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典型的草根创业的公司。尽管在中关村林林总总、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IT公司里面,北京东方飞扬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不算起眼,他们几乎不出席IT圈内热闹的各种论坛和聚会,也极少在大众媒体上曝光,做的业务也不能让人听着新鲜,被眼花缭乱的创意型公司牵引着的VC们自然也难以注意到它。但在档案软件领域,东方飞扬却是大名鼎鼎,无论是在国家档案局这样的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在中国石化、中国联通这样的超大型企业集团的档案部门,只要问起这几年档案软件做得好的公司,他们一定会告诉你说有个东方飞扬。
东方飞扬的全部创业股东不仅没有一个“海龟”,也没有一个人出身北大、清华这样的名门,普通学校的普通毕业生聚集在一起,八年如一日,悄悄地创造了一个小小的传奇。
三年多前东方飞扬公司还在贴牌销售,将自己的产品贴上知名公司的品牌去销售,多少有些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态。可当再无凉可乘,只能背水一战时,他们却连连攻城拔寨,成功打入二十多个国家部委和二十多个中央企业集团,成为档案软件行业高端用户最多的公司。年营业额也从百十来万做到了数千万。而且,2006、2007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部和中关村管委会的科技创新资金资助,成为这一行业获此资助惟一的一个幸运儿。
在“盐碱地”上收获“庄稼”
2000年7月,五个相识已久、知根知底的年轻人决定组建一个公司,专做电子档案的业务,这就是北京东方飞扬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最初的发起人,侯标被选为总经理。
侯标,时年26岁。看起来还像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但他却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在管理、销售、技术等多方面显出了较全面的素质。尽管当时的档案信息化还刚刚起步,不为大多数人看好,在许多人看来,电子档案就是一块盐碱地,怎么种也不可能有大收成。可侯标不这样看,他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住,一定会有大丰收的一天。他说:“我们就做电子档案。我们非要在这块‘盐碱地’上种‘庄稼’!”他们当时就立下一个心愿,一定要做成中国最好的档案软件公司并逐步转型为以档案资源为内容的互联网服务商。
就这样,他们在北京西部的八大处脚下租了一套二居室民房,开始了创业历程。他们把自己关在里面没日没夜开发新产品。三个月后,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单机版产品诞生了。产品刚刚研发出来,得到一个信息: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准备上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他们立即带着产品赶过去。然而,竞争异常激烈,好几个知名的大公司都在参与竞标。而在客户方看来,东方飞扬公司名不见经传,自然也没引起他们重视。等到看过他们的产品演示后,主管领导的脸上却露出了赞赏的微笑:“产品很好,价钱也合适,不过,要是查阅更方便一点就更好了。”
当天晚上,几个小伙子在宾馆里忙了一夜,按主管领导所提的要求将产品做了修改。第二天早晨刚上班,他们就到了客户的办公室。当看过按要求改定后的产品后,对方为他们的反应神速而惊诧。老馆长拍着侯标的肩膀说:“你们干得不错,辛苦了!”
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及其下属部分分公司的档案管理项目就这样被飞扬拿下了。紧接着,吉林省电力公司及其下属分公司也采用了飞扬的电子档案系统。
2001年,档案行业有了很大的变化,竞争愈加激烈。侯标意识到,飞扬公司和产品都没有名气,资金不雄厚,要和几个大公司争抢全国市场难度很大。怎样让公司生存和发展?
正在这个时候,国内IT界非常蓍名的一家公司伸出了橄榄枝,表示可以优势互补。大家一合计,觉得这不失为一条创业公司在原始积累阶段的可行之路。于是,他们同意贴牌销售,借船出海。两家公司签定了合作协议:东方飞扬的产品以该公司的名义销售,所有产品的研发,项目实施,售后服务都由东方飞扬做,版权也仍属于东方飞扬。产品的销售所得按一定比例分成。
在合作的三年里,东方飞扬为该公司拓展了档案产品的销售渠道,持续增长的销售额也为双方带来了一定的回报。同时,飞扬的年轻人学到了一些大公司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比如渠道建设、项目管理、产品发布及客户沟通等等。这些,侯标至今仍念念不忘。但同时,侯标也深感自己和整个团队没有了生存危机感,缺少了激情和勇气,东方飞扬变成了寄生型公司。这让他感到忧虑。加上双方在续签合同时发生了分歧,这促使侯标下定决心,独立创自己的品牌。
2004年初,他们开始以东方飞扬的名义进行公司的总体构架建设,并大刀阔斧地拓展销售渠道。短短两年时间,公司在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厦门、济南、郑州及合肥等各大片区都拥有了自己的子公司,另有些城市设立了办事处,产品和项目销售更是遍布全国。2007年,他们的年营业总额达到了四千万元,在电子档案行业,这么快的成长数字是十分惊人的。
有人说,办公司不易,而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在没有任何外部资金支援的情况下,IT公司能站住脚更不容易。东方飞扬公司在艰难处境中不仅站住脚了,而且很快成长为电子档案行业令人瞩目的公司。
“你们创业时,或在后来遇到困难时,都是靠自己挺过去,没想过与风险投资商们联系,获得VC们的支持吗?”面对笔者的提问,侯标的回答很有意思:“与VC的合作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先有一个创意,然后找VC投钱,钱到手了就开始大手笔的运作;另一种是先自己做起来,积累一些办企业的经验,做出一定的规模,让VC对这家公司的市场前景、管理团队、赢利模式、运作能力有了切实感受后,再来谈投资。我们选择的是后面这种方式。这与我们所处的行业有关,也与我们的企业经营理念有关,或许还与我们这帮人的经历、性格有关吧。一者,档案行业在前几年的确不太热,很难引起投资商们的注意;二者,我们觉得若单纯因为缺钱而去找VC是很危险的,因为资金只是企业良性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不是全部因素,若企业的管理水平、团队结构、运作能力包括使命感和责任心等没有经过实际检验的话,钱到手了未必是件好事。坦率地说,在刚办企业时,你给我一千万我都不知道怎么花;三者,我们没有显赫的身份或背景,不能靠外在的光环吸引人,只能靠实干,我相信干出名堂来了,自然就会受到关注。我相信VC的眼光。”
建最大的中文档案信息公共资源库
或许VC最关心的问题是,档案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将这个根本问题弄清楚了,现在的飞扬公司与VC们就找到了一个交汇点,飞扬的一切努力也才有一个合理的依据。
侯标对此问题显然是成竹在胸,他做了较详细的分析。
东方飞扬公司的目标是做档案行业的全线产品公司,即从上游的档案整理与数据加工,到中游的档案软件产品和系统开发,再到下游的档案资源的互联网应用。目前在上中游,飞扬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下游的经营模式也正在酝酿之中。所以,档案信息化领域的这条完整的产业链都可以看作是飞扬公司的目标市场。
我们可以把未来五年内这个市场的情况稍微细分一下:
一、部门档案处室。包括企业、政府、事业等不同类型的单位,五年内预计中国大约有50万个综合档案室将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历史档案的扫描加工、新引起系统或更新换代。我们预测这一块的档案信息化总体市场规模大约2200亿。如国资委中央企业集团,目前有166家,下属企业遍布全国乃至全球,购买能力强、信息化需求高。比如飞扬公司已经完成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档案系统,集团公司会同下属60家电厂统一采购,首期投资软件费用600多万;仅这一块初步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90%处于待建状态。再如国家部委机关档案处室。国家副部级以上政府、事业单位共有105家,由于国家部委产生的档案需要定期(满20年)向中央档案馆移交,因此本类用户近期数字加工和软件系统的需求极为旺盛。这一块的市场容量预计达到50亿。
二、综合档案馆。指由各级政府档案局管理的综合档案馆,是集中保管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重要档案文献的基地,是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各级各类档案馆3816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3046个,国家专门档案馆225个,部门档案馆142个,企业档案馆304个,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40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59个。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建设较大规模的全国性、系统性、分布式、规范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库群,建立一批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群,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这块市场属于起步阶段,后续潜力巨大,整体市场规模至少会有200亿。
三、家庭和个人档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庭和个人的档案资源成倍增长,如个人的文字、图像、声像越来越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软件进行控制,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检索利用,这是一个待开发的巨大市场。
四、档案信息资源互联网应用。互联网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人们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搜索习惯,可以预见,将来档案信息资源必将成为互联网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飞扬公司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多个行业的档案管理经验,未来在提高公司档案信息化专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公司将全力挺进互联网,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平台,建成最大的中文档案信息公共资源库,为互联网用户提供网上搜索、编研和利用的一站式服务。
档案市场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它的容量大小有赖于开拓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建构起什么样的管理模型。
团队,飞扬最大的财富
如果要问飞扬公司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或者说公司最大的竞争力是什么?几乎所有的飞扬人都会说是团队,团队的合力形成了飞扬最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在一次飞扬公司的聚会上,中关村一家公司的老总深有感触地说:我见过的创业公司多了,有些比飞扬做得要大得多,有些比飞扬有名得多,但创业团队这么多年在一起,一直保持高度的团结和稳定,且管理团队成员还在逐步增加,还真不多见。
当初创业时,五个人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没有一个人有保留;现在,公司的员工已达100多人,若公司暂时遇到资金周转上的困难,仍然是老股东们挺身而出,削减自己的收入,以保证公司投入的需要和员工的利益。
结构合理是飞扬团队的又一大特色。最初的五个人,侯标相对较为全面,各方面都能对付一阵,且善于居中协调各种关系。张敏和杨庆萍是技术开发的核心,他们保证了公司产品的延续和优化。张洪涛是销售上的专才,为公司开疆拓土。张济菊则负责公司的质量监控和项目管理,使公司一开始在管理上就做得比较细致。管理、技术、销售三个方面都有重兵把守,飞扬的战斗力自然就出来了。
随后,在扫描加工、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各个方面,都有资深人士增补进来,使公司的人员结构和机构设置更加健全,这成了公司能够持续发展最大的保障,也是飞扬人最感骄傲和自豪的。
人有了,能长期共同发展显然不能靠感情和哥们意气,机制在这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东方飞扬,公司的管理人员是可上可下的。公司原有几个高层管理人员,因不适合管理位置而被降职,甚至成为公司普通一员。到合适的时候,也有又被提拔到高层的。应该说,这是一件很难办的事,弄不好就会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导致团队最后分崩离析。这样的例子,我们见过太多太多。而飞扬不仅没有因此发生人员动荡,反而凝聚力更强了。侯标说:“当大家把这种做法看成一种合理的正常现象后,也就没什么了。我认为把一个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才是最有利于个人和公司发展的。”
这或许就是飞扬的团队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非常牢固稳定的内在原因吧。
有句名言说: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我想将它稍稍篡改一下:有了好的团队,什么样的经营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东方飞扬,四海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