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背后的沉默男人

来源 :城色·风尚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色西服,黑领结,黑皮辞,面带心不甘情不愿的表情。”这是公众对德国总理默克尔老公约阿希姆·绍尔的惯性认知。这个男人的执拗、沉默一度让媒体伤透了脑筋,公众大多对其也没有好感。然而,幸福只有个人能够体会。默克尔的微笑与绍召尔的严肃除了常为他人津津乐道外,又何尝不相映成趣呢?
  约阿希姆·绍尔是德国洪堡大学的化学教授,同时也是—位歌剧爱好者。因为其个性极为低调,所有关于他的公众印象大体可总结为“化学教授,学术投威,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躲避媒体采访、总是沉默寡言……”虽然少得可冷,却是对其印象的全部,因为身为大学教授的绍尔对于自己在学校里的活动也严加保密,并且发动同事和学生与他结成同盟。任何记者或外人都不得进入他的课堂。他的同事也三缄其口,不肯透露半点关于绍尔的私人信息。对此,绍尔给出这样的解释:“我的工作和默克尔在政坛的发展没有任何关系。而我也不愿意成为公众人物。”即使是一国总理的老公,绍尔也坚持着自己的爱好,保有独立心灵的空间。
  那默克尔是如伺邂逅这么一个古板又教条的人的呢?关于他们的相识,还耍从默克尔攻读博士学位说起。默克尔攻读博士学位时,时年37岁的绍尔正是她的指导老师,他指导默克尔在1986年获得了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绍尔比默克尔大5岁,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一个糕点师家庭。1969年,他曾与同班同学结婚,并育有二子。据说当时默克尔还是他们家的常客。至于后来二人如何从相识到相知相伴,已无从考究,但是默克尔与前夫乌尔里希·默克尔在结束了维持5年的婚姻之后的几年,就一直和绍尔在—起生活,只是两人一直没有结婚。直到1998年默克尔升任基督教民主联盟副主席后,有^对她的身份以及她与绍尔的非婚同居提出质疑,默克尔才同绍尔正式成婚。婚礼虽然举行,二人却十分低调,既没有邀请亲友,也没有人见证。他们婚礼的全部,就是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刊登一则仅有烟盒底座般大小的广告:“我们结婚了。安吉拉·默克尔,约阿希姆·绍尔。柏林,1998年12月。”
  正如他们低调的婚礼,默克尔同绍尔结婚以来,似乎过着一种互不侵犯的生活,默克尔与柏林政界的女活动家们很聊得来,而绍尔继续专注于他的化学研究,对政治充耳不闻,他们两人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尽管如此,夫妇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也许这是默克尔和绍尔为了保留更多的私人空间。
  但是身为政坛明星、德国一国总理默克尔的老公,绍尔注定被默尔克的光环所覆盖,也注定要走入公众视野,纵使他再心不甘情不愿,他依旧要接待欧盟“第一夫人团”,依旧要履行他“第一先生”的职责。当然,婚姻就是相互包容,绍尔因为默克尔的政治地位涉足社交。默克尔也因为绍尔的生活习惯,为了两人能更多地在—起,放弃富丽堂皇的总理官邸,而是依然住在位于柏林市中心米特区贝加蒙博物馆对面的公寓内。
  一直拒绝做“默克尔先生”的绍尔,在公众看来是对“第一先生”形象的不负责,但是另一方面不正是在用行动支持妻子一直强调的男女平等吗?
其他文献
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人的一生,一定找个机会,让自己处于一种不断流浪的状态。在五湖四海中畅享,在天南地北中奔腾。  在这种说法的蛊惑下,我喜欢上了流浪作家三毛。每次看她的《撒哈拉故事》,眼前总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在一片连绵不断神秘而又寂静的沙漠上,一个女子身穿着大朵碎花的长裙,张开双臂,仰着头静静地站在那里,任凭风吹动她的黑发,飘逸飞扬。她四处流浪仍然坚强,在孤寂中享受独有的快乐。  我时时羡慕这种流
期刊
回到过去,一个多么诱人的词语,一个千年来人们都在追溯的梦想。一个曾在每个人心中闪过的念头,我要回到过去,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我就能够做曾经想做的事情。这时,不妨听听这首勾起很多回忆的《回到那一天》吧。  歌曲《回到那一天》简单得就像郝云本人一样一目了然,没有浮华的编曲修饰,没有故作深沉的词句斟酌。这个连发型都简单至极的男人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便把所有人的回忆从角落中拾起,掸落灰尘,放到眼前。  连绵的
期刊
我们的生存主义,不即不离。  我们的生存状态,若即若离。  我们共同的追求,相聚大理。  在《温暖》里,许巍深情地唱着:  我坐在我的房间  翻看着你的相片  又让我想到了大理  阳光总那么灿烂  天空是如此湛蓝  永远翠绿的苍山  我爱蓝色的洱海  散落着点点白帆  心随风缓慢的跳动  在金色夕阳下面  绿色的仙草丛里  你的笑容多温暖……  大理方式即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苍山洱海环抱之间,
期刊
Q:请问您尊姓大名?  A:我叫增稠剂,又称食品胶,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  Q:你的职务是什么?  A:我主要负责为食品增加黏稠度。  Q:为什么要增加黏稠度呢?  A:许多食品,尤其是饮料,都有些不可溶解的成分,比如果汁中有果肉残渣,牛奶中有脂肪颗粒。但是人类不喜欢这些残渣和颗粒,增加水溶液的黏稠度,提高口感,就是我们的职责。  Q:你在水里能完全溶化吗?  A:当然。溶解到水中能够有效增加黏度
期刊
相信看过《婚姻保卫战》的人对“家庭煮夫”一词都不陌生,片中黄磊为大家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家庭煮夫”的含义,同时也引起众多女性观众对找个“家庭煮夫”的向往。不仅可以洗衣、做饭、带孩子、给老婆按摩、给孩子讲故事和哄孩子睡觉等等,还可以在老婆内忧外患的时候,主动替老婆分忧解难。除却泰国总理英拉的政治外衣,她也是这众多女,性中的一角,不过,与寻寻觅觅中的朋友不同的是,幸运的英拉有甘愿为她做“家庭煮夫”的阿努
期刊
睡也还醒,醉也还醒。  丁卯,六月。颐和园昆明湖依旧风景如画,鸟语蝉鸣,苍木成荫。然而,好像一切的良辰美景都须配得一场断人情肠的戏剧,才不枉了《牡丹亭》唱词里“奈何天”的韵脚。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当人们在他身上找到的遗书里看到这样的字眼时,不知是怎样的心情。这个被称为前清遗民的国学大师,自沉在昆明湖里,以此草草了生。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与郭鼎堂、董彦堂、罗雪堂并
期刊
“这是给老朋友的小孙女做的书包,开学刚上一年级。”当看到我好奇地拿起八仙桌上摆放着的大小不一、裁剪精致的粉色皮子,杨师傅笑着说。  杨师傅即杨铁鹰,一位退休在家的皮艺爱好者。此前,我已经很久没见过他了,没有电话,没有消息,每每看到他空间上时常更新的作品图片,感觉仿佛皮革已经渗透到他生活的每个时间和空间里。无处不在,休戚相关。为了能够寻见那真正的纯手工制作的精品,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驱车十几公里来这里找
期刊
昨天晚上我准备写稿时,突然停电了,南京的炎热不可忍受。于是我只有在床上打坐静心,但即使这样,依然汗如雨下。于是我便想,现代人如果没有了空调会怎么样?同时也联想到,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与各种自然的斗争,不仅是与炎热的斗争,更是与寒冷的斗争。  炎热与寒冷究竟哪个更折磨现代人?这个问题很难解答。针对炎热我们发明了电扇、空调,这些都是西方人的发明,而面对寒冷,西方人发明了壁炉,而我们中国人却发明了土炕。 
期刊
你有没有留意到,在济南城内某处墙壁抑或路口转角处,会有一些色彩斑斓、创意十足的图案?它们为那些或是沧桑斑驳,或是单调枯燥的墙壁上增添了色彩与生机。这就是“涂鸦”,是一种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的街头艺术。这项艺术在上世纪末传人中国,最初出现于港澳台以及大陆一些沿海城市,北方则起步较晚。在北方的涂鸦圈中,济南是气氛较好的。有这么一群热爱涂鸦的年轻人,在济南的大街小巷,涂写出绚烂的作品,让这座老城拥
期刊
车辆外观设计,美丑好恶见仁见智,恰如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一般。但是意大利民族对于美感的追求,都让阿尔法-罗密欧在设计以及造型的呈现上,获得许多赞美。  一提到罗密欧这个名字,人们很容易会联想到莎翁笔下那个俊美的少年,以及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爱情。同样拥有这个名字的跑车,自然能在我们的心中唤起等量的浪漫情怀。而阿尔法·罗密欧那著名的“吃人龙形蛇”标志,也为这个名字平添了几分难以抗拒的性感张力。  阿尔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