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

来源 :青年时代·中学生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n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名寿春,出生于天津,在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建人、校长,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他是著名西南联合大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周恩来是他的学生,张学良是他的朋友。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他为南开中学发展献言献策,积极推进南开大学成立,还成为了清华大学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担任南开大学校长四十余年,为南开园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从革命伟人到科学巨子,从文苑大师到体坛虎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着深远影响。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因突发脑溢血而在天津病逝,享年75岁。
  美育思想
  张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戏剧教育、音乐教育和环境教育方面。
  戏剧
  文学艺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戏剧又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戏剧是综合艺术,借助演员的形体、动作、表情、舞台背景,音乐伴奏等直接面对观众,属直观性艺术,能引起观众集中注意欣赏、感受和体验表演情节,从而促成观众心灵感应、震动、净化和升华,因此戏剧美育功能显著,美育心理效应最深刻。看演焦裕禄、孔繁森的戏剧或由戏剧构成的电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几堂政治课的效果还好。
  在解放前,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中最重视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南开校长张伯苓了。蔡元培在留学德国时,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国心理学泰斗冯特的学生,所以在美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说”是引起世人重视的,他对美育的贡献主要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张伯苓在美育理论方面的论著不多,而在实践和效果方面却超过了蔡元培。
  张伯苓不是文学家或艺术表演家。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但他体会到“寓教于乐”、“寓德于乐”的教育心理学道理,所以他自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之初,就非常重视戏剧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年就提倡话剧(当时称“新剧”,也称“文明戏”)。他和教职员学生一起创作演出话剧。他曾亲自编剧、导演。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当时周恩来、曹禺还在天津南天中学读书时,已经成为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曹禺后来成为中外知名的戏剧文学家。张伯苓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他说:“戏园不只是娱乐场,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曹禺也曾说:“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剧讲道理,它告诉我戏剧是很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
  音乐
  南开的音乐、美术教育虽然没有体育和戏剧教育那么突出,但比同时代的普通中学和普通高校更为重视,成绩也较显著。这与张伯苓重视美育有密切有关。张伯苓是提倡戏剧美育的先驱。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的演出也离不开音乐、美术多方面的配合。
  张伯苓很重视音乐教师的遴选。如徐剑生、陈子诚、阮北英、李抱忱等音乐教师,都是当代有名的音乐教师。张伯苓把《诗经》解释为“达情之歌”非常恰切。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是源远流长的,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1938级老校友李世在《忆南开的音乐教育》一文中说:“回忆起来,南开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同学一般欣赏点音乐,还造就了不少人才,如现在的沈汀、李孚生等都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声乐家。”
  环境
  南开中学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整洁、美观,秩序井然,令人产生肃然起敬之感。在旧中国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环境里,南开学校算得上幽美的教育园地了。1934年诗人柳亚子初到南开大学赋诗赞美:汽车飞驶抵南开,水影林光互抱环。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浊世隔尘埃。
  张伯苓深悟此理,在南开大、中、小学都重视环境美的教育,而且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美育之中,这位教育家的苦心孤诣,感人肺腑。张伯苓深知学校建筑除使用功能外,其心理功能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建筑的第二属性,是交化属性,即美育心理功能。在大学校长中,亲自领导,参与设计,甚至亲自拉线测查建筑面积的,张伯苓可算得前无古人了。张伯苓创建南开大学初期,经费十分困难,但他不主张因陋就简,他注重建筑为教学服务的基本功能,同时也非常重视建筑艺术的美育功能。他没有发表过建筑艺术心理的文章,但他一生在领导学校建筑的实践中证明他有建筑术和美化校园的美育心理思想。
  张伯苓也非常重视校园美的整体性,即建筑物的艺术性与周围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结合。有的设施还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寓德育于美育的原则。张伯苓重视学校建筑美和校园环境美的措施,是为了影响学生的心灵美。他认识到,创造美的学校环境,进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的确,赏心悦目、整洁卫生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恰,促使人乐观奋进。反之,杂乱、肮脏、丑恶的环境,会使人心烦意乱、精神萎靡,导致言行失常。
  环境美能影响心灵美,心灵美的人才创造环境美、维护环境美。张伯苓提倡的“镜箴自鉴”和“考美”也是一种美育措施。所谓镜箴就是在教学大楼和办公楼面对正门,竖一大镜,镜框镌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要求师生,对镜自鉴,实际是对自己容貌美、心灵美、言行美的要求。启发自觉遵守纪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的考核。南开教育重视全校的美化。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整洁卫生、美观尤为重视。
  继续研究
  张伯苓的教育主体和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证明他非常重视美育,而且有丰富的美育心理思想。他在美育方面的贡献,用当前教育方针衡量,也是完全吻合的。
  美育的感染力量,就如杜甫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默默地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了学习奋进的力量。数以万计的南开校友都肯定,南开教育非常严谨,但学生能精力充沛地学习,学习成绩好也与南开视重美育有关。以美育促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是有效的,心理学家的美育心理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种观点。而且已体现在多数南开人的心灵美、言行美和环境美中。   公能教育
  张伯苓教育的真谛是“公”“能”教育。他说:南开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间,居然能由默默无闻的一个私立学校,而终至于誉满中外,是自有其独特的教育精神的。这一种精神可以从几方面去看:我们可以称之为爱国教育,民主教育,实用教育,或者说是科学教育。但是在本质上,这几个名词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先生毕生所倡导的“公”“能”教育。
  “公”“能”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熔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于一炉的教育。前者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培养,而后者则是一种个人能力的锻炼。因此它的宗旨是:不仅要求受教者能充实个体,同时它还进一步的要求个体的充实,“不为己用,而应该是为公为国,为人群服务。在以往,一般人常常指责政治风气贪污腐化,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了解贪污的由来,是不知有“公”;腐化的原因,不外无“能”。如果我们以往的教育都能切实注意到“公”“能”,并重观念的培养,那么,或许社会上贪污腐化的风气,将可日见肃清。
  在“公”“能”的教育宗旨之下,先生对于教育的方法曾不断改进。在校政的措施上,也都本着这个原则去努力。他特别注意那些优秀贫寒的青年子弟。他深信,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不分贫富的,只要我们能给予受教育的机会和适当的训练,每个青年都不难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在平时,他希望他的学生都养成独立不移的人格,并且是合群服公者,他勉励他们求学戒空谈,而希望学校教育不致与社会脱节。基于这一个观念,所以先生在校政上的若干措施,也都和一般的学校不尽相同。南开学校的科学图书仪器及体育器具特别完备,这都是因为先生注重科学教育,提倡体育的缘故。譬如说,为了使学生在校的时候就能了解社会的组织,南开的学生每年都有参观视察的活动。为了培养民主政治的基础,学校里更特别注重学生们对集会组织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他从不肯为他们轻易地写一封谋事的介绍信。以上这些事都是他提倡“公”“能”教育的种种措施。张伯苓有许多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借鉴。如重体育、重道德教育、重科学实验,还重视开展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他把办学的宗旨概括为“公、能”二字。“公”,就是为公不为私,“能”,就是知识、技能、本领。南开确实培养了大批办事公正的人才。
  德育教育
  张伯苓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视“德育为万事之本”。他认为,“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而应特别着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他既注意"大德",又注意"小德",特别重视爱国教育,新生一入南开,他就大讲"国帜三易",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他还为南开规定了"学生卫生习惯自省表"和"学生每月生活的正规",要求全面、具体,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张伯苓主张寓教育于生活及课外活动之中。他说,学生"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活动,从这里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网络资料整理)
其他文献
2014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以下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分。  回顾2013年教育事业取得的进展  李克强:推进教育发展和改革。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贫困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
期刊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们心目中,教师就像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这些颂扬,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心理枯竭就已经成为威胁教师的一大心理疾病。教师要学会对自我心理进行调节,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问题多  “我以前工作还比较顺利,可最近开始变得脆弱、焦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
期刊
[训练项目]  捆绑过关  概 述:这是项可团队队员合作完成的任务,让个人去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会给游戏者带来无尽欢乐和思考  目 的:让大家了解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懂得互相尊重和珍惜。  适用于:陌生人群/团队建设  风险性:中  运动量:中  人 数:不限  时 间:5分钟  道 具:绳子或其他可以绑的东西  步 骤:1.分组,不限几组,但每组最好二人上。  2.每一组组员
期刊
大家都知道,古诗词诵读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我从小就很崇拜古人文化,我希望能够传承下去,于是2009年春季学期我在班上开展了课前诵读一首诗活动,就是预备铃一响同学们走进教室整齐地诵读起古诗词,等待着授课教师,浓浓的读书氛围激起了同学们读书的愿望,效果很不错。于是我向学校领导提出了在全校开展课前一首诗的活动,
期刊
近年来,贵州省教育厅大力探索实施的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小学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落实难的问题,成功找到了法制教育进课堂的有效载体、有效形式和有效途径,被中国政法大学王敬波教授评价为“目前为止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和形式,具有很大的首创价值和推广价值,使其看到了中国法制教育的希望。”  深入调研 引发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深思  2008年,贵州省教育厅在全省
期刊
老师们显然没有意识到他们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他们只是理所当然地说:“我们学校领导就是这么要求的,我们希望用各种方式记录下学校,还有孩子们成长的点滴。”  我看着他们提供出来的资料,有点无语地问:“只是做了几次活动,做了照片记录,做了自己的校刊,做了属于自己的学校网站,做了自己学校的视频光盘,那么多事,只是而已……”  “是啊。”几位老师仍然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无表情:“这都是校领导的支持,团校千校万师
期刊
本刊讯 元月8日上午,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朱新武,省文明办未建处处长连立梅,省教育厅基教处的同志一行在省团校调研“千校万师”培训工作。团省委副书记涂妍,团校党委书记、校长黄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保国,副校长付红玲、熊志光及团校部分中层干部参加了调研工作会座谈会。  座谈会上,涂妍同志说到,三年来,“千校万师”培训工程这项工作得到了我们党组织的高度重视。无论是昌旭书记(原团省委书记),还
期刊
记得泰戈尔在他的诗句中这样写道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  果的事业是珍贵的,  那让我干叶的事业吧,  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  即使这绿荫显得那么微小  因为热爱,花的芳香 果的甜蜜,就是我的梦想  在人生路上,三尺讲台就是我的人生舞台  白色粉笔就是我的人生画笔  如果可以,我愿意是阳光  我会让温暖充满每一个心灵空间  抑或 我只是那黑夜里一缕微弱的烛光  我也会有独立向前的勇气
期刊
本刊讯 2014年1月28日上午,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霍健康,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王友一行在团省委副书记刘锐、省团校副校长熊志光陪同下,到我校调研指导工作。霍厅长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校园,认真察看了学校培训文化宣传专栏、培训食堂、培训教室改建现场等场所。刘锐副书记代表团省委党组对霍厅长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团校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情况,对省教育厅长期以来支持共
期刊
为继续实施好“千校万师”培训工程,由“千校万师”培训工程实施单位贵州省团校组成回访调研组兵分三路,于2014年3月10日启程,分赴全省各市州和部分县教育部门进行为期一周的“千校万师”培训工作回访调研。此次调研,旨在传达贯彻《关于继续实施“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的通知》(黔文明办[2014]6号)、《关于做好“千校万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参训学员选派工作的通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