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的“1121”式实施路径初探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r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的颁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形态正在悄然转型。阅读教学的“1121”式实施路径,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遵循明确一个教学终点、找准一个教学支点、设置两个活动情境、拓展一个言语实践的基本教学模式,探求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法,以落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旨归。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实施路径;《百合花》
  伴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任务为导向,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以学生实践性自主学习为主线,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8这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堂立意、教学导向、教学主线、教学途径、教学方式等方面有新的探索,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提出阅读教学的“1121”式实施路径。
  所谓阅读教学的“1121”式实施路径,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遵循明确一个教学终点、找准一个教学支点、设置两个活动情境、拓展一个言语实践的基本教学模式,探求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法,以落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旨归。以下以《百合花》的教学设计为例展开阐述。
  一、一个终点:明确终点,联动专题
  “一个终点”指的是在教学设计之初明确教学终点,即明确这堂课要带领学生到哪里去。如何确立教学终点?首先是关注学情。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学生的知识能力层次等等。其次是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即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终点的确立,要在着眼于单篇文本独特性的同时关照单元主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止步于单篇文章的教学,而要有大单元设计的意识和视野。《百合花》作为一篇战争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学生在预习后能梳理故事情节和初步感知小说人物,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初步把握,而单元话题是“叙述就是选择”,探讨的是小说文本的叙述问题。挪威著名学者雅各布·卢特说:“叙述者是作者手中的一个叙事工具,作者用他来表达和发展文本,而文本则是由叙述者所实施的行为和功能组成。”[2]学生能感性地感知小说《百合花》的主题,但并不能理解小说人物的塑造、主题以及文本呈现的美学特点其实是由小说的叙述者来主导和推动实现的。基于这样的教学起点和单元话题,笔者将《百合花》的教学终点定位在探究《百合花》独特的战争叙述和表达上,带领学生把握文本所呈现的独特的女性视角下的战争叙述。茹志鹃的《百合花》被当时的文坛视作“异端”,她的战争叙述究竟独特在何处?在叙事与主题上,它没有像传统的战争史诗小说那样去铸造英雄,而是更加观照普通的个体。小说没有大写特写战争之恶,而是用“我”这个女性独有的视角关注人物极其细微的喜怒哀乐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从而传达出人性美的主题。在叙述与表达上,它一改用慷慨激昂的传统笔调书写战争的方法,而选用芬芳和诗意来审视战争、表达对战争的批判。小说让战争这个宏阔的主题有了多样的表达,呈现出诗意的别样的叙事美学特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着鉴赏女性视角下独特的战争叙述展开,从提出《百合花》战争叙述之异的问题开始,到探究“异端”之源、“异端”之因收束课堂。
  《百合花》所在的单元专题,所选的几篇文章《百合花》《一个人的遭遇》《落日》《图片两组》,主题都指向“和平的期盼”,但因为不一样的叙述选择如不一样的叙述立场、不一样的叙述视角,每篇文章呈现的叙述各有特点。对此,教师可以以《百合花》的教学作为专题学习的起点,联动专题其他文章,引导学生探究专题任务、树立大单元学习和统整学习的意识,如就叙事视角、叙事层次、叙事立场、叙事情境等等作相应的序列化专题设计。
  二、一个着力点:找准支点,统摄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信息的统整和归纳,以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而课脉模糊、问题碎片化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常常出现的一大弊病:一堂课大提问、小提问加起来可能超过几十个,学生难以承受问题之重。“1121”式阅读教学实施路径的第二步,是在教学终点确定后找准文本解读的着力点,找准一个支点,统摄起整个课堂的教学,规避支离破碎的提问、繁琐的问题转换和教学指令,避免接踵而至无核心的提问,使文本解读聚焦一点,从而有层次有梯度地推进教学过程。《百合花》这篇小说,传统的上法可能会从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入手,这种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毫无新鲜感,问题设置也很容易趋向零散化。笔者在开展《百合花》的教学时,撇开了解读小说的传统路径,选取小说中的花作为撬动文本理解的支点,将小说中的重要物象百合花和野菊花作为阅读的抓手。整个课堂分为两个主步骤展开:第一个是从叙述与主题上,集中探讨百合花映照出的人性美;第二個是探讨百合花和野菊花折射的别样诗意叙事美学。一花一世界,通过小说中的两朵花来探讨《百合花》独特的战争叙述,让整个课堂的讨论集中在一根筋上,板书设计如图1所示。
  三、两个情境:设置情境,降解问题
  新课标提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1]8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问题的解决应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且要规避简单粗暴、泛化陈式化的提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放置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或真实的个人体验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中展开。基于新课标精神,笔者在《百合花》的教学中设置了如下情境:
  【任务驱动一】某某中学迎来“红五月”课本剧活动,《百合花》拟被搬上学校舞台。排演中,课代表和文艺委员发生了争执,因为文艺委员要将小说最后一段中“平常的”“拖毛竹的”两词删除,而课代表不同意。你支持谁?
  设置这一任务,想要探讨的是和百合花有关的人物形象问题。关于人物形象的鉴赏,小说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提问方式是“文本中描写某一人物哪个细节最打动你”或者“你觉得小通讯员是怎样一个人”等。这种传统的问题设计很容易让学生倦怠。笔者通过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和百合花有关的人物形象问题:由“平常的”一词可以探知通讯员并非是一个概念化的英雄,他更像一个普通平常的人;“拖毛竹的”突出小通讯员憨厚朴实农村小伙的一面,也暗含着“我”对小通讯员亲切的关爱和情愫。校园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面临将课内的文学作品改编成课本剧的问题,情境化的学习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一个问题,不一样的提法,给学生的话语空间不同,曲而有致的学习活动任务便于降解问题,减少因直而无味的提问导致的尴尬和排斥。   【任务驱动二】如果你是《百合花》这部微电影的导演,现要给通讯员一个特写镜头,你会选择特写通讯员的正脸还是通讯员背的枪筒以及枪筒里的野菊花和树枝?
  设置这一任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知小说的诗意叙事艺术。传统的语文课堂可能会设计“请概括一下小说的叙述特点”“你觉得本文的叙述特色是怎样的”之类的问题,而笔者通过假设学生是导演的角色换位,力图激活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并通过活动探究理解:野菊花代表生命,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以女性的眼光,将伪装变成装饰,同时,枪筒象征战争和死亡,菊花象征未被战争打破的和平和诗意,通过枪筒和菊花的强烈对比与反差,茹志鹃选择用诗意和死亡两个极端的组合来表达对战争的批判,将战争小说的叙事艺术推向更高的艺术境地,拓展了战争小说的审美边界。
  一堂课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40分钟的课堂可以设置两个聚焦核心任务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关注、体验、思考和发现的情境化活动,能够引领学生深度、广泛、有趣地参与阅读。
  四、一个实践:聚焦实践,任务层级化
  新课标提出:“必修和选修课程都应该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1]41阅读教学中,如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应回归到语文实践活动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从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一堂阅读教学课的学习任务要有层级、有梯度,实现从建构知识到提升审美再到提升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实现教、学、评的合力。如《百合花》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是:
  茹志鹃的《百合花》曾两次遭遇退稿,理由是不符合当时战争小说的“主流色彩”。今天,茹志鹃的小说集再次出版,你作为喜爱《百合花》的读者,为《百合花》写一段推荐词。
  学生的写作成果示例如下:
  1.它,用人性美、诗意美打开一扇战争小说的新大门。
  2.别人将眼光投向革命的刀光剑影,而她却投向另一边的诗意牧歌。不一样的战争叙述,带你领略硝烟中的温情……
  言语实践活动是此次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学习任务,也是最后一个教学层级。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上课所学,在理解作品内涵、把握叙事美学特点后,实现从知识到审美再到实践的提升。任务的层级化处理,使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落地更有章法可依。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正在悄然转型,一线教师唯有主动学习、主动适应、主动靠近新课标,以学习和发展的积极姿态迎接新的挑战,才能突破困境。阅读教学的“1121”式实施路径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的一点不成熟的嘗试,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些微启示和助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8.
其他文献
摘 要:2019年浙江省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在传承前两年的命题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鲜明的“统编教材”特征:写作理念契合统编教材理念;写作话题紧密结合统编教材;写作方法和要求更是以教材为依托,学以致用。这样的写作测评趋向昭示:用好教材,教好写作,是当下统编教材教学尤其需要重视的。  关键词:中考写作;作文命题;统编教材  用测评引领教学,改进教学,体现“教学评一体”,是浙江省中考命题的核心理念之一。
期刊
摘 要:要提升学生的论述文写作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评论,从重大事件报道中汲取论述文写作的营养。具体而言,可采用如下方法:梳理对象,全面观照,不偏执于一端一方;对比阅读,辩证思考,不停留于感性的抒情;分析逻辑,积累词汇,不止步于获取琐碎的信息;确立观点,一材多用,强化事例论证的针对性。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写作教学;时事评论  写作是一个由吸纳积淀到倾吐表达的过程,阅读和感悟是学生超越现
期刊
疫情下的网课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开展了旨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网课小主播”活动。活动规则如下:  1.提前一天以在乐课网(一个可开展网络教学的平台)上“抽答”的形式,从学生中抽取“每日主播”人选。  2.“每日主播”要准备一份资料进行播报,内容不限。  3.“每日主播”至少要提出一个和语文有关的问题,让其他同学来回答。  4.用手机上课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程序太多”是常见的一大弊病。固定程序太多,导致教师上课容易分散用力,弱化语用目标。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言语实践活动,所以减少程序,聚焦语用,是语文教学本该坚守的立场。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温儒敏教授曾在一次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讲座中说,语文备课中最常见的通病有五个,而“程序太多”是其中之一。[1]翻看各种语文教案,讲究程序是
期刊
文言文教学意在“文”与“言”的统一。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单元选录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一为赠序,一为“表”,实际上,究其文本特质,两文均属于劝说类文本。《出师表》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均将教学着力点放在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上,忽视了“表”作为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它首先应关注的是陈情言事的对象及陈情言事的目的,也即写作对象和写
期刊
摘 要:课文除了充当学生学习语文技能、举一反三的“例子”,也是在某个方面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经典。所以教师教学中在使用“例子”功能之余,还应该精研文本,找准契点,让学生既收获阅读技巧和写作借鉴,又能够领悟经典的多元延展和作者的匠心,增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种解读法和相关教学理论可称之为“契点语文论”。《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的教学,可以通过解读“箕踞”这个细节,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宗元的情怀。 
期刊
摘 要:从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来看,考生的写作既有亮点,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对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启示如下:强化阅读训练,提高审题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论证能力;强化日常积累,提高人文内涵;强化写作训练,拒绝宿构套作。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评价;作文备考  2019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情境性任务型写作题。试题通过创设思维情境,突出理性思辨,引导类比联想,层层
期刊
摘 要:对“何事于仁”一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论语〉选读》的不同版本,给出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解释为“何止于仁呢”,并且对“事”单独作了注释;一种是解释为“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且取消了对“事”的单独作注。参看历代研究者的解释可知,“何事于仁”解释为“何止于仁”更为妥当,因为它体现了“圣”是比“仁”更高的境界,也使孔子引导子贡实践“仁”有了基础。   关键词:古文注解;《〈论语〉选读
期刊
摘 要:《葡萄月令》言约旨远,凸显了汪曾祺独特的生活、审美体验。作者在原生态地反映农村生活和葡萄生长的真实过程,也在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葡萄,在生长中实现从形到神的生命蜕变;果农,在生产中完成从苦到乐的生命升华;作者,在生活中炼就从失到得的生命超脱。   关键词:文本解读;《葡萄月令》;汪曾祺  《葡萄月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课文。文章采用“月令体”叙写
期刊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原来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被迫转成网络教学。网络教学不能直观看到学生的现场反应,并且不能如平常般与学生自然地交流沟通,这让一线教师很焦虑,很迷茫,很无奈。笔者今年执教高三,上了几堂网络课后也深有感触。  高三复习,作文是重头戏,也是个大难题。光说理论不行,还得经常实战。平时,学生就怕写作文,教师批改也痛苦。如今,采用网络教学,难度就更加大了。笔者设想:为什么作文复习一定要写完整的一篇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