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有这样一支来自海外的专家队伍,活跃在我国大江南北:他们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推动工业自主创新、实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方面创造了非凡业绩;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教料文卫事业与国际接轨、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截至到2007年年底,这支队伍人数累计已达430万人次。他们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在各自领域乃至全国都具有广泛影响的杰出代表,受到了中国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全社会的敬重。从1991年以来,他们中有999人曾经获得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中国政府“友谊奖”;有2700多人获得各种地方奖。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小平同志“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铭记海外专家们的突出贡献,弘扬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11月29日,由媒体和社会广泛参与、从数以百万计的海外专家中评选出的15位“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在深圳2008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国际人才高峰论坛”开幕式揭晓。
这15位海外专家是在全国从事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相关部门推荐的29位优秀候选专家中,由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中国外文局、北京大学、深圳市商业联合会、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社、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以及全国长期从事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38位资深专家评委,根据海外专家的“贡献力”和“影响力”两大标准投票评选产生的。获选专家们以自己的卓越贡献,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载史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画卷的精彩篇章。
(摘编自《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编委会主任夏兵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评选结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与中国人民携手战胜非典的健康卫士——贝汉卫(Henk Bekedam)
荷兰人,1958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世界卫生组织(WHO)前驻华代表。获选理由:在中国遭遇非典危机,成为疫区的时候,发挥他WHO驻华代表的特殊作用,帮助中国积极争取国外理解、同情,支持和援助,帮助中国做好疫情监测、疫苗研究、病人治疗等,为抗击非典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
2O世纪最为杰出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1917年出生。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苏州市荥誉市民。获选理由:改革开放后,贝聿铭作为外国建筑师,给中国奉献了第一个经典作品——香山饭店,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数十年来为香港、北京:苏州设计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建筑:为北京的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苏州古城保护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为中国建筑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作出了特殊贡献。
站在时代风口潮头的“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Werner GeriCh)
已故德国专家(1919~2003),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武汉市荣誉市民,德国总统“大十字勋章”获得者。
获选理由:在1984年至1986年,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率先引进国外以质量、市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从严治厂,改变了工厂管理落后、质量低劣的面貌,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产生了强大冲击,被海外舆论称作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成为我国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里程碑。
香港新一代商界领袖和慈善企业家——霍震寰
香港人,1949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广州市荣誉市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获选理由:投身慈善以及培训内地人才事业2 8年;首开全国青联与香港商界的往来,风尘仆仆奔走于香港和内地之间,培训内地人员达2万令人,为内地的发展,为促进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心系祖国科技事业的科学家——李政道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出生,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获选理由:上世纪70年代向毛泽东当面建言重视优异青年学生的教育,使大学“少年班”得以开办;组织实施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打开中国研究生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深造大门;倡导并推动中国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促成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在国内创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四个研究中心。对发展祖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推动基础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央电视台首位“洋主播”——艾德文·马厄(Edwin CharleS Maher)
新西兰人,1941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获选理由:放下自己开办的播音培训学校,放弃澳大利亚优厚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来到北京勤勤恳恳将当代中国声音和形象从北京高质量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不断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同事,成为当今在华工作全世界受众最多的海外专家。
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Mundell)
加拿大人,1932年出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北京论坛发起人,北京“绿卡”(永久居留权)获得者。
获选理由:2003年非典时期,在北京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疫区期间,冒着风险将自己原来位于纽约的公司总部迁至北京,以显示对中国的信心;面对美国等不断加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他坚定地站在中国立场,支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培养更多金融人才,担任中国40多所高校的名誉教授,在中国各个领域发表200多场演讲。
“一村一品”运动发起人——平松守彦(Morihiko Hiramatsu)
日本人,1924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日本大分县前知事。
获选理由:多次到中国各地传授日本“一村一品”先进经验,接收中国研修生到日本研修学习,并派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积极推动中日间高层互访,促使大分县与中国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促使大分县企业在中国建立公司,促进大分与上海直接通航。如今,由他倡导的“一村一品”项目已经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已经成为各地农民致富的重要项目。
1美元年薪的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美国人,1954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高盏银行全球前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获选理由:5年前,辞去高盛总裁职务,放弃高达1120万美元的年薪到清华大学当一名年薪1美元的客座教授,来发现并培养世界新经济体制下中国未来的行业领导者,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位担任国内大学客座教授的西方资深投资银行家,由他主 持的“全球领导力”课程目前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力的课程之一。
藏区盲童的“光明使者”——苏珊·萨布莉亚·坦芭肯(Susan Sabliya Tenberken)德国盲人专家,1970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德国“金鹿奖”、“总统勋章”获得者。
获选理由:2000年开始,也是盲人的苏珊来到西藏,与西藏残联合作建立了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用自己设计的世界上唯一的藏语盲文开展培训教育,8年间先后对上百名肓童进行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和藏、汉、英三种语言的盲文基础教育,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震救灾现场的“白求恩”——莫瑞斯·托帕兹(Moris Topaz)
以色列人,1950年出生。山西省“友谊奖”获得者,国际医学整形美容设备安全委员会和重建外科执行委员会总秘书长
获选理由:听到四川发生地震灾难的消息后,毅然推掉在以色列已经预定一周的手术,带着手术器材和设备,自费从以色列来到重灾区德阳。在灾区简易帐篷中,在不断的余震中,运用自己所发明的“负压技术治疗创伤”技术,开展救治,免除了更多伤者不必要的截肢和不必要的大手术。
北京奥运功勋人物——海因·维尔布鲁根(Hain Verbruggen)
荷兰人,1941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
获选理由:2001年担任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主席,负责对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进行考察评估,坚信北京举办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北京能够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从2002年开始,作为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对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给予多方面帮助。为北京奥运成功申办和举办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新中国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学者——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
获选理由:1971年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期,冒险回国访问,在他的带动下,一批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先后在香港和美国发起成立三个基金会,成功地为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在海外募集到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为清华引进了计算机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顶尖学者。
来自日本的“治沙愚公”——远山正瑛(TOYAMA SEIEI)
已故日本治沙专家(1907~2004),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荣誉公民”,联合国“人类贡献奖”获得者。
获选理由:从1980年起开始内蒙古恩格贝的沙漠治理实践,每年在那里工作八九个月,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一直坚持14年,将自己的余生无私奉献给中国的治沙事业。在日本全国巡讲,号召日本国民每周省下一顿午餐钱,来支援恩格贝沙漠绿化。在他的感召下,共有包括他的子女在内的1万多名日本友人先后来恩格贝参加绿化沙漠运动。经过不懈努力,恩格贝地区30万亩流动沙丘已经披上绿装。
情系中国水稻事业的日本专家——原正市(HARA SHOICH)
已故日本水稻专家(1917~2002)。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农业奖章、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黑龙江荣誉公民。
获选理由:从1982年开始,为传授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坚持不懈20年,访华63次,跨经30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指导,累计在华工作1800多天;这项具有省种,省肥,省水,省工的栽培技术,比常规种植平均每亩要增产10%以上,被农业专家誉为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鼎盛时期,全国每年有2亿多亩水稻因此受惠。
截至到2007年年底,这支队伍人数累计已达430万人次。他们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在各自领域乃至全国都具有广泛影响的杰出代表,受到了中国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全社会的敬重。从1991年以来,他们中有999人曾经获得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中国政府“友谊奖”;有2700多人获得各种地方奖。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小平同志“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铭记海外专家们的突出贡献,弘扬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11月29日,由媒体和社会广泛参与、从数以百万计的海外专家中评选出的15位“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在深圳2008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国际人才高峰论坛”开幕式揭晓。
这15位海外专家是在全国从事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相关部门推荐的29位优秀候选专家中,由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中国外文局、北京大学、深圳市商业联合会、 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社、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以及全国长期从事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38位资深专家评委,根据海外专家的“贡献力”和“影响力”两大标准投票评选产生的。获选专家们以自己的卓越贡献,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载史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画卷的精彩篇章。
(摘编自《国际人才交流》杂志编委会主任夏兵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评选结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与中国人民携手战胜非典的健康卫士——贝汉卫(Henk Bekedam)
荷兰人,1958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世界卫生组织(WHO)前驻华代表。获选理由:在中国遭遇非典危机,成为疫区的时候,发挥他WHO驻华代表的特殊作用,帮助中国积极争取国外理解、同情,支持和援助,帮助中国做好疫情监测、疫苗研究、病人治疗等,为抗击非典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
2O世纪最为杰出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1917年出生。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苏州市荥誉市民。获选理由:改革开放后,贝聿铭作为外国建筑师,给中国奉献了第一个经典作品——香山饭店,引起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数十年来为香港、北京:苏州设计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建筑:为北京的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苏州古城保护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为中国建筑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作出了特殊贡献。
站在时代风口潮头的“洋厂长”——威尔纳·格里希(Werner GeriCh)
已故德国专家(1919~2003),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武汉市荣誉市民,德国总统“大十字勋章”获得者。
获选理由:在1984年至1986年,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率先引进国外以质量、市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从严治厂,改变了工厂管理落后、质量低劣的面貌,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产生了强大冲击,被海外舆论称作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成为我国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里程碑。
香港新一代商界领袖和慈善企业家——霍震寰
香港人,1949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广州市荣誉市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获选理由:投身慈善以及培训内地人才事业2 8年;首开全国青联与香港商界的往来,风尘仆仆奔走于香港和内地之间,培训内地人员达2万令人,为内地的发展,为促进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心系祖国科技事业的科学家——李政道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出生,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获选理由:上世纪70年代向毛泽东当面建言重视优异青年学生的教育,使大学“少年班”得以开办;组织实施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打开中国研究生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深造大门;倡导并推动中国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促成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在国内创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四个研究中心。对发展祖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推动基础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央电视台首位“洋主播”——艾德文·马厄(Edwin CharleS Maher)
新西兰人,1941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获选理由:放下自己开办的播音培训学校,放弃澳大利亚优厚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来到北京勤勤恳恳将当代中国声音和形象从北京高质量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不断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同事,成为当今在华工作全世界受众最多的海外专家。
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Mundell)
加拿大人,1932年出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北京论坛发起人,北京“绿卡”(永久居留权)获得者。
获选理由:2003年非典时期,在北京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疫区期间,冒着风险将自己原来位于纽约的公司总部迁至北京,以显示对中国的信心;面对美国等不断加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他坚定地站在中国立场,支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培养更多金融人才,担任中国40多所高校的名誉教授,在中国各个领域发表200多场演讲。
“一村一品”运动发起人——平松守彦(Morihiko Hiramatsu)
日本人,1924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日本大分县前知事。
获选理由:多次到中国各地传授日本“一村一品”先进经验,接收中国研修生到日本研修学习,并派专家来华进行技术指导;积极推动中日间高层互访,促使大分县与中国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促使大分县企业在中国建立公司,促进大分与上海直接通航。如今,由他倡导的“一村一品”项目已经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已经成为各地农民致富的重要项目。
1美元年薪的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美国人,1954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高盏银行全球前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获选理由:5年前,辞去高盛总裁职务,放弃高达1120万美元的年薪到清华大学当一名年薪1美元的客座教授,来发现并培养世界新经济体制下中国未来的行业领导者,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位担任国内大学客座教授的西方资深投资银行家,由他主 持的“全球领导力”课程目前已经成为清华大学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力的课程之一。
藏区盲童的“光明使者”——苏珊·萨布莉亚·坦芭肯(Susan Sabliya Tenberken)德国盲人专家,1970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德国“金鹿奖”、“总统勋章”获得者。
获选理由:2000年开始,也是盲人的苏珊来到西藏,与西藏残联合作建立了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用自己设计的世界上唯一的藏语盲文开展培训教育,8年间先后对上百名肓童进行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和藏、汉、英三种语言的盲文基础教育,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震救灾现场的“白求恩”——莫瑞斯·托帕兹(Moris Topaz)
以色列人,1950年出生。山西省“友谊奖”获得者,国际医学整形美容设备安全委员会和重建外科执行委员会总秘书长
获选理由:听到四川发生地震灾难的消息后,毅然推掉在以色列已经预定一周的手术,带着手术器材和设备,自费从以色列来到重灾区德阳。在灾区简易帐篷中,在不断的余震中,运用自己所发明的“负压技术治疗创伤”技术,开展救治,免除了更多伤者不必要的截肢和不必要的大手术。
北京奥运功勋人物——海因·维尔布鲁根(Hain Verbruggen)
荷兰人,1941年出生。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
获选理由:2001年担任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主席,负责对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进行考察评估,坚信北京举办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北京能够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从2002年开始,作为国际奥委会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对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给予多方面帮助。为北京奥运成功申办和举办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新中国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学者——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
获选理由:1971年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期,冒险回国访问,在他的带动下,一批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先后在香港和美国发起成立三个基金会,成功地为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在海外募集到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为清华引进了计算机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顶尖学者。
来自日本的“治沙愚公”——远山正瑛(TOYAMA SEIEI)
已故日本治沙专家(1907~2004),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荣誉公民”,联合国“人类贡献奖”获得者。
获选理由:从1980年起开始内蒙古恩格贝的沙漠治理实践,每年在那里工作八九个月,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一直坚持14年,将自己的余生无私奉献给中国的治沙事业。在日本全国巡讲,号召日本国民每周省下一顿午餐钱,来支援恩格贝沙漠绿化。在他的感召下,共有包括他的子女在内的1万多名日本友人先后来恩格贝参加绿化沙漠运动。经过不懈努力,恩格贝地区30万亩流动沙丘已经披上绿装。
情系中国水稻事业的日本专家——原正市(HARA SHOICH)
已故日本水稻专家(1917~2002)。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农业奖章、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黑龙江荣誉公民。
获选理由:从1982年开始,为传授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坚持不懈20年,访华63次,跨经30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指导,累计在华工作1800多天;这项具有省种,省肥,省水,省工的栽培技术,比常规种植平均每亩要增产10%以上,被农业专家誉为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鼎盛时期,全国每年有2亿多亩水稻因此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