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人需要“低碳蜗居”,但是城市的土地拒绝它;农村的土地可以为它展开广阔的怀抱,但是农村人对它无甚兴趣。
有没有想过住到这样一间房子里:太阳能提供电力,供暖照明自给自足;用过的污水可以净化后拿来洗车、浇花。昆明新迎北区目前就有了这样一套“低碳蜗居”住宅。它的发明者、建造者是云南省太阳能协会副理事长、太阳能工程师朱培世和他的几位老友。
环保无处不在
这套全钢架结构的“低碳”房实用面积只有14.4平方米,别看它身型小,通过工程师们的一番精心设计,屋内客厅、卧室、卫生间一应俱全,能够满足一个人的生活所需。
这个“低碳蜗居”由3个部分组成,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客厅面积约有5平方米,可以摆放小型的沙发、茶几、电视等家具、家电,能容纳四至五个成年人在客厅就座;卧室约3平方米,放有一张上下床,下铺可供两个大人入住,上铺可以睡一个小孩;卫生间约有4平方米,设有马桶与淋浴设施,淋浴用的热水由太阳能提供。
低碳的理念体现在房屋设计的每个细节:建造这套房屋的材料大部分是可回收利用的金属及木材。屋顶上装有4块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只要每天能接受4至6小时的阳光照射,屋内制冷、供热、污水处理等的用电就不成问题;同时,设计的污水处理器将屋主生活中产生的废水直接处理为可以浇花、洗车的中水。
朱培世介绍说,目前屋内采用了多项低碳技术:太阳能空气集热暖器、太阳能污水处理、多功能节能窗等技术都申报了环保专利;房屋的建造模式“低碳积木式方仓建筑”也申报了国家专利。
朱培世说:“我们设计这所‘低碳房’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低碳概念,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低碳生活,什么样的住宅可以减低排放量。”他还介绍说,“低碳房”共有三种规格:长度分别是6米、9米、12米,宽度均为2.8米,高为2.6米,由于它具备面积小和可移动的功能,也被称为“低碳蜗居”,主要用于农村安居房、部队野营、抗震救灾安居房的需要。
入户尚难“对接”
“低碳蜗居”建成一个多月来,平均每天都会迎来10-20位参观者,其中大部分是昆明市民。许多人看到很感兴趣,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样好的低碳环保理念为何不在城市中推广?
昆明市民张先生在网上看到低碳房的样板,于是前来一探究竟。他最感兴趣的是太阳能发电技术,他说:“如果自己家里能够安装上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一个月可以省好多电呢。什么时候这样的低碳环保理念可以引入到家?”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院院长李明说,“低碳蜗居”现在还只是个模型和概念。昆明低碳生活的标准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推广普及进家入户还需要一个过程。由于传统建筑模式的房地产开发没有引入环保设计的概念,造成操作空间有限等原因,限制了低碳住宅发展,比如说10层以下的建筑物可以安装光伏发电设备,但前提条件是需要有空间摆放发电装置,而传统的房屋建筑很少会留出环保系统安装的空间。此外,若同时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那么配电装置必须使用LED节能灯,而LED节能灯售价在45元至200元,成本较高,所以现在太阳能发电技术进入家庭还存在很大困难。
前来参观的市民李女士刚买了一套顶层的房子,屋顶上有一个约50平米的露台。参观“低碳蜗居”后,她问朱工程师:“能否购买一套这样的‘蜗居’,放在自家露天阳台上?”朱工程师回答说,近一段时间来参观房间的人群中和李女士一样想要购买“蜗居”的市民不在少数,虽然“蜗居”很小,放在露天或是花园里空间上不成问题,但它的建造是按照标准的抗震房来设计的,总重量有4吨,屋顶花园或露台上难以承载这样的重量。
谁的“低碳蜗居”?
按照设计者的想法,蜗居是给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住的,但是,假如一个人连房子都买不起,他又如何能在这个城市当中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可以用来摆放十几平方米蜗居的地呢?显然,蜗居的生存空间成了最大的问题。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为了房子每天挣扎拼搏的人有无数个,需要这种蜗居的人也有无数个,但是,现实允许无数个蜗居摆在公园里,摆在广场上,甚至是摆在大街边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低碳蜗居”在城市里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甚至有了些前途无“亮”的悲剧感。
“其实我们也想到了土地的问题,所以把这个房子定义为‘中国农村住房现代化的希望’,”朱培世说,“‘低碳蜗居’其实更多的是给农村的年轻人设计的,因为只有在农村,才有土地让它‘存活’”。
然而,就算放到农村去,“低碳蜗居”也未必能够普惠众生。十几平方米的“低碳蜗居”的建筑成本大约6万元,在不考虑土地问题的基础上,成本价大概每平方米为4000元左右,这个价格也许比目前城市里的高房价要低一些,但是对于农村来说,这个价格或许和“低碳蜗居”的理念一样,有些“超前”了。就算把农村可以享受太阳能补贴这一政策考虑进去,“低碳蜗居”每平方米的成本价还是接近3000元,忽略了那些养猪、养鸡等等各种农村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之后,恐怕农民们在价格上依然有点“无福消受”。更何况,几千年以来,在农村,房子几乎就是身份的象征,房子越大越能体现出一家人在周边环境中的一种优越感。在农村,许多人一辈子最大的奋斗目标就是盖一所大一点,再大一点的房子。在这流淌了几百年的文化中,“低碳蜗居”又如何能够以一种势如破竹的姿态进入?
关于“低碳蜗居”的未来,也许朱培世并没有考虑那么复杂,他看到了日渐突出的住房矛盾;他奉行了当下需要的低碳主题;他想改变陈旧的住房,然而,更多藏匿于现象背后却又关键的因素,他没有看到。
城市人需要“低碳蜗居”,但是城市的土地拒绝它;农村的土地可以为它展开广阔的怀抱,但是农村人对它无甚兴趣。在目前这种国情和社会环境之下,“低碳蜗居”单纯的以低碳的名义究竟能够走多远,这也许是朱培世们将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低碳蜗居”只是昆明低碳建筑之路上的一个样板、一个模型,它的出现并不能就此给昆明打上“低碳城市”的烙印。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仅是一个个案或者是概念,要全面推广或是普及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还是得回到普通建筑的低碳上来。如何将低碳建筑植入生活而不是拿概念来给楼盘镀上一层“低碳”金来增值,或是还停留在将低碳摆在楼盘广告里玩噱头,这都值得很多人思考。
有没有想过住到这样一间房子里:太阳能提供电力,供暖照明自给自足;用过的污水可以净化后拿来洗车、浇花。昆明新迎北区目前就有了这样一套“低碳蜗居”住宅。它的发明者、建造者是云南省太阳能协会副理事长、太阳能工程师朱培世和他的几位老友。
环保无处不在
这套全钢架结构的“低碳”房实用面积只有14.4平方米,别看它身型小,通过工程师们的一番精心设计,屋内客厅、卧室、卫生间一应俱全,能够满足一个人的生活所需。
这个“低碳蜗居”由3个部分组成,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客厅面积约有5平方米,可以摆放小型的沙发、茶几、电视等家具、家电,能容纳四至五个成年人在客厅就座;卧室约3平方米,放有一张上下床,下铺可供两个大人入住,上铺可以睡一个小孩;卫生间约有4平方米,设有马桶与淋浴设施,淋浴用的热水由太阳能提供。
低碳的理念体现在房屋设计的每个细节:建造这套房屋的材料大部分是可回收利用的金属及木材。屋顶上装有4块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只要每天能接受4至6小时的阳光照射,屋内制冷、供热、污水处理等的用电就不成问题;同时,设计的污水处理器将屋主生活中产生的废水直接处理为可以浇花、洗车的中水。
朱培世介绍说,目前屋内采用了多项低碳技术:太阳能空气集热暖器、太阳能污水处理、多功能节能窗等技术都申报了环保专利;房屋的建造模式“低碳积木式方仓建筑”也申报了国家专利。
朱培世说:“我们设计这所‘低碳房’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低碳概念,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低碳生活,什么样的住宅可以减低排放量。”他还介绍说,“低碳房”共有三种规格:长度分别是6米、9米、12米,宽度均为2.8米,高为2.6米,由于它具备面积小和可移动的功能,也被称为“低碳蜗居”,主要用于农村安居房、部队野营、抗震救灾安居房的需要。
入户尚难“对接”
“低碳蜗居”建成一个多月来,平均每天都会迎来10-20位参观者,其中大部分是昆明市民。许多人看到很感兴趣,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样好的低碳环保理念为何不在城市中推广?
昆明市民张先生在网上看到低碳房的样板,于是前来一探究竟。他最感兴趣的是太阳能发电技术,他说:“如果自己家里能够安装上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一个月可以省好多电呢。什么时候这样的低碳环保理念可以引入到家?”
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院院长李明说,“低碳蜗居”现在还只是个模型和概念。昆明低碳生活的标准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推广普及进家入户还需要一个过程。由于传统建筑模式的房地产开发没有引入环保设计的概念,造成操作空间有限等原因,限制了低碳住宅发展,比如说10层以下的建筑物可以安装光伏发电设备,但前提条件是需要有空间摆放发电装置,而传统的房屋建筑很少会留出环保系统安装的空间。此外,若同时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那么配电装置必须使用LED节能灯,而LED节能灯售价在45元至200元,成本较高,所以现在太阳能发电技术进入家庭还存在很大困难。
前来参观的市民李女士刚买了一套顶层的房子,屋顶上有一个约50平米的露台。参观“低碳蜗居”后,她问朱工程师:“能否购买一套这样的‘蜗居’,放在自家露天阳台上?”朱工程师回答说,近一段时间来参观房间的人群中和李女士一样想要购买“蜗居”的市民不在少数,虽然“蜗居”很小,放在露天或是花园里空间上不成问题,但它的建造是按照标准的抗震房来设计的,总重量有4吨,屋顶花园或露台上难以承载这样的重量。
谁的“低碳蜗居”?
按照设计者的想法,蜗居是给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住的,但是,假如一个人连房子都买不起,他又如何能在这个城市当中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可以用来摆放十几平方米蜗居的地呢?显然,蜗居的生存空间成了最大的问题。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为了房子每天挣扎拼搏的人有无数个,需要这种蜗居的人也有无数个,但是,现实允许无数个蜗居摆在公园里,摆在广场上,甚至是摆在大街边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低碳蜗居”在城市里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甚至有了些前途无“亮”的悲剧感。
“其实我们也想到了土地的问题,所以把这个房子定义为‘中国农村住房现代化的希望’,”朱培世说,“‘低碳蜗居’其实更多的是给农村的年轻人设计的,因为只有在农村,才有土地让它‘存活’”。
然而,就算放到农村去,“低碳蜗居”也未必能够普惠众生。十几平方米的“低碳蜗居”的建筑成本大约6万元,在不考虑土地问题的基础上,成本价大概每平方米为4000元左右,这个价格也许比目前城市里的高房价要低一些,但是对于农村来说,这个价格或许和“低碳蜗居”的理念一样,有些“超前”了。就算把农村可以享受太阳能补贴这一政策考虑进去,“低碳蜗居”每平方米的成本价还是接近3000元,忽略了那些养猪、养鸡等等各种农村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之后,恐怕农民们在价格上依然有点“无福消受”。更何况,几千年以来,在农村,房子几乎就是身份的象征,房子越大越能体现出一家人在周边环境中的一种优越感。在农村,许多人一辈子最大的奋斗目标就是盖一所大一点,再大一点的房子。在这流淌了几百年的文化中,“低碳蜗居”又如何能够以一种势如破竹的姿态进入?
关于“低碳蜗居”的未来,也许朱培世并没有考虑那么复杂,他看到了日渐突出的住房矛盾;他奉行了当下需要的低碳主题;他想改变陈旧的住房,然而,更多藏匿于现象背后却又关键的因素,他没有看到。
城市人需要“低碳蜗居”,但是城市的土地拒绝它;农村的土地可以为它展开广阔的怀抱,但是农村人对它无甚兴趣。在目前这种国情和社会环境之下,“低碳蜗居”单纯的以低碳的名义究竟能够走多远,这也许是朱培世们将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低碳蜗居”只是昆明低碳建筑之路上的一个样板、一个模型,它的出现并不能就此给昆明打上“低碳城市”的烙印。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仅是一个个案或者是概念,要全面推广或是普及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还是得回到普通建筑的低碳上来。如何将低碳建筑植入生活而不是拿概念来给楼盘镀上一层“低碳”金来增值,或是还停留在将低碳摆在楼盘广告里玩噱头,这都值得很多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