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经济困难的特困生,学习上有困难学生,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的学生。本文主要谈谈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关爱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关键词:高职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关爱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多元化、社会变革和市场竞争,让每个学生及其家庭受到冲击,给每个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在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时期,学生的潜在能力不能体现个性发展;在每个学生成长的历程中,所受的教育和引导的不同,使每个学生心理背负的压力差异就很大,所以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就应运而生。
调查表明,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这些弱势群体的总量呈上升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弱势群体的背后,不仅存在着社会危机,同时对我们教育本身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之所以要提出关注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更脆弱,更需要关注。
一、 高职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高职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经济、身体、心理、环境适应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具体说来,这部分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经济上困难的学生。这样情况的学生他们一般学费都难以筹到,生活就更为困难,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部分学生中有的表现得更努力、积极,主动去争取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减轻经济负担,化压力为动力,变弱势为均势甚至优势;有的则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在焦虑和自卑之中生活,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学习上投入不足,成绩不好,拿不到奖学金等甚至考试还不及格。后者由于经常得不到“实质”上的关心,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问题严重时容易走极端,如偷盗、自杀、辍学等。
2. 生理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主要指那些有缺陷、身体残疾、体弱多病的学生。这部分人在学生当中占的比例不大,但其弱势不可忽视。他们当中有的对自己的长相、体型极不满意,有时受到同学的挖苦嘲讽,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承受着比普通人更大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表现得比较自卑、忧郁,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和伤害,做起事来瞻前顾后,缩手缩脚。
3. 知识基础很差的学生。有的学生进入高职时成绩很低,知识基础差,学习压力大,学习上非常吃力,加之不够努力,时不时有补考;也有的原先学习基础好,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进校后不思进取,成绩一落千丈,一蹶不振,由学习上的优势转化为弱势。
二、 高职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高职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家庭的原因。有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有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小孩过于宠爱、纵容,对其成长大包大揽,导致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有的家庭经常闹矛盾,父母婚姻不和;有的家庭,与子女交流不够,导致小孩性格孤僻、自卑,产生消极、厌世情绪,给他们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
2. 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完善,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对部分下岗职工、残疾人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不够,导致贫富悬殊过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子女求学、成长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逐渐侵入校园,学生的各种观念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他们常常表现得有悖于常理。独生子女的增加使得他们依赖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缺乏。
3. 学生自身的原因。少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学习没有动力;有的学生不能正视自身的弱势,不注意将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优势,背上各种各样的思想包袱;有的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适应环境能力差;有的学生心灵空虚,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产生了厌学甚至厌世情绪,较少与他人交往,集体意识差;有的面对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的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无助情绪潜滋暗长。
三、 关爱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几点思考
1. 社会和学校的要高度重视共同关注。在快速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背景之下,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出现高职学生弱势群体是一种必然现象。必须看到,他们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和谐与持续发展,而且是他们家庭走出经济或精神苦境的重要途径。因为帮助一个弱势高职学生成才,很大程度上就挽救了一个家庭。
2.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弱势群体的高职学生不仅经济或学习处于不利状态,而且心理上的自我封闭严重,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不善于争取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同时,他们渴望得到心理引导,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理解。我们在一次说句心里话的调查中,有学生写道:“我是农村来的,综合素质比城里的孩子是差一些,我不敢大声说话,怕别人笑话我是山姑,心里却很希望学校指导我”;“大学里人才济济,主角只是少数尖子,绝大多数显得平庸,久而久之让很多人产生自卑情绪,形成了弱势群体。学校要加以引导,多提供舞台,给我们显示潜能的机会”;“构建和谐社会,要让和谐的音符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这些困难的人也要进入和谐社会”;“谁来与我们交流,了解我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明天更美好,让我们相信自己将来会无比幸福”;“我们弱,需要引导。只要辅导员一个月能到寝室一次,当然不是走马观花检查卫生,能问候几句就好了,如果院长或校长四年能来一次寝室就心满意足了。”这些呼唤,确实让我们感到学校在了解学生、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方面的严重缺陷,看到了营造一种充满关怀、理解的大学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积极引导和鼓励弱势群体高职学生自强自立。一般说来,弱势群体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但高职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高于社会其他群体的弱势人员,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去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回报。事实上,许多困难的高职学生通过家教或勤工俭学劳动消除了经济障碍;有的学生通过同学的帮助鼓起了学习的信心,改变了学习方法,解除了学习困惑;有的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成功地从心理阴影中走了出来。在调查答卷中,有的学生认为:“弱势同学也要从自身去努力,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全面发展,完善自己,不可自暴自弃”,“弱势群体的学生应该大胆主动去维护自己的权利”,“解决弱势群体高职学生问题时,个人自强不息是最重要的”。
总之,我们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要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公法关系角度讲,和谐社会应该是崇尚民主法治、保障人权,奉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重诚信、讲文明,追求良好秩序的社会。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一定是弱势群体的人权受到尊重和保障的社会。消除社会的不公正因素,才是预防和转化弱势群体的关键,同时也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李彩虹.法治社会下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保障分析[J].理论月刊,2005(1).
[2]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3]杨永欣.高职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现状及对策[J].理论学习,2003(1).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科技系)
关键词:高职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关爱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多元化、社会变革和市场竞争,让每个学生及其家庭受到冲击,给每个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在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时期,学生的潜在能力不能体现个性发展;在每个学生成长的历程中,所受的教育和引导的不同,使每个学生心理背负的压力差异就很大,所以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就应运而生。
调查表明,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这些弱势群体的总量呈上升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弱势群体的背后,不仅存在着社会危机,同时对我们教育本身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之所以要提出关注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更脆弱,更需要关注。
一、 高职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高职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经济、身体、心理、环境适应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具体说来,这部分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经济上困难的学生。这样情况的学生他们一般学费都难以筹到,生活就更为困难,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部分学生中有的表现得更努力、积极,主动去争取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减轻经济负担,化压力为动力,变弱势为均势甚至优势;有的则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在焦虑和自卑之中生活,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学习上投入不足,成绩不好,拿不到奖学金等甚至考试还不及格。后者由于经常得不到“实质”上的关心,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问题严重时容易走极端,如偷盗、自杀、辍学等。
2. 生理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主要指那些有缺陷、身体残疾、体弱多病的学生。这部分人在学生当中占的比例不大,但其弱势不可忽视。他们当中有的对自己的长相、体型极不满意,有时受到同学的挖苦嘲讽,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承受着比普通人更大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表现得比较自卑、忧郁,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和伤害,做起事来瞻前顾后,缩手缩脚。
3. 知识基础很差的学生。有的学生进入高职时成绩很低,知识基础差,学习压力大,学习上非常吃力,加之不够努力,时不时有补考;也有的原先学习基础好,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进校后不思进取,成绩一落千丈,一蹶不振,由学习上的优势转化为弱势。
二、 高职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高职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家庭的原因。有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有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小孩过于宠爱、纵容,对其成长大包大揽,导致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有的家庭经常闹矛盾,父母婚姻不和;有的家庭,与子女交流不够,导致小孩性格孤僻、自卑,产生消极、厌世情绪,给他们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
2. 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完善,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对部分下岗职工、残疾人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不够,导致贫富悬殊过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子女求学、成长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逐渐侵入校园,学生的各种观念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他们常常表现得有悖于常理。独生子女的增加使得他们依赖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缺乏。
3. 学生自身的原因。少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学习没有动力;有的学生不能正视自身的弱势,不注意将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优势,背上各种各样的思想包袱;有的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适应环境能力差;有的学生心灵空虚,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产生了厌学甚至厌世情绪,较少与他人交往,集体意识差;有的面对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的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无助情绪潜滋暗长。
三、 关爱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几点思考
1. 社会和学校的要高度重视共同关注。在快速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背景之下,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出现高职学生弱势群体是一种必然现象。必须看到,他们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和谐与持续发展,而且是他们家庭走出经济或精神苦境的重要途径。因为帮助一个弱势高职学生成才,很大程度上就挽救了一个家庭。
2.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弱势群体的高职学生不仅经济或学习处于不利状态,而且心理上的自我封闭严重,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不善于争取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同时,他们渴望得到心理引导,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理解。我们在一次说句心里话的调查中,有学生写道:“我是农村来的,综合素质比城里的孩子是差一些,我不敢大声说话,怕别人笑话我是山姑,心里却很希望学校指导我”;“大学里人才济济,主角只是少数尖子,绝大多数显得平庸,久而久之让很多人产生自卑情绪,形成了弱势群体。学校要加以引导,多提供舞台,给我们显示潜能的机会”;“构建和谐社会,要让和谐的音符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这些困难的人也要进入和谐社会”;“谁来与我们交流,了解我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明天更美好,让我们相信自己将来会无比幸福”;“我们弱,需要引导。只要辅导员一个月能到寝室一次,当然不是走马观花检查卫生,能问候几句就好了,如果院长或校长四年能来一次寝室就心满意足了。”这些呼唤,确实让我们感到学校在了解学生、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方面的严重缺陷,看到了营造一种充满关怀、理解的大学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积极引导和鼓励弱势群体高职学生自强自立。一般说来,弱势群体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但高职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高于社会其他群体的弱势人员,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去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回报。事实上,许多困难的高职学生通过家教或勤工俭学劳动消除了经济障碍;有的学生通过同学的帮助鼓起了学习的信心,改变了学习方法,解除了学习困惑;有的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成功地从心理阴影中走了出来。在调查答卷中,有的学生认为:“弱势同学也要从自身去努力,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全面发展,完善自己,不可自暴自弃”,“弱势群体的学生应该大胆主动去维护自己的权利”,“解决弱势群体高职学生问题时,个人自强不息是最重要的”。
总之,我们国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要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公法关系角度讲,和谐社会应该是崇尚民主法治、保障人权,奉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重诚信、讲文明,追求良好秩序的社会。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一定是弱势群体的人权受到尊重和保障的社会。消除社会的不公正因素,才是预防和转化弱势群体的关键,同时也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李彩虹.法治社会下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保障分析[J].理论月刊,2005(1).
[2]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3]杨永欣.高职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现状及对策[J].理论学习,2003(1).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科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