安装电器后箱盒内垃圾未消除; 管道敷设过长且弯曲部位过多,超过规范要求。
(4)电气施工单位资质及承包工程范围问题。部分工程(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工程)不按建设程序办事,私雇资质等级不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及施工单位(或个体户)设计或承包工程。由于设计和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致使一些安装工程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
(5) 暗配管与建筑主体施工配合不好。土建结构和主体施工时,预留沟槽,便于日后暗管的敷设; 在电气预埋不到位时,剔凿结构梁或承重墙进行补救; 电气配管没有跟上土建主体施工的进度,进行剔凿敷管,这些原因都造成暗配管与建筑主体结合不好,使砌体的承载能力和强度受到很大影响,剔槽边缘不整齐等情况都会给建筑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剔凿埋管还破坏了墙体的平整度,影响墙体的外观效果,最终影响到建筑整体的质量。
(6)常用电气主要设备方面存在问题。无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技术说明书和检测试验报告等文件资料;导线电阻率高、熔点低、机械性能差、截面小于标称值、绝缘差、温度系数大、尺寸(每卷长度)不够数等;电缆耐压低、绝缘电阻小、抗腐蚀性差、耐温低。内部接头多、绝缘层与线芯严密性差;动力、照明、插座箱外观差,几何尺寸达不到要求,钢板、塑壳厚度不够,影响箱体强度,耐腐蚀性达不到要求;开关、插座导电值与标称值不符,导电金属片弹性不强,接触不好,易发热,达不到安全要求,塑料产品阻燃低、耐温、安全性能差等;灯具、光源粗制滥造,机械强度差,防锈防腐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等;各种电线管壁薄,强度差,镀锌层质量不符合要求,耐折性差等。
(7) 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
2.相关对策
(1)合理编排施工组织设计,将各项分项施工编排在总体进度中,并按照要求合理施工,保证电气管路暗敷设工程与土建工程同步施工。具体要求电气施工时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并和土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沟通,保证其与工程主体同时埋设,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验,如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三级检验制,专业、工序间的交换制度等。当所有隐蔽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要进行自行检查,检查合格后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签字,最后由监理单位进行核定,待监理单位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 加强事前控制
严格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打好工程建设物质基础要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
一是: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
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守信于项目经理的人任采保人员。二是:掌握信息,优选送货厂家。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 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厂家,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社会信誉的产品,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侧外,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三是: 推行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 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盆分析,得出结论。
(3) 加强事中控制
项目经理部要落实质量责任制
实施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管理重点, 企业应始终贯彻项目经理责任制是项目管理基础的原则。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首先在于明确责任制的基本内容, 项目经理受企业委托对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应负责并确保完成承包合同,降低目标成本,并落实质量、安全,达到各方面的要求。
注意防治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通病
(4) 加强事后控制
严格按照质量验收标准对已完工程进行验收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所用材料、电器、设备、成品、半成品的品牌、型号、规格、性能和施工工艺安装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及有关专业规范、标准。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质量允许偏差,但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一般项目质量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应符合相关规定。对工程不合格品的处理。严把电气安装工程验收关。验收内容包括:电气器具、管线及固定用材料穿线、配线,电线连接及电线端子连接、接地线连接、接地极的埋设,避雷网埋设,下引线的连接,严格绝缘、接地测试等项,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这些分部、分项工程和使用材料进行逐一检查,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的坚决不予验收。对于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不合格品,应及时进行返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3.结束语
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提高电气安装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责任心,切实解决电气安装施工过程中的通病问题,抓好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保证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熊超西《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常见问题》2007 年
[2]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in building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construction of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problem of the common prevention, and for its reason the control measures are brought forward.
keywords: building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1) 施工單位未按施工程序施工,未建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施工人员电气安全意识不强,施工管理人员不能合理分配施工任务,这些原因都造成施工单位对电气安装质量不够重视。施工单位往往在抢工期中只注重主体施工,忽视了安装工程的重要性,临时采用缺少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对电气安装施工的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给电气安全埋下隐患。
(2)电气装置质量是电气安装施工质量的保证,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电气装置采购和使用管理,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采用价格低廉或不合格的产品,给电气安装工程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带来电气安装隐患。
(3)电气安装工程存在的材料质量问题。低管道不进箱、盒或插人箱、盒内长度不符合规范要求;管口有毛刺,管口不防护,致使管道堵塞;弯曲半径太小,有扁、凹、裂现象;管道外水泥砂浆保护层太薄,造成墙地面顺管路裂缝;管煨弯及焊接处不作防腐处理;箱、盒任意开孔,不齐整;安装电器后箱盒内垃圾未消除; 管道敷设过长且弯曲部位过多,超过规范要求。
(4)电气施工单位资质及承包工程范围问题。部分工程(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工程)不按建设程序办事,私雇资质等级不符合要求的设计人员及施工单位(或个体户)设计或承包工程。由于设计和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致使一些安装工程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
(5) 暗配管与建筑主体施工配合不好。土建结构和主体施工时,预留沟槽,便于日后暗管的敷设; 在电气预埋不到位时,剔凿结构梁或承重墙进行补救; 电气配管没有跟上土建主体施工的进度,进行剔凿敷管,这些原因都造成暗配管与建筑主体结合不好,使砌体的承载能力和强度受到很大影响,剔槽边缘不整齐等情况都会给建筑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剔凿埋管还破坏了墙体的平整度,影响墙体的外观效果,最终影响到建筑整体的质量。
(6)常用电气主要设备方面存在问题。无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技术说明书和检测试验报告等文件资料;导线电阻率高、熔点低、机械性能差、截面小于标称值、绝缘差、温度系数大、尺寸(每卷长度)不够数等;电缆耐压低、绝缘电阻小、抗腐蚀性差、耐温低。内部接头多、绝缘层与线芯严密性差;动力、照明、插座箱外观差,几何尺寸达不到要求,钢板、塑壳厚度不够,影响箱体强度,耐腐蚀性达不到要求;开关、插座导电值与标称值不符,导电金属片弹性不强,接触不好,易发热,达不到安全要求,塑料产品阻燃低、耐温、安全性能差等;灯具、光源粗制滥造,机械强度差,防锈防腐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等;各种电线管壁薄,强度差,镀锌层质量不符合要求,耐折性差等。
(7) 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
2.相关对策
(1)合理编排施工组织设计,将各项分项施工编排在总体进度中,并按照要求合理施工,保证电气管路暗敷设工程与土建工程同步施工。具体要求电气施工时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并和土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沟通,保证其与工程主体同时埋设,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验,如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三级检验制,专业、工序间的交换制度等。当所有隐蔽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要进行自行检查,检查合格后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签字,最后由监理单位进行核定,待监理单位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 加强事前控制
严格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打好工程建设物质基础要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
一是:优选采购人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
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守信于项目经理的人任采保人员。二是:掌握信息,优选送货厂家。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 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厂家,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社会信誉的产品,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侧外,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三是: 推行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 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盆分析,得出结论。
(3) 加强事中控制
项目经理部要落实质量责任制
实施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管理重点, 企业应始终贯彻项目经理责任制是项目管理基础的原则。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首先在于明确责任制的基本内容, 项目经理受企业委托对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应负责并确保完成承包合同,降低目标成本,并落实质量、安全,达到各方面的要求。
注意防治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通病
(4) 加强事后控制
严格按照质量验收标准对已完工程进行验收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所用材料、电器、设备、成品、半成品的品牌、型号、规格、性能和施工工艺安装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及有关专业规范、标准。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质量允许偏差,但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一般项目质量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应符合相关规定。对工程不合格品的处理。严把电气安装工程验收关。验收内容包括:电气器具、管线及固定用材料穿线、配线,电线连接及电线端子连接、接地线连接、接地极的埋设,避雷网埋设,下引线的连接,严格绝缘、接地测试等项,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对这些分部、分项工程和使用材料进行逐一检查,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的坚决不予验收。对于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不合格品,应及时进行返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3.结束语
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提高电气安装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责任心,切实解决电气安装施工过程中的通病问题,抓好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保证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熊超西《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常见问题》2007 年
[2]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