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然而,大学生犯罪时有发生,多少大学生因犯罪而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同时也暴露出学校在预防大学生犯罪措施上存在的问题,如何更有效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国家培养的人才不致浪费,最大程度的降低犯罪率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犯罪及一般预防进行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一般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71-02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概述
当代大学生是具有高文化素养的群体,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良好的品德修养将会促进能力的正向发挥,反之,他们的专业技能将会成为贻害社会的利器,害人害己,甚至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实为可惜。提到马加爵,或许许多人还心有余悸,药家鑫案也才淡出人们视线不就,今年春天,又发生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案等,这些震惊全国的大学生犯罪案将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犯罪的关注,座位人们眼中的高材生影视知书达理,斯文儒雅的,缘何会成为凶残的罪犯?这不得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思和重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基本现状如下:(1)大学生犯罪有明显的突发性,为激情犯罪。例如,据南京市检察院的统计,在大学生所实施的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中,突发性犯罪占到了70%左右。[1]不论是药家鑫案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案,起共同特征就是犯罪者在当时情况的刺激下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了犯罪行为。(2)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增多,多数主观恶性较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考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从而,大学生犯罪数量也逐年上升,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2.5%,而近几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7%。”[2]然而,在这些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比较小,虽然存在诸如复旦大学投毒案此类的恶性案件,但占绝大多数的是因特定的环境或某种因素引发的无预谋无准备的突发性事件。这些犯罪的大学生在被抓捕后,往往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悔罪态度良好。(3)大学生犯罪手段智能化。大学生是掌握有专业技术和较高文化知识的人群,起采用的犯罪手段往往显示了一定的科技含量,且较一般的犯罪手段更为隐蔽,一旦得逞,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影响更恶劣。如曾轰动一时的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至今仍是个谜。(4)大学生犯罪的类型多样化,以前大学生犯罪的类型比较单一,多为财产型和伤害型,罪名主要涉及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而如今,大学生犯罪类型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性犯罪、智能性犯罪、经济类犯罪等新型犯罪。有犯罪类型多样化的趋势。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方面。
1.非正常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引发大学生犯罪。需要是主体为之付出行动的动力,正常的需要一般不会引发犯罪,而非正常的需要由于往往是超越现实的的需要,假如一味追求,则容易使当事人采取非正常手段,从而引发犯罪。如家境贫困的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他们往往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采取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2.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虽然大学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由于课时量少,有没有实施更多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法律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只知刑法、民法等的一些皮毛知识,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并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法律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3.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做事易走极端。大学生多处于18至24岁之间,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犯罪的高峰年龄为20岁左右,这与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几乎重合,处于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自控力差,做事欠缺考虑,容易冲动和走极端。
4.人格和心理缺陷。现代的大学生多事独生子女,全家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很容易把他们培养成自私,为我独尊的性格,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識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多数大学并不重视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当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便易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当这种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诱发变态的人格和心理,是他们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身心,随心所欲,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据一项对全国22个省事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站16%—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且未来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3]
(二)学校方面。
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高考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教师资源相对短缺,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缺乏责任感,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心理疏导,没有将犯罪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使那些有犯罪倾向的大学生最终产生犯罪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少有采取预防犯罪的有效措施,如安装监控摄像头,宣传如何自保等。高校宿舍盗窃案件屡见不鲜,宿舍失窃后,由于学生人多,犯罪现场很容易被破坏,公共区域、走廊通道也很少安装监控摄像头,这给警察侦破案件造成很大难度。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家庭条件不好经济困难的学生常常自尊心较强,一些不经意的玩笑话可能就会触及到他们敏感的神经,刺激到哪强烈的自尊心,一旦心理失衡便会产生犯罪动机。由于家庭结构变化,如父母离异,亡故或工作在异地等的家庭,使大学生无法感受到正常家庭的温暖,长期下去,容易使他们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如果长期心灵压抑无处释放,一旦遇到问题,便会采取极端手段去解决。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不良思想或行为,也会影响到子女的思维模式和处事习惯。如生活在习惯采取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中的大学生,往往鲁莽粗暴,易于冲动,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多数会采取暴力攻击对方。
三、大学生犯罪的一般预防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培养的珍惜,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高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承擔起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的责任。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是预防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的有效措施。尽管在2011年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教育措施不得力,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加快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重视,但是还是缺乏相应的措施。[4]对此,高校应急安全辅导员培养提提,作为辅导员应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与有效的疏导。学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一支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治愈心理疾患,防微杜渐,引导他们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大学生犯罪暴露出高校法制教育的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模式单一,法律基础课的课时量过少。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出教室课堂上灌输的法律知识外,可惜啊还需采取多种互动方式来巩固和扩充,如针对大学生犯罪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利用校园媒体进行法律宣传,播放法制节目,开展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庭审,开展大学生细纹雷剑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了解法制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发展氛围,熏陶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推动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学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能不能做。
再次,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多方寻找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由于近些年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困扰着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心里不平衡,很容易导致犯罪的发生。对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入学时就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为他们创造实习的机会,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择业指导和建议,模拟求职面试,教会他们面试技巧等具体有效的措施。此外,高校应积极联系校外单位,为学生创造就业或实习的机会,或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生,通过人才交流会,方便大学生进行多重选择,普遍撒网,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
最后,家长应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给他们的行为以正确引导,此外,家长应定期主动地与学校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学校合力,促进大学生将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大学生本人,也要注意学业与身心的共同发展。平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一切不良风气的影响,锻炼良好的自控能力,提高自己的情商,勇敢面对各种压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乐观、自信、坚强的人。
参考文献:
[1]李阳.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出版社,1992:205.
[3]李儒彬.闫映红.检察机关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刑事犯罪问题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2).
[4]任呈强.论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J].学生教育,2012:78.
作者简介:张晓芳(1985—),女,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一般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71-02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概述
当代大学生是具有高文化素养的群体,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良好的品德修养将会促进能力的正向发挥,反之,他们的专业技能将会成为贻害社会的利器,害人害己,甚至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实为可惜。提到马加爵,或许许多人还心有余悸,药家鑫案也才淡出人们视线不就,今年春天,又发生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案等,这些震惊全国的大学生犯罪案将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犯罪的关注,座位人们眼中的高材生影视知书达理,斯文儒雅的,缘何会成为凶残的罪犯?这不得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思和重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基本现状如下:(1)大学生犯罪有明显的突发性,为激情犯罪。例如,据南京市检察院的统计,在大学生所实施的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中,突发性犯罪占到了70%左右。[1]不论是药家鑫案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案,起共同特征就是犯罪者在当时情况的刺激下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了犯罪行为。(2)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增多,多数主观恶性较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考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从而,大学生犯罪数量也逐年上升,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2.5%,而近几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7%。”[2]然而,在这些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比较小,虽然存在诸如复旦大学投毒案此类的恶性案件,但占绝大多数的是因特定的环境或某种因素引发的无预谋无准备的突发性事件。这些犯罪的大学生在被抓捕后,往往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悔罪态度良好。(3)大学生犯罪手段智能化。大学生是掌握有专业技术和较高文化知识的人群,起采用的犯罪手段往往显示了一定的科技含量,且较一般的犯罪手段更为隐蔽,一旦得逞,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影响更恶劣。如曾轰动一时的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至今仍是个谜。(4)大学生犯罪的类型多样化,以前大学生犯罪的类型比较单一,多为财产型和伤害型,罪名主要涉及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而如今,大学生犯罪类型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性犯罪、智能性犯罪、经济类犯罪等新型犯罪。有犯罪类型多样化的趋势。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方面。
1.非正常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引发大学生犯罪。需要是主体为之付出行动的动力,正常的需要一般不会引发犯罪,而非正常的需要由于往往是超越现实的的需要,假如一味追求,则容易使当事人采取非正常手段,从而引发犯罪。如家境贫困的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他们往往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采取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2.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虽然大学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由于课时量少,有没有实施更多有效的多种形式的法律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只知刑法、民法等的一些皮毛知识,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并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法律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3.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做事易走极端。大学生多处于18至24岁之间,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犯罪的高峰年龄为20岁左右,这与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几乎重合,处于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自控力差,做事欠缺考虑,容易冲动和走极端。
4.人格和心理缺陷。现代的大学生多事独生子女,全家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很容易把他们培养成自私,为我独尊的性格,学校教育偏重于知識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多数大学并不重视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当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便易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当这种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诱发变态的人格和心理,是他们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身心,随心所欲,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据一项对全国22个省事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站16%—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且未来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3]
(二)学校方面。
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高考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教师资源相对短缺,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缺乏责任感,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心理疏导,没有将犯罪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使那些有犯罪倾向的大学生最终产生犯罪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少有采取预防犯罪的有效措施,如安装监控摄像头,宣传如何自保等。高校宿舍盗窃案件屡见不鲜,宿舍失窃后,由于学生人多,犯罪现场很容易被破坏,公共区域、走廊通道也很少安装监控摄像头,这给警察侦破案件造成很大难度。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家庭条件不好经济困难的学生常常自尊心较强,一些不经意的玩笑话可能就会触及到他们敏感的神经,刺激到哪强烈的自尊心,一旦心理失衡便会产生犯罪动机。由于家庭结构变化,如父母离异,亡故或工作在异地等的家庭,使大学生无法感受到正常家庭的温暖,长期下去,容易使他们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如果长期心灵压抑无处释放,一旦遇到问题,便会采取极端手段去解决。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不良思想或行为,也会影响到子女的思维模式和处事习惯。如生活在习惯采取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中的大学生,往往鲁莽粗暴,易于冲动,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多数会采取暴力攻击对方。
三、大学生犯罪的一般预防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培养的珍惜,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高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承擔起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的责任。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是预防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的有效措施。尽管在2011年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但是由于教育措施不得力,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加快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重视,但是还是缺乏相应的措施。[4]对此,高校应急安全辅导员培养提提,作为辅导员应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与有效的疏导。学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一支专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治愈心理疾患,防微杜渐,引导他们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大学生犯罪暴露出高校法制教育的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模式单一,法律基础课的课时量过少。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出教室课堂上灌输的法律知识外,可惜啊还需采取多种互动方式来巩固和扩充,如针对大学生犯罪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利用校园媒体进行法律宣传,播放法制节目,开展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庭审,开展大学生细纹雷剑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了解法制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发展氛围,熏陶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推动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学会从法律的角度思考能不能做。
再次,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多方寻找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由于近些年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困扰着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心里不平衡,很容易导致犯罪的发生。对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入学时就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为他们创造实习的机会,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择业指导和建议,模拟求职面试,教会他们面试技巧等具体有效的措施。此外,高校应积极联系校外单位,为学生创造就业或实习的机会,或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生,通过人才交流会,方便大学生进行多重选择,普遍撒网,从而缓解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
最后,家长应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给他们的行为以正确引导,此外,家长应定期主动地与学校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学校合力,促进大学生将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大学生本人,也要注意学业与身心的共同发展。平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树立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一切不良风气的影响,锻炼良好的自控能力,提高自己的情商,勇敢面对各种压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乐观、自信、坚强的人。
参考文献:
[1]李阳.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出版社,1992:205.
[3]李儒彬.闫映红.检察机关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刑事犯罪问题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2).
[4]任呈强.论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J].学生教育,2012:78.
作者简介:张晓芳(1985—),女,西华大学政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