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川西部某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财政支持的藏彝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教学改革中倡导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组织藏彝族学生构建“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健康教育宣传链,通过“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利于提高藏彝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医学生;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
四川西部某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财政支持的藏彝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及国家西部局部地区藏彝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任务。学院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依托课题,实施课程改革。从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组织藏彝族医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采用“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健康教育途径,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实践“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建立实践教学课程模块。2019年国务院“职教20条”提出:深化专业、课程、教材改革,提升实习实训水平,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
1.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位于四川西部的甘孜、阿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甘孜州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据2016年官方数据显示凉山州艾滋病占全省35.5%[1],2020年新型肺炎在甘孜州也发生78例。该地区基层卫生保健水平较低,群众健康意识淡薄,对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依从性比较差而导致宣教效果不好,是近年结核病等传染病多发和复发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迫切需要提高卫生保健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
2.参考国外的培训方法,如影像互动培训、婴幼儿护理模式等[2],结合藏彝族地区卫生知识的需求特点,在函询专家之后,建立儿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传染病预防三个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儿童保健模块包括:生长发育监测、儿童营养、儿童各系统保健。意外事故防范模块包括:危及生命的伤害、一般伤害和轻微伤害。传染病预防模块包括:自我防护篇、症状监测篇、饮食起居篇、家庭消护篇、心理护理篇。
3.构建“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健康教育宣传链,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实践“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是指通过一个藏彝族学生对自己家庭成员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并利用村寨社区打预防针的机会进行健康知识宣教,配合信息化手段,帮助在村寨社区接受宣教的村民回家后向全家进行宣教,从而带动整个村寨的村民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
(1)选择学生建立宣传队:①观察组纳入标准:选择普通专科护理专业大二学生,前期已经完成儿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传染病预防三个课程模块理论学习。②排除标准:凡是少于8名同学的乡镇不建立宣传队,不进行健康宣教,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
(2)将观察组的同学培训为合格宣传员:①建立(甘孜、阿坝、凉山)州分队-县分队-乡镇小分队,以家庭住址划分,约8人左右一组,共计12个小分队。②对儿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传染病预防三个实践教学课程模块进行8学时的宣传内容、方法及技巧培训。③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到周围社区进行至少2学时健康指导宣讲演练。
(3)宣传员在假期以村寨自愿者的身份,采用家庭单独宣教和卫生防疫站集中打预防针时集体宣教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双语宣教。①指导宣教对象进行《疾病知信行(KAP)问卷调查表》第一次问卷调查。②实施儿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处理及传染病预防演示和指导。③发放相应宣传手册。④指导QQ、微信、抖音等网上宣教工具的建立和使用,帮助社区家庭完成所有家庭健康知识宣教,及时沟通和反馈信息。⑤完成健康指导后再次组织宣教对象填写《疾病知信行(KAP)问卷调查表》,两次问卷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的差异,说明通过健康知识宣教提高了藏彝族居民卫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
4.宣教活动实施后进行双语资料整理和翻译,拍摄双语视频及后期制作,形成双语教学资源理论成果,不断深入贫困地区宣传,落实精准扶贫、文化扶贫措施。
二、贯穿“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解决好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蓋、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在工作和学习中所融入的“意念、德性、技艺”等身心要素的融合状态,与大国工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内涵一致。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工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又促进自己操作能力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3]
2. 2020年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从疫情防控到中美贸易战,从香港问题到中越、中印边境问题,以及台海局势对峙局面,都需要国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甘孜、阿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中国第二大藏区,也是康巴的核心,素有“康稳藏不乱”的战略意义,加强对藏彝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工学结合过程中通过钟南山、李兰娟等医护人员逆流而上、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川航机长追求技术精益求精、邓家辉用工匠精神成就研发梦、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翻越夹金山,红军不怕远征难和飞夺泸定桥、铁索铸英雄等10个小故事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了解同胞、理解同胞,内在化关爱同胞和乐于奉献的专业品质。工学结合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使命与科学家精神,激发优秀学子进一步征服疾病的雄心壮志,投身到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去,培养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技并修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4.藏彝族学生回家乡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可弥补医疗资源的不足。回乡学生和村寨同胞具有相同文化背景,没有语言的障碍,群众对健康宣传知识的依从性高,保证了宣教效果。配合QQ、微信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学生深入宣讲并制作双语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和专业认同感。
5.思政效果评价。
(1)宣传活动过程中每个假期都要求学生记录思想变化,让学生无意识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感情。
(2)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观察组同学课程考核通过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4]得分率、自编《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调查问卷》得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在专业认识水平(学科地位、社会声望、就业情况)和专业情感水平(专业的肯定程度、专业的持续性、专业发展前景的认可度、对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态度等)以及专业投入水平(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自觉投入)三个方面均得明显的提升。
(3)专业素养的提升
护理专业学生未来要站在生命的一线。隐性思政教育和显性思政教育最有效的结合点就是职业道德教育。医者大成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决定了学生们如何正视及定位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如何坚守初心和使命。
三、不断探索“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
(1)推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实践完成课程学习并授予学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范围,通过创新理念促进课程改革。
(2)创新《儿科学》和《儿科护理》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儿科学》和《儿科护理》教学都是以课堂讲授的形式来学习,本次实践宣传活动,创新“学生-家庭-村寨村民”教學模式和宣传方法,采用以家庭为单位,对藏彝族学前儿童进行现场宣教+持续平台、学生、家庭和社区四个跟进策略”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双语宣传方法。
(3)守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深入挖掘“抗疫教科书”中的育人元素,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特点,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讲好“疫情故事”,真正落实高校“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构建长效“学生-家庭-村寨村民”藏彝族健康教育宣传链,依托社团持续为藏彝族人民服务,为当地疫情防控方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补充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理论缺失。
小结
本研究把专业学习和思政教学、工学结合结合起来,组织藏彝族学生构建“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健康教育宣传链,使用双语讲解和示范健康知识,并进行理论创作,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应试化评价转向自学自育和成果化评价,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参考文献:
[1]张炜,陈小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04):138-140+144.
[2]Wilma M.C.M. Caris-Verhallen, Ada Kerkstra, Jozien M. Bensing, Mieke H.F. Grypdonck. (2000). Effects of Video Interaction Analysis Training on Nurse–patient Communication in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39 (1), 91-103.
[3]刘惠芹,王晓红.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18.(21):58-59
[4]夏志春,叶君荣等.广东省精神卫生机构护士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1):40-43.
课题:
1.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COVID-19为例研究多维联动在藏彝族婴幼儿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居家防护途径》,编号:SCLS20-13。
2.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1+1学生和一家庭”健康教育宣传链在藏彝族婴幼儿意外伤害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编号:SCLS20-23。
3.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彝族《医学生服务家乡预防艾滋病宣传链研究》编号:SXJYB1927。
作者简介:周良燕(1970.09-),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
(1.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雅安 625000;2.雅安市疾控中心 四川雅安 625000)
关键词: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医学生;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
四川西部某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财政支持的藏彝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及国家西部局部地区藏彝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任务。学院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依托课题,实施课程改革。从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组织藏彝族医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采用“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健康教育途径,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实践“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建立实践教学课程模块。2019年国务院“职教20条”提出:深化专业、课程、教材改革,提升实习实训水平,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
1.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位于四川西部的甘孜、阿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甘孜州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据2016年官方数据显示凉山州艾滋病占全省35.5%[1],2020年新型肺炎在甘孜州也发生78例。该地区基层卫生保健水平较低,群众健康意识淡薄,对疾病健康教育知识的依从性比较差而导致宣教效果不好,是近年结核病等传染病多发和复发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迫切需要提高卫生保健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
2.参考国外的培训方法,如影像互动培训、婴幼儿护理模式等[2],结合藏彝族地区卫生知识的需求特点,在函询专家之后,建立儿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传染病预防三个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儿童保健模块包括:生长发育监测、儿童营养、儿童各系统保健。意外事故防范模块包括:危及生命的伤害、一般伤害和轻微伤害。传染病预防模块包括:自我防护篇、症状监测篇、饮食起居篇、家庭消护篇、心理护理篇。
3.构建“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健康教育宣传链,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实践“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是指通过一个藏彝族学生对自己家庭成员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并利用村寨社区打预防针的机会进行健康知识宣教,配合信息化手段,帮助在村寨社区接受宣教的村民回家后向全家进行宣教,从而带动整个村寨的村民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
(1)选择学生建立宣传队:①观察组纳入标准:选择普通专科护理专业大二学生,前期已经完成儿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传染病预防三个课程模块理论学习。②排除标准:凡是少于8名同学的乡镇不建立宣传队,不进行健康宣教,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
(2)将观察组的同学培训为合格宣传员:①建立(甘孜、阿坝、凉山)州分队-县分队-乡镇小分队,以家庭住址划分,约8人左右一组,共计12个小分队。②对儿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传染病预防三个实践教学课程模块进行8学时的宣传内容、方法及技巧培训。③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到周围社区进行至少2学时健康指导宣讲演练。
(3)宣传员在假期以村寨自愿者的身份,采用家庭单独宣教和卫生防疫站集中打预防针时集体宣教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双语宣教。①指导宣教对象进行《疾病知信行(KAP)问卷调查表》第一次问卷调查。②实施儿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处理及传染病预防演示和指导。③发放相应宣传手册。④指导QQ、微信、抖音等网上宣教工具的建立和使用,帮助社区家庭完成所有家庭健康知识宣教,及时沟通和反馈信息。⑤完成健康指导后再次组织宣教对象填写《疾病知信行(KAP)问卷调查表》,两次问卷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的差异,说明通过健康知识宣教提高了藏彝族居民卫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
4.宣教活动实施后进行双语资料整理和翻译,拍摄双语视频及后期制作,形成双语教学资源理论成果,不断深入贫困地区宣传,落实精准扶贫、文化扶贫措施。
二、贯穿“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解决好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蓋、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在工作和学习中所融入的“意念、德性、技艺”等身心要素的融合状态,与大国工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内涵一致。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工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又促进自己操作能力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3]
2. 2020年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从疫情防控到中美贸易战,从香港问题到中越、中印边境问题,以及台海局势对峙局面,都需要国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甘孜、阿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中国第二大藏区,也是康巴的核心,素有“康稳藏不乱”的战略意义,加强对藏彝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工学结合过程中通过钟南山、李兰娟等医护人员逆流而上、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川航机长追求技术精益求精、邓家辉用工匠精神成就研发梦、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翻越夹金山,红军不怕远征难和飞夺泸定桥、铁索铸英雄等10个小故事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了解同胞、理解同胞,内在化关爱同胞和乐于奉献的专业品质。工学结合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使命与科学家精神,激发优秀学子进一步征服疾病的雄心壮志,投身到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去,培养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技并修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4.藏彝族学生回家乡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可弥补医疗资源的不足。回乡学生和村寨同胞具有相同文化背景,没有语言的障碍,群众对健康宣传知识的依从性高,保证了宣教效果。配合QQ、微信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学生深入宣讲并制作双语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和专业认同感。
5.思政效果评价。
(1)宣传活动过程中每个假期都要求学生记录思想变化,让学生无意识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感情。
(2)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观察组同学课程考核通过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4]得分率、自编《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调查问卷》得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在专业认识水平(学科地位、社会声望、就业情况)和专业情感水平(专业的肯定程度、专业的持续性、专业发展前景的认可度、对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态度等)以及专业投入水平(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自觉投入)三个方面均得明显的提升。
(3)专业素养的提升
护理专业学生未来要站在生命的一线。隐性思政教育和显性思政教育最有效的结合点就是职业道德教育。医者大成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决定了学生们如何正视及定位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如何坚守初心和使命。
三、不断探索“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
(1)推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实践完成课程学习并授予学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范围,通过创新理念促进课程改革。
(2)创新《儿科学》和《儿科护理》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儿科学》和《儿科护理》教学都是以课堂讲授的形式来学习,本次实践宣传活动,创新“学生-家庭-村寨村民”教學模式和宣传方法,采用以家庭为单位,对藏彝族学前儿童进行现场宣教+持续平台、学生、家庭和社区四个跟进策略”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双语宣传方法。
(3)守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深入挖掘“抗疫教科书”中的育人元素,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特点,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讲好“疫情故事”,真正落实高校“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构建长效“学生-家庭-村寨村民”藏彝族健康教育宣传链,依托社团持续为藏彝族人民服务,为当地疫情防控方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补充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理论缺失。
小结
本研究把专业学习和思政教学、工学结合结合起来,组织藏彝族学生构建“医学生-家庭-村寨-村民”健康教育宣传链,使用双语讲解和示范健康知识,并进行理论创作,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应试化评价转向自学自育和成果化评价,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参考文献:
[1]张炜,陈小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04):138-140+144.
[2]Wilma M.C.M. Caris-Verhallen, Ada Kerkstra, Jozien M. Bensing, Mieke H.F. Grypdonck. (2000). Effects of Video Interaction Analysis Training on Nurse–patient Communication in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39 (1), 91-103.
[3]刘惠芹,王晓红.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18.(21):58-59
[4]夏志春,叶君荣等.广东省精神卫生机构护士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1):40-43.
课题:
1.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COVID-19为例研究多维联动在藏彝族婴幼儿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居家防护途径》,编号:SCLS20-13。
2.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1+1学生和一家庭”健康教育宣传链在藏彝族婴幼儿意外伤害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编号:SCLS20-23。
3.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彝族《医学生服务家乡预防艾滋病宣传链研究》编号:SXJYB1927。
作者简介:周良燕(1970.09-),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
(1.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雅安 625000;2.雅安市疾控中心 四川雅安 6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