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也几乎贯穿了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前人对“马”在杜甫诗歌中的作用已经进行了深入地探究,本文主要通过杜甫在其“写马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对杜甫的人生经历进行回顾与梳理。
关键词:杜甫;写马诗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马”作为一个重要意象,一方面象征着将士开疆拓土、守卫边境的豪情壮志,另一方面,诗人往往以马自喻,借其伯乐难寻,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慨与感伤。纵观杜甫一生的创作,以马为主要刻画对象的诗歌共有十一首,贯穿诗人的各个时期。诗中对马不同形象的描写及其所表现出的情感转变是对杜甫处境的反映,同时也是其心境的写照。
一、“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杜甫在青壮年时期创作的写马诗主要以《房兵曹胡马》和《高都护骢马行》为代表,分别写于开元二十八九年间以及天宝八载。这一时期,诗人笔下之马,其形貌是“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棱角分明,可耳听八方;其毛色为“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是一匹色彩明丽的汗血宝马;其勇猛则“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一副铁蹄横行疆场;其壮志如“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无所畏惧,一心抗敌。
从这两首写马诗所塑造出的骁勇善战的骏马形象,可见诗人当时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杜甫从十四岁开始与地方官员、文学名士交往,至十九岁开始长达十年之久的漫游,郇瑕、吴越、齐赵等地都留下了杜甫和友人的足迹。在此过程中,大好山河不断加深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促使他把国家社稷之安定、黎民百姓之富足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为了实现抱负,杜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开元二十三年,参加乡贡,次年,于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可惜落第,但正值青年的杜甫并没有因此消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考场失利的他意气风发地开始齐赵之游。此时的杜甫只有二十五岁,他依旧有时间、精力与信心去等待时机,施展抱负,所以在他的笔下才会活化出“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骏马奔腾之图。
但杜甫没能如自己笔下的骏马般一展宏图。天宝五载,三十五岁的杜甫结束漫游,回到了长安,一心求仕,并于次年应试,不幸的是李林甫为达到政治目的竟视此次考试为儿戏,应试之人全部落选,无一幸免。但在杜甫的坚持与不断尝试下,于天宝十载朝献的《三大礼赋》终于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可惜并未换来朝廷的重用。四年之后,杜甫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但在上任之后写下了“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与“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这般明显带有矛盾意味的诗句,不难看出此时已年过四十的杜甫既有对自己沦落到无人赏识、难有作为之境地的失望与叹息,也依旧怀有对伯乐的极度渴望。但杜甫对于个人仕途的渴求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政局的动荡以及百姓颠沛流离的现实而被逐渐摆在了较为次要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安危的忧心忡忡。
二、“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天宝末年,杜甫四十四岁,人生已走过了大半。在这四十几年之中,他经历了斗志昂扬、豪情满怀的青年时期,也度过了个人仕途上的一个个低谷,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失去重心的朝廷、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有自己身后饥寒交迫的一家人,终于让杜甫笔下的马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力量。
《瘦马行》中,“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瘦马已全无矫健的身姿;“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病马因战乱而伤痕累累,失去了曾经鲜亮的毛色。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杜甫此时已被贬至华州。此前一年,杜甫于战乱之中投奔肃宗,并被授官为左拾遗,却在几个月后,因营救房琯遭到肃宗冷落,几乎致死,后被贬谪。《瘦马行》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甫借马自喻,其中“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一句被解读为因他自己被贬官,永不得见皇帝,故有“失主”二字,这不失为一种说法。但更为贴切的当是借马的今非昔比,来反映战乱之后的社会惨状,饱含的是诗人为无数牺牲、受伤战士的痛惜,以及对国家、百姓的深深担忧与痛心。
解官之后的杜甫回归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创作《病马》,感慨其“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次年,便移居成都,开始了草堂生活。尽管远离了朝廷,且在浣花溪的一段日子安靜而平和,但杜甫在诗中依旧显露出对国事的担忧。《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一诗中,“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表面写马之忠烈,但究其背景却是“时危”。直至大历五年,杜甫创作了《白马》一诗,更是让人不忍卒读,“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伤於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身负箭伤的战马、意气衰败的将士尽现于诗人笔下。直至生命的最后,杜甫笔下所呈现的依旧是战乱带给社会难以愈合的创伤,而这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惦念的,乃至用尽一生也无法释怀的。
三、结语
杜甫的写马诗贯穿了杜甫一生,由渴求施展才华的青年,到历经艰难仕途的壮年,直至其心怀家国的人生末段。正如《毛诗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笔下的马,不仅是他自己,也代表了战乱的受害者。写了一辈子的马,既是表其欲有作为之心,也是抒其怀才不遇之愤慨,更是发其哀国家危难、痛百姓疾苦之声,杜甫之伟大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关键词:杜甫;写马诗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马”作为一个重要意象,一方面象征着将士开疆拓土、守卫边境的豪情壮志,另一方面,诗人往往以马自喻,借其伯乐难寻,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慨与感伤。纵观杜甫一生的创作,以马为主要刻画对象的诗歌共有十一首,贯穿诗人的各个时期。诗中对马不同形象的描写及其所表现出的情感转变是对杜甫处境的反映,同时也是其心境的写照。
一、“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杜甫在青壮年时期创作的写马诗主要以《房兵曹胡马》和《高都护骢马行》为代表,分别写于开元二十八九年间以及天宝八载。这一时期,诗人笔下之马,其形貌是“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棱角分明,可耳听八方;其毛色为“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是一匹色彩明丽的汗血宝马;其勇猛则“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一副铁蹄横行疆场;其壮志如“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无所畏惧,一心抗敌。
从这两首写马诗所塑造出的骁勇善战的骏马形象,可见诗人当时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杜甫从十四岁开始与地方官员、文学名士交往,至十九岁开始长达十年之久的漫游,郇瑕、吴越、齐赵等地都留下了杜甫和友人的足迹。在此过程中,大好山河不断加深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促使他把国家社稷之安定、黎民百姓之富足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为了实现抱负,杜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开元二十三年,参加乡贡,次年,于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可惜落第,但正值青年的杜甫并没有因此消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考场失利的他意气风发地开始齐赵之游。此时的杜甫只有二十五岁,他依旧有时间、精力与信心去等待时机,施展抱负,所以在他的笔下才会活化出“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骏马奔腾之图。
但杜甫没能如自己笔下的骏马般一展宏图。天宝五载,三十五岁的杜甫结束漫游,回到了长安,一心求仕,并于次年应试,不幸的是李林甫为达到政治目的竟视此次考试为儿戏,应试之人全部落选,无一幸免。但在杜甫的坚持与不断尝试下,于天宝十载朝献的《三大礼赋》终于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可惜并未换来朝廷的重用。四年之后,杜甫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但在上任之后写下了“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与“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这般明显带有矛盾意味的诗句,不难看出此时已年过四十的杜甫既有对自己沦落到无人赏识、难有作为之境地的失望与叹息,也依旧怀有对伯乐的极度渴望。但杜甫对于个人仕途的渴求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政局的动荡以及百姓颠沛流离的现实而被逐渐摆在了较为次要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安危的忧心忡忡。
二、“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天宝末年,杜甫四十四岁,人生已走过了大半。在这四十几年之中,他经历了斗志昂扬、豪情满怀的青年时期,也度过了个人仕途上的一个个低谷,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失去重心的朝廷、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有自己身后饥寒交迫的一家人,终于让杜甫笔下的马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力量。
《瘦马行》中,“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瘦马已全无矫健的身姿;“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病马因战乱而伤痕累累,失去了曾经鲜亮的毛色。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杜甫此时已被贬至华州。此前一年,杜甫于战乱之中投奔肃宗,并被授官为左拾遗,却在几个月后,因营救房琯遭到肃宗冷落,几乎致死,后被贬谪。《瘦马行》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甫借马自喻,其中“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一句被解读为因他自己被贬官,永不得见皇帝,故有“失主”二字,这不失为一种说法。但更为贴切的当是借马的今非昔比,来反映战乱之后的社会惨状,饱含的是诗人为无数牺牲、受伤战士的痛惜,以及对国家、百姓的深深担忧与痛心。
解官之后的杜甫回归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创作《病马》,感慨其“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次年,便移居成都,开始了草堂生活。尽管远离了朝廷,且在浣花溪的一段日子安靜而平和,但杜甫在诗中依旧显露出对国事的担忧。《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一诗中,“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表面写马之忠烈,但究其背景却是“时危”。直至大历五年,杜甫创作了《白马》一诗,更是让人不忍卒读,“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伤於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身负箭伤的战马、意气衰败的将士尽现于诗人笔下。直至生命的最后,杜甫笔下所呈现的依旧是战乱带给社会难以愈合的创伤,而这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惦念的,乃至用尽一生也无法释怀的。
三、结语
杜甫的写马诗贯穿了杜甫一生,由渴求施展才华的青年,到历经艰难仕途的壮年,直至其心怀家国的人生末段。正如《毛诗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笔下的马,不仅是他自己,也代表了战乱的受害者。写了一辈子的马,既是表其欲有作为之心,也是抒其怀才不遇之愤慨,更是发其哀国家危难、痛百姓疾苦之声,杜甫之伟大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