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大山支教》叙事特点分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叙事就是讲故事,而叙事性舞蹈作为舞蹈诸多种类的佼佼者之一,已不再被“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所禁锢,它最大程度的将人类生活的本质,真实地、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艺术的舞台。这种将故事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丰富的内涵也使其具有越来越深层次的影响力。本文在阐述作品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分析,简要总结叙事性舞蹈《大山支教》的叙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对叙事性舞蹈的理论研究,是通过舞蹈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叙事;舞蹈动作;叙事特点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169-03
  [收稿日期]2021-01-13
  [作者简介]单宇婷(1999— ),女,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000)
  一、舞蹈《大山支教》概述
  (一)舞蹈中人物特点的介绍
  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取材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却在主题立意的分量上又‘重’于生活。”[1]在现实中,有那样一些地瘠民贫、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学校大都是破破烂烂的,更有甚者用砖块、木板等代替椅子和课桌。即使是这样恶劣的学习环境,甚至没有老师来给他们上课,也没能影响山区孩子们渴望学习、希望得到更多知识的心。而正有这样一群无私奉献的青年教师,走进深山,为山区的学生们带来知识与希望。在舞蹈《大山支教》中便塑造了这样两种人物形象:一群渴望知识的山区女学生与一位无私奉献的青年男教师。
  1.支教教师的人物特点
  教师这个词语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不过的,这个职业也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一提到这个词语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园丁、阶梯、钥匙等,这一个又一个的比喻,皆是教师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些行为皆隐藏在日常生活与教学的不经意间,看似渺小却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温暖与鼓励。作品中,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缝衣服等意象性动作,和结尾处几次不舍的转身,描绘出了一个耐心、心细、重情义的支教教师人物形象。
  2.山区学生的人物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些一出生就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他们几乎从小就历经风雨、饱经风霜,但却仍然可以从他们那一张张淳朴单纯的小脸上看到对生活的憧憬与接受教育的渴望。作品中,通过面带笑容的左右摆头、高举手回答问题、多重变换的插秧和除草等意象性动作,和结尾处率真大胆的集体独白,描绘出了阳光、勤奋、孝顺、重情的山区学生人物形象。体现了山区学生积极上进、淳朴可爱的特点。
  (二)舞蹈中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叙事性舞蹈作品《大山支教》的开头,阵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伴奏与学生群舞的和声映入耳帘,预示着课堂的开始。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坐在地上,暗示着山区学习环境的艰苦,圆圈的中心是一位戴着眼镜的青年男教师。在这个队形上是一段群体齐舞,寓意学生们在跟着老师学习知识。
  齐舞过后,学生们散开几堆分拨有层次地做高举手的动作,竞相向老师举手提问,教师有耐心地依次解答指导,为三人舞、四人舞与五人舞片段。展示
  了即使山区的学习环境艰苦,但也没能影响学生们渴望知识与学习的心,以及学到知识后的高兴与欣喜。
  下课铃声响起——放学了,学生们与老师挥手再见,学生群舞从舞台两侧下场,音乐声随之转变。两侧学生以一度空间和二度空间的横线调度上场,动作缓慢、迈着大步,分别模仿着不同的务农动作,伴随着音乐声,交代了山区学生们放学回家在田地里劳动的故事情节。随即教师也加入其中,向孩子们学习农活,讲述了师生一起劳动的故事情节。劳动过后有几位调皮的学生追逐嬉戏撞到老师,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加入到学生们的游戏之中,配以欢快的音乐,教师与学生们玩耍的动作,采用流动式线形舞蹈调度,都体现出了教师的温暖与耐心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舞蹈来到高潮部分,所抢夺的信被学生们打开,欢快的音乐声戛然而止,周围的灯光变暗,一束追光照亮信封随即旁白响起,信中内容公开——“儿子,妈想你了,在那里支教结束,就回来结婚吧”,旁白结束灯光恢复。信中内容的公开预示着教师与学生们即将分别。此时的舞台上教师与学生群舞分别占据左右两侧,老师想要拿回信来,学生们却张开双手祈求老师留下。学生群舞的追赶与教师的转身躲避进行不断的位置转换,体现了学生们的不舍、恳求老师能够留下来的情节发展。紧接着一段老师与学生的简短双人舞,学生滚落下来,老师想扶却只能转身离去,老师转身的同时,学生群舞集体喊出:“老师!你别走,等我们长大了嫁给你”,此时作品被推向了情感爆发的最高点。学生们将教师层层围住,强烈的音樂声慢慢减弱。随着暖色调灯光的转变加入,柔和轻快的音乐也随之响起,学生们回到了开头的队形,再一次响起了朗读声,老师依旧站在中间,带领着学生们,交代了教师留下继续支教的结局。
  二、通过舞蹈动作讲述故事情节
  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舞蹈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向观众表达的,无声无言、无字无文,此时舞蹈的叙事性便是最难发挥的一处。叙事性舞蹈的动作来源需要去探索和挖掘现实生活中那些生动感人的生活事迹,并以舞蹈的艺术形式展露出来。“生活题材的作品不但能够使观众与舞蹈艺术之间拉近距离,同时也警醒着我们。”[2]舞蹈作品《大山支教》同众多叙事性舞蹈作品一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舞蹈结构进行编排与表演。
  (一)“缝衣角”为结局做铺垫
  “意象只不过是叙事过程中添加的要素,它的使用并非愈繁愈佳,而要讲究适度与自然。”[3]作品《大山支教》中出现的意向性动作——“缝衣角”:教师在一度空间以单膝跪地、身体前倾的姿态模仿缝衣服的动作,为磕破衣服的学生缝补,加深了教师亲切的人物形象刻画,与此同时预示着师生感情的再度升温,为教师牺牲自己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留在山区继续从事支教生涯的结局做铺垫。“有铺垫的叙事舞蹈能够完整地呈现叙事。”[4]   (二)“读信”将作品推向高潮
  “舞剧中,音乐叙事话语可以帮助塑造形象,增添感染力,并对交代剧情和展开情节也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5]作品中“读信”舞蹈动作出现在嬉闹舞段后。师生共同劳动后又一起玩耍起来,这部分舞蹈临近尾声时,老师拿出了一封收到的信,顽皮的学生们看到后抢了过去,一小段师生抢信的情节引出转折——支教临近尾声,老师将要离开,学生们的挽留,为高潮做铺垫。最终一名学生抢到了信,呈双腿打开至肩宽、身体前倾、双臂高举过头拿着信的动作姿态后,旁白响起信中内容。旁白结束预示着教师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离别悄然而至。此时的学生群舞频频出现张开双手的动作,表示挽留与不舍,以刚刚出现的旁白读信声做铺垫,瞬间将情绪渲染至高潮,牵动观众的心绪与思维。
  三、通过舞蹈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叙事性舞蹈作品就像是枝繁叶茂的大树,故事内容是它的主干,“人物”就像是它的灵魂。“人物”作为情节发生的动因,在作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事件与情节为脉络从而形成舞蹈中不同的人物行动,并根据这些不同的人物行动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一)运用“挥”“跑”“缝”塑造教师形象
  “叙事性舞蹈作品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因而在进行舞蹈人物形象塑造时更加重视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丰富舞蹈表演技巧从而增添人物的个性和特色。”[6]作品中教师“挥”的动作展现为高举单侧手臂“点”与单侧手臂由左向右的线性运动动作。动作幅度较大表现出了教师仔细、耐心教学的一面。作品中教师“跑”的动作展现在几次不同调度的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指导教学的运动路线上。教师“跑”的动作都采用了手臂快速摆动与高抬腿的动作形态,表现出了教师认真、负责的一面。作品中“缝”的动作展现在作品中间部分,师生一起劳动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不小心摔倒弄破了衣服,老师看到后急忙过去。通过捏住的拇指与食指在学生衣服上的来回运动,模仿出了为学生缝衣服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师生情感的进一步强化并打造出了教师手巧、温暖、细心的一面。
  (二)运用“摆头”“举手”“拔”“锄”塑造学生形象
  在舞蹈作品《大山支教》中,编导通过左右摆头、高举手等动作设计的频繁出现,打造出了学生们淳朴、阳光、好学的一面。作品中“拔”“锄”的动作展现为学生群舞采用二度空间的挥动着臂膀,由上至下的大幅度运动,展现出了翻土与锄草的动作。一度空间的群舞,身体幅度较小,将目光集中在手部,展现出了除草与插秧的动作。这两组意象性动作,描绘出了学生们在田地里劳动的生活场景,打造了学生们勤劳、孝顺、朴实的一面;通过舞蹈作品结尾部分身体前倾张开双臂、整齐震撼的独白,打造出了学生们可爱、大胆、重情的一面,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配以合适的音乐与舞蹈动作,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山区学生多面生动的人物形象。
  四、通过舞蹈动作揭示作品主题
  舞蹈,一种对美的研究与追崇,其优美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的审美取向都是对感触“美”的一次真实再现。它作为艺术的一种,所展示的真谛也同其他艺术种类一样,是为反映人类社会生活而不断发展的。叙事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更加富有思想情感,所构成的舞蹈语言往往可以表明一种思想倾向、宣扬一种人际关系、鞭挞某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能够使观众有所感悟。
  (一)“教”“陪”“留”以歌颂教师
  作品中教师“教”的动作展现为多次挥舞手臂,认真大幅度的指点黑板教学等意象性动作。就像是园丁,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又像那渡船与钥匙,将学生们载向知识的彼岸、为学生们打开学识的宝库。作品中教师“陪”的动作展现为模仿学生群舞与学生们一起在田地里面劳动,向孩子们学习如何耕地、除草与插秧的意象性动作。该舞段讲述了教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孩子们并为她们分担农活的故事情节,像极了学生们的朋友,为学生们放学后的劳动送去了温暖与欢笑。作品中教师“留”的动作展现在作品的最后部分,几次的大步闪躲与回头,展现出内心的激烈波动。表达了虽然教师也很想念自己的母亲与原来的生活,但又舍不得这群渴望获得知识的山区学生。“教”“陪”“留”这三部分教师的舞蹈动作都生动体现出了教师的认真负责与奉献陪伴精神,既歌颂了教师这一形象,又为青年教师树立了良好榜样。
  (二)“读”“劳”“惜”以启发学生
  作品中学生群舞“读”的动作展现为双手模拟书的形态放于胸前,跟随伴奏的朗读声配以左右摆头的动作形态。“对于塑造丰满人物性格的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来说,表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表演该动作时学生群舞皆坐在地上,但脸上的笑容却十分灿烂。交代出了山区并不好的学习环境,但学生们并没有因学习环境恶劣而放弃学习,反而怀有一颗感激的心,认真跟随老师学习。作品中学生群舞“劳”的动作通过多个队形与调度配以在田地里做农活的意象性动作,表达了孩子们在山区所要做的农活之多,展现出了山区孩子的实际生活状况。作品中学生群舞“惜”的动作展现为作品读信旁白后,学生群舞张开双臂的动作形态。意为她们十分珍惜这少有的教师资源,珍惜与老师相处的时光,不愿老师离去,体现出学生重情义的形象。综上所述作品中的学生形象启示有三:努力学习、知足感恩并尽量主动分摊家务,值得广大学生学习。
  结 语
  舞蹈作为中学進行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的身心与思想都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它作为一种能够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方式,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是渗透教育的妥善方法之一,其题材的选择便显得至关重要。叙事舞蹈《大山支教》是有一定成分呼吁教师资源能够平均分配、山区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也应得到重视的一部作品,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与影响了当下生活条件富足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够抱有一颗知足感恩的心并怀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十分具有教育意义。
  注释:
  [1]
  刘 炼.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思想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9.
  [2]刘 炼.舞蹈叙事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23.
  [3]杨 义.中国叙事学(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25.
  [4]刘 炼.叙事舞蹈创作修辞技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85.
  [5]龚 倩,伍彦谚.门文元舞剧创作叙事特点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4):80—85.
  [6]梁 琪.叙事性舞蹈作品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研究[J].戏剧之家,2019(35):106.
  [7]周 宏.舞蹈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64.
  (责任编辑:韩莹莹)
其他文献
《白纻舞》作为“清商乐”中的一部分,在我国古代音乐与舞蹈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到唐这个开放交融的时代,由于西域乐舞的冲击,推动《白纻舞》的嬗变,使其以另一种形式发挥生机.
[摘 要]  阮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兴起于秦朝,盛兴于唐宋年间,至元代开始有萧条甚至隐约有断代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因组建中国民族乐团的需要,被专业人士共同研发改良,得以流传至今。如今,阮这门乐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尽管如此,与阮乐器相关的作品还是相对较少,与之相联系的二重奏作品更是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笔者想通过《民风I》这个作品从创作与演奏两个层面进行概述分析,希望能在阮重奏理论研究方面
[摘 要]符号学集中研究意义的产生与解释,揭示艺术文本的结构与意义的生成机制。舞蹈作为一种表意形式,从符号学角度切入研究舞蹈文本最为合适。本文以符号学的角度研究舞蹈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符号、舞蹈与意义的关系以及舞蹈符号与意义的互联;二是舞蹈创作中的符号修辞运用;三是舞蹈作品中符号意义的产生以及舞蹈创作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以期为舞蹈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
学者曹军[1]2013年刊载在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上的论文“'中国音乐母语乐感训练'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兼谈与'中国传统乐理'课及'视唱练耳
黄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思维和艺术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界中有着不可忽视地位,是从事中国音乐事业的人所要研究的重要部分.黄自运用毕生心血创作了大
[摘 要]本文认为音乐教育的方向不仅具有个体定向特质,同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的历史社会环境对音乐的特征、音乐的结构、教育培养对象以及培养方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从音乐社会学视角来厘清中国音乐教育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与变化,从而论述音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为创作更多属于中国艺术特色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创作思路,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时代精神脉搏,更完整、更精准地将中国音乐内核传承下去。  [
[摘 要]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随着现代流行音乐发展而来,在40余年中,从传统音乐产业过渡到数字音乐产业,流行音乐市场多维度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秩序混乱的局面。本文分析了流行音乐文化市场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并从国家层面及民意角度提出建立规范、健康的流行音乐市场的对策。  [关键词]流行音乐产业;市场;音乐版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9-01
《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在“冬”部分中的咏叹调。这首咏叹调的创作体裁和创作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西方歌剧音乐的特点,它借鉴了西方“带合成性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在音乐结构、人物设计、心理描绘、钢琴伴奏声部及声乐表现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创新。这首咏叹调是歌剧音乐中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典型,正如施光南先生所说:“歌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抒情的功能,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戏剧形式的特点。”由此可见,作曲家是非常重视歌剧音乐的抒情性的,而在歌剧中,声乐部分的表现特点,无论是节奏、旋律还是其他,都是具有独
[摘 要]版权问题一直在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国家形象,在知识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版权自然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但是在知识经济发达的国家,处理不好版权问题会对国家创新产生巨大阻碍。随着经济发展,版權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关注的内容。音乐生存延续的关键是音乐的质量,而音乐制作者生存下来的关键是音乐的版权保护。近年来出现的短视频,成为发展迅速的一股新生力量,但其中使用的数字音乐却存在大量的版权问题。弄清楚
[摘 要]  现代舞剧《稻禾》是林怀民先生的舞作之一,该作品切实地将艺术创作与质朴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借以表达他对故土的敬畏,对生命的反思以及“天人合一”哲学观。笔者试图从作品的舞蹈语汇、音乐选择、命题角度、舞台场景四个角度,浅谈现代舞《稻禾》是如何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命的联系。  [关键词]《稻禾》;现代舞;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