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第一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林芝米林县派镇大渡卡村,经排龙乡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而海拔2880米的大渡卡村与海拔115米的巴昔卡村,落差是2850米。
曾经,大峡谷的“世界之最”属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长370千米)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长90千米)。然而,在1998年开展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探险后,国家测绘局向世界宣布了测量的数据: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504.6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
毫无疑问,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探险科考的历程毋庸赘述,其艰辛与危险,与现在的游客仅仅因高原反应感受到的困难,不是一个量级。不过,当年前辈们的付出,不正是为了让全世界的人知晓并体验这个地球上之最吗?
当年,科考队在拿到测绘数据后,兴奋不已,还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总结归纳了十大特点: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
也正是这个世界第一大峡谷,劈开了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使得青藏高原得到更多的滋润,其东南部因此成为一片绿色世界。可以这么说,没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就没有林芝的朵朵桃花、高覆盖的森林,更无谓西藏江南了。




秋日的大峡谷,气温有些下降,雅鲁藏布江中的水流似乎没有了夏日时的湍急,山峰上的冰川,也渐渐地高冷起来,在为今年秋冬季第一场雪的来临做准备。
茂密的森林,倒是非常配合,红的、黄的、绿的,不同的色调,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叶子,终于凑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多方位感受大峡谷之秀
有言道:雅鲁藏布大峡谷秀甲天下。不仅因其广度、深度和力度独步天下,它还具体表现在山秀、水秀、树秀、草秀、云秀、雾秀、兽秀、鸟秀、蝶秀、鱼秀、人秀、村秀……
大峡谷景区,是游客大众领略大峡谷之秀最佳的选择。在这里,多个地点、多个方式、多个角度,总能满足不同游客对大峡谷秋日的期盼。
坐上观光车,在悬崖道路上行驶,窗外就是深不见底的大峡谷,紧张刺激感袭来,也就能体会到“山秀”为何物了;坐上雅鲁藏布江上的游船,感受大峡谷另一端吹来的风,两岸的风景随着溅起的水花快速向后退去,这算是领略“水秀”的方式之一。




大峡谷水之秀,远不止滔滔江水。从万年冰川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到飞流直下的瀑布,水以各种形态和方式存在于大峡谷之中。当地百姓在某座山中发现了一处温泉,据说泉涌之处烫得下不去手。大峡谷景区的工作人员通过管道,将泉水引入江边,放入专门修建的池中。热泉从山中流下,至池中时刚好变温,泡汤、沐足刚刚合适。这一处,是大峡谷景区大巴车观光的最后一站——格噶温泉。景区如此设置,不仅是想让游客感受到大峡谷之水的多一种姿态,更是为走完几站的游客提供一个休憩放松的选择。
我本想跟着当地村民西饶到山上去寻找温泉所在,他委婉地笑了笑:“特别远,很难爬的。”虽然放弃了寻找温泉的源头,但我们还是登上了山。
起始,一级一级的台阶十分平整,爬起来倒不是特别费力。石阶上和树兜处的苔藓,已是绿装换成了黄色。一棵棵密密麻麻的树之间,被开发出一条小路。久未有人至此,落下的黄叶把地上铺得满满都是,踩上去簌簌作响。
“菌子!”同行藏族大叔对我的惊讶表现得很淡定。虽然菌子火锅吃了不少,但是第一次自己在山中寻找到一颗菌子,我还是觉得非常激动。通体白色的菌子把落叶顶开,还沾着些许泥泞,不太注意还发现不了它。
虽然我不知道这颗菌子是否可食用,但我还是把它采摘了。这应该是大峡谷的这些高山今年赠予人类高端食材的尾声了吧,很多菌子都有些干瘪了。若不是今年天气转凉晚了些,可能我连这个“尾巴”都赶不上了。至于松茸等名贵的菌子,就只能待来年了。
越往上爬,石阶变成了碎石,两旁的绿叶也逐渐变黄,偶尔还冒出几丛红色,风一吹就飘荡下几枚红叶。路上有一串串红色的小果,水灵得发光,看得十分诱人。但是它的味道有些对不起它的长相,又酸又涩——或许,这也是大峡谷的味道之一。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大峡谷徒步爬山。我走了不到1 小时就果断放弃了以登高的方式感受大峡谷的山之秀。连手机都逐渐地没了信号,再往上走,或许风景更好,但是风险也更高。
还好,在大峡谷景区里,有其它地方式,可以让人便捷地站在高处,离山尖更近一些。在离古桑树不远的地方,铺着一块绿色人工草皮,不少游客在此排队。人工草皮中间,是一个五彩的热气球。刚有5个游客爬进热气球下的大竹篮中,飞行员就扳动了开关,一大束火焰喷向热气球。竹篮慢慢离开地面,里面的人拿出相机,好奇地环顾,前方是大峡谷的起点,两侧是逐层向上排列的树木。当热气球升到近100米,遮挡视线的山往下沉,南迦巴瓦峰将它更多的壮美展现在了游客面前,也算是不辜负这些顶着些许恐惧升到高处的人。
大峡谷之美,有千百种角度欣赏。但大峡谷之险,却鲜有安全的方式能让人体验。我们从不提倡去盲目冒险、寻求刺激,但是没想到,大峡谷景区却安排了一场“冒险之旅”。还好,这一趟冒险是经过精确、科学计算的,保证了游客的安全。
古桑树附近的一条水泥路直通悬崖边。悬崖边竖着一座约20米高的秋千。当然,从架子、绳索到座椅,都是结实的钢材。坐上座椅,扣好安全带,当电机发出嗡嗡的声音开始拉着我往上升的时候,我的心跳就开始加速。当然,你被提得越高,一会儿就会被晃得越远。
可能是我开始时的豪言壮语,给了操作电机的工作人员十足的信心,他竟把我拉到了最大限度。我大气不敢喘一下,身体已经与地面平行了。“准备好了吗?”地面的工作人员问我,我也不敢回答,只听见“唰”的一声,我就飞出去了。
我忘了为自己打气的物理学知识,在秋千飞过悬崖边冲向也不知道多深的大峡谷时,我终于喊了出来。腾在空中,两侧的悬崖和身下的雅鲁藏布江水做着不规则的运动,我像一颗浮尘,在这大峡谷里跌跌撞撞。“我想下去!”无奈,当你刚离地面最近,动量又把你给晃悠了起来。
不知道晃了多少个回合,我终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停了下来。落地的那一刹那,我的脚感觉不到任何力量——大峡谷景区这一次感受大峡谷之险的安排非常成功。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峡谷也不止美、秀、险。也只有来了,用身体和心灵真正去感受,才能画出大峡谷在你心中的画像。



飞“阅”大峡谷
彩林节开幕的那天,比大峡谷的秋色更吸引眼球的,是飞在空中的16把滑翔伞。
就在这一天,这17个人(含一把双人伞)创造了一项纪录:人类首次利用无动力飞行器飞越雅鲁藏布这一世界最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