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
天坛是圜丘坛和祈谷坛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最南的围墙呈方型,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圆地方。共有古建筑92座600余间,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起源于上古时期,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表达人们对于皇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保佑华夏子民。
世遗印象
天坛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1998年11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2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天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遺产委员会评价: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杰出代表,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中国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的象征。
1.圜丘坛——人与天的密切联系
圜丘坛位于天坛的南半部,坐北朝南,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坛外绕以红墙,有四个门,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排列为元、亨、利、贞,依据《周易》“乾卦四德”而定。圆形的圜丘坛象征天,分上中下三层,坛中央是祭天台,台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9圈扇面形石块,并以9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强调与人与“天”的联系。
2.皇穹宇——玄妙无穷的共鸣现象
皇穹宇是存放祭祀神牌位的地方,是单檐攒尖蓝色琉璃瓦顶的砖木结构。殿外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如果两个人在东西分别贴墙而立说话,声波就会传到另一端,称为“回音壁”。另外,皇穹宇殿前有三块石板代表天、地、人,当皇穹宇门窗关闭且附近没有障碍时,站在石板上击掌或说话,可以听到回声,称为“三音石”。
3.丹陛桥——绝无仅有的神路
丹陛桥是一条砖石路,是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的实轴线,它改变了以宫殿排列组合形成的虚轴线的建筑惯例。丹陛桥被称为“神路”,北高南低,北行步步登高,犹如登天。
4.祈谷坛——壮丽辉煌的民族建筑
祈谷坛是坛殿结合的三层圆形建筑,台面全用“金砖”——清水澄浆方砖铺成,四周有汉白玉石栏及螭头围挡,上层的栏杆柱头和出水口刻的是龙,其余两层分别刻着凤和云。
5.祈年殿——神秘深邃的东方宇宙观
祈年殿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外部以圆形、蓝色象征天,殿内有28根柱子,按照天象建立:内层4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中层12根“金柱”象征十二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共24根,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共28根,象征二十八星宿。
遗产价值
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1.华夏文明的积淀
天坛的选位、规划、建筑设计和祭祀礼仪,无不依据《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天坛是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它处处“象天法地”,例如祈年殿以圆形和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数字分别寓意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以及二十八星宿等。
3.皇家祭坛的范例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术和艺术之大成,祈年殿和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致,是中国古建筑罕见的实例。
小贴士
“祈年殿”为什么是三重檐?“祭天”体现在建筑等级上要比皇宫更高一筹,所以“祈年殿”是三重屋檐,比太和殿还多一重。
皇帝居住的“斋宫”为什么是西厢房?祭天时,皇帝对天帝称臣,居所相应地从“坐北朝南”降为“坐西朝东”,琉璃瓦也不是紫禁城的金黄色,而是青绿色,以此表达对天帝的尊重和敬畏。
丹陛桥上的路怎么走?丹陛桥上有三条路,中央是“神道”,右侧是“御道”,左侧是“王道”。祭天时,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宦官走“神道”。因为宦官手中捧着皇天上帝的灵位,代表的是“神”,必须走中央的路。
“花甲门”和“古稀门”是怎么回事?清乾隆皇帝62岁祭天时体力不支,便在祈谷坛前的南门西侧新设一门,直接进入祈谷坛行礼,此门被称作“花甲门”。乾隆皇帝71岁祭天,又在皇乾殿的西墙新设一门,以方便上香时使用,此门被称作“古稀门”。乾隆皇帝还特地谕告后世子孙:“若未满六旬者,不得路经此门(花甲门)”,“有寿登古稀者,方可出入此门(古稀门)”。
天坛是圜丘坛和祈谷坛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最南的围墙呈方型,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圆地方。共有古建筑92座600余间,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起源于上古时期,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表达人们对于皇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保佑华夏子民。
世遗印象
天坛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1998年11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2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天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遺产委员会评价: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杰出代表,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中国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的象征。
1.圜丘坛——人与天的密切联系
圜丘坛位于天坛的南半部,坐北朝南,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坛外绕以红墙,有四个门,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排列为元、亨、利、贞,依据《周易》“乾卦四德”而定。圆形的圜丘坛象征天,分上中下三层,坛中央是祭天台,台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9圈扇面形石块,并以9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强调与人与“天”的联系。
2.皇穹宇——玄妙无穷的共鸣现象
皇穹宇是存放祭祀神牌位的地方,是单檐攒尖蓝色琉璃瓦顶的砖木结构。殿外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如果两个人在东西分别贴墙而立说话,声波就会传到另一端,称为“回音壁”。另外,皇穹宇殿前有三块石板代表天、地、人,当皇穹宇门窗关闭且附近没有障碍时,站在石板上击掌或说话,可以听到回声,称为“三音石”。
3.丹陛桥——绝无仅有的神路
丹陛桥是一条砖石路,是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的实轴线,它改变了以宫殿排列组合形成的虚轴线的建筑惯例。丹陛桥被称为“神路”,北高南低,北行步步登高,犹如登天。
4.祈谷坛——壮丽辉煌的民族建筑
祈谷坛是坛殿结合的三层圆形建筑,台面全用“金砖”——清水澄浆方砖铺成,四周有汉白玉石栏及螭头围挡,上层的栏杆柱头和出水口刻的是龙,其余两层分别刻着凤和云。
5.祈年殿——神秘深邃的东方宇宙观
祈年殿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外部以圆形、蓝色象征天,殿内有28根柱子,按照天象建立:内层4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中层12根“金柱”象征十二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共24根,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共28根,象征二十八星宿。
遗产价值
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1.华夏文明的积淀
天坛的选位、规划、建筑设计和祭祀礼仪,无不依据《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天坛是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它处处“象天法地”,例如祈年殿以圆形和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数字分别寓意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以及二十八星宿等。
3.皇家祭坛的范例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术和艺术之大成,祈年殿和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致,是中国古建筑罕见的实例。
小贴士
“祈年殿”为什么是三重檐?“祭天”体现在建筑等级上要比皇宫更高一筹,所以“祈年殿”是三重屋檐,比太和殿还多一重。
皇帝居住的“斋宫”为什么是西厢房?祭天时,皇帝对天帝称臣,居所相应地从“坐北朝南”降为“坐西朝东”,琉璃瓦也不是紫禁城的金黄色,而是青绿色,以此表达对天帝的尊重和敬畏。
丹陛桥上的路怎么走?丹陛桥上有三条路,中央是“神道”,右侧是“御道”,左侧是“王道”。祭天时,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宦官走“神道”。因为宦官手中捧着皇天上帝的灵位,代表的是“神”,必须走中央的路。
“花甲门”和“古稀门”是怎么回事?清乾隆皇帝62岁祭天时体力不支,便在祈谷坛前的南门西侧新设一门,直接进入祈谷坛行礼,此门被称作“花甲门”。乾隆皇帝71岁祭天,又在皇乾殿的西墙新设一门,以方便上香时使用,此门被称作“古稀门”。乾隆皇帝还特地谕告后世子孙:“若未满六旬者,不得路经此门(花甲门)”,“有寿登古稀者,方可出入此门(古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