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黑河市位于我国东北边疆,地处北纬50度左右的高寒地带,人口162.8万,拥有耕地2880万亩,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主产区,同时是我国重要的黄牛生产基地。在全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地位也是举足轻重。近年来,黑龙江省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农业行动的方针,积极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高度融合,也就是物联网农业,使农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繁荣。
近年来,黑河凭借着独特的的地理优势,农业高效开发,大力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将绿色农业、经济型农业等作为优势积极发展,国家大力扶植城乡企业,升级了先进的设备,进一步实现了农作物大规模高效、高产。为发展外向型农业带来了绝佳的条件,出现了了一大批特色是高纬寒地为特色的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为黑河地区农业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与传统农产品生成相比,广泛的运用物联网来实现智能农业,节约成本,用更少的人力物力,培育更精良的品种,是新时代新趋势。
一、基地建设标准进一步提升
大力实施以基本农田、机耕道、田间路、机电井和排水沟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一批“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生产基地,田间灌排沟渠化、水源设施化、积肥设施化、机耕作业道路硬化、农田林网化的“五化”局面基本实现。“互联网 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与种植结构、现代科技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三减”行动紧密结合,以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生产主体的格局已初步显现。爱辉区瑷珲镇北三家子果蔬园区建设大棚30栋,每栋大棚占地面积720平方米,计划新建“互联网 智能温控大棚”2栋,整修田间路510米,铺设彩砖300平方米,建设排水沟1360延长米,安装电力系统和供水系统各1套。
二、田间物联网建设日趋完善
按照“产地环境有监测、技术操作有规程、生产过程有记录、产品质量有检验、产品上市有标识、质量安全有追溯”的标准,严格开展基地田间物联网建设。目前,已有50个基地建成农业环境监控系统,19个基地建成病虫害在线监控系统,51个基地建成农田作业视频监控系统,49个基地建成农技在线服务系统,48个基地建成农机智能管理系统,基地基本实现了地温、气温、墒情、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作物生产环境指标全程监测,初步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网络,为基地“互联网 农业”组织智慧农业生产提供了数据。逊克县投资150万元,购置10套物联网监控设备,在农业科技合作园建设物联网中心,统筹管理全县物联网,实现通过手机终端可对全县各基地实施监控。五大连池投资150万元为12个基地安装了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光辐射强度、雨雪传感器、风速、风向、病虫害采集、摄像头等设备和可追溯系统。
三、基地生产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全市62个“互联网 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都选择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地块平整、水源充足的地块,并且土壤、灌溉用水符合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全市基地基本选择在交通便利,基础扎实,农技推广网络健全,方便农民群眾实地学习的地方,基本实现了“路通、网畅、信灵”的立体交叉网络新格局,能够充分发挥基地培训、试验示范引导作用。爱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大豆高标准示范基地已建成完善的排涝沟、抗旱井、积肥池、机耕作业路、桥涵、农田林网,计划再投入资金154万元,用于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
四、基地电子商务逐步开展
目前,我市35个基地建有电子商务平台,其中自建平台14个,利用第三方平台21个,19个基地已入驻黑龙江大米网。24个基地建有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22个已接入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29个基地已开展网上销售,实现交易额527万元,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销售。预计年底网上销售交易额可达920万元。有2个基地在网上开展土地众筹,众筹面积1002亩,众筹资金50.2万元。五大连池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城南高效园区基地、互联网智慧展馆、五大连池市大米网子公司承租给“三只老虎”生态农业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整个平台正在建设中,已经与12家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完成对接,上线产品可达45个。
物联网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尽管近年来传感器等设备的成本已经大幅度的下降了,但如果想要普遍的在农村使用还需要一些时间,目前应用起来成本依旧很高,对农民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农民压力大,所以当前农业物联网主要还是应用于科研工作及政府投资的项目中。且目前传感等设备技术问题还有待提高,信号传输距离短,供电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近年来,黑河凭借着独特的的地理优势,农业高效开发,大力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将绿色农业、经济型农业等作为优势积极发展,国家大力扶植城乡企业,升级了先进的设备,进一步实现了农作物大规模高效、高产。为发展外向型农业带来了绝佳的条件,出现了了一大批特色是高纬寒地为特色的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为黑河地区农业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与传统农产品生成相比,广泛的运用物联网来实现智能农业,节约成本,用更少的人力物力,培育更精良的品种,是新时代新趋势。
一、基地建设标准进一步提升
大力实施以基本农田、机耕道、田间路、机电井和排水沟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一批“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生产基地,田间灌排沟渠化、水源设施化、积肥设施化、机耕作业道路硬化、农田林网化的“五化”局面基本实现。“互联网 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与种植结构、现代科技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三减”行动紧密结合,以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生产主体的格局已初步显现。爱辉区瑷珲镇北三家子果蔬园区建设大棚30栋,每栋大棚占地面积720平方米,计划新建“互联网 智能温控大棚”2栋,整修田间路510米,铺设彩砖300平方米,建设排水沟1360延长米,安装电力系统和供水系统各1套。
二、田间物联网建设日趋完善
按照“产地环境有监测、技术操作有规程、生产过程有记录、产品质量有检验、产品上市有标识、质量安全有追溯”的标准,严格开展基地田间物联网建设。目前,已有50个基地建成农业环境监控系统,19个基地建成病虫害在线监控系统,51个基地建成农田作业视频监控系统,49个基地建成农技在线服务系统,48个基地建成农机智能管理系统,基地基本实现了地温、气温、墒情、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作物生产环境指标全程监测,初步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网络,为基地“互联网 农业”组织智慧农业生产提供了数据。逊克县投资150万元,购置10套物联网监控设备,在农业科技合作园建设物联网中心,统筹管理全县物联网,实现通过手机终端可对全县各基地实施监控。五大连池投资150万元为12个基地安装了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光辐射强度、雨雪传感器、风速、风向、病虫害采集、摄像头等设备和可追溯系统。
三、基地生产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全市62个“互联网 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都选择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地块平整、水源充足的地块,并且土壤、灌溉用水符合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全市基地基本选择在交通便利,基础扎实,农技推广网络健全,方便农民群眾实地学习的地方,基本实现了“路通、网畅、信灵”的立体交叉网络新格局,能够充分发挥基地培训、试验示范引导作用。爱辉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大豆高标准示范基地已建成完善的排涝沟、抗旱井、积肥池、机耕作业路、桥涵、农田林网,计划再投入资金154万元,用于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
四、基地电子商务逐步开展
目前,我市35个基地建有电子商务平台,其中自建平台14个,利用第三方平台21个,19个基地已入驻黑龙江大米网。24个基地建有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22个已接入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29个基地已开展网上销售,实现交易额527万元,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销售。预计年底网上销售交易额可达920万元。有2个基地在网上开展土地众筹,众筹面积1002亩,众筹资金50.2万元。五大连池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城南高效园区基地、互联网智慧展馆、五大连池市大米网子公司承租给“三只老虎”生态农业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整个平台正在建设中,已经与12家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完成对接,上线产品可达45个。
物联网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尽管近年来传感器等设备的成本已经大幅度的下降了,但如果想要普遍的在农村使用还需要一些时间,目前应用起来成本依旧很高,对农民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农民压力大,所以当前农业物联网主要还是应用于科研工作及政府投资的项目中。且目前传感等设备技术问题还有待提高,信号传输距离短,供电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