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验证的力量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19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验证结论、寻求证据在科学上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适当地引入这种思想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轻视对知识的验证,导致学生无视验证或草率验证,造成的结果是学习的知识不严谨,对科学不尊重。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领会呢?
  一、在验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正如科学研究一样,学生提出一种假设后,还要想办法证明这种假设是否正确、合理,我们不要求学生像科学研究那样做出非常繁琐、非常严格的科学验证,但是我们绝不能让学生感觉验证是可有可无的,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创新的观念,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检验证明,在“验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形成正确的认识。
  案例A:《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段
  师:猜一猜,这些算式中有什么规律?
  生: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不变。
  师:请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
  师:(巡视一圈) 我发现很多同学都举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例子,那别的情况也符合吗?
  (学生开始举“三位数加三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这样的例子)。师:(又巡视) 那有些特殊数相加也符合吗?如整百数、整十数等。
  (学生开始举整百数、整十数的例子,也有开始举有关“0”、“1”的例子)。
  (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要举各种类型的例子?为什么要这么多同学一起举例,教师一个人在大黑板上举例不行吗?
  (生答略)
  在案例A中,我们看到验证过程所用时间较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打开了思路,学生不仅仅停留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上,还思考了不同位数相加,以及“0”、“1”等这样的特殊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举这么多例子”,“为什么要这么多同学一起举例”,让学生明白验证的过程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举几个例子就能得出结论,而是应该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情况,尤其是一些特殊数字。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明白验证是一个科学的、严谨的过程。
  结论的得出必须是科学的。结论也必须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仅仅得到一个算式的结果不能称之为一个结论。要引导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反思整个过程,或者证明它的正确性,或者举出一个反例否定它,无论是从理论上严格的证明,还是找到一个反例否定它,都算是解决了这一数学问题。 案例A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验证,让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数学的内涵与真谛,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和力量。
  二、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验证的必要
  首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整个猜想验证的过程,明晰猜想的合理性,感受验证过程对得出结论的支撑作用。
  案例B:《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
  (学生说到了圆周率是3.1415926或是3.14。)
  师:《周髀算经》上说“周三径一”你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圆周率会有这么多的答案呢?到底哪个才是对的?你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学生用工具进行操作计算来验证自己的答案)
  (全班交流,学生算出圆周率是3.1204、3.1567、3.1356等答案)
  师:为什么答案会不一样?这么多答案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讨论得出“圆周长一定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师生合作验证,用计算器算出测量的结果是3.1395348837209……)
  (借助课件介绍圆周率从古至今的形成过程和不断精确的过程。)
  圆周率这个概念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从书上了解了,也说得出来是3.14……,显然学生要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并明晰原理比较难。案例B中,教师引领学生验证已知的“3.14”, 首先,通过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圆周率,来感知这个数据的含义。接着,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圆周长一定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最后,经过验证得出结论。学生经历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从书中的3.14变为了自己掌握理解的3.14。相信,留在学生头脑中的3.14不会光是一个机械的数字,而是马上能与操作过程联系到一起的一个活生生的数据。
  其次,在学生得出结论时,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验证能力,不仅要提供结论正确的内容,也要适当让学生感受结论错误的内容,要让学生意识到验证的“残酷本质”:验证有可能证明猜想是对的,也有可能反驳猜想。这样,学生在得出结论时,就会感受到验证过程的必要,就会体会到结论的来之不易。这样在概括结论时,他就会依据验证过程进行提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总结概括能力。
  总之,猜想、验证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核心环节。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如同科学发现的过程,所以在学习中不断演绎着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循环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也是从模糊到清晰,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最终掌握学习的方法。虽然小学数学一般不要求作严格论证,但对于学生的假设,可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入手,提供足够的探索时空,组织独立或小组合作式的探索活动,亲身经历尝试、探索、验证的过程,从而获得验证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验证与数学猜想也一样重要。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一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从幼儿园的孩子忽然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还无法轻易适应这角色的转变。我认为首先应该从
期刊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呢?在长期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很好地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就教学和考试的分值看,占据了本科目的“半壁河山”,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作文是很重要的衡量尺度,然而从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学看,作文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原因何在?我的了解是:一些语文教师对怎样进行作文教学认识不足,导致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作文考试也就“随遇而安”;也有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目的,采用开“大处方”的,什么大作文、小作文、
期刊
【摘要】 如何以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应该做到的。我从十几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五点提升人格魅力的要点,下面就实际教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语文;课堂;人格魅力;提升    现已为人师十几年,回顾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就会发现,能够铭刻在自己心上的并不是老师传授的知识和对自己能力的培养,而能让一个人无法忘记的是老师对学生品格的影响和塑造。语文教师更应该成为
期刊
美育是适应人们高层次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教育,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载体。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于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前进。”语文教学除了德育、智育等方面培养学生外,还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作品为媒介,在学生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把美有机地熔炼于语言、造型与视听之中。  一、
期刊
【摘要】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关键词】 情感;对话;开放    面对新“课标”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语文教学将进行一场新的革命。我们应该重新定位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这中间,教师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的。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指语文学科以及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隐性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研究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问题,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考虑语文课外的学习,让学生在丰富
期刊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形势的发展,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体验和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向审美化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这是语文教学走向审美化的基础。要使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导致学生学得累,教师自己也教得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浅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以便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和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营造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