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信息化影响教育的思维变革后,信息化教育到底该怎么开展?它是否能够超越传统教育?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滑石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魏忠。
《中国西部》(教育):关于教育信息化,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我们行政体制或者研究机构在大力地组织微课、网络教学,另一方面我们许许多多的学校和老师对于这些方面又一无所知,甚至很冷漠。说得更夸张一点,我们有的老师甚至连电子白板乃至PPT的使用都不是那么熟练,不是那么有热情。我们知道,这些年您一直在这方面研究探讨,并且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成果,我们想请您就教育信息化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魏忠:其实,我们对美国和西方的教育有许多误解。我女儿所在的宾州,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给高中生配备笔记本电脑,包括老师也会配一个。我们的理解是美国有很多学生很穷,没有钱买笔记本电脑。其实不是这样,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必须一人配一台电脑,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干的。假如学校有一些穷孩子,每个学生水平不一样,干脆就不配,这样经济上也划算。这种教育观点是有问题的。
信息化的实质是什么?教育主管部门要干什么?中国人理解很多问题没有掌握基本原则,采用的方法表面上是对的,实际上越走越偏离。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在于,要公平,就不应该推广某一种模式,而是应该创设某种趋势,更多地考虑那些弱势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帮助。我们必须考虑很多跟不上教育技术发展的老师,很多贫困的孩子,在信息化的浪潮里面会不会因为数字化造成数字鸿沟?电子白板等设备是不是应该向非示范学校、农村学校的孩子倾斜。
然而,信息化的本质是什么?国内很少有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谈这个东西。我说凡是排队的地方就有信息化,你看江苏到上海,上海来江苏,出入口要排队,有排队的地方就有信息化。现在这么快,有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有港湾的出入口,还有前后两条道可以加,信息化解决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看教育,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问题,信息化不是概念,它是解决、解放的问题,刚才你也提到这个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它们根本上是解放教师而不是束缚教师。
很多人说信息化发展,要老师干这个、干那个,要用这个、用那个评估老师、考核老师,这就是束缚。正确的做法是解放老师。怎么解放老师?据我的研究,PPT的使用使得老师变笨了,学校停电两个小时,中小学还好一些,大学老师有一半老师讲不下课,离开PPT他不会讲了。我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说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灾难,那就错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于有了PPT的帮助,我们现在一堂课所讲的内容量是过去的五倍到十倍。过去没有PPT的帮助,现在有了PPT的帮助,弥补了很多不足,我们的课甚至可以跟特级教师一样精彩。信息化在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但观念不改变,学习不跟上对教师没有根本性的帮助,这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信息化的重点不是来指责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不会使用什么东西,而恰恰是应该帮助他们,解放他们的时间。牧师不抄《圣经》了,而是将精力放在与大家一起讨论上了;朱熹不去抄经典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传播面广了,受众多了,朱熹有时间和陆九渊进行访谈了。过去,我们这种访谈是需要一边访谈一边拿着笔记录的,或者配一个秘书记录,今天不一样了,音像记录,通过处理,文字就出来了。所以,我说信息化的核心是解放。我们理解了这个本质,明白了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就会明白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了推广一种模式,是为了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应该弥补教育的差距,而不是拉大教育的差距。问题是,我们在拉大差距。我在青海看到有些学校一个教室装三个投影机,迎接部、省、市的三级检查,最后,这些东西就这样浪费了。浪费是小事,给学生的印象很坏是大事,这会暗示学生浪费社会资源是可以的,这样的暗示是灾难性的。
信息化应该顺应市场,顺应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手如果伸得太长,出于好心,往往好心办坏事。
《中国西部》(教育):你觉得要从哪些方面弥补,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来弥补不足?仅仅是资源配备、资金的投入吗?您刚才说信息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说不是缩小了教育差距而是拉大了教育差距,如何缩小这差距,弥补这些不足?是不是给那些薄弱学校添置一些设备,提供一些网络资源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魏忠: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这样来说吧。比如说在美国,没有我们这么花里胡哨的信息化,我们如果在美国、加拿大呆一两个月,走马观花地看一下会有很多问题,会觉得美国、加拿大的信息化落后得不得了。它的笔记本不行,它的电脑不行,它的网站不行,所有的应用也不行。但是如果你深入它的社区,它的学校,而不是走马观花,深入到它里面去看,时间越长越会发觉它的精妙。它们的信息化是为人服务的,解决人的问题。
比如我们家长不知道孩子的成绩,去学校排队找老师,如果有比较好的家教平台,问题不就解决了?全美国有一个edline,学生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每次成绩,都能够在线看到。我们也做了很多课堂在线平台,有几个在真正使用?全美几乎所有州的每一个师生都在使用。
也就是说我们的投入其实并不少,但是使用率不高。这样的问题如何来解决?我们往往重视硬的投入,不重视软的投入,不重视对人的素质和看不见的东西的投入;重视短期的投入不重视长期发展,重视花里胡哨,不重视基本原则。是非常偏颇的,而且是致命的。
我很少看到美国所有学校都用iPad,大家都有笔记本电脑,课程平台非常好,投入并不高,而且非常有效。他们学校没有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美国学校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早上八点钟到下午两点钟,他们上课的时间非常少,下课以后,学校生活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丰富多彩,因为一般来说校车两点半就将学生拉回家了。 但它的作业平台非常高效。有很多开源平台用得非常好,Moodle、Skai……中国总是想用最先进的,但它们有一个算一个,用得非常好,他们在课堂上也很少用信息化。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更多的是老师带领学生研究、探讨、对话,但是他们的课外作业量非常大,课外作业要求同学到网上查的东西非常多,找很多资料才能够把作业做完。作业大多是开放性的问题。我们还有一种误解,美国的高中SAT大概只有中国初中二、三年级的水平,“美国数学很差,美国高中素质差”,其实这完全是误读。美国高中毕业生往往达到了大学四年级数学水平,但也有个别学生只达到初中二年级的水平,怎么办呢?他们有三百学生的学校里,会有几十门上百门的课,但是这些课不是靠学校老师教的,是跟社会互动的。
比如说我女儿学IB经济、IB数学、AP英语、IB计算机这些课,这些是大学课程,是大学老师来教的。有一个规定,如果一门课报的学生不超过三个人和超过三个人是两种不同的做法,超过三个人学校就会把大学教师请到学校来教,不超过三个人就非常有趣了,会用一些社会化的平台,把一位大学老师跟几所中学结合在一起,每星期固定一天上课,完全是网络课。
人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是为了解放人,老师不能到现场,又不能影响这个学生学java,怎么办?学生选的东西学校尽量满足,但是不超过三个人不能到现场,你可以远程学,学完了考试,有什么问题可以找老师。我们对信息化还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这就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纸质的书会不存在了,这样就错了。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就是许多的资源可以更加便宜地拿到。我女儿在美国的学校,语言、文学从来不用节选本,教科书非常厚,大概是一千五百页,有的两三千页,非常精美。教材都是短篇小说,要教中篇用原著,教长篇也将原著拿过来。中篇、长篇学校会买很多本,让学生借回去,拿回去读。
信息化很容易造成快餐式问题,信息化是帮助你或者解放你的思维,千万不要成为它的奴隶。我们在做的这件事情,就是使信息化最终达到最大的个性化,信息化背景下,纸质书的阅读会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西部》(教育):也就是说,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的普及,随着翻转课堂、MOOC的到来,教师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重要。
魏忠:我对许多改革最大的质疑就是他们从来不说问题,好像只要一采用美国的方式立刻就解决问题了。事实不是这样,事实上即使美国本身也有很多东西要学中国,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来的很多东西是受到中国刺激的。我们说美国数学程度不行,如果用我们的考试目标衡量,中国教育是有效的,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一点,就会迷失了我们自己。
我们现在最大的误解是:信息化了,教育就会成功。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承认自己绝大多数是失败的经验,其教育工作就是虚假的,就不配当老师。当过老师的都知道,同样一种措施针对不同学生效果完全不一样。一段演讲对教育局局长,对大学老师,对艺术学校的老师,或是对工科学校的老师,对中学老师、中学语文老师,反应会完全不同。所谓的翻转课堂,即使在美国也不可能有一所学校把所有东西堆在一起,只可能某一个学校根据它的特长,在某一个方面进行部分的实验,而且绝大多数是保守的,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教育是保守的。
《中国西部》(教育):这点我很认同,任何教育的改革是不能拿学生来做实验的。
魏忠:经常会有一些改革家呼吁善待改革家,我想说的是谁给你的权利随便胡来?我们一定要问这个问题,很多伟大的教育家,比如杜威,他所有的改革几乎都是在无扰的情况下进行的;印度2012年联合教育大奖的获得者舒家特,从1999年开始,在印度边远地区学校的墙上装上电脑进行摄像头跟踪,他也不敢把他的教育实验搬进课堂。被事实证明正确了以后,才选择性地将研究成果搬到一些非主科的课堂。我强调这一点,是说教育的任何改革,任何措施,是不能拿学生做实验的。拿学生做实验是有悖于教育良心的,如果我们不恪守这一原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我们有些学校几乎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做法,把印度舒家特的方法,把英国学校的方法和美国学校所有方法集中在一所落后地区的学校,取得了辉煌的成效,而这成效据许多网友说是以牺牲师生的休息时间,在没人参观的情况下通过补课取得的。
在应试体系下,如果说你的改革,还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肯定是背题、做题最有效。但如果你以改革为幌子,以榨取师生身上的最大价值为实验,肯定是反教育的。在一定宽容度的情况下,比如说我们并不一定非要580分进清华,清华的分数线可以降到540分,在关注其他参考指标的情况下,给改革留一个空间,这一情况下可以做一些改变,这样的改革与提高分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中国西部》(教育):是不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背景显得更为重要?
魏忠:我们很多人对信息化有一个认识的误区——有电脑了才有信息化。其实不是,电脑、网络只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过去的竹简,后来的书本,后来的电脑,再后来的网络。不同信号所带来的信号强度是不一样的,信息社会人类能够接触到的信号源越来越多。过去是单向的,单向的情况下教师地位很高。随着知识的剥离,信息无处不在。现在的问题是信息过载,不是信息太少,没有办法不面对。
《中国西部》(教育):也就是说,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更需要老师,也更需要突出办学的个性化。
魏忠:这里头还有一个问题,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任务教学,再加上很多教育学理论,很多美式课堂,比如杜威课堂,雷夫教室,所有东西弄在一起,可以想象我们信息不是太少了,是太多了。美国一个网站,这个网站对每一所学校包括雷夫所在学校各班的评价都有,几分钟就能够查到。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雷夫隔壁班的老师不学雷夫,这里头很有意思。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是什么?信息源多了以后教师的作用又是什么?第一,他的目标、目的更加个性化,每个老师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自己喜欢的方法,这就越来越个性化;第二,随着信息泛滥,个性化教育和面对面有人性化的教育将是越来越稀缺的,也是越来越值钱的。今天的访谈我们明明可以在QQ里进行,但我们选择了面对面,是因为我可以闻到你的味道,我可以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眼光,我甚至可以看到你旁边的东西,看到你的太太,你的朋友,所有的这些印象构成的大数据给我的感官感受不同于小数据给我的感官感受。单一信号源仅仅是支持写一个东西,那个信号源是小数据,大数据给人的刺激是不一样的。
从古到今所有的教育都是混合教育,什么叫混合教育?一方面是知识经过高度抽象以后得到了真知,这些东西要进入学生脑海,最终达到的一种东西叫建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灌输,还要建构,学生不仅仅得到一桶水还要弄到一个水龙头,得到一口井,这就是建构。
学校也是一样,处于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学校,需要学校决策者将信息化融入学校的个性化特色之中,走独具个性的现代信息化特色学校之路,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融合点、深化点,否则,就会离教育越来越远。
教育应该是跟现实生活所结合的,我们说柏拉图和孔子是“混合的”,他们既有说教的一面,又有个性化、人性化的一面;朱熹既有他完全理学的一面,又有他人性化的一面,非常可爱的一面,比如说朱熹跟陆九渊的辩论,“程门立雪”就很有意思。教育本身能起到的作用一定是混合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人离开七情六欲是生存不下去的,人不可能太高尚,教育也是这样。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的教育,谨防被误读。
《中国西部》(教育):关于教育信息化,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我们行政体制或者研究机构在大力地组织微课、网络教学,另一方面我们许许多多的学校和老师对于这些方面又一无所知,甚至很冷漠。说得更夸张一点,我们有的老师甚至连电子白板乃至PPT的使用都不是那么熟练,不是那么有热情。我们知道,这些年您一直在这方面研究探讨,并且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成果,我们想请您就教育信息化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魏忠:其实,我们对美国和西方的教育有许多误解。我女儿所在的宾州,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给高中生配备笔记本电脑,包括老师也会配一个。我们的理解是美国有很多学生很穷,没有钱买笔记本电脑。其实不是这样,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必须一人配一台电脑,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干的。假如学校有一些穷孩子,每个学生水平不一样,干脆就不配,这样经济上也划算。这种教育观点是有问题的。
信息化的实质是什么?教育主管部门要干什么?中国人理解很多问题没有掌握基本原则,采用的方法表面上是对的,实际上越走越偏离。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在于,要公平,就不应该推广某一种模式,而是应该创设某种趋势,更多地考虑那些弱势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帮助。我们必须考虑很多跟不上教育技术发展的老师,很多贫困的孩子,在信息化的浪潮里面会不会因为数字化造成数字鸿沟?电子白板等设备是不是应该向非示范学校、农村学校的孩子倾斜。
然而,信息化的本质是什么?国内很少有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谈这个东西。我说凡是排队的地方就有信息化,你看江苏到上海,上海来江苏,出入口要排队,有排队的地方就有信息化。现在这么快,有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有港湾的出入口,还有前后两条道可以加,信息化解决了很大的问题。我们看教育,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问题,信息化不是概念,它是解决、解放的问题,刚才你也提到这个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它们根本上是解放教师而不是束缚教师。
很多人说信息化发展,要老师干这个、干那个,要用这个、用那个评估老师、考核老师,这就是束缚。正确的做法是解放老师。怎么解放老师?据我的研究,PPT的使用使得老师变笨了,学校停电两个小时,中小学还好一些,大学老师有一半老师讲不下课,离开PPT他不会讲了。我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说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灾难,那就错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由于有了PPT的帮助,我们现在一堂课所讲的内容量是过去的五倍到十倍。过去没有PPT的帮助,现在有了PPT的帮助,弥补了很多不足,我们的课甚至可以跟特级教师一样精彩。信息化在于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但观念不改变,学习不跟上对教师没有根本性的帮助,这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信息化的重点不是来指责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不会使用什么东西,而恰恰是应该帮助他们,解放他们的时间。牧师不抄《圣经》了,而是将精力放在与大家一起讨论上了;朱熹不去抄经典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传播面广了,受众多了,朱熹有时间和陆九渊进行访谈了。过去,我们这种访谈是需要一边访谈一边拿着笔记录的,或者配一个秘书记录,今天不一样了,音像记录,通过处理,文字就出来了。所以,我说信息化的核心是解放。我们理解了这个本质,明白了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就会明白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了推广一种模式,是为了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应该弥补教育的差距,而不是拉大教育的差距。问题是,我们在拉大差距。我在青海看到有些学校一个教室装三个投影机,迎接部、省、市的三级检查,最后,这些东西就这样浪费了。浪费是小事,给学生的印象很坏是大事,这会暗示学生浪费社会资源是可以的,这样的暗示是灾难性的。
信息化应该顺应市场,顺应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手如果伸得太长,出于好心,往往好心办坏事。
《中国西部》(教育):你觉得要从哪些方面弥补,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来弥补不足?仅仅是资源配备、资金的投入吗?您刚才说信息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说不是缩小了教育差距而是拉大了教育差距,如何缩小这差距,弥补这些不足?是不是给那些薄弱学校添置一些设备,提供一些网络资源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魏忠: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这样来说吧。比如说在美国,没有我们这么花里胡哨的信息化,我们如果在美国、加拿大呆一两个月,走马观花地看一下会有很多问题,会觉得美国、加拿大的信息化落后得不得了。它的笔记本不行,它的电脑不行,它的网站不行,所有的应用也不行。但是如果你深入它的社区,它的学校,而不是走马观花,深入到它里面去看,时间越长越会发觉它的精妙。它们的信息化是为人服务的,解决人的问题。
比如我们家长不知道孩子的成绩,去学校排队找老师,如果有比较好的家教平台,问题不就解决了?全美国有一个edline,学生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每次成绩,都能够在线看到。我们也做了很多课堂在线平台,有几个在真正使用?全美几乎所有州的每一个师生都在使用。
也就是说我们的投入其实并不少,但是使用率不高。这样的问题如何来解决?我们往往重视硬的投入,不重视软的投入,不重视对人的素质和看不见的东西的投入;重视短期的投入不重视长期发展,重视花里胡哨,不重视基本原则。是非常偏颇的,而且是致命的。
我很少看到美国所有学校都用iPad,大家都有笔记本电脑,课程平台非常好,投入并不高,而且非常有效。他们学校没有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美国学校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早上八点钟到下午两点钟,他们上课的时间非常少,下课以后,学校生活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丰富多彩,因为一般来说校车两点半就将学生拉回家了。 但它的作业平台非常高效。有很多开源平台用得非常好,Moodle、Skai……中国总是想用最先进的,但它们有一个算一个,用得非常好,他们在课堂上也很少用信息化。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更多的是老师带领学生研究、探讨、对话,但是他们的课外作业量非常大,课外作业要求同学到网上查的东西非常多,找很多资料才能够把作业做完。作业大多是开放性的问题。我们还有一种误解,美国的高中SAT大概只有中国初中二、三年级的水平,“美国数学很差,美国高中素质差”,其实这完全是误读。美国高中毕业生往往达到了大学四年级数学水平,但也有个别学生只达到初中二年级的水平,怎么办呢?他们有三百学生的学校里,会有几十门上百门的课,但是这些课不是靠学校老师教的,是跟社会互动的。
比如说我女儿学IB经济、IB数学、AP英语、IB计算机这些课,这些是大学课程,是大学老师来教的。有一个规定,如果一门课报的学生不超过三个人和超过三个人是两种不同的做法,超过三个人学校就会把大学教师请到学校来教,不超过三个人就非常有趣了,会用一些社会化的平台,把一位大学老师跟几所中学结合在一起,每星期固定一天上课,完全是网络课。
人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是为了解放人,老师不能到现场,又不能影响这个学生学java,怎么办?学生选的东西学校尽量满足,但是不超过三个人不能到现场,你可以远程学,学完了考试,有什么问题可以找老师。我们对信息化还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这就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纸质的书会不存在了,这样就错了。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就是许多的资源可以更加便宜地拿到。我女儿在美国的学校,语言、文学从来不用节选本,教科书非常厚,大概是一千五百页,有的两三千页,非常精美。教材都是短篇小说,要教中篇用原著,教长篇也将原著拿过来。中篇、长篇学校会买很多本,让学生借回去,拿回去读。
信息化很容易造成快餐式问题,信息化是帮助你或者解放你的思维,千万不要成为它的奴隶。我们在做的这件事情,就是使信息化最终达到最大的个性化,信息化背景下,纸质书的阅读会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西部》(教育):也就是说,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的普及,随着翻转课堂、MOOC的到来,教师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显得更加重要。
魏忠:我对许多改革最大的质疑就是他们从来不说问题,好像只要一采用美国的方式立刻就解决问题了。事实不是这样,事实上即使美国本身也有很多东西要学中国,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来的很多东西是受到中国刺激的。我们说美国数学程度不行,如果用我们的考试目标衡量,中国教育是有效的,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一点,就会迷失了我们自己。
我们现在最大的误解是:信息化了,教育就会成功。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承认自己绝大多数是失败的经验,其教育工作就是虚假的,就不配当老师。当过老师的都知道,同样一种措施针对不同学生效果完全不一样。一段演讲对教育局局长,对大学老师,对艺术学校的老师,或是对工科学校的老师,对中学老师、中学语文老师,反应会完全不同。所谓的翻转课堂,即使在美国也不可能有一所学校把所有东西堆在一起,只可能某一个学校根据它的特长,在某一个方面进行部分的实验,而且绝大多数是保守的,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教育是保守的。
《中国西部》(教育):这点我很认同,任何教育的改革是不能拿学生来做实验的。
魏忠:经常会有一些改革家呼吁善待改革家,我想说的是谁给你的权利随便胡来?我们一定要问这个问题,很多伟大的教育家,比如杜威,他所有的改革几乎都是在无扰的情况下进行的;印度2012年联合教育大奖的获得者舒家特,从1999年开始,在印度边远地区学校的墙上装上电脑进行摄像头跟踪,他也不敢把他的教育实验搬进课堂。被事实证明正确了以后,才选择性地将研究成果搬到一些非主科的课堂。我强调这一点,是说教育的任何改革,任何措施,是不能拿学生做实验的。拿学生做实验是有悖于教育良心的,如果我们不恪守这一原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我们有些学校几乎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做法,把印度舒家特的方法,把英国学校的方法和美国学校所有方法集中在一所落后地区的学校,取得了辉煌的成效,而这成效据许多网友说是以牺牲师生的休息时间,在没人参观的情况下通过补课取得的。
在应试体系下,如果说你的改革,还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肯定是背题、做题最有效。但如果你以改革为幌子,以榨取师生身上的最大价值为实验,肯定是反教育的。在一定宽容度的情况下,比如说我们并不一定非要580分进清华,清华的分数线可以降到540分,在关注其他参考指标的情况下,给改革留一个空间,这一情况下可以做一些改变,这样的改革与提高分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中国西部》(教育):是不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背景显得更为重要?
魏忠:我们很多人对信息化有一个认识的误区——有电脑了才有信息化。其实不是,电脑、网络只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过去的竹简,后来的书本,后来的电脑,再后来的网络。不同信号所带来的信号强度是不一样的,信息社会人类能够接触到的信号源越来越多。过去是单向的,单向的情况下教师地位很高。随着知识的剥离,信息无处不在。现在的问题是信息过载,不是信息太少,没有办法不面对。
《中国西部》(教育):也就是说,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更需要老师,也更需要突出办学的个性化。
魏忠:这里头还有一个问题,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任务教学,再加上很多教育学理论,很多美式课堂,比如杜威课堂,雷夫教室,所有东西弄在一起,可以想象我们信息不是太少了,是太多了。美国一个网站,这个网站对每一所学校包括雷夫所在学校各班的评价都有,几分钟就能够查到。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雷夫隔壁班的老师不学雷夫,这里头很有意思。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是什么?信息源多了以后教师的作用又是什么?第一,他的目标、目的更加个性化,每个老师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法,自己喜欢的方法,这就越来越个性化;第二,随着信息泛滥,个性化教育和面对面有人性化的教育将是越来越稀缺的,也是越来越值钱的。今天的访谈我们明明可以在QQ里进行,但我们选择了面对面,是因为我可以闻到你的味道,我可以看到你的人,看到你的眼光,我甚至可以看到你旁边的东西,看到你的太太,你的朋友,所有的这些印象构成的大数据给我的感官感受不同于小数据给我的感官感受。单一信号源仅仅是支持写一个东西,那个信号源是小数据,大数据给人的刺激是不一样的。
从古到今所有的教育都是混合教育,什么叫混合教育?一方面是知识经过高度抽象以后得到了真知,这些东西要进入学生脑海,最终达到的一种东西叫建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灌输,还要建构,学生不仅仅得到一桶水还要弄到一个水龙头,得到一口井,这就是建构。
学校也是一样,处于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学校,需要学校决策者将信息化融入学校的个性化特色之中,走独具个性的现代信息化特色学校之路,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融合点、深化点,否则,就会离教育越来越远。
教育应该是跟现实生活所结合的,我们说柏拉图和孔子是“混合的”,他们既有说教的一面,又有个性化、人性化的一面;朱熹既有他完全理学的一面,又有他人性化的一面,非常可爱的一面,比如说朱熹跟陆九渊的辩论,“程门立雪”就很有意思。教育本身能起到的作用一定是混合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人离开七情六欲是生存不下去的,人不可能太高尚,教育也是这样。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性看待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的教育,谨防被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