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蒋天枢教授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1961年,记有“秋七月,老友吴雨僧宓自重庆来广州”,并引抄吴宓当年8月30日日记:“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中国文化本位论)。[而认为当前已遭遇甚大之困难,中国应走第三条路线,独立自主,自体其民族之道德、精神文化,而不应一边倒,为人附庸。今中国之经济日困,而国际之风云愈急,瞻望世界前途,而大阵营之孰胜孰负难预卜,未来趋势如何,今尚难预言。]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逊,但屹立不动,]决不以时俗为转移。”
反复读以上诸语,觉得这段记载很重要,但不知有些文字为什么用方括号处理,是吴宓先生原文吗?于是查《吴宓日记》,得见:“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中国文化本位论),而认为共产党已遭遇甚大之困难”,“中国应走‘第三条路线”,“独立自主,自保其民族之道德、精神、文化,而不应‘一边倒’,为c.c.c.p.之附庸”,“夸中国之经济目困,而国际之风云愈急,瞻望世界前途,两大阵营之孰胜孰负正难预卜,未来趋势如何,今正难言,共产主义未必一帆风顺,掌握全球。但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逊,但屹立不动,决不以时俗为转移。”在吴学昭的《吴宓与陈寅恪》中,对吴宓这一天的日记也有类似蒋天枢教授那样的转述。
这虽是一段简短的私人日记,但很重要。
对吴宓所记“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仍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之语,我们可以用汪荣祖教授的话来诠释:“陈寅恪守旧义,固不能等闲之顽固守旧视之,其用心实在崇尚气节,贬斥势利,以恢弘书生本色,不因世俗之升降而相互呼应。”“寅恪亦欲籍此保持其独立独行之自由思想,自由也者,乃不随波逐流。”我们不能忘记那个时代,在1961年,主流思想还不是这样认识的。这并不是说陈寅恪先生有什么天才的先见之明或做了什么准确预言,无非是陈寅恪遵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得的客观认识和判断而已,是对这精神这思想的精彩印证。季羡林先生在忆念老师吴宓的文字中说:“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矛盾。”“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此语不也正适合陈寅恪先生吗?自哈佛大学留学,经清华国学研究院,直至“文革”中先后逝世,为终生挚友的陈寅恪和吴宓可谓是息息相通,不为空间隔断过。
从蒋天枢教授所撰陈寅恪事辑文字处理方式和少量文字变通中,不难看到蒋先生的小心谨慎,1997年以及出版《吴宓与陈寅恪》的1992年毕竟还不同于出版《吴宓日记》的2006年。
反复读以上诸语,觉得这段记载很重要,但不知有些文字为什么用方括号处理,是吴宓先生原文吗?于是查《吴宓日记》,得见:“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中国文化本位论),而认为共产党已遭遇甚大之困难”,“中国应走‘第三条路线”,“独立自主,自保其民族之道德、精神、文化,而不应‘一边倒’,为c.c.c.p.之附庸”,“夸中国之经济目困,而国际之风云愈急,瞻望世界前途,两大阵营之孰胜孰负正难预卜,未来趋势如何,今正难言,共产主义未必一帆风顺,掌握全球。但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逊,但屹立不动,决不以时俗为转移。”在吴学昭的《吴宓与陈寅恪》中,对吴宓这一天的日记也有类似蒋天枢教授那样的转述。
这虽是一段简短的私人日记,但很重要。
对吴宓所记“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仍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之语,我们可以用汪荣祖教授的话来诠释:“陈寅恪守旧义,固不能等闲之顽固守旧视之,其用心实在崇尚气节,贬斥势利,以恢弘书生本色,不因世俗之升降而相互呼应。”“寅恪亦欲籍此保持其独立独行之自由思想,自由也者,乃不随波逐流。”我们不能忘记那个时代,在1961年,主流思想还不是这样认识的。这并不是说陈寅恪先生有什么天才的先见之明或做了什么准确预言,无非是陈寅恪遵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得的客观认识和判断而已,是对这精神这思想的精彩印证。季羡林先生在忆念老师吴宓的文字中说:“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矛盾。”“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此语不也正适合陈寅恪先生吗?自哈佛大学留学,经清华国学研究院,直至“文革”中先后逝世,为终生挚友的陈寅恪和吴宓可谓是息息相通,不为空间隔断过。
从蒋天枢教授所撰陈寅恪事辑文字处理方式和少量文字变通中,不难看到蒋先生的小心谨慎,1997年以及出版《吴宓与陈寅恪》的1992年毕竟还不同于出版《吴宓日记》的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