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们采用皮损扩大切除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治疗2例巨大型Mibelli汗孔角化病,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例1,女,38岁.22年前右臀部出现一绿豆粒大小疣状增生物,质较硬,缓慢增长,16年前增长速度加快.行冷冻治疗,未见效,增生物继续扩大,在外院诊断为神经性皮炎,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效。
【机 构】
:
261061,山东省潍坊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外科,261061,山东省潍坊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外科,261061,山东省潍坊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外科,261061,山东省潍坊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采用皮损扩大切除局部转移皮瓣修复,治疗2例巨大型Mibelli汗孔角化病,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例1,女,38岁.22年前右臀部出现一绿豆粒大小疣状增生物,质较硬,缓慢增长,16年前增长速度加快.行冷冻治疗,未见效,增生物继续扩大,在外院诊断为神经性皮炎,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无效。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女性SLE患者及正常人对照各20例,取外周血20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一核细胞,采用CD133/CD34、CD133/VEGFR2双荧光标记鉴定细胞,CD34/CD133/VEGFR2三荧光标记流式检测EPC细胞数量,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millicell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 SLE患者外周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传播疾病学组定于2011年3月31日至4月2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办全国性病学术会议。会议就性传播疾病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和交流,并邀请全国知名性传播疾病专业专家参加。会议设大会专题发言、课程讲座、壁报交流、书面交流等方式,会前将举办性病继续医学教育,并授予继续教育学分。
患者女,56岁,因四肢反复起结节,痛10余年于2009年11月9日就诊我科.患者10年前无诱因四肢起结节,伴疼痛,反复发作,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曾于外院诊断为"结节性红斑",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具体不详,停药后皮疹仍反复发作。
经皮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率.但这种治疗能够对照射部位的皮肤产生一系列的早期和后期影响.放疗除引起放射性皮炎以外,国外也有报道可引发大疱性类天疱疮(BP),寻常型天疱疮.SLE或者表皮松解[1-6].我们诊治1例放射性皮炎继发BP,报道如下。
患儿女,5岁3个月,因发现外阴皮疹5个月于2009年4月15日入院.入院前5个月,患儿家长无意中发现其外阴可见数个米粒大小红疙瘩,无痛痒等不适,亦无发热、尿频、尿急等症状,曾经自以为湿疹,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无效.2周前在我科门诊行外阴皮疹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局部真皮浅层片状增生的组织细胞,并向上侵犯表皮(图1),可见核沟,部分核呈肾形(图2),其间见少量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在临床很常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因素在CIU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约30%的CIU发病以自身免疫机制为基础.Th17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是近来发现的两类T细胞亚群.研究表明,这两类T细胞亚群和两者之间的失衡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皮肤病发病密切相关.IL-17可能在多种既往被认为是Th1或Th2介导的过敏性疾病中起作用[1].我们对CIU
患者男,36岁.因左下肢带状分布的红斑、紫癜样皮损伴疼痛3个月就诊.3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先于左内踝处出现红斑、紫癜样丘疹伴疼痛,此后皮损逐渐向上发展,累及左小腿内侧,呈不连续带状分布。
患者男,45岁.因背部结节、肿块半年于2008年4月1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前发现背部皮肤有甲盖大的暗红色结节,高出皮肤,以后皮疹逐渐增大增多,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肿块,无破溃。
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下简称毛囊炎)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两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致病菌均为马拉色菌,诱发因素也类似,如高温、高湿、油性皮肤、多汗、遗传因素、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