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大建
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同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责任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与政策系主任,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1994-1995年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城市与区域发展、公私合作与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等。兼任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城市化、可持续性治理、循环经济等委员会的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学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建设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Ecological Eco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等SCI、SSCI杂志的国际编委,以及英国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意大利Enel Foundation和瑞士Firmenich等基金会和跨国公司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成员,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太平保险(HK966)和齐合天地(HK976)的独立董事。
坛主点评
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中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现在来谈这个话题,需要针对经济新常态 下的中国城市发展谈出一些新意:
一 是中国的城市发展将先后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发展阶段,与以往大规模的新城新区建设不同,城市更新的作用将日益大起来;
二 是城市更新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关键是要什么样的城市更新,正能量的理解是希望城市更新是一个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提升的过程;
三 是城市更新应该从时下崛 起的分享经济中得到一些启发,思考如何能够用好和盘活城市的存量,同时满足城市人对城市文化和城市质量的需求。
本期各位专家对此发表了一些看法,可供大家讨论参考。
专家语录
看到了城市中心区对城市产业转型中的关键性作用,那么,我们在目前城市中心地区大量进行的城市更新活动,目标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设施的改善、空间品质的提升阶段,还要把新兴产业的培育作为城市更新的目标。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一些地方的旧城改造也已经触碰到生态环境的“天花板”。因而,新常态下的城市更新,应当以改善人居环境品质为基本目标,秉持城市保护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谨慎、有序地开展。
作为城市发展更新的重要部分,在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段内,继承、重塑和引导上海,乃至全中国城市居民心中对于“价值”的正确观念,使之拥有强大正义的内心和适度精致的生活,难道不比保留方言,大兴土木更重要吗!
时代不会停滞不前,还来津津有味地谈论“保护”未免太过奢侈麻木,惟有跳出“狭义保护-狭义发展”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势,去寻求城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应有之义。
也就是说,城市更新重建中除了提供口号般蛊惑人心的“更美观、更舒适”的物质空间之外,如何处理新建城区中的多元化包容性的缺失、新建城区与周边城区的差异过大等等关乎社会治理的问题,才是我理解中得以“向更好的方向变化”的关键吧。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更新内容也从物质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逐步发展成从区域功能结构角度来统筹协调,着眼于整体发展。这一过程的发展,也是城市管理制度进步、治理日趋成熟的过程,只有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城市文明才得以持续发展。
地球会在时间的运转中,恢复它本该有的面目。那些曾被人掠夺了的东西,会回到自然中。所以说,保护环境,实质上只是保护人类自己。
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同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责任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与政策系主任,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1994-1995年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城市与区域发展、公私合作与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等。兼任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城市化、可持续性治理、循环经济等委员会的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学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建设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Ecological Eco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等SCI、SSCI杂志的国际编委,以及英国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意大利Enel Foundation和瑞士Firmenich等基金会和跨国公司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成员,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太平保险(HK966)和齐合天地(HK976)的独立董事。
坛主点评
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中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现在来谈这个话题,需要针对经济新常态 下的中国城市发展谈出一些新意:
一 是中国的城市发展将先后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发展阶段,与以往大规模的新城新区建设不同,城市更新的作用将日益大起来;
二 是城市更新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关键是要什么样的城市更新,正能量的理解是希望城市更新是一个从外延扩展转向内涵提升的过程;
三 是城市更新应该从时下崛 起的分享经济中得到一些启发,思考如何能够用好和盘活城市的存量,同时满足城市人对城市文化和城市质量的需求。
本期各位专家对此发表了一些看法,可供大家讨论参考。
专家语录
看到了城市中心区对城市产业转型中的关键性作用,那么,我们在目前城市中心地区大量进行的城市更新活动,目标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设施的改善、空间品质的提升阶段,还要把新兴产业的培育作为城市更新的目标。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一些地方的旧城改造也已经触碰到生态环境的“天花板”。因而,新常态下的城市更新,应当以改善人居环境品质为基本目标,秉持城市保护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谨慎、有序地开展。
作为城市发展更新的重要部分,在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段内,继承、重塑和引导上海,乃至全中国城市居民心中对于“价值”的正确观念,使之拥有强大正义的内心和适度精致的生活,难道不比保留方言,大兴土木更重要吗!
时代不会停滞不前,还来津津有味地谈论“保护”未免太过奢侈麻木,惟有跳出“狭义保护-狭义发展”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势,去寻求城市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应有之义。
也就是说,城市更新重建中除了提供口号般蛊惑人心的“更美观、更舒适”的物质空间之外,如何处理新建城区中的多元化包容性的缺失、新建城区与周边城区的差异过大等等关乎社会治理的问题,才是我理解中得以“向更好的方向变化”的关键吧。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更新内容也从物质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逐步发展成从区域功能结构角度来统筹协调,着眼于整体发展。这一过程的发展,也是城市管理制度进步、治理日趋成熟的过程,只有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城市文明才得以持续发展。
地球会在时间的运转中,恢复它本该有的面目。那些曾被人掠夺了的东西,会回到自然中。所以说,保护环境,实质上只是保护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