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1号楼,是驻杭某部队医院内的一憧筒子楼,始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下共三层,每层有十八个房间和一间公用的洗漱卫生间,中间是一条宽宽的走廊,给每户一块放煤并
炉做饭的地方。
我们是该楼建成后的第一批住户,当时不管你是军医、护士或是卫生员;也不论你是抗日战争参军的还是解放战争参加革命的;也不管你家里有一个或两个小孩,反正都是一家一间。分房时,领导就宣布一下:谁家住那间一天工夫就全搬迁完毕。什么层次、朝向,没听说一个有意见的。和现在分房要成立什么领导小组,打分,张榜公布,几上几下,那真是无法相提并论了。
每天下班后,走廊里灯火辉煌,大人们忙着演奏锅碗瓢盆交响曲,孩子们则在走廊里追逐打闹,人们一边做饭一面交流着当天的所见所闻,整个走廊热气腾腾,充满着欢声笑语和浓浓的友情、亲情。谁家要临时缺个什么生姜、老酒的,只管自己去拿。饭后,人们随便串门谈天、打老K有个外号叫”大黄鱼”的大好人,是较早拥有一台9寸黑白电视机人家,饭还未吃,他家的小板凳已排得密密麻麻,茶水随便吃,电视随便看。常常是弄得“大黄鱼”一家每晚宾客满门不得安宁,有时碰到谁家大人出差、值班,孩子在幼儿园无人接,只要左邻右舍关照一下,接、送、吃、住的问题就统统搞定。那时,整个楼层就像是一家人,此情此景,在当今楼群里恐怕是难以找寻了。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房前的桂花树、法国梧桐、香樟树都早已枝繁叶茂,屋后的小水彬长得粗壮挺拔,早已超过了三楼的屋顶,房前的地面已种上草坪、小茶树、月季花。整个楼房一年四季都被绿色包裹着,小鸟在林中歌唱、松鼠在树丛中追逐。这里的空气特别新鲜,气温比市里要凉爽很多,晚上也十分安静,每年中秋前后,满院、满楼都是金桂飘香,给人以心旷神怡,留恋忘返的感受。
31号楼的住户是换了一批又一批,有的是调动工作,去了北京、南京,有的是转业在杭州或外地。从31号楼走出的小字辈中,现在有当工人、民警、老总的,有在省市区机关当公务员、处长、厅长的,有在大学当老师、教授的,还有一些成了本院和地方医院的主任医生及医疗骨干,如果有一天,有人能像同学会、战友会那样,组织一次31号楼的楼友会,我想一定会开得热情洋溢,感慨万千,别开生面。
我的同辈人中,大多数都进了干休所,我们在干休所也分了一套三室两厅的住房,有独立厨房、阳台和卫生间,经过装修也确实不错,但经过几次投宿,却始终找不到家的感觉,每次进了干休所大门,通过单元安全门,再进入自家的保安门,就好象自己把自己关起来一样。楼道内大家都一门关紧,基本上不相往来,有的根本就不认识。每次进门以后,都让人精神上有一种压抑、孤独、陌生的感觉,总想早些离开这地方。一位早年进干休所的老领导曾戏言:我们的干休所,现在平均年龄八十岁以上,所里是“五子登科”。所谓五子,他进一步解释是:聋子、瞎子、瘸子、傻子、瘫子。说完此话他自己和我们都笑了起来,不过这笑声里,含有一种无奈和苦涩。它预示着,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都可能要经历人生的这段艰难历程。这可能也是影响我们和干休所缺少情感的一个隐性原因。
转眼间,我们偎依在31号?母亲楼?的怀抱已经数十年了,孩子从这里的幼儿园走向灵隐小学、西湖中学、大学??走上社会,有不少孩子继承父业,从这里走向部队。?母亲楼?与我们共渡了?文革?十年的苦难,也分享了粉碎?四人帮?的巨大欢乐。在这里,我们亲历过物品奇缺,而豆腐票、粮票、并干票、肉票、糖票、布票、棉花票、毛线票、煤球票、木柴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各种票证特多的岁月,以及改革开放后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年代。在这期间我们从烧煤球,扇蒲扇,到目前使用电扇、空调、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液化气??真可谓是从?封建社会?,跨越式地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过去的皇帝可能也难有这些享受。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经沧桑的?母亲楼?,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吹雨打后,门窗已显松弛,油漆也脱落、变色,室内和走廊的墙壁也早已失去了光泽。与它身边新建或改建的楼群相比,显然有些老态,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数十年同甘共苦的陋室,仍然充溢着浓浓的生气、灵气和人世间的各种亲情、友情,家的温馨依然如故。只要闭上眼睛,当年走廊里那灯火辉煌,锅、勺齐鸣和孩子们喜笑打闹的炽热气氛就在身边,当年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就会一一展现在眼前。有一句老话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老窝?,在这里我深有感受。难怪一些搬走多年的老邻居,还要领着孩子再回来看看,寻回那段美好、难忘的岁月。
现在的?母亲楼?虽然显得有些年迈、苍老,但她时刻都在怀念从她身边走向远方的孩子们,祝福他(她)们幸福、平安。空闲时,领着孩子回家来看看。
炉做饭的地方。
我们是该楼建成后的第一批住户,当时不管你是军医、护士或是卫生员;也不论你是抗日战争参军的还是解放战争参加革命的;也不管你家里有一个或两个小孩,反正都是一家一间。分房时,领导就宣布一下:谁家住那间一天工夫就全搬迁完毕。什么层次、朝向,没听说一个有意见的。和现在分房要成立什么领导小组,打分,张榜公布,几上几下,那真是无法相提并论了。
每天下班后,走廊里灯火辉煌,大人们忙着演奏锅碗瓢盆交响曲,孩子们则在走廊里追逐打闹,人们一边做饭一面交流着当天的所见所闻,整个走廊热气腾腾,充满着欢声笑语和浓浓的友情、亲情。谁家要临时缺个什么生姜、老酒的,只管自己去拿。饭后,人们随便串门谈天、打老K有个外号叫”大黄鱼”的大好人,是较早拥有一台9寸黑白电视机人家,饭还未吃,他家的小板凳已排得密密麻麻,茶水随便吃,电视随便看。常常是弄得“大黄鱼”一家每晚宾客满门不得安宁,有时碰到谁家大人出差、值班,孩子在幼儿园无人接,只要左邻右舍关照一下,接、送、吃、住的问题就统统搞定。那时,整个楼层就像是一家人,此情此景,在当今楼群里恐怕是难以找寻了。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房前的桂花树、法国梧桐、香樟树都早已枝繁叶茂,屋后的小水彬长得粗壮挺拔,早已超过了三楼的屋顶,房前的地面已种上草坪、小茶树、月季花。整个楼房一年四季都被绿色包裹着,小鸟在林中歌唱、松鼠在树丛中追逐。这里的空气特别新鲜,气温比市里要凉爽很多,晚上也十分安静,每年中秋前后,满院、满楼都是金桂飘香,给人以心旷神怡,留恋忘返的感受。
31号楼的住户是换了一批又一批,有的是调动工作,去了北京、南京,有的是转业在杭州或外地。从31号楼走出的小字辈中,现在有当工人、民警、老总的,有在省市区机关当公务员、处长、厅长的,有在大学当老师、教授的,还有一些成了本院和地方医院的主任医生及医疗骨干,如果有一天,有人能像同学会、战友会那样,组织一次31号楼的楼友会,我想一定会开得热情洋溢,感慨万千,别开生面。
我的同辈人中,大多数都进了干休所,我们在干休所也分了一套三室两厅的住房,有独立厨房、阳台和卫生间,经过装修也确实不错,但经过几次投宿,却始终找不到家的感觉,每次进了干休所大门,通过单元安全门,再进入自家的保安门,就好象自己把自己关起来一样。楼道内大家都一门关紧,基本上不相往来,有的根本就不认识。每次进门以后,都让人精神上有一种压抑、孤独、陌生的感觉,总想早些离开这地方。一位早年进干休所的老领导曾戏言:我们的干休所,现在平均年龄八十岁以上,所里是“五子登科”。所谓五子,他进一步解释是:聋子、瞎子、瘸子、傻子、瘫子。说完此话他自己和我们都笑了起来,不过这笑声里,含有一种无奈和苦涩。它预示着,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都可能要经历人生的这段艰难历程。这可能也是影响我们和干休所缺少情感的一个隐性原因。
转眼间,我们偎依在31号?母亲楼?的怀抱已经数十年了,孩子从这里的幼儿园走向灵隐小学、西湖中学、大学??走上社会,有不少孩子继承父业,从这里走向部队。?母亲楼?与我们共渡了?文革?十年的苦难,也分享了粉碎?四人帮?的巨大欢乐。在这里,我们亲历过物品奇缺,而豆腐票、粮票、并干票、肉票、糖票、布票、棉花票、毛线票、煤球票、木柴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各种票证特多的岁月,以及改革开放后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年代。在这期间我们从烧煤球,扇蒲扇,到目前使用电扇、空调、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液化气??真可谓是从?封建社会?,跨越式地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过去的皇帝可能也难有这些享受。
随着岁月的流逝,历经沧桑的?母亲楼?,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吹雨打后,门窗已显松弛,油漆也脱落、变色,室内和走廊的墙壁也早已失去了光泽。与它身边新建或改建的楼群相比,显然有些老态,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数十年同甘共苦的陋室,仍然充溢着浓浓的生气、灵气和人世间的各种亲情、友情,家的温馨依然如故。只要闭上眼睛,当年走廊里那灯火辉煌,锅、勺齐鸣和孩子们喜笑打闹的炽热气氛就在身边,当年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就会一一展现在眼前。有一句老话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老窝?,在这里我深有感受。难怪一些搬走多年的老邻居,还要领着孩子再回来看看,寻回那段美好、难忘的岁月。
现在的?母亲楼?虽然显得有些年迈、苍老,但她时刻都在怀念从她身边走向远方的孩子们,祝福他(她)们幸福、平安。空闲时,领着孩子回家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