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施行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出现了良好的势头,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很多教师改变了落后的教学观念,力图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在一节节观摩课上,甚至是一堂堂的示范课上,师生“有问有答”“气氛热烈”,可是无效或不恰问题比比皆是。这看似热闹的景象引人思考:课堂提问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执教者的角度来说,“提问”应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而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基本技能。作为教师要提高这种技能,就必须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有效性提问”是教师、学生、教材的联系纽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有选择、有拓展的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为学生开启思维的门窗,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呢?
首先,有效提问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一、学生的兴趣点。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兴趣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问:10个同学站成一行,玩套圈游戏,如何改变队形才是公平的呢?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形成学生强烈探求的局面,拨动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弦,从而认识圆的半径、理解圆的特征。
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枢纽所在,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深钻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数乘小数》一课中,复习完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后,问:两个因数如果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此一问直指重点,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起点和方向;探究小结时问:乘得的积的小数点怎样点呢?再一问点拨学习难点之处。两个问题解决之时便是目标达成之际,在我们教学之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三、知识的衔接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教学时明确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像“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面积计算问题”等都可“设问”引导学生,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新知,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四、思维的致盲点。
所谓思维的致盲点,就是学生该堂课中感到迷惑、犹疑的地方。教学“质数、合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含义后,我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于是展开讨论和思考,这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五、课堂的生成点。
在一次异地公开课中,我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原本想先让学生看着自己做的精美课件,然后引导他们逐步归纳7的乘法口诀。可是我刚说完:“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一个学生就大声说:“我知道!”,接着其他同学也随声喊“我知道!”“我会背!”。我愣了一会儿,急中生智:“哪个同学不知道?”,十多个学生举起手来。 我抓住这个机会:“还有几个同学不知道,已经背过口诀的同学你能说说口诀是怎么编成的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大家把口诀记牢记准?”两个问题抛出去。课堂沸腾了,这样,“学者”变“教者,学生学习热情升到极点。虽没按原设计进行,可效果出奇的好,也得到了听课专家的好评。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捕捉课堂互动中有价值的生成点,提出有效问题,定能使课堂成为智慧灵动的地方。
第二,有效提问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㈠启发性原则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师提问后出现冷场,这就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提问有启发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㈡逻辑性原则。
数学学科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逻辑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目标之一是培养逻辑性思维。所以问题设置,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
㈢探究性原则。
我在大量的跟踪听课后发现教师提问大多数是记忆型提问。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虽多,探究性的却较少。数学课的提问要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动脑、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㈣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老是由相同的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以各种方式提问,以适合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不训斥多鼓励,并循循善诱导入正途。
㈤适度性原则
提问问题数量要适当、难易要适中,不求全责备。首先不要为追求“表面热闹”,而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数次的问”,让学生感觉不到重点,课下不能留下深刻记忆。其次是深浅得当,既不要浅的索然无味又不能深的高不可攀。提问要给力,学生“跳一跳便可摘得到”。
第三、有效提问要掌握恰当的技巧。
一要语言准确。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在这幅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答案五花八门,漫无边际,教师再归拢选择,费时低效。如改成“根据这幅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有的放矢,能引发数学思考。
二要以问激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能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而且能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以问激问。可以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如在“三角形”章节中,我们可以做成课件:根据屏幕上三角形露出的一个角,判断: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交流时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露出一个直角的能判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而露出一个锐角的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呢?”,从而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铺路搭桥。
三要适当留白。
留白一词源于艺术,移植到小学数学同样适用,因为适当留白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适当留白能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空间,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展现自我的机会。美国有位教育家说过:在每个问题提出来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这样做有许多好处,比如: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若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价值。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师只有树立正确教学观,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遵循科学的提问原则,掌握恰当的提问技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思维腾飞的翅膀。
从执教者的角度来说,“提问”应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而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基本技能。作为教师要提高这种技能,就必须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有效性提问”是教师、学生、教材的联系纽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有选择、有拓展的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为学生开启思维的门窗,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呢?
首先,有效提问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一、学生的兴趣点。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兴趣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问:10个同学站成一行,玩套圈游戏,如何改变队形才是公平的呢?一下子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形成学生强烈探求的局面,拨动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弦,从而认识圆的半径、理解圆的特征。
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枢纽所在,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深钻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数乘小数》一课中,复习完小数乘整数的知识后,问:两个因数如果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此一问直指重点,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起点和方向;探究小结时问:乘得的积的小数点怎样点呢?再一问点拨学习难点之处。两个问题解决之时便是目标达成之际,在我们教学之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三、知识的衔接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教学时明确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像“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面积计算问题”等都可“设问”引导学生,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新知,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四、思维的致盲点。
所谓思维的致盲点,就是学生该堂课中感到迷惑、犹疑的地方。教学“质数、合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含义后,我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于是展开讨论和思考,这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五、课堂的生成点。
在一次异地公开课中,我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原本想先让学生看着自己做的精美课件,然后引导他们逐步归纳7的乘法口诀。可是我刚说完:“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一个学生就大声说:“我知道!”,接着其他同学也随声喊“我知道!”“我会背!”。我愣了一会儿,急中生智:“哪个同学不知道?”,十多个学生举起手来。 我抓住这个机会:“还有几个同学不知道,已经背过口诀的同学你能说说口诀是怎么编成的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大家把口诀记牢记准?”两个问题抛出去。课堂沸腾了,这样,“学者”变“教者,学生学习热情升到极点。虽没按原设计进行,可效果出奇的好,也得到了听课专家的好评。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捕捉课堂互动中有价值的生成点,提出有效问题,定能使课堂成为智慧灵动的地方。
第二,有效提问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㈠启发性原则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师提问后出现冷场,这就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提问有启发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㈡逻辑性原则。
数学学科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逻辑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目标之一是培养逻辑性思维。所以问题设置,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
㈢探究性原则。
我在大量的跟踪听课后发现教师提问大多数是记忆型提问。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虽多,探究性的却较少。数学课的提问要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动脑、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㈣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老是由相同的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以各种方式提问,以适合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不训斥多鼓励,并循循善诱导入正途。
㈤适度性原则
提问问题数量要适当、难易要适中,不求全责备。首先不要为追求“表面热闹”,而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数次的问”,让学生感觉不到重点,课下不能留下深刻记忆。其次是深浅得当,既不要浅的索然无味又不能深的高不可攀。提问要给力,学生“跳一跳便可摘得到”。
第三、有效提问要掌握恰当的技巧。
一要语言准确。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在这幅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答案五花八门,漫无边际,教师再归拢选择,费时低效。如改成“根据这幅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有的放矢,能引发数学思考。
二要以问激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能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而且能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以问激问。可以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如在“三角形”章节中,我们可以做成课件:根据屏幕上三角形露出的一个角,判断: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交流时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露出一个直角的能判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而露出一个锐角的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呢?”,从而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铺路搭桥。
三要适当留白。
留白一词源于艺术,移植到小学数学同样适用,因为适当留白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适当留白能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空间,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展现自我的机会。美国有位教育家说过:在每个问题提出来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这样做有许多好处,比如: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若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价值。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师只有树立正确教学观,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遵循科学的提问原则,掌握恰当的提问技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思维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