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教材内容、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等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以人为本;人性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原来《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这既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在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理念等诸方面,都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需要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以人为本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教材
教师已逐步由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只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已转变成不仅仅引导学生的学习,更是学生习的促进者、传播者、使用者,更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既是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又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师,更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知己。
教师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不仅能讲授,还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和教师除了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外部行为之外,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个性及心理品质,应该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能力等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技师型”的教师。
我们课改前的是比较陈旧的,教材只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而忽视了人才的多样性。传统的教材只利于教师,不利于学生学。如今的新教材则体现了知识现代化、结构合理化、内容多样化、实践趣味性和学习过程的活动化。思想政治科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新教材的设计,更利于培养探索精神,有利于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刺激、体验与激励,才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和巩固。
二、以人为本的评价
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没按教师的思路做,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对某个问题刨根问底时,教师不耐烦地敷衍学和一。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做对。”海内尔特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不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训斥下,有多少创造思维的火花被熄灭,有多少人才被埋没……,是转变人才观的时候了。学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的徒弟,是处于复杂关系中具有丰富情感背景的学习者、实践者。
因此,我们教师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文化,赋予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既是个体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做书本的奴隶。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的世界,冲突的世界,关系的世界。我们不能将学生关在课堂里,关在书本中,而应该用开放的方式,多元的方式进行培养。
学生也同样拥有丰富情感,有思想的生活活动的人,因此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人格首先要受到足够的尊重,不能受到丝毫的忽视和损害。教学中要和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进行情感薰陶。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在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的同时,学生也教会了教师怎样教书,有人呼吁:向孩子学习!确不为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心理,从中反思,调整我们的思想方法、教学方法。在我们教学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但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都应遵循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一矫正系统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必须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
在评价的方式上,适当地将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的“自控”,小组同学相互评价的“互控”及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评价反馈矫正网络的“调控”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生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三维主体评价反馈矫正网络,促进教学中主客体适时的相互转换,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的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倘若忽视分析研究,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论,实属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做好,分析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通过研究过程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可我们平时除了这些,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教师应该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场所,由教师启发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展、实践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都是颇有益处的。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发挥淋漓尽致,则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必须相对圆满。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现在流行的诸如“愉快教育法”、“幽默教学法”、“快乐学习”等则体现了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学生的心田。
实践课不足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不足限于一般的活动,而应广泛的,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网络与信息等领域,围绕着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等序列来开展活动,从而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它的实施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不断地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到活动而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它是开放性的活动观,实践性的活动观,创新性的活动观。我们完全能够设计出许多适合学生的这种综合实践活动来。在学习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方面的调研活动。诸如水资源的污染调查及其应对策略问题、垃圾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矿产资源调查与开发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沙漠化问题、电池污染问题、能源短缺问题等等。
总之,没有观念上的革新,新的课程改革就不彻底,就必然会流产。
四、以人为本的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师生这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合作。学生所学的、教师所教的,都是关乎我们共同关心的生活、学习、身体、心理、成长、工作等,师生之间不必再板起面孔,只要互相尊重,可以畅所欲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回归了生活,回归了社会,回归了学生和教师,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真正体现了人性的发展和需要。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情感、思想性格、袒露自己的精神,以完整的人格相互敞开、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其同成长。如在《自我新期待》一课中,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充分沟通和交流,真正认识自己,真正发掘自己的潜能。
五、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学是培养人的素质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所以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死板的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人格魅力、学科魅力的感染下学生充分发扬自己个性的人性人化过程。
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差异、选择和兴趣。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就是要承力存在的不均衡性。对于同一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让差生能懂、会做;中等生达到熟练程度;优生适当拨高。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要有引导性,不可放任。对学生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纵向发展,体现“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的评价原则。
尊重学生的兴趣。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世人早已公认,兴趣能让学生发展并快乐着。课堂上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由搭配,还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一起对其关注社会、生活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分享他们的进步与欢乐。
尊重学生的感受。这就要让教学回归生活,要让孩子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教学中可以不照搬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尽量做到陌生的材料社会化,让材料贴近学生的实际,让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和需要感。
六、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
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中,将使平等地、尊重、关爱的观念渐入人心,使师生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逐步上升。随着时间表推移和教学相长,认识观念将逐步转化为实践,会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激励,师生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感受。这是人生和人性中最美好、最温暖的阳光,这又怎么不会促进师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人生呢?
在新课改的伟大实践中,让我们更加热爱《思想品德》课程,真正以人为本,教好书,收获美好的情感,收获美好的人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以人为本;人性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原来《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这既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在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理念等诸方面,都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需要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以人为本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教材
教师已逐步由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只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已转变成不仅仅引导学生的学习,更是学生习的促进者、传播者、使用者,更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既是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又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师,更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知己。
教师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不仅能讲授,还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和教师除了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外部行为之外,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个性及心理品质,应该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能力等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技师型”的教师。
我们课改前的是比较陈旧的,教材只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而忽视了人才的多样性。传统的教材只利于教师,不利于学生学。如今的新教材则体现了知识现代化、结构合理化、内容多样化、实践趣味性和学习过程的活动化。思想政治科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新教材的设计,更利于培养探索精神,有利于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刺激、体验与激励,才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和巩固。
二、以人为本的评价
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没按教师的思路做,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对某个问题刨根问底时,教师不耐烦地敷衍学和一。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做对。”海内尔特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不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训斥下,有多少创造思维的火花被熄灭,有多少人才被埋没……,是转变人才观的时候了。学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的徒弟,是处于复杂关系中具有丰富情感背景的学习者、实践者。
因此,我们教师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文化,赋予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既是个体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做书本的奴隶。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的世界,冲突的世界,关系的世界。我们不能将学生关在课堂里,关在书本中,而应该用开放的方式,多元的方式进行培养。
学生也同样拥有丰富情感,有思想的生活活动的人,因此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人格首先要受到足够的尊重,不能受到丝毫的忽视和损害。教学中要和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进行情感薰陶。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在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的同时,学生也教会了教师怎样教书,有人呼吁:向孩子学习!确不为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心理,从中反思,调整我们的思想方法、教学方法。在我们教学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但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都应遵循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一矫正系统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必须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
在评价的方式上,适当地将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的“自控”,小组同学相互评价的“互控”及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评价反馈矫正网络的“调控”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生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三维主体评价反馈矫正网络,促进教学中主客体适时的相互转换,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的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倘若忽视分析研究,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论,实属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做好,分析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通过研究过程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可我们平时除了这些,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教师应该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场所,由教师启发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展、实践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都是颇有益处的。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发挥淋漓尽致,则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必须相对圆满。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现在流行的诸如“愉快教育法”、“幽默教学法”、“快乐学习”等则体现了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学生的心田。
实践课不足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不足限于一般的活动,而应广泛的,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网络与信息等领域,围绕着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等序列来开展活动,从而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它的实施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不断地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到活动而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它是开放性的活动观,实践性的活动观,创新性的活动观。我们完全能够设计出许多适合学生的这种综合实践活动来。在学习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方面的调研活动。诸如水资源的污染调查及其应对策略问题、垃圾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矿产资源调查与开发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沙漠化问题、电池污染问题、能源短缺问题等等。
总之,没有观念上的革新,新的课程改革就不彻底,就必然会流产。
四、以人为本的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师生这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合作。学生所学的、教师所教的,都是关乎我们共同关心的生活、学习、身体、心理、成长、工作等,师生之间不必再板起面孔,只要互相尊重,可以畅所欲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回归了生活,回归了社会,回归了学生和教师,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真正体现了人性的发展和需要。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情感、思想性格、袒露自己的精神,以完整的人格相互敞开、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其同成长。如在《自我新期待》一课中,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充分沟通和交流,真正认识自己,真正发掘自己的潜能。
五、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学是培养人的素质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所以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死板的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人格魅力、学科魅力的感染下学生充分发扬自己个性的人性人化过程。
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差异、选择和兴趣。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就是要承力存在的不均衡性。对于同一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让差生能懂、会做;中等生达到熟练程度;优生适当拨高。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选择要有引导性,不可放任。对学生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纵向发展,体现“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的评价原则。
尊重学生的兴趣。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世人早已公认,兴趣能让学生发展并快乐着。课堂上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由搭配,还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一起对其关注社会、生活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分享他们的进步与欢乐。
尊重学生的感受。这就要让教学回归生活,要让孩子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教学中可以不照搬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尽量做到陌生的材料社会化,让材料贴近学生的实际,让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和需要感。
六、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
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中,将使平等地、尊重、关爱的观念渐入人心,使师生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逐步上升。随着时间表推移和教学相长,认识观念将逐步转化为实践,会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激励,师生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感受。这是人生和人性中最美好、最温暖的阳光,这又怎么不会促进师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人生呢?
在新课改的伟大实践中,让我们更加热爱《思想品德》课程,真正以人为本,教好书,收获美好的情感,收获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