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广泛开展之后所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理念,符合了新课改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强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然而在这一教学理念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的理解不到位或者疏忽,依然存在着例子选取不当、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使得其教学作用并没能够完全地发挥出来。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深度认知,提出了幾点具体可行的教学措施,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在生活化教学理念随着新课改的传播开始变得广为人知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性地加入了生活化的内容,从生活中探寻教学资源的思想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很多教师都犯下了一些错误,或者是在搜寻生活实例的过程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所脱离,没能起到效果,或者是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过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没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意识,都没有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从这些错误中吸取经验,有意识地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确保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努力做到“易理解、好运用”。
一、挖掘生活实例,促进学生认同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正确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例子的使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明白所学知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多偏向于道德观念的教学,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较为难理解的,他们贫乏的生活经历不足以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的深意,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如人意。因此,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从学生的日常所见入手,将日常事物作为这些道理的代表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练习自身经历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比如,在“不做‘小马虎’”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教师就可以拿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进行举例。小明由于马虎忘了带作业,结果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小红由于马虎忘记了与同学约好的玩耍,结果惹得同学生气。这些例子是十分常见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容易理解的,而通过这些例子,学生想到自身,就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平时要细心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开展生活实践,增强学生理解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正确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有句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同课本上所讲授的观点,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就这些观点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各种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放开对学生的限制,让学生有一定的的主动性,这样一来,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的选择和经历的事情才能够让他们更加印象深刻,连带着对课本上的道理也就更加信服了。
比如,在“爱护花和草”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公园等地实地看一看。学生通过对公园里种种被人践踏的草坪的惨状和那些没有别破坏的美丽景色的对比,自然也就认识到了在生活中爱护花草的重要性。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花草是我们的朋友,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等角度来教学学生,结合上亲身的体验,效果也会更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所获得感悟比起单纯的理论学习要好太多了,也会自觉地在生活中履行爱护花草的理念。
三、布置生活作业,鼓励学生探究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正确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作业的改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课下作业一直不够被重视,或者说教师们错误地使用了课下作业。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来看,教师们多是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背诵,而这样的背诵显然是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的。因此,教师可以从课堂内容出发,让学生去探究一些生活现象,将其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
比如,在“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人之间的爱,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发现家人的爱”的活动,让学生留意一下生活中那些行为能够表明家人之间的爱。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父母会主动将好吃的留给孩子、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也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孝顺父母,本节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正确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首先,可以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讲解课本知识;其次,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让学生亲身体会课本知识;最后,还要通过课下作业的改良来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张继艳.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J].新教师,2019(07):66-67.
[2]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05):43-47.
>[J].学周刊,2014(04).
='line-height:13.3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2]范小平.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9(15):132.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在生活化教学理念随着新课改的传播开始变得广为人知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尝试性地加入了生活化的内容,从生活中探寻教学资源的思想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很多教师都犯下了一些错误,或者是在搜寻生活实例的过程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所脱离,没能起到效果,或者是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过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没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实践意识,都没有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从这些错误中吸取经验,有意识地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确保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努力做到“易理解、好运用”。
一、挖掘生活实例,促进学生认同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正确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例子的使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明白所学知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多偏向于道德观念的教学,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较为难理解的,他们贫乏的生活经历不足以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的深意,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如人意。因此,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从学生的日常所见入手,将日常事物作为这些道理的代表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练习自身经历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比如,在“不做‘小马虎’”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教师就可以拿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进行举例。小明由于马虎忘了带作业,结果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小红由于马虎忘记了与同学约好的玩耍,结果惹得同学生气。这些例子是十分常见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容易理解的,而通过这些例子,学生想到自身,就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平时要细心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开展生活实践,增强学生理解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正确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有句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同课本上所讲授的观点,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就这些观点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各种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放开对学生的限制,让学生有一定的的主动性,这样一来,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的选择和经历的事情才能够让他们更加印象深刻,连带着对课本上的道理也就更加信服了。
比如,在“爱护花和草”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公园等地实地看一看。学生通过对公园里种种被人践踏的草坪的惨状和那些没有别破坏的美丽景色的对比,自然也就认识到了在生活中爱护花草的重要性。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花草是我们的朋友,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等角度来教学学生,结合上亲身的体验,效果也会更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所获得感悟比起单纯的理论学习要好太多了,也会自觉地在生活中履行爱护花草的理念。
三、布置生活作业,鼓励学生探究
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正确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作业的改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课下作业一直不够被重视,或者说教师们错误地使用了课下作业。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来看,教师们多是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背诵,而这样的背诵显然是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的。因此,教师可以从课堂内容出发,让学生去探究一些生活现象,将其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
比如,在“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人之间的爱,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发现家人的爱”的活动,让学生留意一下生活中那些行为能够表明家人之间的爱。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父母会主动将好吃的留给孩子、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也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孝顺父母,本节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正确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首先,可以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讲解课本知识;其次,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让学生亲身体会课本知识;最后,还要通过课下作业的改良来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张继艳.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J].新教师,2019(07):66-67.
[2]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05):43-47.
>[J].学周刊,2014(04).
='line-height:13.3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2]范小平.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9(1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