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者,救死扶伤之人,
病家求医,寄以生死,
故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医道,德置于术之先,
医乃仁术,唯德是重,
故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郑大伟先生,来自医学世家的他,
数十载,以身为桥,以医为媒,
追求大医精诚,崇高医德,
更坚守医者使命,为人民服务不易其志。
继承衣钵 弘扬中医
无车马喧嚣,有花香鸟语,素有“万国建筑博览”、“钢琴之岛”之称,此地正是郑大伟先生的家乡鼓浪屿。阔别这方养育自己的故土已三十载有余,而今言及,其骄傲和感慨溢于言表。
“演奏黄河协奏曲的世界冠军就是我的好同学。”“1959年高中毕业后,有幸进入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大学)学习,直到硕士毕业,也曾在福建省中医院任主治医师十余年。”谈及家乡往事,郑大伟先生有些许的激动,仿佛“语无伦次”,这种情绪流露正是他对家乡的热爱与惦念的表现。
迄今,郑大伟先生行医已大半辈子,纵然是在初涉香港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依然不易其志,悬壶济世。国粹中医,博大精深,造福世人,传承百世。问及郑大伟先生当初为何会选择中医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其一是受家族中医传统的熏染和影响;其二是自己非常喜欢中医,行医数十年,感情越来越深。”
据悉,郑大伟先生的爷爷早在清朝年间便已于香港行医,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返回家乡鼓浪屿,后其叔叔、伯父继承爷爷的中医衣钵,继续治病救人,造福广众。到郑大伟先生这一辈时,他与哥哥依然坚持济世救人,履行大医精诚之医者使命。
百善孝为先。在福建省中医院担任主治医师十余年后,1979年,郑大伟先生为照顾旅居异乡的母亲而前往香港。据介绍,其父乃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因工作而长年在外(文莱),不能长久陪伴其母,他遂告别家乡,移居香港,与母为伴。“刚到香港,语言交流阻碍最大,广东话和国语完全不是一个系统,福建人听不懂粤语,更不会讲。”回忆当初情景,郑大伟先生如是说。
由于人地两疏,加之沟通困难,郑大伟先生到香港后第一次暂别中医岗位,然仅半年以后,他便能够流利地用粤语与人交流,并在1979年创办了自己的中医诊所。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晚上还要到香港的中医院校教授中医,天道酬勤,就这样他开启了在香港的行医之路,弘扬中医文化之征途。
中医前途 任重道远
2004年,郑大伟先生荣获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等,授予“世纪骨伤杰出优秀人才”之称号,他乃中医全科医师,主治内外妇科、跌打骨科、风湿骨刺、气功推拿、针灸电疗,尤擅骨科。他介绍说:“做骨伤科的时间比较长,在国内的时候,中西医结合,中医施行手术都被允许,二者并不相互抵触甚至排斥,香港却不尽然。以前,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属西医管制,中医受控制,现在,中医地位虽有所改善,但其管理上层仍然是西医。”
言辞之中,难掩其无奈,身为中医师,传承中医经典之心自然不在话下,可个人能力终究有限,大环境和历史遗留,岂是一人之力可扭转、改写。郑大伟先生介绍说:“现在,香港中医分两个级别,即注册中医和表列中医。特区政府当时为了管制中医,遂令凡中医(以前的药铺伙计等亦可)皆可到政府相关部门登记,‘以证其身’,表列中医每年都要考牌,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直到考上后才可以注册。1997年,香港回归后,必须是中医专业毕业、有临床经验等符合条件的中医师,方可注册。”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中医中药在香港的地位被忽视,对于中医药的教育和研究也非常匮乏。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特区政府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香港中医的专业地位,使中医业获得较快发展,注册中医的诞生,是香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郑大伟先生是第一批注册中医,在香港,他坚持行医数十年,并且于各大中医院校授课,不仅悬壶济世,更在教育的岗位上,使中医文化薪火相传。近年来,特区政府积极提倡中医中药,正草拟规管法例,香港中医中药在科研、临床和教学方面都获得了显着的发展,中医中药的应用正日益普及。几所大学也相继开办了中医药学位课程,提供中医门诊服务。不论未来还有多远,郑大伟先生都将继续秉持继往开来、与时并进的精神,宏扬国粹,造福人民。
“香港回归以后,中医地位逐步提高,但是,香港中医和国内相比仍有很大差别,国内提倡中西医结合,在香港,虽然不一定要与国内完全一致,但是至少应该像邓小平同志所言:‘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医治好病人,就不要过分追究是中医,还是西医。中西医各有所长,应当取长补短,二者既然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就不应相互诋毁。”想必,这是所有香港中医师的心声,同为医,当平等以待,故而,争取中医之独立地位亦是他们为之努力的方向和最大的愿望。
医德唯重 温故知新
常言道,大医精诚,医德可风者,泽被万民。病家求医,寄以生死,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故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者与病人之医德关系是生死所寄,性命攸关,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在道德上懂得善恶、美丑、是非、荣辱,以及在情操、举止等方面应有的品格素质。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
在郑大伟先生心中,“医道万千,唯德是重。”他郑重地说:“‘医术’是医在术的前面,即医德应置于技术之前,更应摆在钱财之先,不能因为钱财而去行医,更不能不懂装懂,适得其反,耽误病人,害其性命。”钱财乃身外之物,生命方为人之根本。不爱财,不掺假,坚守职业道德,是郑大伟先生最基本且必须坚守的原则。
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中,中医所承担之角色蔚为壮观。国粹之精华,需薪火相传,以遗后世,广播福音。郑大伟先生在行医的同时,亦坚持授课讲学,以身为桥,传承中医。他在国内和香港的中医院校都曾教书,后来开诊所,也有授徒。据了解,有时候年轻中医,因为临床经验不足或者专业水平不够而延误病情,性命攸关,岂容这样。所以,郑大伟先生坚持讲学授徒,为中医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现在政府要求中医持续进修,不符合条件者便没收专业执照。郑大伟先生如是说:“这样很好,对自己而言,可以温故知新;对年轻一辈来讲,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医学的发展是持续的,所以时时刻刻都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医数十载,郑大伟先生将医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且时刻以学习者的姿态不断巩固新知,他现在已经考到了美国的针灸师、中医师、中药师的专业牌,随时可去美国弘扬中华医学。大半辈子的付出与坚持,他不仅习得精湛技艺,更时时学习,保持职业操守,其信念不可移,其精神尤可嘉。
此外,郑大伟先生还身兼诸多社团职务,尤其是在骨科和药膳方面。骨科作为中医学科的一个分支,现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此乃郑大伟先生之专长,参与骨科方面的社团活动,发挥其特长,力图为中医骨伤科学的明天贡献力量。而其积极宣传、介绍药膳食疗科普知识、指导大众科学饮食,旨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懂得科学进食、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而今,郑大伟先生几近退休的年龄,但医治病人仍然是他快乐的源泉。郑大伟先生感慨地说:“医治病人,恢复得好便安心;如果遇到挫折,一段时间恢复效果不甚明显,就很挂心、担忧,时刻在想办法,如何使之好转,更快恢复健康。”所以,在香港行医三十余载,他几乎都未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几乎将其全部生命献给医学,弥足珍贵。
郑大伟先生技艺精湛,医德崇高,源自其“学不可以已”的信念。他常年坚持观看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的两档中医节目,并且阅读医学专业书籍,与时俱进,补充知识,以提高职业技术和道德素养。这些正是郑大伟先生的可贵之处,学无止境,术精德高,以“为人民服务”之精神,履行其医者之使命。
郑大伟教授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政府注册中医师
国际药膳食疗学会副会长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兼软组织损伤学科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骨伤人才学会副会长
国际药膳食疗学院院长
黄山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中国)
国际华佗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美国)
《世界骨伤杂志》董事、副主编
病家求医,寄以生死,
故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医道,德置于术之先,
医乃仁术,唯德是重,
故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郑大伟先生,来自医学世家的他,
数十载,以身为桥,以医为媒,
追求大医精诚,崇高医德,
更坚守医者使命,为人民服务不易其志。
继承衣钵 弘扬中医
无车马喧嚣,有花香鸟语,素有“万国建筑博览”、“钢琴之岛”之称,此地正是郑大伟先生的家乡鼓浪屿。阔别这方养育自己的故土已三十载有余,而今言及,其骄傲和感慨溢于言表。
“演奏黄河协奏曲的世界冠军就是我的好同学。”“1959年高中毕业后,有幸进入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大学)学习,直到硕士毕业,也曾在福建省中医院任主治医师十余年。”谈及家乡往事,郑大伟先生有些许的激动,仿佛“语无伦次”,这种情绪流露正是他对家乡的热爱与惦念的表现。
迄今,郑大伟先生行医已大半辈子,纵然是在初涉香港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依然不易其志,悬壶济世。国粹中医,博大精深,造福世人,传承百世。问及郑大伟先生当初为何会选择中医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其一是受家族中医传统的熏染和影响;其二是自己非常喜欢中医,行医数十年,感情越来越深。”
据悉,郑大伟先生的爷爷早在清朝年间便已于香港行医,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返回家乡鼓浪屿,后其叔叔、伯父继承爷爷的中医衣钵,继续治病救人,造福广众。到郑大伟先生这一辈时,他与哥哥依然坚持济世救人,履行大医精诚之医者使命。
百善孝为先。在福建省中医院担任主治医师十余年后,1979年,郑大伟先生为照顾旅居异乡的母亲而前往香港。据介绍,其父乃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因工作而长年在外(文莱),不能长久陪伴其母,他遂告别家乡,移居香港,与母为伴。“刚到香港,语言交流阻碍最大,广东话和国语完全不是一个系统,福建人听不懂粤语,更不会讲。”回忆当初情景,郑大伟先生如是说。
由于人地两疏,加之沟通困难,郑大伟先生到香港后第一次暂别中医岗位,然仅半年以后,他便能够流利地用粤语与人交流,并在1979年创办了自己的中医诊所。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晚上还要到香港的中医院校教授中医,天道酬勤,就这样他开启了在香港的行医之路,弘扬中医文化之征途。
中医前途 任重道远
2004年,郑大伟先生荣获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等,授予“世纪骨伤杰出优秀人才”之称号,他乃中医全科医师,主治内外妇科、跌打骨科、风湿骨刺、气功推拿、针灸电疗,尤擅骨科。他介绍说:“做骨伤科的时间比较长,在国内的时候,中西医结合,中医施行手术都被允许,二者并不相互抵触甚至排斥,香港却不尽然。以前,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属西医管制,中医受控制,现在,中医地位虽有所改善,但其管理上层仍然是西医。”
言辞之中,难掩其无奈,身为中医师,传承中医经典之心自然不在话下,可个人能力终究有限,大环境和历史遗留,岂是一人之力可扭转、改写。郑大伟先生介绍说:“现在,香港中医分两个级别,即注册中医和表列中医。特区政府当时为了管制中医,遂令凡中医(以前的药铺伙计等亦可)皆可到政府相关部门登记,‘以证其身’,表列中医每年都要考牌,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直到考上后才可以注册。1997年,香港回归后,必须是中医专业毕业、有临床经验等符合条件的中医师,方可注册。”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中医中药在香港的地位被忽视,对于中医药的教育和研究也非常匮乏。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特区政府通过立法程序确立了香港中医的专业地位,使中医业获得较快发展,注册中医的诞生,是香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郑大伟先生是第一批注册中医,在香港,他坚持行医数十年,并且于各大中医院校授课,不仅悬壶济世,更在教育的岗位上,使中医文化薪火相传。近年来,特区政府积极提倡中医中药,正草拟规管法例,香港中医中药在科研、临床和教学方面都获得了显着的发展,中医中药的应用正日益普及。几所大学也相继开办了中医药学位课程,提供中医门诊服务。不论未来还有多远,郑大伟先生都将继续秉持继往开来、与时并进的精神,宏扬国粹,造福人民。
“香港回归以后,中医地位逐步提高,但是,香港中医和国内相比仍有很大差别,国内提倡中西医结合,在香港,虽然不一定要与国内完全一致,但是至少应该像邓小平同志所言:‘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医治好病人,就不要过分追究是中医,还是西医。中西医各有所长,应当取长补短,二者既然都是为了治病救人,就不应相互诋毁。”想必,这是所有香港中医师的心声,同为医,当平等以待,故而,争取中医之独立地位亦是他们为之努力的方向和最大的愿望。
医德唯重 温故知新
常言道,大医精诚,医德可风者,泽被万民。病家求医,寄以生死,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故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者与病人之医德关系是生死所寄,性命攸关,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在道德上懂得善恶、美丑、是非、荣辱,以及在情操、举止等方面应有的品格素质。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
在郑大伟先生心中,“医道万千,唯德是重。”他郑重地说:“‘医术’是医在术的前面,即医德应置于技术之前,更应摆在钱财之先,不能因为钱财而去行医,更不能不懂装懂,适得其反,耽误病人,害其性命。”钱财乃身外之物,生命方为人之根本。不爱财,不掺假,坚守职业道德,是郑大伟先生最基本且必须坚守的原则。
中华医学,历史悠久,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中,中医所承担之角色蔚为壮观。国粹之精华,需薪火相传,以遗后世,广播福音。郑大伟先生在行医的同时,亦坚持授课讲学,以身为桥,传承中医。他在国内和香港的中医院校都曾教书,后来开诊所,也有授徒。据了解,有时候年轻中医,因为临床经验不足或者专业水平不够而延误病情,性命攸关,岂容这样。所以,郑大伟先生坚持讲学授徒,为中医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现在政府要求中医持续进修,不符合条件者便没收专业执照。郑大伟先生如是说:“这样很好,对自己而言,可以温故知新;对年轻一辈来讲,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医学的发展是持续的,所以时时刻刻都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医数十载,郑大伟先生将医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且时刻以学习者的姿态不断巩固新知,他现在已经考到了美国的针灸师、中医师、中药师的专业牌,随时可去美国弘扬中华医学。大半辈子的付出与坚持,他不仅习得精湛技艺,更时时学习,保持职业操守,其信念不可移,其精神尤可嘉。
此外,郑大伟先生还身兼诸多社团职务,尤其是在骨科和药膳方面。骨科作为中医学科的一个分支,现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此乃郑大伟先生之专长,参与骨科方面的社团活动,发挥其特长,力图为中医骨伤科学的明天贡献力量。而其积极宣传、介绍药膳食疗科普知识、指导大众科学饮食,旨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懂得科学进食、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而今,郑大伟先生几近退休的年龄,但医治病人仍然是他快乐的源泉。郑大伟先生感慨地说:“医治病人,恢复得好便安心;如果遇到挫折,一段时间恢复效果不甚明显,就很挂心、担忧,时刻在想办法,如何使之好转,更快恢复健康。”所以,在香港行医三十余载,他几乎都未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几乎将其全部生命献给医学,弥足珍贵。
郑大伟先生技艺精湛,医德崇高,源自其“学不可以已”的信念。他常年坚持观看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的两档中医节目,并且阅读医学专业书籍,与时俱进,补充知识,以提高职业技术和道德素养。这些正是郑大伟先生的可贵之处,学无止境,术精德高,以“为人民服务”之精神,履行其医者之使命。
郑大伟教授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政府注册中医师
国际药膳食疗学会副会长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兼软组织损伤学科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骨伤人才学会副会长
国际药膳食疗学院院长
黄山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中国)
国际华佗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美国)
《世界骨伤杂志》董事、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