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及时了解城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差异,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两组独立样本的曼一惠特尼检验法,辅助统计描述,对城乡大学生在就业途径、就业信心、期望薪酬、就业偏好和对用人单位录用条件认知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曼-惠特尼检验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8-79-03
一、研究设计
1、相关假定及问卷设计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生存条件、文化教育发达程度等差异,对生源地分别为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以下简称城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个性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一个人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如感知能力、记忆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品质等。而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工作能力、工作效果,所以很受用人单位重视。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方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由此推知,中国城乡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必然对其心理发展及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其就业心态和就业意向。因此,本文假设中国城乡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差异,且有如下五个假定:
假定1:中国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选择存在差异
假定2:中国城乡大学生就业信心存在差异
假定3:中国城乡大学生对首份工作月薪期望存在差异
假定4:中国城乡大学生求职时价值偏好存在差异
假定5:中国城乡大学生求职时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存在差异
课题组以上述假设为研究起点,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并在征询相关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以及众多学生意见后,编制了一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在实验性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修正,并于2009年6-7月在NS和SW两所高校对2000多名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
2、数据收集情况
课题组于2009年6-7月对NS高校和SW高校的2006级、2007级和2008级大学生实施了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在NS校发放调查问卷1864份,在SW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根据问卷设计中的控制性问题。剔除部分可信性较低的问卷(作为无效问卷处理),最终统计出:NS校发放调查问卷1864份,收回1581份,回收率为84.82%;有效问卷1484份,有效回收率为93.86%。SW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61份,回收率为92.20%;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为88.67%。涉及两所高校的ACCA、市场营销、统计学、应用数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英语、信息管理、审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行政管理和法学等14个专业,覆盖面较广。
在不影响实质性问题研究的条件下,为简化研究。本文主要对NS校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调查数据整理后发现:(1)样本中男、女大学生人数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9.3%和70.7%,这与该校公布的男、女大学生比例基本持平,在性别上具有代表性。(2)样本中有448名大学生生源地为农村,901名大学生生源地为城镇,剔除无效样本后,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3.21%和66.79%。
3、研究方法的选择
两组独立样本的曼一惠特尼u检验可用于对两总体分布的比例判断,检验原假设两组独立样本所在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该检验通过对两组独立样本平均秩的研究实现对原假设真伪作出判断。秩就是变量值排序的名次,即将一组数据按升(降)序排列,每个变量值在整个变量值序列中的位置或名次就是变量值的秩。由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差异的存在,因此,从生源地看,可以把城乡大学生看作两个独立的样本,用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辅助以描述统计等方法。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意愿的比较
在对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选择项进行评分,且作均值比较后发现,两者选择的就业途径基本趋于一致,即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其就业途径的选择顺序是:人才招聘会(含网络招聘)、家庭及亲朋关系、学校推荐、尚未认真考虑、自主创业以及老师推荐;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其就业途径的选择顺序是:人才招聘会(含网络招聘)、家庭及亲朋关系、尚未认真考虑、学校推荐、自主创业以及老师推荐。调查数据显示,通过人才招聘会实现就业是城乡大学生就业的首选途径,68.3%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以及54.7%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都将人才招聘会作为自己求职的首选途径。这是因为大学生参加招聘会的成本较小,且能与招聘人员面对面沟通,能透过呆板的职位说明进一步了解企业和岗位的信息,同时也能了解相关行业的信息,免去了简历的预考程序,直接进入正考。在与招聘人员见面后,招聘人员对应聘者有了一定印象,回去可能会详细阅读应聘者的简历。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没有太多的关系可以借助的情况下,通过招聘会来找工作是最好的方式。
在对NS校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各选项进行评分后,采用曼一惠特尼检验,且将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由此得到如下结果:(1)对于“人才招聘会(含网络招聘)”、“自主创业”以及“老师推荐”这三种就业途径,其曼一惠特尼检验概率值均大于0.05,因而可以认为该校城乡大学生在这三种就业途径的选择上不存在明显差异。(2)对于“家庭及亲朋关系”和“学校推荐”这两种就业途径,其曼-惠特尼检验的概率值均小于0.05,因而可以认為该校城乡大学生在这两种就业途径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家庭及亲朋关系”作为就业途径的人群中,来自城镇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为注重学校推荐。
2、城乡大学生就业信心意愿的比较
所谓就业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就业愿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实现的心理感知程度,它是在综合了各种可能因素的影响之后而对未来的一种预期或看法。就业信心虽然不能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来衡量和测定,但其程度等级是可以量测的,因而它具有计量分析的可能性。
利用表1中的数据,对生源地为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就业信心程度进行曼-惠特尼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检验概率为0.049,小于0.05,所以可以认为城乡大学生在就业信心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再者,结合表1可知,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其就业信心程度明显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的就业信心程度。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更好的资源环境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因而表现出较高的就业信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一方面受到属地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以及思想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整体竞争意识和竞争实力相对较低。同时,由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可能因其家庭或亲朋所能提供的社 会支持有限,以及特殊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使他们在心理上承担着更多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自身能力(如人际交往、言谈、气质等)产生怀疑,进而导致他们的就业信心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市场上人才选聘方式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家庭的社会和经济资本等非毕业生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职位的获得会产生较大影响,因而只有那些就业信心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中才能脱颖而出。
3、城乡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期望意愿的比较
调查数据显示:在NS校1484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情况为,3.3%的来自农村大学生和2.6%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元以下;34.3%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30.7%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1500元之间;39.7%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39.1%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1500-2000元之间;17.2%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19.3%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2000-2500元之间;5.1%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8.1%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2500元以上。
对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作曼-惠特尼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曼-惠特尼检验概率为0.024,因而,可以认为来自城乡大学生在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期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期望月薪水平显著地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期望月薪水平。
4、城乡大学生就业偏好意愿的比较
通过对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就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工作环境、地域、专业对口性等就业偏好的选择,分别进行评分并作均值比较后发现,城乡大学生就业偏好程度在排序上存在着差异。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就业偏好程度排序为: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工作环境、地域、专业对口性;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就业偏好程度排序为: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环境、薪酬、地域、专业对口性。由此可见,城乡大学生都将个人发展空间、薪酬以及工作环境作为其求职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这说明当下大学生就业偏好较为理性,能够长远地看待就业问题。此外,无论是来自城镇的还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均不将专业对口性看得特别重要,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只青睐专业对口的求职者,相信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样可以做好非专业性的工作。
对城乡大学生就业偏好作曼-惠特尼检验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生源地为农村与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分别在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空间以及专业对口性方面的曼一惠特尼检验概率值均大于0.05,所以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来自城乡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对这三项的偏好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对来自城乡大学生有关“薪酬”和“地域”偏好进行曼-惠特尼检验时,其检验概率值均小于0.05,所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来自城乡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对“薪酬”和“地域”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地域的偏好程度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地域的偏好程度,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其一直就生长在城镇,所以一般不会选择去偏远的地区或农村就业,因而对地域的偏好程度相对较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通常要面对不断改善生存环境的巨大经济压力,以及中国当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不平衡性等,也使得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5、城乡大学生求职时对用人单位录用条件认知的比较
对于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时所重视的条件,来自农村的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其认知程度大致相同,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认知顺序为:自身能力、社会关系、专业、学校知名度、英语水平、学习成绩以及计算机水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认知顺序为:自身能力、专业、社会关系、学校知名度、英语水平、学习成绩以及计算机水平。再通过对来自农村的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所重视条件的认知程度,分别进行曼-惠特尼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上述各项检验结果均大于0.05。由此表明,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来自农村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对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条件认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相关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将来自农村的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相关就业意向作为两个独立样本,并借助曼-惠特尼检验法,能够说明城乡大学生在有关就业途径的选择、就业信心程度、对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就业偏好以及对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所重视条件的认识程度等方面,有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使得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政府、高校以及其他社会管理机构应协调一致,努力从如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1、高校应在强化专业基础教学的同时,围繞就业开设有助于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相关课程,同时,应加大对大学生求职环节、求职技能和求职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2、人才招聘活动应形式多样。政府、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举办的各类招聘活动,应采取综合性与行业性相结合、季节性与常年性相结合、校园招聘推介与用人单位现场招聘相结合等形式。同时,应进一步规范有形市场招聘行为和无形市场招聘行为,使得大学生能够顺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能低成本地招聘到心仪的人才。
3、对城乡大学生就业实施适度区别对待政策。如对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政府可以考虑提供有利于其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政府应继续并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4、无论来自农村的还是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都应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各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曼-惠特尼检验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8-79-03
一、研究设计
1、相关假定及问卷设计
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生存条件、文化教育发达程度等差异,对生源地分别为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以下简称城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个性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一个人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如感知能力、记忆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品质等。而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工作能力、工作效果,所以很受用人单位重视。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方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由此推知,中国城乡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必然对其心理发展及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其就业心态和就业意向。因此,本文假设中国城乡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差异,且有如下五个假定:
假定1:中国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选择存在差异
假定2:中国城乡大学生就业信心存在差异
假定3:中国城乡大学生对首份工作月薪期望存在差异
假定4:中国城乡大学生求职时价值偏好存在差异
假定5:中国城乡大学生求职时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存在差异
课题组以上述假设为研究起点,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并在征询相关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以及众多学生意见后,编制了一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在实验性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修正,并于2009年6-7月在NS和SW两所高校对2000多名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在校生进行了调查。
2、数据收集情况
课题组于2009年6-7月对NS高校和SW高校的2006级、2007级和2008级大学生实施了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在NS校发放调查问卷1864份,在SW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根据问卷设计中的控制性问题。剔除部分可信性较低的问卷(作为无效问卷处理),最终统计出:NS校发放调查问卷1864份,收回1581份,回收率为84.82%;有效问卷1484份,有效回收率为93.86%。SW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61份,回收率为92.20%;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为88.67%。涉及两所高校的ACCA、市场营销、统计学、应用数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英语、信息管理、审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行政管理和法学等14个专业,覆盖面较广。
在不影响实质性问题研究的条件下,为简化研究。本文主要对NS校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调查数据整理后发现:(1)样本中男、女大学生人数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9.3%和70.7%,这与该校公布的男、女大学生比例基本持平,在性别上具有代表性。(2)样本中有448名大学生生源地为农村,901名大学生生源地为城镇,剔除无效样本后,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3.21%和66.79%。
3、研究方法的选择
两组独立样本的曼一惠特尼u检验可用于对两总体分布的比例判断,检验原假设两组独立样本所在总体分布无显著差异。该检验通过对两组独立样本平均秩的研究实现对原假设真伪作出判断。秩就是变量值排序的名次,即将一组数据按升(降)序排列,每个变量值在整个变量值序列中的位置或名次就是变量值的秩。由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差异的存在,因此,从生源地看,可以把城乡大学生看作两个独立的样本,用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辅助以描述统计等方法。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意愿的比较
在对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选择项进行评分,且作均值比较后发现,两者选择的就业途径基本趋于一致,即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其就业途径的选择顺序是:人才招聘会(含网络招聘)、家庭及亲朋关系、学校推荐、尚未认真考虑、自主创业以及老师推荐;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其就业途径的选择顺序是:人才招聘会(含网络招聘)、家庭及亲朋关系、尚未认真考虑、学校推荐、自主创业以及老师推荐。调查数据显示,通过人才招聘会实现就业是城乡大学生就业的首选途径,68.3%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以及54.7%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都将人才招聘会作为自己求职的首选途径。这是因为大学生参加招聘会的成本较小,且能与招聘人员面对面沟通,能透过呆板的职位说明进一步了解企业和岗位的信息,同时也能了解相关行业的信息,免去了简历的预考程序,直接进入正考。在与招聘人员见面后,招聘人员对应聘者有了一定印象,回去可能会详细阅读应聘者的简历。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没有太多的关系可以借助的情况下,通过招聘会来找工作是最好的方式。
在对NS校城乡大学生就业途径各选项进行评分后,采用曼一惠特尼检验,且将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由此得到如下结果:(1)对于“人才招聘会(含网络招聘)”、“自主创业”以及“老师推荐”这三种就业途径,其曼一惠特尼检验概率值均大于0.05,因而可以认为该校城乡大学生在这三种就业途径的选择上不存在明显差异。(2)对于“家庭及亲朋关系”和“学校推荐”这两种就业途径,其曼-惠特尼检验的概率值均小于0.05,因而可以认為该校城乡大学生在这两种就业途径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家庭及亲朋关系”作为就业途径的人群中,来自城镇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为注重学校推荐。
2、城乡大学生就业信心意愿的比较
所谓就业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就业愿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实现的心理感知程度,它是在综合了各种可能因素的影响之后而对未来的一种预期或看法。就业信心虽然不能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来衡量和测定,但其程度等级是可以量测的,因而它具有计量分析的可能性。
利用表1中的数据,对生源地为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就业信心程度进行曼-惠特尼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检验概率为0.049,小于0.05,所以可以认为城乡大学生在就业信心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再者,结合表1可知,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其就业信心程度明显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的就业信心程度。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更好的资源环境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因而表现出较高的就业信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一方面受到属地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以及思想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整体竞争意识和竞争实力相对较低。同时,由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可能因其家庭或亲朋所能提供的社 会支持有限,以及特殊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使他们在心理上承担着更多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自身能力(如人际交往、言谈、气质等)产生怀疑,进而导致他们的就业信心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市场上人才选聘方式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家庭的社会和经济资本等非毕业生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职位的获得会产生较大影响,因而只有那些就业信心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中才能脱颖而出。
3、城乡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期望意愿的比较
调查数据显示:在NS校1484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情况为,3.3%的来自农村大学生和2.6%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元以下;34.3%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30.7%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1500元之间;39.7%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39.1%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1500-2000元之间;17.2%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19.3%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2000-2500元之间;5.1%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8.1%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选择了2500元以上。
对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作曼-惠特尼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曼-惠特尼检验概率为0.024,因而,可以认为来自城乡大学生在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期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期望月薪水平显著地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期望月薪水平。
4、城乡大学生就业偏好意愿的比较
通过对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就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工作环境、地域、专业对口性等就业偏好的选择,分别进行评分并作均值比较后发现,城乡大学生就业偏好程度在排序上存在着差异。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就业偏好程度排序为: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工作环境、地域、专业对口性;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就业偏好程度排序为: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环境、薪酬、地域、专业对口性。由此可见,城乡大学生都将个人发展空间、薪酬以及工作环境作为其求职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这说明当下大学生就业偏好较为理性,能够长远地看待就业问题。此外,无论是来自城镇的还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均不将专业对口性看得特别重要,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只青睐专业对口的求职者,相信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样可以做好非专业性的工作。
对城乡大学生就业偏好作曼-惠特尼检验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生源地为农村与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分别在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空间以及专业对口性方面的曼一惠特尼检验概率值均大于0.05,所以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来自城乡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对这三项的偏好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对来自城乡大学生有关“薪酬”和“地域”偏好进行曼-惠特尼检验时,其检验概率值均小于0.05,所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来自城乡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对“薪酬”和“地域”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地域的偏好程度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地域的偏好程度,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其一直就生长在城镇,所以一般不会选择去偏远的地区或农村就业,因而对地域的偏好程度相对较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通常要面对不断改善生存环境的巨大经济压力,以及中国当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不平衡性等,也使得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薪酬的偏好程度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5、城乡大学生求职时对用人单位录用条件认知的比较
对于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时所重视的条件,来自农村的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其认知程度大致相同,即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认知顺序为:自身能力、社会关系、专业、学校知名度、英语水平、学习成绩以及计算机水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认知顺序为:自身能力、专业、社会关系、学校知名度、英语水平、学习成绩以及计算机水平。再通过对来自农村的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对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所重视条件的认知程度,分别进行曼-惠特尼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上述各项检验结果均大于0.05。由此表明,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来自农村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对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条件认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相关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将来自农村的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相关就业意向作为两个独立样本,并借助曼-惠特尼检验法,能够说明城乡大学生在有关就业途径的选择、就业信心程度、对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就业偏好以及对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所重视条件的认识程度等方面,有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使得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政府、高校以及其他社会管理机构应协调一致,努力从如下几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1、高校应在强化专业基础教学的同时,围繞就业开设有助于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相关课程,同时,应加大对大学生求职环节、求职技能和求职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2、人才招聘活动应形式多样。政府、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举办的各类招聘活动,应采取综合性与行业性相结合、季节性与常年性相结合、校园招聘推介与用人单位现场招聘相结合等形式。同时,应进一步规范有形市场招聘行为和无形市场招聘行为,使得大学生能够顺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能低成本地招聘到心仪的人才。
3、对城乡大学生就业实施适度区别对待政策。如对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政府可以考虑提供有利于其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政府应继续并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4、无论来自农村的还是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都应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各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