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藏品优势 彰显展陈风采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i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晋城是琉璃的故乡,因此琉璃类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晋城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就是建筑琉璃、琉璃明器和侍俑。为了突出这一藏品特色,在基本陈列中利用好这些藏品是极为重要的。在《晋城古代建筑》与《晋城古代文明》陈列中展现博物馆琉璃藏品的独特优势,既突出了晋城博物馆的收藏特点,同时也强化了陈展的特色,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这样的研究与探索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晋城博物馆;特色收藏;琉璃陈列展览
  琉璃是中国古代艺术遗存中的一支奇葩。琉璃制作历史悠久、作品绚丽生动、应用领域广泛。
  晋城是琉璃的故乡,因此晋城的琉璃遗存也十分丰富。流光溢彩的琉璃遗存吸引了方方面面的爱好者,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收藏爱好者都十分钟情五光十色的琉璃。他们踏遍晋城的山山水水、乡村古镇,寻觅流散于各地的琉璃遗存,使古老的晋城琉璃有了再放异彩的机会。
  一、晋城的琉璃生产与晋城博物馆的藏品优势
  关于晋城制造琉璃的历史,最早的记载大约在宋金时期。晋城玉皇庙有一块留存至今的金代碑刻,明确记录了泰和七年(1207年)重修时所使用的琉璃就是距离不远的元庆村产的,原文为“琉璃匠元庆社李道真”。直到今天元庆这个古村落还存在,而且已经扩展为东元庆、西元庆、上元庆、下元庆四个村子。元代是一个注重工匠的朝代,元代的晋城生产条件尚好,因而留住了许多技艺高超的匠人,他们在晋城娶妻生子、落户安家,因此有了“九头十八匠”等众多与匠人有关的村落,珐华就是这一时期琉璃制品中的代表。
  明代晋城的琉璃更是一枝独秀,阳城的乔氏,世代延绵,传人众多,一直延续至今。于是在晋城各市、县、区留下了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琉璃制品,它们或存在于高大辉煌的古建筑之上,或深埋在厚厚的黄土之中,或摆放在达官贵人的花园山亭里,黄绿蓝褐、色彩斑斓,装饰着古朴的太行,精致了人们的生活。
  晋城博物館的藏品也体现了晋城繁荣的琉璃生产,丰厚的文化遗存体现在博物馆的藏品中,自然是数量众多的琉璃类藏品了。晋城博物馆的琉璃藏品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建筑类装饰品,主要是琉璃吻兽、琉璃脊块、琉璃瓦当等。二是墓葬用琉璃,如琉璃明器、琉璃侍俑等。三是琉璃用品,如香炉、造像、摆件等,其中以琉璃建筑装饰与琉璃侍俑居多。这正是晋城博物馆藏品中最为突出的优势之一,突出的藏品自然会反映在晋城博物馆的展陈里,因此晋城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里,几乎每一个主题都离不开琉璃这一特有的藏品优势。
  二、金代二十八宿琉璃脊与晋城古代建筑陈列
  《晋城古代建筑艺术》是晋城博物馆基本陈列中的重头戏。这个陈列主要由序言大厅的金代舞台与走进古建筑、泽州寺庙、沁河古堡晋城民居等几个部分组成。由于整个陈列以古建筑为核心,陈列物多为建筑构架,门枕、柱础及建筑模型等,即便有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壁画等点缀其间,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厚重有余而色彩单一,难以激发人们的视觉欲望,于是我们把目光放到了色彩斑斓的古建筑琉璃上。
  在建筑的屋面上使用琉璃,当年古人的用意应该是点缀色调单一的砖瓦建筑,使之变得引人注目。因此我们在展陈布置中把古建筑装饰琉璃作为调色板,利用古建筑琉璃来增强陈列的视觉感。
  于是,我们在第二个展厅中集中安排了一组琉璃制品。这是我们晋城博物馆收藏的一组珍贵文物,制作于金代的琉璃脊块。这批藏品来源于晋城玉皇庙的正殿之上,创作者很可能就是碑文中记载的“琉璃匠元庆社李道真”。这组琉璃共16块,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庙宇脊饰,而且是专门为玉皇庙的玉皇殿定制的,正面的纹饰没有惯常使用的龙凤、牡丹,而是二十八宿诸星座的人物形象,仅在背面装饰了龙纹和花卉。这条脊还是比较完整的,脊块高43厘米,厚30厘米,通长达到了956厘米。
  脊上的人物由轸水引为始,井木獐为尾,具体顺序为轸水引、觜火猴、鬼金羊、参水猿、胃土雉、女士蝠、牛金牛、奎木狼、心月狐、角木蛟、尾火虎、翼火蛇、虚日鼠、亢金龙、氐土貉、昴日鸡、箕水豹、房日兔、斗木獬、危月燕、室火猪、星日马、毕月乌、壁水貐、柳土獐、娄金狗、张月鹿、井木獐等。其中有12块脊上捏塑着两个人物,4块脊上捏塑着一个人物,他们分别为尾火虎、翼火蛇、虚日鼠、昴日鸡。这些人物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或手捧着、或伴随着那些与该星宿相对应的动物,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每一个星宿都衣带飘舞,脚踏祥云,很是生动。脊块表面通体黄绿釉彩,唯有人物的脸部用了白色,眉毛用了黑色。这批琉璃虽然历经七百多年的风侵雨蚀,但至今依旧绚丽多彩。
  与这批琉璃相映衬的是玉皇庙现存的二十八宿元代彩塑的照片。这是一组享誉世界的彩塑作品,赋予泥土灵性,是中国古代彩塑匠师的神奇之作。晋城玉皇庙的彩塑二十八宿采用了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相结合的雕塑手法,用男性的刚猛、女性的温柔、老人的慈善,生动地表现出了二十八宿的独特魅力。彩塑比例恰当、面部表情丰富、神态刻画极其出色。他们的性别、年龄、性格、民族、服饰、身份也各不相同,艺术感染力极强,其创意和技艺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图片展和实物展的二十八宿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表现了匠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超群的智慧。
  由于展柜是依墙设计的,二十八宿琉璃脊只能按顺序一字摆放,以至于只能看到琉璃脊正面的二十八宿人物纹饰,而看不到背面的龙纹与花卉。应该说这是展陈中的一个遗憾,如果有机会整改展陈,我们会设法弥补这一缺憾。
  这一组色彩绚丽的琉璃作品出现在我们的古建筑艺术陈列中,不但填补了古建筑艺术的一项空白,还唤醒了观众的视觉神经,增加了色彩的多重性,彰显了晋城博物馆的藏品特色,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琉璃明器与琉璃侍俑让晋城古代文明更绚丽
  《晋城古代文明》是晋城博物馆的另一个基本陈列,它讲述了晋城从远古的下川文化到明清的太行深处。太行古道,长平之战,煤铁商贾,隐士达官,虽寥寥400平方米,却讲述了一万多年以来晋城的漫长历史。   晋城古代文明由文明初起、长平之战、盛世华章、明清繁盛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展示了晋城博物馆藏品中不同时代的特色,其中“陪葬侍俑”无疑是最为靓丽的篇章。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代人的丧葬理念,人们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会过着类似人间的生活,于是在“孝”文化的推动下,为死者专制的随葬明器便出现了。琉璃作为明器,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琉璃明器,大约就是汉代的绿釉陶楼了。宋代之后,随着厚养薄葬制度的推行,明器进入一个相对衰落时期。不过晋城地区似乎有所不同,整个明清两代,明器的使用不但没有衰落的现象,反而欣欣向荣,这或许与上党地区繁荣的琉璃产业有关。
  在晋城博物馆的藏品中,随葬俑和随葬明器数量众多,成为晋城博物馆藏品中的一大特色。它们色彩绚丽、形态各异。从色彩来看,有黑、绿、蓝、黄、橙、褐等八大类。从年代上看,有东汉、北朝、唐、金等许多不同的时代,但数量最多的还是集中在明、清两代。
  晋城博物馆收藏的明清琉璃俑和琉璃用品,大多出土于晋城市周边的不同墓葬,主要的出土地点有以下三个地方。
  (一)泽州县大阳镇陡坡村张光奎墓
  1987年5月,大阳镇陡坡村村民在修建房屋挖掘地基时,发现一座石砌的古墓。该墓共出土文物百余件,其中有金银锡器、玉石器、陶瓷器、琉璃器等,墓主人叫张光奎(《明史》有传)。据墓志记载,张光奎生于万历癸酉年(1573年)二月初二日,卒于崇祯壬申年(1632年)七月二十三日,官至山东右参政,总二东盐事,谕祭葬,赠光禄寺卿。这个墓出土了近200件琉璃明器,其中随葬俑就多达119件。
  (二)成庄煤矿工业广场
  1989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煤矿开工建设,工业广场选址于泽州县下村镇成庄村附近。发现有出土文物150余件,其中随葬俑有30余件。
  (三)晋城市果品公司冷库建设工地
  晋城市果品公司冷库位于晋城市西谢匠社区。2003年,在冷库建设施工期间发现一批墓葬,根据出土墓志记载,为明隰川王家墓。出土文物有360余件,其中随葬俑约180件。
  晋城博物馆藏品中的琉璃俑,分工明显,从俑的衣着打扮、动作形态、随身器物来分析,可大致确定它们的身份。它们有负责生活起居的贴身侍俑,有跟随主人左右的随行俑,有手型环握与肩膀同高的轿夫俑,有负责墓主人坐骑的牵马俑,有挎包袱和挎马扎的随行俑,有双手捧盒的出行俑,有队伍浩大的仪仗俑,有手持乐器的演奏俑等。
  在晋城博物馆三楼的《古代文明》展厅中,按出土地设计了三个陈列展柜,分别为张光奎墓展、隰川王家族墓展、成庄矿墓展。
  其中三个展柜面积,一大两小,最大的是张光奎墓展览,它的展柜长2.5米,宽1米,高2米,摆放在展厅中央。展柜中琉璃俑一字排放,共十三排,前一二排摆放着红绿釉琉璃仪仗俑,三四五排摆放着褐绿釉琉璃仪仗俑,由于手中的仪仗已经腐朽难寻,只能从他们空握着的拳头来判断他们的身份。第五排中间摆放着两个双手捧盒的出行俑和两侧两个挎包袱和挎马扎的随行侍。第六排摆放着褐绿釉捧盒侍俑,虽然手上已经没有盒子,但根据双手捧着的动作,可以判断他们的身份。第七至九排中间摆放着两匹黄绿釉琉璃鞍马,两侧有四个绿釉随行俑。第十和十一排中间摆放着一顶黄褐釉琉璃轿,轿边有四个红绿釉轿夫俑,轿的旁边还摆放着六个随行俑。第十二排中间摆放着长方形的供桌,上面摆放着非常有特色的琉璃供品十二件,琉璃盘中放着,猪头、鱼、鸭等。周边还摆一对琉璃灯台、一对琉璃酒壶、一对琉璃花瓶,一对琉璃箱子。两侧各摆放着两对一男一女侍俑,两个男侍俑捧着毛巾,两个女侍俑一个捧着盆,一个捧着梳装盒。第十三排同样是一男一女两个绿釉琉璃侍俑,只不过他们的高度要比前面高上许多,身高有50多厘米。整个展柜以侍俑为主,共有63件,摆放在一起十分壮观。
  由于空间限制,张光奎墓出土的琉璃明器還有很多没作陈列,如素烧的磨碾、实心的茶壶、小小的酒杯、折叠的椅子、带毛巾架的脸盆、雕塑有纹饰的衣架等非常有情趣的精美用品等,都没能展现出来。
  隰川王家族墓的展柜内摆放着一件黄绿釉琉璃雕龙床、一件黄绿釉琉璃轿、三件红绿釉琉璃乐俑和七件红绿釉琉璃骑马俑。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雕龙床了,这是晋城博物馆所藏明器中最精致的作品。该床高47.6厘米,长42.7厘米,宽21.8厘米。床的上部以六抹格扇围合,正面留口出入,格扇上为棂格,下饰团龙,床的下部正面分为三份,每份饰有团龙一幅。床前出檐一步,两角的柱子上各饰有盘龙一条,角柱间有垂柱两根,柱上也有盘龙装饰。两组盘龙,前者为升龙,盘旋上升,后者为降龙鸟瞰人间,颇有气势。两垂柱间还饰有行龙,柱顶檐下设斗拱六攒,颇具皇室气派。
  那组红绿釉琉璃乐俑,他们一个吹着喇叭,一个胸前挎着大鼓,手里拍着小镲,生动有趣,为陈展增添了喜庆色彩。
  成庄矿展柜里面摆放着10个琉璃立俑和2个黄绿釉琉璃牵马俑,牵马俑人的手和马头连接在一起,形象生动逼真,这种俑也是极为罕见的。
  色彩绚丽、生动逼真的琉璃侍俑和琉璃明器出现在晋城古代文明的陈列阵容里,给晋城古代文明陈列带来了一股生气,使这个久远历史的陈列变得更有观赏性。
  四、结语
  琉璃是晋城悠久历史的见证,古代匠人的智慧脱俗超凡,丰富了晋城地区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晋城博物馆所收藏的众多琉璃制品,必将主导晋城博物馆的所有陈列与展出。利用藏品优势,策划各具特色的主题陈列,不仅是晋城博物馆要做的工作,也是所有博物馆人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愿我们能在这一领域中摸索更多的经验,取得更大的成果。
  张?洁
  1982年12月生,女,汉族,山西晋城人,文博馆员,学士,研究方向为文物与博物馆。
其他文献
江维,1989年11月出生于江西景德镇,现就职于景德镇美术馆。2012年毕业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艺术系,获学士学位,并拜著名陶瓷艺术家龚循明先生为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美协会员。  江维的作品以新彩山水为主,兼人物、花鸟。画风传承了中国傳统工笔画的魅力,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写意国画的精髓,其作品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潇洒自如,神韵合一。曾获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
期刊
20多年来,何勇一直在寻找青花更当代、更触动人心的表达。他的青花瓷板画先是从宋画中走来,气质精微文雅;后是从边境浪漫中走来,恢宏大气。于是,一种独特的风格贯穿于他的画作脉络中,恢宏中有精微,生命力浸润于每一笔当中。如果你近距离观看过何勇的青花作品,会惊讶于青花釉料在他笔下的恣意流淌,花鸟生动,竹林华滋,一时间感觉诸神复活。  (一)  青花是陶瓷中极有辨识度的一个品类,使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
期刊
景德镇,一座拥有千年文化底蕴,以瓷成市,以瓷立市,以瓷兴市的文化名城,陶瓷便是这座城市的根之所在。大批的陶瓷艺术爱好者结合地区文脉和文化特点,在尊重艺术共性的同时,利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优势与个性,成就着新时代下“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恢弘盛景。正是大批艺术家的汇聚,使得如今景德镇陶瓷艺术也已不再单单盛名于“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是以一种造型可塑、风格多变、技法交互的新形式焕发生机
期刊
仇高驰先生的第三本书法理论专著《篆书艺术十讲》(前两本为《解密泰山刻石》《历代经典碑帖解析——峄山刻石》)近日出版了,作为当代篆书名家,在精骛书法创作之余,高驰先生艰苦求索,深耕书法理论,并取得不菲成就,令我等深感敬佩。  一、篆籀气的普遍推崇说明了什么  现在,媒体平台和业内人士口中出现了一个高频词,“不错,这个作者书法底蕴深厚。作品很有篆籀气,前途可期!”篆籀气,什么是篆籀气?  米芾在《海岳
期刊
陶瓷艺术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属性的艺术形式,它在表现形式和艺术功能上与传统的陶瓷艺术相比,更加彰显了这门艺术的个性化、观念性以及自由意识。这种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与我国传统的陶瓷创作思想是有一定关联性的,因此,在对陶瓷艺术进行创新时,一定要尊重传统艺术文化,使陶瓷艺术在二者的融合下,展现出它的艺术魅力。  对于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来说,在创作时作者都会讲求艺术品的创新性和个性
期刊
情与景谐,意与境合。山水画作为以山川自然景色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画种,受到众多文人画家们的青睐,寄托了他们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而景德镇美术馆展藏部主任、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庞志伟将瓷本与油画技法相结合,打破传统思路,在瓷画上重新组合和展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山水瓷画作品。  庞志伟出生于江西景德镇,祖籍浙江天台,他在陶瓷绘画的道路中刻苦钻研,不断推陈出新,其创作的陶瓷
期刊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泰州中国画学会首届会员作品展开幕,这是学会成立以来的成果汇报展,也是向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交出一份泰州画家的郑重答卷。泰州中国画学会自成立以来,以弘扬传统书画艺术、促进书画艺术的创新为宗旨,为发扬中华传统艺术作贡献。学会的广大画家们一方面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基因的融合、吸纳,大力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走出“小我”、走向“大我”。学会成立后,组织广
期刊
庞志伟,生于江西景德镇,现为景德镇美术馆展藏部主任,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传统新彩瓷制作技艺——新彩山水”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工藝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近年来,其参与申报实施国家艺术基金首批资助项目“传承与创新——景德镇当代原创陶瓷艺术巡回展”;创作的陶瓷作品获首届“百鹤杯”中国工
期刊
任颐(1840—1895年),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自幼随父卖画,师从任熊、任薰学画,后居上海卖画为生。  任伯年是我國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一不能。重视写
期刊
摘要: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博物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讲解员是博物馆文化宣传、知识传播的主力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何有效地加强博物馆讲解员管理、帮助讲解员提升专业素养无疑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围绕加强博物馆讲解员管理及其素养提升的策略展开论述,首先阐述文章主题和研究背景,其次阐述基本概念,再次阐述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及其重要性,最后阐述加强博物馆讲解员管理及其素养提升的策略。希望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