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料是对历史知识点的发散和补充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史料也是再现历史的方式之一。中考历史对初中学生关于史料的掌握程度有明确的要求:知道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初步学会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能够提取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各类材料中的信息。历史中考试题对史料的考察就是材料分析题,这些材料多不是书本上的原文,这种对史料总结分析的能力培养如果仅仅依靠课后做题来解决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融入史料教学,让学生在上课时对史料有全面的接触,让学生在繁杂的史料中学会找到关键词,让学生提取文献材料的能力在课堂上就得到锻炼。
【关键词】历史教学 ; 史料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89-02
一、以史料为中心,拓展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中国历史》课本,和以往的历史课本编排有了很大的不同,将史料多放在“课后活动”中,这样的编排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初一的新生多没有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在理解课文知识上就有困难,再加上文言文的难理解,势必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难度,如何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就需要史料进行补充。
如第7课“辽、西夏于北宋的并立”这一课,这一单元讲的是政权并立,知识点本就繁杂让学生直接记忆就很困难。在讲到澶渊之盟,课本用一句话概括:“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这无疑会让学生困惑:仅仅一纸盟约就能带来和平?这时就需要史料的补充,将澶渊之盟的内容摘录下来:“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发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找出关键词“兄弟之国”、“撤兵”、“助军旅之费”、“互市贸易”等,了解盟约不仅是对辽单方面的影响,对宋朝乃至当时的和平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课本知识需要总结性下定论时,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进行深入探讨和加工,得出多方面的分析结论,学会用联系、综合等方式解决历史问题。
二、通过史料,再现历史
课本中的历史知识点因为篇幅的要求,多是简短的论述,会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混淆。如讲到隋唐时期的经济,书本上用“繁荣”来形容,再加上“唐人街”等惯性思维,会让学生在学到宋朝经济时,仍然有刻本印象认为唐朝的经济是最繁荣的,宋朝的经济仍然不如唐朝经济。这时就需要史料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以城市为例:唐朝长安的布局是商业区的“市”和住宅区的“坊”分开,唐朝经济再繁荣,晚上还是有“宵禁”的要求,在经济上还是有限制。但是到了宋朝,城市的生活已经很丰富了,有了“勾栏”和“瓦子”,随着市民生活的丰富,城市商业的时间就不再有那么明确的限制,仍以城市为例:宋朝城市的布局是商业区的“市”和住宅区的“坊”不分開。通过这一史料的对比,就让学生了解宋朝的经济发展比唐朝更加突出,让学生对不同时空的朝代经济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再如第15课“明朝对外关系”一课中,讲到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这句总结性的话就需要史料的支撑。需要进行对比,用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的船队进行双方对比,用数字进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自己获得结论。从而让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航行产生由衷的赞叹,让学生在赞叹的同时深入对比两国的不同政治体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航行船只的花费如果分摊在百姓身上将是沉重的负担,为教师之后讲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做好铺垫。
因为学期学习的特殊性,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一个学期要学习几个朝代的历史,用几个月学习几千年的历史,是需要学生有时空观念的。这种时空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用史料进行补充,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将不同朝代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学会用比较、归类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三、借助史料分析,提高学生做题能力
中考历史中的重头就是材料分析题,也是学生失分的关键,很多学生看到材料分析题就头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仅仅将材料分析题的锻炼放在课后作业上,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史料分析,借助史料再现历史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史料分析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做材料分析题的方法,下面举两个例子进行补充说明。
以第4课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一课为例。为什么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如果只是这样抛出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口语,如何规范学生的语言,可以通过课堂材料的锻炼达到目的。
如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让学生学会找关键词“珍国”、“政府鼓励”、“交通路线图”,让学生学会用书面语言进行分析,学会在总结材料时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历史现象或概念。
材料一: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
材料二:军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
材料三: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将三则材料列出,让学生对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有更数字化的了解,学生再分析“重文轻武的消极影响”时会有直观的分析。
历史学习中史料是一个推进学习层次的很好途径,可以增强历史代入感,让学生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中重现历史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年代感、立体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能调动自己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课堂中融入史料教学,也能锻炼学生分析、总结材料的能力,为考试中掌握材料题的基本技能获得提供可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 ; 史料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89-02
一、以史料为中心,拓展课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中国历史》课本,和以往的历史课本编排有了很大的不同,将史料多放在“课后活动”中,这样的编排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初一的新生多没有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在理解课文知识上就有困难,再加上文言文的难理解,势必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难度,如何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就需要史料进行补充。
如第7课“辽、西夏于北宋的并立”这一课,这一单元讲的是政权并立,知识点本就繁杂让学生直接记忆就很困难。在讲到澶渊之盟,课本用一句话概括:“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这无疑会让学生困惑:仅仅一纸盟约就能带来和平?这时就需要史料的补充,将澶渊之盟的内容摘录下来:“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发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找出关键词“兄弟之国”、“撤兵”、“助军旅之费”、“互市贸易”等,了解盟约不仅是对辽单方面的影响,对宋朝乃至当时的和平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课本知识需要总结性下定论时,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进行深入探讨和加工,得出多方面的分析结论,学会用联系、综合等方式解决历史问题。
二、通过史料,再现历史
课本中的历史知识点因为篇幅的要求,多是简短的论述,会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混淆。如讲到隋唐时期的经济,书本上用“繁荣”来形容,再加上“唐人街”等惯性思维,会让学生在学到宋朝经济时,仍然有刻本印象认为唐朝的经济是最繁荣的,宋朝的经济仍然不如唐朝经济。这时就需要史料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以城市为例:唐朝长安的布局是商业区的“市”和住宅区的“坊”分开,唐朝经济再繁荣,晚上还是有“宵禁”的要求,在经济上还是有限制。但是到了宋朝,城市的生活已经很丰富了,有了“勾栏”和“瓦子”,随着市民生活的丰富,城市商业的时间就不再有那么明确的限制,仍以城市为例:宋朝城市的布局是商业区的“市”和住宅区的“坊”不分開。通过这一史料的对比,就让学生了解宋朝的经济发展比唐朝更加突出,让学生对不同时空的朝代经济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再如第15课“明朝对外关系”一课中,讲到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这句总结性的话就需要史料的支撑。需要进行对比,用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的船队进行双方对比,用数字进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自己获得结论。从而让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航行产生由衷的赞叹,让学生在赞叹的同时深入对比两国的不同政治体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航行船只的花费如果分摊在百姓身上将是沉重的负担,为教师之后讲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做好铺垫。
因为学期学习的特殊性,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一个学期要学习几个朝代的历史,用几个月学习几千年的历史,是需要学生有时空观念的。这种时空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用史料进行补充,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将不同朝代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学会用比较、归类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三、借助史料分析,提高学生做题能力
中考历史中的重头就是材料分析题,也是学生失分的关键,很多学生看到材料分析题就头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仅仅将材料分析题的锻炼放在课后作业上,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史料分析,借助史料再现历史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史料分析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做材料分析题的方法,下面举两个例子进行补充说明。
以第4课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一课为例。为什么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如果只是这样抛出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口语,如何规范学生的语言,可以通过课堂材料的锻炼达到目的。
如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让学生学会找关键词“珍国”、“政府鼓励”、“交通路线图”,让学生学会用书面语言进行分析,学会在总结材料时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历史现象或概念。
材料一: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
材料二:军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
材料三: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将三则材料列出,让学生对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有更数字化的了解,学生再分析“重文轻武的消极影响”时会有直观的分析。
历史学习中史料是一个推进学习层次的很好途径,可以增强历史代入感,让学生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中重现历史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年代感、立体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能调动自己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课堂中融入史料教学,也能锻炼学生分析、总结材料的能力,为考试中掌握材料题的基本技能获得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