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子该打在谁身上?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一个人,令其一年三百六十天,几乎天天起早贪黑地做工,日日睡眠时间不到八小时,你觉得他会怎样?身体罹恙?精神崩溃?注意,我说的是一年三百六十天,是连续数年如一日,而不是短短的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
   或许你会说,这怎么可能?这也太夸张了吧?公司、企业的老板心再黑,也不可能逼迫员工这么干啊。
   我没有夸张。在我们的社会里,确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通常清晨6点10分起床,匆匆吃过早饭或不吃早饭,都必须7点20分前赶到“公司”做些准备。8点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6点半“下班”,晚7点左右才能回到家,匆匆吃完晚饭,又继续在家里工作,直到半夜,然后用微信向“工头”打卡报告。就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没日没夜单调而重复地做苦工。
   这是个什么群体呢?你猜对了——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一群正上初、高中的孩子。孩子们会这样生活?“假新闻”吧?
   我没有造假。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我不敢说全国所有的初、高中孩子都是这样,但敢肯定大多数城市里孩子的生活就是如此。而且,愈是大城市,愈是所谓名校,那里的孩子就愈如此辛苦。
   这种极端到不能再极端的“教育”模式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恶果呢?近视率世界第一,这是大家已经看到的;据我所知,还可能使儿童肥胖率增加,过早患上“三高”(2019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还可能使孩子中年以后罹患阿茨海默症概率大增(2020年2月5日《报刊文摘》);还能将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摧毁殆尽……至于对他们成长中的人格和心理会造成什么样的扭曲,后面再谈。目前,中小学孩子因课业繁重而自杀的现象屡有报道。
   成人们就没有办法扭转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吗?好像没有。
   不料,人不管用天管用。一场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却歪打正着,一度竟使孩子们的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态彻底翻转:寒假期间的集中补课当然是没人敢搞了,往日的天量海量作业题一时之间也没人刷新了。孩子们尽管仍不能出去尽兴地玩耍,但总算可以睡一个囫囵觉了……
   但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最初被疫情打懵了的“工头”们开始回过神来,又开启了往昔过度学习的疯狂模式。尽管其时还不能正常开学到校,但在線学习的新技术对这种过度学习却推了波助了澜:孩子须日日八小时盯着手机电脑,网课从星期一上到星期六,作业又开始天量化海量化的没完没了。尽管如此,可怜的孩子还是要比往昔好过点,因为节省了往返学校的时间,每天还可以比以往多睡会儿。但随着疫情被基本控制,生活逐渐回归正常,各地陆续下达了返校令,于是孩子们的梦魇又开始了。
   现在,再看到前些日子,有中学生在网上“变调”让人心寒的发声“昨天上海多了19个治愈的新冠病例,眼看疫情有好转,不能在家自学多久了……疫情就不能再严重些。新冠病毒,前进四”你还会感到惊诧莫名吗?
   但有人仍按人之常情来揆度此事。所以他发表网文表示痛心疾首和“愤怒”,所以他发表网文指责孩子“自私、冷血”……但他知道吗,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早已超出了“常情”界外,其言行又怎能以常情度之?!
   不妨换位思考,假如令那位网文作者像孩子那样地生活,他能忍受吗?一天两天或许可以,一个星期一个月呢?一年两年呢?连续数年呢?他未必不会爆出比孩子还要难以入耳的“粗口”,做出比孩子还要过激的事!孩子也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对自己的“特困”现状无感。只不过像孩子们这样的弱势群体,还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至多只能在网上胡乱发泄一通而已。
   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一切后,对孩子们的这些近似于牢骚的网言网语,还有必要那样大呼小叫地作过度解读吗?还觉得这“自私、冷血”的板子该打在孩子们的身上吗?
   不过,这篇网文里有句话还是说对了:“说出这番话的中学生,必定有其成长的土壤,折射着自身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上文提到目前中小学这套只有强度没有温度的教育模式将对孩子的人格、心理产生怎样的扭曲,至此答案已经揭晓:很可能使我们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个冷漠而精致或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这能怪孩子们吗?现有的教育模式,是成人们制造的。这件事说到底,该谴责的是成人们,而不是孩子。
其他文献
小石头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那首歌,是用第一人称,来贊美我的,说我心甘情愿、默默地为人们“垫基铺路”。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有点羞愧之感。因为,是那些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奉献的人们,感染了我,我才学着他们的榜样,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我做事,不是为了给人看,而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本真。  树叶   人们说:“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是的,每片叶子,都有独立性,我也不例外。我就是我,
期刊
朋友对我说,前几天,他拨打政府服务热线投诉一件不合理的小事,结果不到一个小时,小事儿马上解决了。朋友感慨:还真有人管小事。   本人居住的小区,几年来,小汽车违停不断,最近几个月,更是过分,占据消防通道不说,连人行道都被欺负。物业时而管一管,时而无视。有时居然对群内的业主集体反映都不爱搭理。而所谓的管理,也就是往违停车上贴张违停告知单,没有丝毫作用。其实,物业是可以管好的。某年开发商要集中卖车位,
期刊
微信群里,经常有人抬杠。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打狗,他就说打鸡;你说某人长的帅,他就说是“丑八怪”;你说哪个作家文章好,他就说是“大毒草”。而且,你越解释或还击,对方就越来劲。追着你争,找着你骂,直到你不吱声了,他们才善罢甘休。   《咬文嚼字》公布的“2018年十大流行语”中,有一个词,叫“杠精”,说的就是这种人。其中的解释是:杠精,网络流行词,指经常通过抬杠获取快感的人、总是唱反调的人、争辩
期刊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现在被引申为一件事情最后的关键性一步。   我想其原意和西汉刘向在《战国策·秦策》中一句话相仿。这句话是“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一半而已。   党中央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要积极主动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个要求是说给党员的,也是说给各级干部和所有公职人员
期刊
行贿受贿,如今已经成了热词。行者或受者,无非围着钱物打转,统称“贿物”。我读兵书,见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之法,忽然悟到,与其贿物,不如贿心。愿献“良策”与实例,仅供需者参考。  韩侂胄(tuōzhòu)是南宋著名的、也是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是北宋名臣韩琦之曾孙,其母为宋高宗吴皇后的妹妹,又娶了吴皇后的侄女为妻。因为背景厉害,在官场上如坐火箭,飞速窜升。最后官拜宰相,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期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老爱幼,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敬孝之道,文明之德。不知何时起,一种泛滥的“利己主义”污化了这种美德,且把“尊老爱幼”理直气壮地演变成去索取他人的工具。  ——“你要尊老”!——“你要爱幼”!但凡人多的地方,时不时会出现“老”“少”间的互怼:“公交车抢座”“广场舞占地”“排队加塞儿”......爆眼的新闻,让“为老不尊”“为少不孝”屡屡登上社会熱搜。一
期刊
这个题目有点别扭是吧?苹果,可以指个人台式电脑,也可以指吃的水果苹果,不知本文说的哪种?   谢谢您的指谬。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本文指的是吃的水果苹果。有了这个前提,本文谈论的话题,范围就缩小了一半。从最近一两年春季水果市场的行情看,烟台产的“红富士”,在我们那儿,小个儿即一斤称仨的那种,2元/斤;中等个儿,一斤称俩的,2.5元/斤;个头儿大到八九两一个的,6.5元/斤。   有一种进口的“红富
期刊
鲁迅先生有一杂文名篇,题目叫《拿来主义》。受其启发,鄙人也把李景阳大作《如果你是人,就该把别人当人》(《杂文月刊》4月原创版)中的“如果你是人”拿了过来作本文的一半标题。李先生作品所说之对象是人,所言之事是抗疫。笔者小文有其类似之处,所以就尊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因论据有异,主题有别,故只拿了一半为我所用。   时至庚子谷雨,我国抗疫形势持续向好,大部分省市区已多日出现“三无”:无新增确诊病例;
期刊
李伟明老师的《侥幸之念不可取》(《杂文月刊》2020年4月上原创版)告诉我们:面对不义之财,千万不能去碰,否则会受牢狱之苦。   我也是一名干部,手中掌握着一点的权力,也经常受到诱惑的侵袭。刚当上干部时,领导让我负责警察餐厅的管理工作。有些人就送钱送物拉拢,让高价购买他们的东西,甚至许诺给回扣。虽然我知道收了这些钱物,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富裕,会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但是我更明白一旦事发,不但会开除
期刊
姜胜群的文章《重要的事情说N遍》(《杂文月刊》2020年3月上原创版)提到两处:哈尔滨的一处公厕,今年开建,已经投入20万元,一夜之间夷为平地;沈阳的足球场,使用不到10年,被爆破拆除;郑州的天桥工程,耗资854万元,建成5年被整体拆卸。我看到的报道还有2016年9月13日《文萃报》披露,2010年2月,南昌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存活仅13年;2013年5月,有湖北最长高架之称的武汉沌阳高架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