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到农民公园去!”吃过晚饭,三阳村的洪大妈又在邀请大家去跳舞了。每当夜幕降临,三阳村“村嫂舞蹈队”便会在该村农民健身公园欢快地舞起来,特别是农闲季节村嫂们常聚在一起打腰鼓、扭秧歌、跳广场舞,丰富农村大舞台。
三阳村皖浙交界可谓闻名遐迩。在2011年高山村、美川村并入三阳村后,现辖3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732余人,全村地域面积17.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860亩。据悉,三阳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069人,约占总人口的22.6%,外出务工收入达163.2万元。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240元,主导农业:茶叶、山核桃、徽州贡菊。
广源亭上赏美景
三阳村有两条溪流,梅溪穿村东流去,昌源河水绕村过。驻足于昌源河畔广源亭内,近观游鱼成群,远眺百亩稻田漾绿波,群山连绵似画。亭内正上方,有广源亭记:“昌源东去,亭上对饮,壮志豪情几分。昔日滩涂地,今朝滨河大道。集贤人资助,筑我四角凉亭。”广源亭是改建后三阳滨河道路上的靓丽景点,昔日这里垃圾乱倒、污水横流、蚊蝇肆虐,可如今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楼房、宽敞整洁的道路、生机盎然的花圃草地,处处是景,步步入画。这是该村2012年10月完成的一事一议项目,总投资30.9万元,其中群众自筹及捐款6.7万元。三阳村滨河道路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是该村美好乡村建设中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优化村民生活环境的一个缩影。
清洁工程靓山村
近年来,三阳村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其着力点在于农村清洁项目实施。作为新安江流域上游的三阳村,得益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垃圾采取无害化处理,大力改善了该村生态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当地政府部门及村两委为该村600余户配备了小型垃圾桶,主干道配备了大垃圾桶,并在各路口附近修建垃圾池和垃圾收集池。该村现有6名专职保洁员,3名河道保洁员,每日及时清理垃圾。对于垃圾处理模式,该村采取“户集中、村收集、乡转运处理”及“定员保洁、定点投放、定时收运”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据悉,自2011年11月1日三阳乡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农村清洁工程正式运行以来,该村有效管住脏、乱、差丑陋现象,赢得了真、善、美的赞语。
文化研究兴山村
“梅香阵阵破寒冬,溪流潺潺见古风。真情一卷诗境里,美哉三阳画屏里。”这是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程兵为梅溪文化研究会成立题写的贺词。2011年元月,三阳村梅溪文化研究会成立,旨在撰写三阳村的村史村志,研究、收集、汇编当地的历史文化。该协会50余名成员经过多方奔走,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对三阳村洪氏宗祠进行修缮,疏浚梅溪河、筑多道蓄水堨,并对该村20处明清古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新建观音阁、文昌塔、广源亭等,以此对千年古村进行保护,进一步提升该村文化品位,倾力打造人居最佳环境。该协会自2011年起每年出版《梅溪》会刊一期,如今已出刊三期。每期杂志,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考证严谨,文风鲜活。以此为平台,该协会成立《三阳坑志》撰编组,全面启动该村首部村志。目前,该村志已完成10余万字的初稿,据悉该村志将计划于2014年付梓发行。
“叶村罗汉中村灯,三阳秋千传万村。”这是当地广为传颂的话语。民俗表演“打秋千”(又名转秋千),起源于明末,而盛于清,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自1962年以后,因历史原因给民俗于被中断未能续演,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2010年2月9日这一传统民俗又重现于三阳古街之上。日前,该项目已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阳乡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三阳村依托便利的交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勤劳致富的当地村人在各级部门及爱心人士的大力扶持下,三阳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群山披绿装,道路平整畅通,河水清洁如玉,楼房换新颜,一系列的变化,让该村广大村民喜上眉梢、甜在心头。
山变绿、水变清、路更畅、景更美的三阳,前往该村休闲旅游人数逐年增多,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的三阳村,正谱写着一曲曲新农村建设的幸福之歌。S
三阳村皖浙交界可谓闻名遐迩。在2011年高山村、美川村并入三阳村后,现辖3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732余人,全村地域面积17.1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860亩。据悉,三阳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069人,约占总人口的22.6%,外出务工收入达163.2万元。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240元,主导农业:茶叶、山核桃、徽州贡菊。
广源亭上赏美景
三阳村有两条溪流,梅溪穿村东流去,昌源河水绕村过。驻足于昌源河畔广源亭内,近观游鱼成群,远眺百亩稻田漾绿波,群山连绵似画。亭内正上方,有广源亭记:“昌源东去,亭上对饮,壮志豪情几分。昔日滩涂地,今朝滨河大道。集贤人资助,筑我四角凉亭。”广源亭是改建后三阳滨河道路上的靓丽景点,昔日这里垃圾乱倒、污水横流、蚊蝇肆虐,可如今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楼房、宽敞整洁的道路、生机盎然的花圃草地,处处是景,步步入画。这是该村2012年10月完成的一事一议项目,总投资30.9万元,其中群众自筹及捐款6.7万元。三阳村滨河道路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是该村美好乡村建设中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优化村民生活环境的一个缩影。
清洁工程靓山村
近年来,三阳村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其着力点在于农村清洁项目实施。作为新安江流域上游的三阳村,得益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垃圾采取无害化处理,大力改善了该村生态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当地政府部门及村两委为该村600余户配备了小型垃圾桶,主干道配备了大垃圾桶,并在各路口附近修建垃圾池和垃圾收集池。该村现有6名专职保洁员,3名河道保洁员,每日及时清理垃圾。对于垃圾处理模式,该村采取“户集中、村收集、乡转运处理”及“定员保洁、定点投放、定时收运”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据悉,自2011年11月1日三阳乡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农村清洁工程正式运行以来,该村有效管住脏、乱、差丑陋现象,赢得了真、善、美的赞语。
文化研究兴山村
“梅香阵阵破寒冬,溪流潺潺见古风。真情一卷诗境里,美哉三阳画屏里。”这是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程兵为梅溪文化研究会成立题写的贺词。2011年元月,三阳村梅溪文化研究会成立,旨在撰写三阳村的村史村志,研究、收集、汇编当地的历史文化。该协会50余名成员经过多方奔走,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对三阳村洪氏宗祠进行修缮,疏浚梅溪河、筑多道蓄水堨,并对该村20处明清古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新建观音阁、文昌塔、广源亭等,以此对千年古村进行保护,进一步提升该村文化品位,倾力打造人居最佳环境。该协会自2011年起每年出版《梅溪》会刊一期,如今已出刊三期。每期杂志,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考证严谨,文风鲜活。以此为平台,该协会成立《三阳坑志》撰编组,全面启动该村首部村志。目前,该村志已完成10余万字的初稿,据悉该村志将计划于2014年付梓发行。
“叶村罗汉中村灯,三阳秋千传万村。”这是当地广为传颂的话语。民俗表演“打秋千”(又名转秋千),起源于明末,而盛于清,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自1962年以后,因历史原因给民俗于被中断未能续演,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2010年2月9日这一传统民俗又重现于三阳古街之上。日前,该项目已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阳乡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三阳村依托便利的交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勤劳致富的当地村人在各级部门及爱心人士的大力扶持下,三阳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群山披绿装,道路平整畅通,河水清洁如玉,楼房换新颜,一系列的变化,让该村广大村民喜上眉梢、甜在心头。
山变绿、水变清、路更畅、景更美的三阳,前往该村休闲旅游人数逐年增多,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中心村的三阳村,正谱写着一曲曲新农村建设的幸福之歌。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