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情境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焦点。问题情境是联結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有哪些基本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在情境中教学,并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教师只是机械的套用情境创设这一环节,认为上课时播放一段动画,出示一张挂图就是创设情境了,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背景太多、太杂,不利于学生的观察、感知、抽象和概括,课堂热闹有余,思维不足。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作为一线教师,对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索,笔者认为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利用数学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典故可以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典故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三、通过类比,创设问题情境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新知识与扩前知识是一种巧妙高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事例在数学领域屡见不鲜。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高维与低维、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如: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小学数学的混合运算法则;实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又可以类比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乘方意义,可以类比乘法意义;二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可以类比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分数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可以说,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因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正迁移情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五、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
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著名的IT巨头中国联想的广告更是说出了联想的重要性:“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数学的问题情境。
如学习了中点后,再学习角平分线的知识时,学生就可以展开类比和对比,联想出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等。
六、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如学习过(ab)n=anbn以后,许多同学都错误地认为(a+b)n=an+bn,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想(a+b)n,然后让学生用具体数据进行代入求值,进行让学生发现原先自己的错误认识,从而产生出观念冲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好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教师是引路人,在呈现问题情境时,既要注意其科学性、探究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其趣味性和发展性,努力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着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在情境中教学,并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教师只是机械的套用情境创设这一环节,认为上课时播放一段动画,出示一张挂图就是创设情境了,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背景太多、太杂,不利于学生的观察、感知、抽象和概括,课堂热闹有余,思维不足。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作为一线教师,对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索,笔者认为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利用数学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典故可以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典故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三、通过类比,创设问题情境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新知识与扩前知识是一种巧妙高效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取得重大发现、发明的事例在数学领域屡见不鲜。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高维与低维、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如: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小学数学的混合运算法则;实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又可以类比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乘方意义,可以类比乘法意义;二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可以类比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分数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可以说,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因为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正迁移情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五、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
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著名的IT巨头中国联想的广告更是说出了联想的重要性:“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数学的问题情境。
如学习了中点后,再学习角平分线的知识时,学生就可以展开类比和对比,联想出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等。
六、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如学习过(ab)n=anbn以后,许多同学都错误地认为(a+b)n=an+bn,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想(a+b)n,然后让学生用具体数据进行代入求值,进行让学生发现原先自己的错误认识,从而产生出观念冲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好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教师是引路人,在呈现问题情境时,既要注意其科学性、探究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其趣味性和发展性,努力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着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