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双轮驱动力”。成都既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又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上。因此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对我国承东启西、内陆开放,面向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自贸实验区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发展中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提出解决其发展局限的建议。
关键词:成都自由贸易实验区;发展现状;建议
引言:成都深处我国西部内陆,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周边的省份与城市经济大多也不发达。因此其开放远不于沿海沿边容易,在闭塞的地理位置中打开对外连接的通道——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需要在发展中认清自身优劣势,并适时改证错误、弥补不足。
一、背景介绍
(一)成都自贸试验区的概况
成都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四川)自贸区的核心部分,于2017年 3月 31日,国务院批复成立。成都辖区实施范围100平方公里,涵盖成都天府新区和成都青白江铁路港两个片区。两个片区各自依托自有优势,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发展优势产业,完成各自目标与任务,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对外经济贸易贡献了主要力量。
(二)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背景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贸易自由化的需求等,推动这我国加速和更全面的对外开放。这使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需求更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都为其成为新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成都在具有进一步发展机会的同时需承担起立足内陆、承东启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艰巨任务,成为引领西部城市、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先导区和经济高地。成都自贸试验区的成功建设与发展,将为我国内陆地区的开放提供经验,使我国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
二、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现状
(一)自贸试验区发展中的优点
1.落实政策,简政放权
成都自贸试验区一直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建设与发展,确保国家政策制度的落实和地方政策制度的创新。为促进自贸试验区更好的发展,成都市政府2017年便发布了2017-2019年三年建设试验任务清单,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形成统一的权力清单并对外公布,实施动态管理。成都市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以自贸区的建设为契机,努力打造“智能政府”。如成都高新区全力建设“大数据+ 人工智能+ 政务服务”的智能政府,提升政府服务的效率;成都市政府打造“蓉e办”政务服务品牌,以建设全国政务服务效率最高城市。
2. 利用地理交通优势,发挥集聚扩散功能
成都自贸试验区依托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同时充分发挥经济辐射作用,带动西部乃至全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成都坚持以大通道促进大发展,以成都国际班列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要支撑点,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进一步拓展对外范围,以发达的铁路、公路为基础连通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并努力实现“空铁公水”四港的联动发展,形成水、陆、空多维的国际战略通道。多维的国际战略通道为国内外生产要素在成都自由流通奠定基础,同时,使成都的经济辐射作用得到更强的助力,并提升成都的国际经济地位。
3.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
成都自贸试验区根据每个片区的经济特点、基础条件,并结合相关政策,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都天府新区是成都主要的现代化片区,是成都经济金融要地,人才集中地。由此,成都天府新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等产业,以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化高端产业集聚与创新区,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和门户城市开放高地。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是成都陆地交通枢纽,有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已建成多个特色国家馆,并与多家院校企地合作。对此,该片区重点发展口岸服务业和信息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内陆地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这两个片区都在谋求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现代化的内陆服务与技术经济高地。
4. 企业数量增多,就业机会增加
成都市政府实施“单一窗口”制,简化企业登记注册流程,成都自贸试验区内实施的优惠政策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中外企业的加入。成都自贸试验区自挂牌到2020年 4月新增注册企业约9.57万家,新增注册资本10781.59亿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资企业993家,新增注册外资资本891.02亿元。
随着大量中外企业在此入驻与创立,使得区内就业机会增加。成都市政府为吸引和留住国内外各界人才,于2017年夏天,印发《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自该计划实施以来,已有27.5万人青年人才精英接踵而至。随着各地各界人才的汇聚,为成都自贸试验区实现其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贸试验区发展中的局限1.忽视入驻企业的质量
为促进成都自貿试验区的发展,政府简政放权、简化程序、优化环境、完善政策法律,吸引了大量中外企业的入驻。但在大力吸引企业入驻的过程中,企业进入门槛低,忽视了企业的质量。如截至2019年 3月 31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39976户,注册资本(金)3885.95亿元。但据了解,区内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管理者缺乏相关的金融基础知识,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如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无法及时的做出相应的预防控制风险判断。这增加了自贸区内的管理风险,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引发自贸区内危机。
2. 事中事后监管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成都自贸试验区的监管体制还未形成全覆盖的统一标准,监管体制未与审批密切的结合起来,这就造成了“只批不管”、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的现象的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使得一部分僵尸企业寄存于自贸区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贸区的发展。 3. 保障系统不够完善,退出机制存在缺陷
成都自贸试验区自建立以来,就一直着重发展改革创新与发展进步,忽视了与之配套的保障系统的建设、风险预估,法制保障建设都事关重要,稳中求进才是发展的方向。自贸区讲究的就是“自由”,政府不应该过多的干预市场,让市场发挥作用,主动淘汰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方面的建设应该配和市场多多加强。
4. 金融市场欠缺活力
成都虽是我国西部金融中心,但因西部整体金融水平有限,因此比起上海、北京、香港等金融中心,成都则缺乏活力和国际性。而成都自贸试验区主要是在大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等制造方面,在金融领域方面涉及较少。成都若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其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必不可少。现如今的融资渠道较窄,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金融企业较少,征信机构发育迟缓,中小微企业贷款难、业务拓展受限等因素制约了区内金融业的发展。
三、建议
(一)加强管理,创新体制
管理的加强与体制的创新能使成都自貿试验区更好的监管与服务试验区内的企业,淘汰僵尸企业,提高企业的质量。因此成都自贸试验区应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加强审批与监管的衔接,健全监管规则和标准。除此之外,还可以创新市场评价机制、建立新型业界自治平台、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监督作用。政府改变工作方向,从以审批为主的工作模式,逐步向以备案制为主、并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模式转变。这提高相关部门及人员的主动性,不再像以前等待企业来办事,而是主动地走进企业,监督企业,服务企业。
(二)完善保障体系
完善的配套保障体系能使自贸试验区稳中求进,更有质量的发展。成都自贸试验区主要需要完善法制保障、税收政策、组织实施等方面的保障。增强法制保障方面,成都自贸试验区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实施相关国际法律惯例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并四川省可通过地方人大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自贸试验区管理制度等;完善税收政策方面,成都自贸试验区需落实好已有的可行政策,合理借鉴其他自贸试验区已试点成功的政策,为试验区内的企业逐步清理贸易中的税收障碍;加强组织实施方面,成都自贸试验区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落实试点任务,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与配合,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成都自贸试验区要借助自身国际化的优势,拓展融资渠道,打造国内外双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推动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此外,成都自贸试验区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业务,并借助“一带一路”的优势,吸引沿线国家投融资。
成都自贸试验区要积极地进行金融改革与创新,为区内吸引更多优秀的金融企业,并为区内企业和机构提供合格、多样、便利的投融资活动。成都自贸试验区尤其要探索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鼓励通过社会资本设立融资担保基金,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在增强金融活力的同时,成都自贸试验区要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违规活动,建立与自身相适应金融监管体制,为区内提供良好稳定的金融环境。
(四)实施协同开放战略
中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开始,由东向西逐步推进,而如今西部地区正在发挥后发优势,逐步走向开放前沿,成都自贸试验区应协同西部共同发展。我国西部共有12个省市及自治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此成都自贸试验区结应合自身经济和科技资源探索合作新路径并形成新的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的优化布局、转型升级、错位发展。
目前中国有18个自由贸易区,成都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在自身建设方面应吸取前两批自贸试验区的经验与教训,加强与其他自贸区的交流与合作,完善自贸试验区互助互动信息网,构建特色鲜明又协同发展的中国自贸试验区。同时,成都自贸试验区需要加强与四川沿江各大口岸的联系,加快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的建设,促进与长江主要港口的协同开放合作,向内推动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发展。
(五)激活创新创业要素,提高适应能力。
“创业不仅是实现梦想,也是体验生活,而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与这里宜居的环境密切相关。”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更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此,可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积极引导境内外资本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同时,成都自贸试验区可利用成都的高校和人才资源,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孵化基地。成都自由贸易试验区需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要素,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还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在国际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适应能力。
四、总结
成都自贸试验区作为四川自由贸易区的核心部分,处于特殊并优越的地理位置,其需牢记战略定位,紧扣战略要求,树立牢固的开放意识,完善发展中不足,激活发展中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成都市要借助此次机会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将成都打造为西部内陆经济高地和对外开放先导区,并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刘思含.四川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0.
[2] 姚毅.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成都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8(03):86-92.
[3] 戴宾.构建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思路与举措[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3):1-4.
关键词:成都自由贸易实验区;发展现状;建议
引言:成都深处我国西部内陆,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周边的省份与城市经济大多也不发达。因此其开放远不于沿海沿边容易,在闭塞的地理位置中打开对外连接的通道——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需要在发展中认清自身优劣势,并适时改证错误、弥补不足。
一、背景介绍
(一)成都自贸试验区的概况
成都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四川)自贸区的核心部分,于2017年 3月 31日,国务院批复成立。成都辖区实施范围100平方公里,涵盖成都天府新区和成都青白江铁路港两个片区。两个片区各自依托自有优势,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发展优势产业,完成各自目标与任务,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对外经济贸易贡献了主要力量。
(二)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背景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贸易自由化的需求等,推动这我国加速和更全面的对外开放。这使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需求更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川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都为其成为新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成都在具有进一步发展机会的同时需承担起立足内陆、承东启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艰巨任务,成为引领西部城市、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先导区和经济高地。成都自贸试验区的成功建设与发展,将为我国内陆地区的开放提供经验,使我国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
二、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现状
(一)自贸试验区发展中的优点
1.落实政策,简政放权
成都自贸试验区一直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建设与发展,确保国家政策制度的落实和地方政策制度的创新。为促进自贸试验区更好的发展,成都市政府2017年便发布了2017-2019年三年建设试验任务清单,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形成统一的权力清单并对外公布,实施动态管理。成都市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以自贸区的建设为契机,努力打造“智能政府”。如成都高新区全力建设“大数据+ 人工智能+ 政务服务”的智能政府,提升政府服务的效率;成都市政府打造“蓉e办”政务服务品牌,以建设全国政务服务效率最高城市。
2. 利用地理交通优势,发挥集聚扩散功能
成都自贸试验区依托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同时充分发挥经济辐射作用,带动西部乃至全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成都坚持以大通道促进大发展,以成都国际班列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要支撑点,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进一步拓展对外范围,以发达的铁路、公路为基础连通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并努力实现“空铁公水”四港的联动发展,形成水、陆、空多维的国际战略通道。多维的国际战略通道为国内外生产要素在成都自由流通奠定基础,同时,使成都的经济辐射作用得到更强的助力,并提升成都的国际经济地位。
3.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
成都自贸试验区根据每个片区的经济特点、基础条件,并结合相关政策,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都天府新区是成都主要的现代化片区,是成都经济金融要地,人才集中地。由此,成都天府新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等产业,以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化高端产业集聚与创新区,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和门户城市开放高地。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是成都陆地交通枢纽,有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已建成多个特色国家馆,并与多家院校企地合作。对此,该片区重点发展口岸服务业和信息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内陆地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这两个片区都在谋求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现代化的内陆服务与技术经济高地。
4. 企业数量增多,就业机会增加
成都市政府实施“单一窗口”制,简化企业登记注册流程,成都自贸试验区内实施的优惠政策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中外企业的加入。成都自贸试验区自挂牌到2020年 4月新增注册企业约9.57万家,新增注册资本10781.59亿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资企业993家,新增注册外资资本891.02亿元。
随着大量中外企业在此入驻与创立,使得区内就业机会增加。成都市政府为吸引和留住国内外各界人才,于2017年夏天,印发《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自该计划实施以来,已有27.5万人青年人才精英接踵而至。随着各地各界人才的汇聚,为成都自贸试验区实现其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贸试验区发展中的局限1.忽视入驻企业的质量
为促进成都自貿试验区的发展,政府简政放权、简化程序、优化环境、完善政策法律,吸引了大量中外企业的入驻。但在大力吸引企业入驻的过程中,企业进入门槛低,忽视了企业的质量。如截至2019年 3月 31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39976户,注册资本(金)3885.95亿元。但据了解,区内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管理者缺乏相关的金融基础知识,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如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无法及时的做出相应的预防控制风险判断。这增加了自贸区内的管理风险,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引发自贸区内危机。
2. 事中事后监管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成都自贸试验区的监管体制还未形成全覆盖的统一标准,监管体制未与审批密切的结合起来,这就造成了“只批不管”、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的现象的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使得一部分僵尸企业寄存于自贸区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贸区的发展。 3. 保障系统不够完善,退出机制存在缺陷
成都自贸试验区自建立以来,就一直着重发展改革创新与发展进步,忽视了与之配套的保障系统的建设、风险预估,法制保障建设都事关重要,稳中求进才是发展的方向。自贸区讲究的就是“自由”,政府不应该过多的干预市场,让市场发挥作用,主动淘汰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方面的建设应该配和市场多多加强。
4. 金融市场欠缺活力
成都虽是我国西部金融中心,但因西部整体金融水平有限,因此比起上海、北京、香港等金融中心,成都则缺乏活力和国际性。而成都自贸试验区主要是在大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等制造方面,在金融领域方面涉及较少。成都若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其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必不可少。现如今的融资渠道较窄,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金融企业较少,征信机构发育迟缓,中小微企业贷款难、业务拓展受限等因素制约了区内金融业的发展。
三、建议
(一)加强管理,创新体制
管理的加强与体制的创新能使成都自貿试验区更好的监管与服务试验区内的企业,淘汰僵尸企业,提高企业的质量。因此成都自贸试验区应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加强审批与监管的衔接,健全监管规则和标准。除此之外,还可以创新市场评价机制、建立新型业界自治平台、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监督作用。政府改变工作方向,从以审批为主的工作模式,逐步向以备案制为主、并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模式转变。这提高相关部门及人员的主动性,不再像以前等待企业来办事,而是主动地走进企业,监督企业,服务企业。
(二)完善保障体系
完善的配套保障体系能使自贸试验区稳中求进,更有质量的发展。成都自贸试验区主要需要完善法制保障、税收政策、组织实施等方面的保障。增强法制保障方面,成都自贸试验区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实施相关国际法律惯例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并四川省可通过地方人大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自贸试验区管理制度等;完善税收政策方面,成都自贸试验区需落实好已有的可行政策,合理借鉴其他自贸试验区已试点成功的政策,为试验区内的企业逐步清理贸易中的税收障碍;加强组织实施方面,成都自贸试验区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落实试点任务,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与配合,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成都自贸试验区要借助自身国际化的优势,拓展融资渠道,打造国内外双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推动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此外,成都自贸试验区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业务,并借助“一带一路”的优势,吸引沿线国家投融资。
成都自贸试验区要积极地进行金融改革与创新,为区内吸引更多优秀的金融企业,并为区内企业和机构提供合格、多样、便利的投融资活动。成都自贸试验区尤其要探索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鼓励通过社会资本设立融资担保基金,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在增强金融活力的同时,成都自贸试验区要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违规活动,建立与自身相适应金融监管体制,为区内提供良好稳定的金融环境。
(四)实施协同开放战略
中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开始,由东向西逐步推进,而如今西部地区正在发挥后发优势,逐步走向开放前沿,成都自贸试验区应协同西部共同发展。我国西部共有12个省市及自治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此成都自贸试验区结应合自身经济和科技资源探索合作新路径并形成新的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的优化布局、转型升级、错位发展。
目前中国有18个自由贸易区,成都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在自身建设方面应吸取前两批自贸试验区的经验与教训,加强与其他自贸区的交流与合作,完善自贸试验区互助互动信息网,构建特色鲜明又协同发展的中国自贸试验区。同时,成都自贸试验区需要加强与四川沿江各大口岸的联系,加快国家对外开放口岸的建设,促进与长江主要港口的协同开放合作,向内推动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发展。
(五)激活创新创业要素,提高适应能力。
“创业不仅是实现梦想,也是体验生活,而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与这里宜居的环境密切相关。”成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更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此,可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积极引导境内外资本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同时,成都自贸试验区可利用成都的高校和人才资源,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孵化基地。成都自由贸易试验区需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要素,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还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在国际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适应能力。
四、总结
成都自贸试验区作为四川自由贸易区的核心部分,处于特殊并优越的地理位置,其需牢记战略定位,紧扣战略要求,树立牢固的开放意识,完善发展中不足,激活发展中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成都市要借助此次机会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将成都打造为西部内陆经济高地和对外开放先导区,并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刘思含.四川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0.
[2] 姚毅.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成都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8(03):86-92.
[3] 戴宾.构建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思路与举措[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