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熊活动监测及其华东地区潜在分布区预测

来源 :动物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tus3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至2020年,在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网格化布设63台Ltl-6210 MC红外相机,对区内的黑熊(Ursus thibetanus)及其同域物种进行调查.监测期间,5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9张黑熊活动照片和6次黑熊活动视频,提取到7次黑熊有效照片.根据本次监测到的黑熊位点与文献记录,共确定华东地区黑熊出现位点14个.基于黑熊栖息地特征选择土地利用和7个生境因子为预测背景,利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黑熊在华东地区的潜在分布区.为提高预测的精准度,采用了biomod 2软件包中的10种模型算法,并用真实技能统计值(TSS)和曲线下面积值(AUC)来评估这10种算法,只有当TSS值超过0.8且AUC值大于0.9时,才使用该模型算法预测物种的潜在分布区.结果 表明:(1)推测保护区内现存2或3只黑熊;(2)最冷月份最低温(Bio6)和最湿季节降水量(Biol6)是限制黑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3)黑熊在华东地区存在3个主要潜在分布区,即浙-赣潜在分布区、浙-赣-皖潜在分布区和浙-皖潜在分布区,适生区面积约为317 km2.综上所述,这些结果可为加强华东地区黑熊的保护提供一定的资料.
其他文献
借助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查明地层结构、地层埋深,对区域构造、沉积环境研究有重要意义,指导城市开发及工程建设.本文利用小吨位可控震源激发,对原始炮集记录与扫描信号互相关处理,得到高品质的地震采集数据,并对激发因素中震动次数、震动台数、扫频范围、驱动电平,采集因素中偏移距进行了详细的试验分析,获得一组适合研究区探测地层结构的组合参数.文章基于试验组合参数,采用小排列观测系统采集了5条测线地震数据,分析
地质图缩编大多关注重要性较高地质体的综合任务,对面积较小地质体(如侵入体)的处理重视不够,而小地质体因其面积及与周边地质体或围岩关系等特殊性,处理环节较为复杂且耗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面向地质编图的小地质体智能综合的探索性研究.以常规小地质体综合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小地质体与周边大地质体之间相邻关系原理,提出了一套包括完全包含消除、单地质体相邻合并、双地质体相邻合并、双地质体裁剪合并等算
中心回线式直升机航空瞬变电磁法中因其发射源与接收线圈相对位置不变,故在电导率深度成像(Conductivity Depth Imaging, CDI)中无需考虑偏移距带来的影响,但半航空瞬变电磁法的工作方式是利用长导线源在地面发射,无人机搭载接收线圈在空中采集电磁响应数据,发射源与接收线圈相对位置一直变化,存在偏移距的问题,无法像航空瞬变电磁一样实现CDI快速成像.本文提出建立"库"的思想,根据不
四川盆地石炭系地层是川东地区的主力气层,多年来在盆地内形成了良好的勘探认识.然而盆地边缘受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石炭纪沉积时期,盆地北部和东部边缘整体为古地貌高部位,石炭系黄龙组、河洲组和下二叠统梁山组厚度均有较大的变化.显然利用盆地内的研究认识进行盆地边缘的石炭系边界预测必然存在较大误差,导致盆地边缘的许多圈闭尚未落实.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下从正演模拟出发,详细分析石炭系地层反射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
土石坝渗漏问题是制约水库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准确查明大坝渗漏的病因以及靶区的空间展布是有的放矢实施加固的关键.针对土石坝隐患的空间位置信息多变、周围介质复杂等难点,单一探测手段在识别病灶方面存在误判、漏判等问题,考虑到电阻率对水敏感的特点,提出联合并行电法和瞬变电磁法优化诊断土石坝渗漏隐患的思路.为查明戴家坞水库渗漏的病灶,利用并行电法快速获得大坝坝体段不同高程下的二维视电阻率图像,分析比较了
矿井勘探方法中,槽波地震是探测小构造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小构造的定量探测对于工作面的设计和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透反射联合勘探并以揭露信息进行约束能够取得准确的结果.对山西龙泉矿4203工作面进行槽波透反射勘探,巷道的煤厚为6.8 m,巷道揭露的断层f29落差为7 m, f30落差为11.8 m,利用椭圆切线法和透射层析成像信息得出槽波的解释成果,从构造发育规律和三维地震解释的断层的数量、延伸长度
在目前的探地雷达管线探测中,埋藏管线产生的双曲线特征是专业人员用来推断和解释目标的主要依据,但双曲线特征尚不能精准界定管线目标的属性材料.为了进一步对管线反射双曲线区域特征的解释分析,本文首先对经过预处理的GPR数据,运用图像处理手段对感兴趣的管线回波双曲线异常区域进行自动圈定,定位管线位置.然后综合分析管线信号时频谱特征和瞬时相位特征这些具有区分力的多参数特征,判定管线属性材料,完成对管线的提取
微动探测方法是在背景噪声成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其根据获取野外数据的观测台站方式分为微动阵列方法和微动单台方法.本文综述了前人对微动探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微动阵列方法采用频率波数法或空间自相关法从微动信号中提取频散曲线,进而反演获得地下横波速度结构.微动单台方法即H/V谱比法以三分量台站为观测基础,对水平分量信号与垂直分
半航空瞬变电磁法野外勘探时,实测信号易受外界电磁噪声影响,导致后续反演效果不佳.常规降噪方法在处理非平稳性和相关性问题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研究优化了Birge-Massart中经验系数α,提出一种基于Birge-Massart阈值策略的小波降噪法.通过正演生成理论含噪数据加入不同噪声,经本文方法降噪后信噪比(SNR)与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提升38%和降低75%,与其他阈值降噪方法相比,S
拓展频带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是薄储层预测和岩性尖灭点识别的关键手段.目前提升分辨率主要依靠反褶积谱蓝化、Q补偿等技术,这些方法存在假设条件苛刻、参数求取过程复杂、需要井提供额外信息等问题,为实际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本文采用纯地震数据驱动的思想,通过构建大量三维地震伪反射系数模型,与不同主频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获得不同分辨率的正演地震样本及标签数据,然后采用U-Net深度学习网络开展训练和测试并应用到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