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到10年前,人们对太空旅游还知之甚少。那么,各种重大的空间运载工具是如何把太空旅游一步步引向“前台”的呢?
广袤的宇宙空间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飞往太空是人类的夙愿。为了进入太空,古今中外的无数科学家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和精心的探索,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明朝的一位小官吏——万户就是其中一个。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进行太空旅行试验的人。当时,他在椅子两边的支架上绑上两只大风筝和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吩咐手下手执火把,喊着“一、二、三、四”,同时点燃47支火箭。他原想利用火箭升空,依靠风筝降落,没想到火箭刚一点燃,就“轰”的一声喷出一团火焰——火箭爆炸了,万户再也没有走出火海。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万户勇于探索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了纪念他可贵的探索精神,在科学家提议下,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环形山”。
万户的试验失败了,但后来的科学家实现了他的理想。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开创了空间科学的新时代。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入了太空。1973年,出现了第一个空间站——美国的“天空实验室”。随后,苏联先后将7艘“礼炮号”空间站送入太空,并且发射了更加先进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苏联接二连三地发射空间站的同时,美国将航天飞机送上了轨道。“和平号”空间站寿终正寝后,世界航天大国又合作研制了“国际空间站”。这些重大的空间运载工具把太空旅游一步步引向“前台”。
然而,直到10年前,人们对太空旅游仍然知之甚少,多数人对太空旅游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科学幻想阶段,而发表在杂志上的几篇研究太空旅游的文章则大多被人遗忘了。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美苏之间的冷战结束,同冷战有关的空间投资被削减了。这样一来,卫星发射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供过于求。这一现象令空间科学家很伤脑筋。“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空间科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1997年3月,第一届国际太空旅游会议召开,80多位专家出席这次会议,并提交论文20多篇。经过社会调查和综合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当发展太空旅游事业。
2000年5月24日~26日,太空运输市场国际会议召开。会上大多数代表指出,走出卫星发射市场供过于求的唯一办法是发展太空旅游。理由是:自从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以来,大多数空间活动是靠政府投资的,现在冷战过去了,空间经费有所削减,需要利用有限的投资来发展有益的事业,以便让政府的空间局继续开展空间活动。这个有益的事业就是太空旅游。
空间科学家倡导发展太空旅游的理由具体来说有以下多个方面:
其一,大众需要太空旅游。根据对美国、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的市场调查,太空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被调查者中有86%的人愿意在闲暇时去太空旅行。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分析认为,如果票价为10万美元,每年有1万人去太空旅游,那么1年就有10亿美元收入!这是非常可观的数字。
其二,在空间活动中,目前唯一可以获取经济效益的就是太空旅游。其他空间活动只投入,不索取经济回报,即使有回报也是间接的回报,只有太空旅游每年可以获得可观的门票收入。
其三,太空旅游是一个很现实的研究课题。半个多世纪以来,空间科学技术日臻完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太空旅游是其中新兴的一项,它同空间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联系。不过,太空旅游对空间科学技术哪些领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呢?太空旅游的发展与太空工业和太空商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将来太空游客多了,太空旅游事业发展了,太空游客能在旅游中附带做一些科学试验吗?哪些科学试验能让太空游客做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好好研究,兴利除弊。
其四,太空生活涉及各种行业,从建筑到市场、销售、内部设计等。尤其是费用低廉的旅客运载工具的研制,不仅有利于卫星发射市场走出困境,而且可以允许旅游爱好者用较少的钱去太空旅游观光。而想去太空旅游的人太多了,可以为航天事业积累大量资金,促进其他航天项目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航天事业兴旺发达起来。
经过10年的工作,现在不仅发表了大量关于太空旅游的研究文章,而且买票去太空旅游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今天,只要花2000万美元,任何人都可以去“国际空间站”作一次太空旅游。美国的“太空探险”公司已经成功地将5名游客送上了“国际空间站”,并且在他们观赏了太空美景之后将他们安全载回地球。这5位第一批“吃螃蟹”的太空旅行者是:60岁的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33岁的南非商人马克·沙特尔沃思、60岁的美国富翁格雷戈里·奥尔森、40岁的美国女子阿努谢赫·安萨里和58岁的美国人查尔斯·西蒙尼。
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也不乏太空旅游者。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在中国的一位代理商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旅游者,他将花费100万元人民币体验亚轨道飞行乐趣。
广袤的宇宙空间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飞往太空是人类的夙愿。为了进入太空,古今中外的无数科学家进行了刻苦的钻研和精心的探索,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明朝的一位小官吏——万户就是其中一个。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进行太空旅行试验的人。当时,他在椅子两边的支架上绑上两只大风筝和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吩咐手下手执火把,喊着“一、二、三、四”,同时点燃47支火箭。他原想利用火箭升空,依靠风筝降落,没想到火箭刚一点燃,就“轰”的一声喷出一团火焰——火箭爆炸了,万户再也没有走出火海。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万户勇于探索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了纪念他可贵的探索精神,在科学家提议下,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环形山”。
万户的试验失败了,但后来的科学家实现了他的理想。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开创了空间科学的新时代。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入了太空。1973年,出现了第一个空间站——美国的“天空实验室”。随后,苏联先后将7艘“礼炮号”空间站送入太空,并且发射了更加先进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苏联接二连三地发射空间站的同时,美国将航天飞机送上了轨道。“和平号”空间站寿终正寝后,世界航天大国又合作研制了“国际空间站”。这些重大的空间运载工具把太空旅游一步步引向“前台”。
然而,直到10年前,人们对太空旅游仍然知之甚少,多数人对太空旅游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科学幻想阶段,而发表在杂志上的几篇研究太空旅游的文章则大多被人遗忘了。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美苏之间的冷战结束,同冷战有关的空间投资被削减了。这样一来,卫星发射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供过于求。这一现象令空间科学家很伤脑筋。“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空间科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1997年3月,第一届国际太空旅游会议召开,80多位专家出席这次会议,并提交论文20多篇。经过社会调查和综合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当发展太空旅游事业。
2000年5月24日~26日,太空运输市场国际会议召开。会上大多数代表指出,走出卫星发射市场供过于求的唯一办法是发展太空旅游。理由是:自从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以来,大多数空间活动是靠政府投资的,现在冷战过去了,空间经费有所削减,需要利用有限的投资来发展有益的事业,以便让政府的空间局继续开展空间活动。这个有益的事业就是太空旅游。
空间科学家倡导发展太空旅游的理由具体来说有以下多个方面:
其一,大众需要太空旅游。根据对美国、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的市场调查,太空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被调查者中有86%的人愿意在闲暇时去太空旅行。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分析认为,如果票价为10万美元,每年有1万人去太空旅游,那么1年就有10亿美元收入!这是非常可观的数字。
其二,在空间活动中,目前唯一可以获取经济效益的就是太空旅游。其他空间活动只投入,不索取经济回报,即使有回报也是间接的回报,只有太空旅游每年可以获得可观的门票收入。
其三,太空旅游是一个很现实的研究课题。半个多世纪以来,空间科学技术日臻完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太空旅游是其中新兴的一项,它同空间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联系。不过,太空旅游对空间科学技术哪些领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呢?太空旅游的发展与太空工业和太空商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将来太空游客多了,太空旅游事业发展了,太空游客能在旅游中附带做一些科学试验吗?哪些科学试验能让太空游客做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好好研究,兴利除弊。
其四,太空生活涉及各种行业,从建筑到市场、销售、内部设计等。尤其是费用低廉的旅客运载工具的研制,不仅有利于卫星发射市场走出困境,而且可以允许旅游爱好者用较少的钱去太空旅游观光。而想去太空旅游的人太多了,可以为航天事业积累大量资金,促进其他航天项目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航天事业兴旺发达起来。
经过10年的工作,现在不仅发表了大量关于太空旅游的研究文章,而且买票去太空旅游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今天,只要花2000万美元,任何人都可以去“国际空间站”作一次太空旅游。美国的“太空探险”公司已经成功地将5名游客送上了“国际空间站”,并且在他们观赏了太空美景之后将他们安全载回地球。这5位第一批“吃螃蟹”的太空旅行者是:60岁的美国富翁丹尼斯·蒂托、33岁的南非商人马克·沙特尔沃思、60岁的美国富翁格雷戈里·奥尔森、40岁的美国女子阿努谢赫·安萨里和58岁的美国人查尔斯·西蒙尼。
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也不乏太空旅游者。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在中国的一位代理商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旅游者,他将花费100万元人民币体验亚轨道飞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