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学习“特需”生,我们比较熟悉,所谓学习“特需”生是指那些学习有障碍,行为习惯有问题的学生。从学习行为来看,他们往往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而纪律“特需”生,是指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认知能力较差,习惯差,注意力易分散,懒散,常做一些过激或不该做的事情。他们往往自控能力差,甚至影响课堂纪律。尤其是作为科任课的科学学科,家长、学生都不太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认为科学课就是了解一些自然常识而已。因此,科学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将面临教育的失败,甚至连课堂纪律都难以保证。
因此,如何在科学课上改变纪律“特需”生的习惯和行为,使之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是我们科任老师面临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提高责任感,让“特需”生担担子
其实,很多所谓学习“特需”生,本身智商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是很聪明的孩子。他们只是由于内心深处缺乏自信,甚至还会出现自卑心理,认为老师讨厌他们,同学们看不起他们。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就出现了上课不听教育、违反纪律、调皮捣蛋等问题。在科学课上,尤其有动手操作的活动,他们不能自律,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有个别孩子用我们看来是“捣乱”的行为吸引老师、同学们注意,从而落下“特需”生的诨名。
作为科学科教师,我们就要努力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愿学习、勇于探究的信心。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开学初选科学课代表时,专门选管不住自己、上课爱违反纪律的“小淘气”。在宣布科代表时,别说别的同学不相信,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同学们的表情是“啊?选他?他行吗?”一脸的问号。这时我采用激将法,“哎呀,同学们可还信不过你这个科学课代表呢!怎么样?咱就争口气,当好这个课代表给他们看看!”同时,用手紧紧搂一下孩子,用肢体语言鼓励他、支持他。这时孩子脸上的表情也舒展开来,由刚刚同学们不信任时恨不得马上要和同学干一架,变得平和一些,我再叮问一句:“有信心当好课代表吗?”“有!”孩子大声地回答。我在他耳边轻轻说:“别担心,老师会随时帮助你的!”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把小组间实验、纪律等评价表的记录等任务交给课代表,让他组织各小组长分门别类地进行记录、登记等。在这些过程中,我随时协助他们。我的这些“特需”生课代表们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职责理念,每次下课或老师收上科学笔记本,都会自觉、主动地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了责任心。
二、增强归属感,让“特需”生归队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伙伴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爱,给予别人爱,并希望为团体与社会所接纳,成为其中一员,得到相互支持与关照。
作为学习“特需”生的孩子们,他们同样渴望被接纳、被认可。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班里的老师、同学不喜欢他们,他们索性破罐破摔,在恶性循环下,他们愈发不被接纳。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觉这些孩子内心更期盼肯定,更期盼被接纳。因此,要让“特需”生有持久的进步,教师就要与他们建立感情,为教育好他们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四年级的萌萌,聪明脑子反应快,就是爱欺负同学,在同学实验活动中捣乱。在以前的学习活动中,我又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要时不时解决由于他引起的课上各种小矛盾,实在是身心俱疲。本学期,我在选他当课代表后,课上随时注意他的表现,及时表扬,帮他树立威信,使他逐步體会到,上课努力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就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而且能得到表扬。他是个聪明孩子,选择怎样的做法是显而易见的。
三、培养荣誉感,让“特需”生成为领头羊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由低到高形成阶梯的五个层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了,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要。“友爱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原因和动力。基于这一理论,在科学课上,我有意识地去发现纪律“特需”生的闪光点,拿着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
如我的另一个班的课代表小骞,他也是个纪律“特需”生。几乎每个科任老师,一提起他没有不头疼的。以前每次到实验室来上课,总是满不在乎地往实验凳上一坐,翘着二郎腿,班里管纪律的同学一提醒他,他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就要脏话连篇了。本学期,我请他做了科学课代表,一进教室,我先让小骞站在讲台前,帮我观察谁能慢步轻声走进课堂,谁坐姿端正,注意力集中。发现这样的同学,就请小骞在黑板上奖励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一颗星。让他感觉自己很重要,同时学会正确的站、坐姿。有时在课堂中,小骞回答上一个问题,或实验完成后快速、安静地做好,我就大力表扬,为他们组奖励一颗星,并申明小组荣誉是小骞努力得来的。每当这时,小骞眼睛亮亮的,小胸脯也挺得高高的。
马斯洛说,“自尊渴望就像饥饿一样普遍而自然”,尤其纪律“特需”生,他们常常挨批评,其实特别需要别人的尊重和信赖。他们最怕别人看低自己。作为教师,我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增强这样孩子的荣誉感,他们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荣誉的时候,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班里是有用的人,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学生一旦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是会珍惜这种感情的,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师生或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教育的秘诀就是真爱。这种爱就是理解、尊重、关心、帮助和负责。相信,在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在老师爱的沐浴下,我们的纪律“特需”生都会变成最棒的学生!
因此,如何在科学课上改变纪律“特需”生的习惯和行为,使之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是我们科任老师面临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提高责任感,让“特需”生担担子
其实,很多所谓学习“特需”生,本身智商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是很聪明的孩子。他们只是由于内心深处缺乏自信,甚至还会出现自卑心理,认为老师讨厌他们,同学们看不起他们。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就出现了上课不听教育、违反纪律、调皮捣蛋等问题。在科学课上,尤其有动手操作的活动,他们不能自律,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有个别孩子用我们看来是“捣乱”的行为吸引老师、同学们注意,从而落下“特需”生的诨名。
作为科学科教师,我们就要努力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愿学习、勇于探究的信心。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开学初选科学课代表时,专门选管不住自己、上课爱违反纪律的“小淘气”。在宣布科代表时,别说别的同学不相信,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同学们的表情是“啊?选他?他行吗?”一脸的问号。这时我采用激将法,“哎呀,同学们可还信不过你这个科学课代表呢!怎么样?咱就争口气,当好这个课代表给他们看看!”同时,用手紧紧搂一下孩子,用肢体语言鼓励他、支持他。这时孩子脸上的表情也舒展开来,由刚刚同学们不信任时恨不得马上要和同学干一架,变得平和一些,我再叮问一句:“有信心当好课代表吗?”“有!”孩子大声地回答。我在他耳边轻轻说:“别担心,老师会随时帮助你的!”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把小组间实验、纪律等评价表的记录等任务交给课代表,让他组织各小组长分门别类地进行记录、登记等。在这些过程中,我随时协助他们。我的这些“特需”生课代表们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职责理念,每次下课或老师收上科学笔记本,都会自觉、主动地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了责任心。
二、增强归属感,让“特需”生归队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伙伴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爱,给予别人爱,并希望为团体与社会所接纳,成为其中一员,得到相互支持与关照。
作为学习“特需”生的孩子们,他们同样渴望被接纳、被认可。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班里的老师、同学不喜欢他们,他们索性破罐破摔,在恶性循环下,他们愈发不被接纳。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觉这些孩子内心更期盼肯定,更期盼被接纳。因此,要让“特需”生有持久的进步,教师就要与他们建立感情,为教育好他们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四年级的萌萌,聪明脑子反应快,就是爱欺负同学,在同学实验活动中捣乱。在以前的学习活动中,我又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要时不时解决由于他引起的课上各种小矛盾,实在是身心俱疲。本学期,我在选他当课代表后,课上随时注意他的表现,及时表扬,帮他树立威信,使他逐步體会到,上课努力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就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而且能得到表扬。他是个聪明孩子,选择怎样的做法是显而易见的。
三、培养荣誉感,让“特需”生成为领头羊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由低到高形成阶梯的五个层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了,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要。“友爱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原因和动力。基于这一理论,在科学课上,我有意识地去发现纪律“特需”生的闪光点,拿着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
如我的另一个班的课代表小骞,他也是个纪律“特需”生。几乎每个科任老师,一提起他没有不头疼的。以前每次到实验室来上课,总是满不在乎地往实验凳上一坐,翘着二郎腿,班里管纪律的同学一提醒他,他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就要脏话连篇了。本学期,我请他做了科学课代表,一进教室,我先让小骞站在讲台前,帮我观察谁能慢步轻声走进课堂,谁坐姿端正,注意力集中。发现这样的同学,就请小骞在黑板上奖励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一颗星。让他感觉自己很重要,同时学会正确的站、坐姿。有时在课堂中,小骞回答上一个问题,或实验完成后快速、安静地做好,我就大力表扬,为他们组奖励一颗星,并申明小组荣誉是小骞努力得来的。每当这时,小骞眼睛亮亮的,小胸脯也挺得高高的。
马斯洛说,“自尊渴望就像饥饿一样普遍而自然”,尤其纪律“特需”生,他们常常挨批评,其实特别需要别人的尊重和信赖。他们最怕别人看低自己。作为教师,我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增强这样孩子的荣誉感,他们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荣誉的时候,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班里是有用的人,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学生一旦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是会珍惜这种感情的,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师生或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教育的秘诀就是真爱。这种爱就是理解、尊重、关心、帮助和负责。相信,在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生在老师爱的沐浴下,我们的纪律“特需”生都会变成最棒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