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最平坦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原野上有一条大河流入北冰洋,名字叫做鄂毕河。冰冷的河水深处有一些小路,小路向南经过哈萨克斯坦的大湖斋桑泊,最后通向东方中国的额尔齐斯河。北鲑能够看见和摸着这条小路,它是由发源于阿尔泰山脉南麓的河水不断涌入形成的。几千年来,北鲑熟悉了这条水线,并能沿着它正确地上溯到额尔齐斯河的上游去。
地球上生活着上百种鲑鱼,公众最熟悉的大马哈鱼就是其中的一种。生物学家已经清楚,不管是生活在海洋里的还是生活在河川里的,每条鲑鱼都要回到它们度过生命最初阶段的河流上游去,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这个必须的和必然的过程。
大多数鲑鱼都是在春暖河开时上溯,可是有一种是在秋天霜冻后开始。过去每年进入十月中旬,在阿勒泰被称为大白鱼的北鲑从遥远的地方回到了它们的故乡河流。北鲑到达的地方是由松树、桦树、柳树和杨树组成的连绵林区,河里没有杂草,清凉的溪水轻柔地流过有很多砾石的河床,这样的地方为北鲑提供了合适的舒适的产卵地,使它们一代一代得以繁衍。
这种情况从很久远的年代起就不断重复着;在中国唯一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中,情况一直这样。现在,这个亘古规律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额尔齐斯河是鄂毕河支流中最大的一条。
新疆生物学家估计,1990年是这种鱼最后一次回到故乡中国。从此以后,阿勒泰的渔民再也没有捕上过一条。在一次长达三年的关于额尔齐斯河鱼类的调查中,调查组沮丧地发现,他们捕获的五千尾各种鱼的标本里,竟然没有一条北鲑。
北鲑的另外一个学名叫长颌白鲑,俗名就是大白鱼。这是一种曾经数量很多时没能引起本土学术界注意、但当它得到重视时已经很晚了的鱼。本地科学家们甚至还不清楚它们的生长死亡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它们就在中国基本灭绝了。
当年曾经至少有16000条北鲑游荡在蓝色额尔齐斯河
北鲑最后的遗产
由一些生物学家、水产工作者组成的调查组认为,对北鲑的认识毫无疑问是极其有限的。
每年十月中旬最迟到十一月初,北鲑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境内逆河而上进入中国,到达产卵地后将卵产在满是砂砾的浅槽中,然后用沙子掩埋。这些浅槽是雌鲑在河底不断摆动强有力的尾鳍产生水流挖成的。之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卵粒顺着湍急的水流漂泊而下,进入哈萨克斯坦的额尔齐斯河、斋桑泊和俄罗斯的鄂毕河中生长;第二种情况是,留下来的卯粒在冰厚一米的寒冷冬天缓慢地发育着,直到春天冰河完全融化时才孵化出小鱼来。
在新生命的最初时期,幼鲑藏在河底的石子间不吃东西,直到吸收完了连在身上的剩余卵黄才去找溪流中的小昆虫吃。高纬度阿尔泰高山的寒冷气候使得河里的生物并不丰富;这些水生生物中有幼虫,还有在涡流中紧贴着岩石的虫蛹;以及沟底石头边或是从陡峭的斜石上落下来的虫子。幼鱼从第二年起开始追食小鱼,逐渐长大成凶猛的肉食鱼。一只成熟北鲑体重一般超过5000克。
北鲑看上去很像大马哈鱼,但是牙不发达,口也小,身上覆盖着较大的圆鳞,背是深灰色的,腹是银白色的。这大概就是阿勒泰渔民叫它大白鱼的缘故吧。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鲑是中国境内额尔齐斯河的主要捕捞对象,最高捕获量曾经达到10吨。不过这样的收获只维持了短短几年时间,到60年代中期以后产量就一年比一年少,到80年代已经极为罕见了。
一般认为,北鲑在中国灭绝的时间是1990年。
通常认为,过量捕捞北鲑以更多地获取它们宝贵的鱼仔最终导致了这种鲑鱼断子绝孙。
雌鲑肚子里有数量庞大的的鱼仔,鱼仔被用来做成名贵的鱼仔酱,500克可以卖到300美元。四粒这样的鱼仔能够提供相当一枚鸡蛋的营养。哈巴河曾经有一尾5.2公斤重的雌鲑怀卵24.5万粒的记载。
鱼仔酱的原料有两种,一种是鲟鱼的,一种是鲑鱼的。鲑鱼仔比鲟鱼仔稍差一点,但同样是国际市场上昂贵的抢手货,因为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了。
北鲑给中国留下的遗产是5条标本,它们属于哈巴河渔场。这些标本的长度在57厘米到63厘米之间。三年的调查因为未能获得一尾北鲑,以至于不得不靠研究这五条标本,使调查报告中关于北鲑的部分不至于空白。
很少有记录说明这条河流中的鲑鱼情况,这使我们无法了解当时河流中产卵的成年鲑鱼数量、各种年龄组的幼鲑数量。事实上,这条国际河流的水产完全是由下游控制的。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斋桑泊的北鲑年产量在72吨到38吨之间,1954年以后不超过两吨。假如取那时下游捕获的最高值40吨,按照一条鱼2.5公斤计算,那么,那年曾经至少有过16000千条北鲑游荡在额尔齐斯河。
我们猜测,北鲑甚至能够到达大河源头的遥远的可可托海。
北鲑能够走多远
从欧洲北部往东直到北美洲的马更些河,北鲑几乎在所有北冰洋水系都有存在。在中国,没有异议的是,它们只在额尔齐斯河里生活。不同的是,一种认为北鲑只洄游到布尔津河段为止,这是生物学家的看法;另一种认为,北鲑甚至能够到达可可托海,这是我们的猜测。
额尔齐斯河的名字是从可可托海开始的。可可托海是阿尔泰山间盆地里一个极有名气的小镇,位于富蕴县北部山区,以出产航天工业必需的稀有金属闻名全球。在20世纪60年代,那里的矿产出口曾经代替了中国欠苏联巨大债务的四分之一。
按照北鲑洄游产卵对水流和河床的要求,布尔津河段是完全合乎这个条件的;但是,可可托海段额尔齐斯河特别的食性能够支持我们的猜测,那就是,可可托海生活着鲑鱼最喜欢吃的一种杜父鱼。在额尔齐斯河干流,这种鱼只在源头区的可可托海有。而且,在可可托海,除了水流急迫外,那里布满卵石的河床也是很符合北鲑这种典型的砂砾型产卵鱼的要求的。
杜父鱼是在咸水和淡水中都能找到的小鱼,主要栖息在北半球。它们一般栖息在水底,不喜欢活动,由于它们的肉味道不好,所以对人类来说价值不是很大,现在一般用来充当捕捉龙虾的诱饵和喂养鲑鱼的饲料。全世界大约有300种杜父鱼,最大的体长有60厘米。欧洲和北美产的一种生活在湖泊和河流之中,体长大约10厘米。大西洋中常见的有短角和长角两种,都有多种颜色。太平洋中比较常见的是肉呈蓝色和绿色的一种,不过可以食用。至于阿勒泰杜父鱼,它实际上是鄂毕河杜父鱼的一个变种,除了分布在可可托海外,它们还生活在额尔齐斯河的另外一条重要支流克兰河。
尽管我们知道因为额尔齐斯河发育得很宽广的河床以及深邃的河水使得北鲑的洄游不至于充满艰险,但我们仍然怀着缅怀和崇敬的心情,沿着大致与额尔齐斯河平行的山路上溯。
到或许曾经有北鲑最远到达的可可托海去。
到崇山峻岭包围中的寂寞可可托海去。
到掩隐着浓密树丛的美丽可可托海去。
到一千里朝思暮想的浪漫可可托海去。
到有超短裙姑娘的长发沉浸在十月风里的多情可可托海去。 到再也不会有美丽鲑鱼洄游的悲伤可可托海去。
我们的产卵目的要达到,我们的产卵目的一定能够达到生死不相信眼泪
您或许在电视片《动物世界》上看到过鲑鱼洄游的悲壮景象。冬天,鲑鱼在大洋的深处追逐墨鱼和沙丁鱼群,积蓄长途跋涉所需要的肌肉和脂肪。到了春天,蔚为壮观的产卵大长征开始。鲑鱼逆水上游的能力很强,甚至途中遇到瀑布也会一次次奋力跃出水面越过障碍,那时鲑鱼的群体信念一定是:我们的产卵目的要达到,我们的产卵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大海是那样浩瀚,江河是那样漫长,鲑鱼怎样认出它们出生的河流千里迢迢回到老家,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任何一个婴儿的脑容量都比鲑鱼大得多,可是他们谁都没有这样的记忆力,可以记住出生地的确切位置而在垂暮之年回到老家。可是鲑鱼有,可以记得上千公里回家路上的每一个拐弯,每一条小溪,绝不会弄错。
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美国生物学家喻斯勒回到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度假时在常去的一条路上漫步,迎面扑来的花草和苔藓的清香勾起他对童年的回忆,这使他联想到研究中的鲑鱼洄游问题。他设想气味是引导鲑鱼从茫茫大海游回出生地的向导。此后他二十多年的试验说明,在幼鲑生活的每一条河流中都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这些气味深深地印在鲑鱼的记忆中,成年鲑鱼就是循此从大海中游回它们幼年生活过的河流的。
可是这一点很可以怀疑,看看阿尔泰的群山,我们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同一座山上的冰川融水流到两条不同的溪流中,味道上能有多大的区别?就算有很大的区别,经过很多条其他山溪的混合,再流到漫长的大河下游,这个区别应该早就稀释到没有了。
不过,科学家的野外试验表明:双目失明的鲑鱼可以凭借嗅觉完成返航,但把它的鼻孔堵塞后它就失去了目标。
从地图上看,北鲑在大河中的洄游路线有4000~5000公里。为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鲑鱼昼夜兼程逆流而上,在艰难险阻甚于当年中国红军长征的跋涉中,鲑鱼付出的代价毫无疑问是惊人的。我们难以计算一条鲑鱼需要多少能量才能克服水的冲力,把自己二、三公斤的体重运送到甚至上万里的上游去。可是它们不管,它们抱着一个信念,朝着上游冲去,不停地冲去,直到大江变成了小河,小河又变成了小溪,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美国国家地理系列片几乎每一集都会有至少一段肉食动物猎杀弱小动物的镜头。狮子猎杀斑马;狼群合力围杀身躯比它们大数倍的野牛;印象最深刻的是,棕熊站在河中用前掌拼命地拍打着河水,或者搬来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把它往河里掷,逆流而上正要去产卵的鲑鱼被砸死了,被砸昏了,浮在水面上成为棕熊的午餐。电视片记录了发生在广阔的北美大陆上的情景:北极地区的冬季和春季是驯鹿、海獭和蚊子的天堂;太平洋西北海岸的欧德森林一到夏季风情万种,浩瀚大海中,虎鲸正在练习如何捕食鲑鱼。秋季,在温哥华附近的佛雷泽河,河的沿岸堆积了一层粉鲑的尸体。正是枫的季节,满山飘着红叶,山是红的,水也是红的,景色美丽而凄凉。
鲑鱼在它们的生殖季节成群结队地从深海区往内陆的江河跋涉,在一些浅得刚刚能够没过石子的水湾处,几乎倾斜着身子蹭着江底的沙石挣扎着前进,到达浅滩时奔波劳顿已经使它们伤痕累累了。产完卵的鲑鱼体无完肤面目皆非,就在这祖祖辈辈完成生殖使命的地方全体血肉模糊悲壮地死去。新生鲑鱼生命开始的地方是前辈鲑鱼生命终结的地方,生与死衔接得如此紧密和短暂,流泪的余地没有,悲伤的余地也没有。
难道就没有一种比较温和的生殖方式可以选择?鱼类专家说,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世上一些事情大概必须靠残忍的方式取得。它们或许曾经试图逃离,但在逃离以前已经全身心地献给,当后悔的时候已经无处言悔了。
誓死如归向前冲不回头,这就是鲑鱼。
是否还记得,蓝色的额尔齐斯河满河飘荡着忧伤的气味
悲伤的可可托海
尽管我们知道,大白鱼因为额尔齐斯河发育得很宽广的河床以及深邃的河水使得它的洄游不至于充满艰险,但我们仍然怀着缅怀和崇敬的心情,沿着大致与大河平行的山间公路上溯,到或许曾经有北鲑最远到达的可可托海去。
可可托海是富蕴县第一个设镇的地方,并做过县治,直到最近两年,那条经常遭洪水冲刷的简易山路才被漂亮的柏油路代替。从县城东北方向进入山区,行程50公里多一点,翻过这条公路上的最后一个山头,就看到了崇山峻岭包围中的寂寞可可托海,就看到了掩隐在浓密树丛里的美丽可可托海,就看到了朝思暮想的浪漫可可托海,就看到了超短裙姑娘的长发沉浸在十月风里的多情可可托海,就看到了再也不会有美丽鲑鱼洄游来的悲伤可可托海。
同富蕴县北部山区的大多数地方一样,这里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可可托海处于额尔齐斯河源头区,是额尔齐斯河第一镇。在它北面和东北方向是逶迤八百里的阿尔泰山脉。雄伟的山脉南坡拦住了从遥远北冰洋卷过广袤西西伯利亚原野的饱含水汽的气流,使之变成无边大雪落下,长年积雪甚至厚达2,5米;夏季到来高山冰雪消融,冰冷的溪流千聚万合跌宕而下汇成库依尔特河,在可可托海附近的铁买克乡同稍西一些的卡依尔特河组成额尔齐斯河的姊妹源。
真正的额尔齐斯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湍急的河水在满是硕大鹅卵石的河床上咆哮着把小镇劈成河南河北两部分,然后向南经过县治库额尔齐斯镇,在那里突然转变方向从此一直向西流过阿勒泰,流过福海,流过布尔津,从阿勒泰地区最西边的一个县哈巴河出国境,西去大约60公里后进入哈萨克斯坦的斋桑泊,然后穿过阿尔泰西部山脉,流入西西伯利亚南部平原,之后汇入世界名河鄂毕河,最终扑向寒冷北冰洋的喀拉海,完成2400多公里的遥远长征。
额尔齐斯河其他的主要支流有更西面的喀拉额尔齐斯河,中下游流经阿勒泰市区的克兰河和广为人知的布尔津河、哈巴河。这样大的支流一共有十条之多,并且完全像一把梳子的梳齿一样分布在额尔齐斯河的右岸,东边和南边没有一条。在中国境内,额尔齐斯河的长度为633公里。
山林怀抱里的小镇可可托海恬静安逸,看上去似乎很久以来没有多大变化。在一两公里高的崎岖山坡上,在水声不绝于耳的河谷地带,散落着年代久远、斑驳陈旧的低矮民房,好些人家的院子里堆着高高的干草垛,那是牲畜过冬的储备;俄式公用建筑外表大多涂着黄漆,最高不过三层。有哈萨克牧人骑马同他高大的骆驼一起淡出小街。
可是,鲑鱼呢?
它们到过这里吗?
是否还记得急流冲刷鹅卵石的声音?是否还记得马鹿在河边河水映着了它们在白桦林里的优雅?是否还记得起杜父鱼的美妙滋味?是否还记得蓝色的额尔齐斯河飘荡着忧伤的气味?
它们是天性中誓死非娶回到故乡河不可的北鲑永远的痛
失去寄托的鱼卵
站在可可托海山间高高的水电站大坝的风 中我们有无限感慨和悲愤,梦中的鲑鱼将是永远也到不了这里了。地质构造使得这里的河床切割很深,有建设水电站的很好条件。这座电站彻底解决了工业重镇可可托海的电力供应。就这座小镇来说,它实在是一座了不起的英雄城镇,50年前,中苏两国交恶之后前苏联向中国索债,可可托海靠它极度丰富的珍稀金属还了那笔天文数字巨债的四分之一。水电站就是那个时期建设的。
像这样的水泥工程在中国的额尔齐斯河河段还有,在国外的额尔齐斯河河段也还有。
它们是天性中誓死要回到故乡的北鲑永远的痛。
我们在山间公路上往下游无言地走。
跟着河流向西走,我们看到,过去的采金留给大河的疮疤仍然依稀可辩。这种类似地雷爆炸后留下的两三米深的大坑对洄游产卵的鱼群的损害是致命的,因为冷水性鱼类的卵大多是粘着性的,卵石被挖走使鱼卵失去了寄托。对以盛产金子出名的阿勒泰来说,高效率的采金船可谓成也它败也它,鼎盛时期有两百多条,几乎把额尔齐斯河翻了个遍,大河河床剧烈地改变了模样,曾经郁郁葱葱的河谷林迅速萧条,曾经清流荡漾的河水变得混浊不堪。值得欣慰的是,阿勒泰地区早已完全禁止采金船在河里作业。
我们往下游无言地走。在额尔齐斯河重镇北屯,在河床越来越宽阔、有浓密杨树掩映的岸边,我们遇到三个坐在河边的钓鱼者,河水打湿了他们的裤脚;他们是自己开车从几百公里外的克拉玛依来到这里的。这座城市以石油和居民富裕闻名全国,最近几年里,到毗邻而又风景迤俪的阿勒泰度假是克拉玛依居民的首选。我们参观了他们从早晨到中午的收获,有五条狗鱼,30条小白条。
关于大白鱼也就是北鲑的询问使他们产生了迷茫困惑的表情。其中一位说:“没听说过。我钓了十多年,没见过,大红鱼倒是钓过一条,有60厘米长!”
真正的本地人因为生计问题很少有这种闲情逸致;而且,即使额尔齐斯河曾经有过渔业,在本地的经济中也从来没有占过重要地位,它只在春天渔汛来时才是社会一时的热门话题。即使是在过去鱼多得被用来喂家畜的时期,渔业也不曾给当地经济带来多少好处。因为本地人也好,新疆人也好,从前并不喜欢吃鱼,况且鱼实在是太多了,三五毛钱一公斤也不好卖,捕鱼人只好把它们拿去喂家畜,以至于那段时期有些肉也无人吃。
用鱼喂养的家畜的肉太腥了。
成千上万的白鱼从对面挤过来使得河水都染成了粉红色
最后一个打鱼人
最后一个打鱼人,这也是我们十年前采访到的故事了。
70岁的巴哈提是哈巴河县最后一位真正的打鱼人。中国段额尔齐斯河的最下游从哈巴河县城流过。巴哈提是齐巴尔乡阿合阿克齐村人,14岁就开始在河边捕鱼。不过,大约是1990年,长子接过了他的船浆和网,我们就在河边看他和他的长子热哈提与同伴拜山别克打鱼。
用船在额尔齐斯河捕鱼,两个人是不够的。160米长的网下到河里,岸上有两个人拉网绳,船上有两个人摇浆,一个人下网。河边打鱼的还有一组人。热哈提与他们合作,每次轮流为对方拉一次网。船过了河中心,网也快下完了;船又回到岸边,几个人七手八脚开始往岸上收网,慢慢地看到了网底,一片水花,又一片水花……
网全部收到岸上来了,不是空网。当然不可能有鲑鱼。捕了11条鱼,大概有四公斤。鱼贩子就守在岸边;按照事先讲好的收购价,这些鱼可以卖十几元钱,这是几个人忙了半个多小时的结果。
热哈提说,八年前四月河开时曾经捕了100多公斤鱼,卖了400多块钱。船和网是自家的,打鱼卖到的钱要与拜山别克平分,拜山别克家里很困难。
老渔民巴哈提兴致勃勃地讲起,鱼救了河边很多人的命。他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闹大灾荒的时候,可以吃的食物很少,这里有鱼。那个时候鱼很多,小孩用鱼篓子放在河叉的流水里,过一会儿去提就有不少;大人骑着马提个鱼叉在河边走,一叉子下去十回九中。还有用鱼钩钩鱼的。鱼钩是用铁丝弯成的,抓点小鱼、蚯蚓、蚂蚱等挂在钩上,甩到河里,鱼很快就上钩了。那时河里的鱼有白斑狗鱼、五道黑、大红鱼、大白鱼,偶尔也碰上鲟鱼。
大白鱼?
“是啊。十月一到,成千上万的白鱼从对面河里挤过来,河水都染成粉红色了!”巴哈提这样回答。“1967年,我那时是为生产队打鱼,一网就起来200多条!可是现在不行了,几天也打不上几条鱼。”
他说,白鱼很怪,在洄游的路上一直不吃东西,直到死掉。对白鱼,什么样的鱼饵和鱼钩都没有用,只能用拉网和挂网横在江中捕捉。有时赶上鱼群通过,一网就能捕好几百斤。那时,哈巴河县与白鱼相干的产业有一个打鱼钩的铁匠铺,在县城里。巴哈提甚至还能回忆起小时候站在边上看的情形。后来他渐渐喜欢上了打铁,当他总算得到一套工具后,也打起了马掌、刀子等,一直到今天;这里以前河上没有桥,过河都是用空心圆木搭的木排,直到1992年公社决定打渡船,巴哈提参加了建造,他提供了1500只铁钉。后来,巴哈提一个人打船,先后为县渔场、乡里造过几只。
村民无鱼可捕不得不重新拿起放羊鞭,生活又回到从前
接连破产的渔场
巴哈提笑着说,有了船和网,捕鱼是方便多了。有了船和网,河里的鱼也少了,不知道鱼游到哪里去了。
“鱼多的时候,村民用麻绳编的网兜到河里去捞鱼。汉族人有一个说法叫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我们的小网兜沉到河里总是会有收获。”巴哈提说,鱼一般是5月20号左右从下游往上游逆流而上,到了9月20号以后,鱼就开始从上游往下游顺流而下。不过,白鱼不同,所有的鱼下完的时候,它们往上走。
巴哈提说,1994年曾经一网就打了八吨,卖了两万块钱。这一年还捕到过一条48公斤重的鲟鱼,每公斤29块卖给了鱼贩子,后来才听说市场价格是100块。以前打鱼是自己吃,卖得少。1985年以后牲畜折价归户后,他用自己的船和网与村里其他人一起合伙打鱼,八个人把每次打的鱼或卖的钱分成九份,巴哈提得到其中的两份。打鱼收入每年最少也有五千块,最多时两万多块。
这个哈萨克汉子住的村子是一个牧业村,土地少,草场少,牲畜也少,住在河边,村民靠打鱼获得最主要的副业收人。但是,大多数乡一级的渔场已经破产。这些渔场都是过去一些年里蜂拥而起的。像中上游的萨尔布拉克、库勒拜、萨尔塔木、加依勒玛所有的都转产了,不再捕鱼,因为已经无鱼可捕。这些渔场的村民不得不像祖祖辈辈那样种田或者拿起放羊鞭,生活又回到从前。
“十月一到,成千上万的白鱼从对面河里挤过来,河水都染成粉红色了!”那是老渔民的一段话。遥望远远的东方可可托海那端,鲑鱼不再回去,悲伤顿时涌上心头,老渔民的话在回响,它告诉我们,梦已经醒来,路已经没有。
地球上生活着上百种鲑鱼,公众最熟悉的大马哈鱼就是其中的一种。生物学家已经清楚,不管是生活在海洋里的还是生活在河川里的,每条鲑鱼都要回到它们度过生命最初阶段的河流上游去,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这个必须的和必然的过程。
大多数鲑鱼都是在春暖河开时上溯,可是有一种是在秋天霜冻后开始。过去每年进入十月中旬,在阿勒泰被称为大白鱼的北鲑从遥远的地方回到了它们的故乡河流。北鲑到达的地方是由松树、桦树、柳树和杨树组成的连绵林区,河里没有杂草,清凉的溪水轻柔地流过有很多砾石的河床,这样的地方为北鲑提供了合适的舒适的产卵地,使它们一代一代得以繁衍。
这种情况从很久远的年代起就不断重复着;在中国唯一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中,情况一直这样。现在,这个亘古规律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额尔齐斯河是鄂毕河支流中最大的一条。
新疆生物学家估计,1990年是这种鱼最后一次回到故乡中国。从此以后,阿勒泰的渔民再也没有捕上过一条。在一次长达三年的关于额尔齐斯河鱼类的调查中,调查组沮丧地发现,他们捕获的五千尾各种鱼的标本里,竟然没有一条北鲑。
北鲑的另外一个学名叫长颌白鲑,俗名就是大白鱼。这是一种曾经数量很多时没能引起本土学术界注意、但当它得到重视时已经很晚了的鱼。本地科学家们甚至还不清楚它们的生长死亡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它们就在中国基本灭绝了。
当年曾经至少有16000条北鲑游荡在蓝色额尔齐斯河
北鲑最后的遗产
由一些生物学家、水产工作者组成的调查组认为,对北鲑的认识毫无疑问是极其有限的。
每年十月中旬最迟到十一月初,北鲑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境内逆河而上进入中国,到达产卵地后将卵产在满是砂砾的浅槽中,然后用沙子掩埋。这些浅槽是雌鲑在河底不断摆动强有力的尾鳍产生水流挖成的。之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卵粒顺着湍急的水流漂泊而下,进入哈萨克斯坦的额尔齐斯河、斋桑泊和俄罗斯的鄂毕河中生长;第二种情况是,留下来的卯粒在冰厚一米的寒冷冬天缓慢地发育着,直到春天冰河完全融化时才孵化出小鱼来。
在新生命的最初时期,幼鲑藏在河底的石子间不吃东西,直到吸收完了连在身上的剩余卵黄才去找溪流中的小昆虫吃。高纬度阿尔泰高山的寒冷气候使得河里的生物并不丰富;这些水生生物中有幼虫,还有在涡流中紧贴着岩石的虫蛹;以及沟底石头边或是从陡峭的斜石上落下来的虫子。幼鱼从第二年起开始追食小鱼,逐渐长大成凶猛的肉食鱼。一只成熟北鲑体重一般超过5000克。
北鲑看上去很像大马哈鱼,但是牙不发达,口也小,身上覆盖着较大的圆鳞,背是深灰色的,腹是银白色的。这大概就是阿勒泰渔民叫它大白鱼的缘故吧。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鲑是中国境内额尔齐斯河的主要捕捞对象,最高捕获量曾经达到10吨。不过这样的收获只维持了短短几年时间,到60年代中期以后产量就一年比一年少,到80年代已经极为罕见了。
一般认为,北鲑在中国灭绝的时间是1990年。
通常认为,过量捕捞北鲑以更多地获取它们宝贵的鱼仔最终导致了这种鲑鱼断子绝孙。
雌鲑肚子里有数量庞大的的鱼仔,鱼仔被用来做成名贵的鱼仔酱,500克可以卖到300美元。四粒这样的鱼仔能够提供相当一枚鸡蛋的营养。哈巴河曾经有一尾5.2公斤重的雌鲑怀卵24.5万粒的记载。
鱼仔酱的原料有两种,一种是鲟鱼的,一种是鲑鱼的。鲑鱼仔比鲟鱼仔稍差一点,但同样是国际市场上昂贵的抢手货,因为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了。
北鲑给中国留下的遗产是5条标本,它们属于哈巴河渔场。这些标本的长度在57厘米到63厘米之间。三年的调查因为未能获得一尾北鲑,以至于不得不靠研究这五条标本,使调查报告中关于北鲑的部分不至于空白。
很少有记录说明这条河流中的鲑鱼情况,这使我们无法了解当时河流中产卵的成年鲑鱼数量、各种年龄组的幼鲑数量。事实上,这条国际河流的水产完全是由下游控制的。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斋桑泊的北鲑年产量在72吨到38吨之间,1954年以后不超过两吨。假如取那时下游捕获的最高值40吨,按照一条鱼2.5公斤计算,那么,那年曾经至少有过16000千条北鲑游荡在额尔齐斯河。
我们猜测,北鲑甚至能够到达大河源头的遥远的可可托海。
北鲑能够走多远
从欧洲北部往东直到北美洲的马更些河,北鲑几乎在所有北冰洋水系都有存在。在中国,没有异议的是,它们只在额尔齐斯河里生活。不同的是,一种认为北鲑只洄游到布尔津河段为止,这是生物学家的看法;另一种认为,北鲑甚至能够到达可可托海,这是我们的猜测。
额尔齐斯河的名字是从可可托海开始的。可可托海是阿尔泰山间盆地里一个极有名气的小镇,位于富蕴县北部山区,以出产航天工业必需的稀有金属闻名全球。在20世纪60年代,那里的矿产出口曾经代替了中国欠苏联巨大债务的四分之一。
按照北鲑洄游产卵对水流和河床的要求,布尔津河段是完全合乎这个条件的;但是,可可托海段额尔齐斯河特别的食性能够支持我们的猜测,那就是,可可托海生活着鲑鱼最喜欢吃的一种杜父鱼。在额尔齐斯河干流,这种鱼只在源头区的可可托海有。而且,在可可托海,除了水流急迫外,那里布满卵石的河床也是很符合北鲑这种典型的砂砾型产卵鱼的要求的。
杜父鱼是在咸水和淡水中都能找到的小鱼,主要栖息在北半球。它们一般栖息在水底,不喜欢活动,由于它们的肉味道不好,所以对人类来说价值不是很大,现在一般用来充当捕捉龙虾的诱饵和喂养鲑鱼的饲料。全世界大约有300种杜父鱼,最大的体长有60厘米。欧洲和北美产的一种生活在湖泊和河流之中,体长大约10厘米。大西洋中常见的有短角和长角两种,都有多种颜色。太平洋中比较常见的是肉呈蓝色和绿色的一种,不过可以食用。至于阿勒泰杜父鱼,它实际上是鄂毕河杜父鱼的一个变种,除了分布在可可托海外,它们还生活在额尔齐斯河的另外一条重要支流克兰河。
尽管我们知道因为额尔齐斯河发育得很宽广的河床以及深邃的河水使得北鲑的洄游不至于充满艰险,但我们仍然怀着缅怀和崇敬的心情,沿着大致与额尔齐斯河平行的山路上溯。
到或许曾经有北鲑最远到达的可可托海去。
到崇山峻岭包围中的寂寞可可托海去。
到掩隐着浓密树丛的美丽可可托海去。
到一千里朝思暮想的浪漫可可托海去。
到有超短裙姑娘的长发沉浸在十月风里的多情可可托海去。 到再也不会有美丽鲑鱼洄游的悲伤可可托海去。
我们的产卵目的要达到,我们的产卵目的一定能够达到生死不相信眼泪
您或许在电视片《动物世界》上看到过鲑鱼洄游的悲壮景象。冬天,鲑鱼在大洋的深处追逐墨鱼和沙丁鱼群,积蓄长途跋涉所需要的肌肉和脂肪。到了春天,蔚为壮观的产卵大长征开始。鲑鱼逆水上游的能力很强,甚至途中遇到瀑布也会一次次奋力跃出水面越过障碍,那时鲑鱼的群体信念一定是:我们的产卵目的要达到,我们的产卵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大海是那样浩瀚,江河是那样漫长,鲑鱼怎样认出它们出生的河流千里迢迢回到老家,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任何一个婴儿的脑容量都比鲑鱼大得多,可是他们谁都没有这样的记忆力,可以记住出生地的确切位置而在垂暮之年回到老家。可是鲑鱼有,可以记得上千公里回家路上的每一个拐弯,每一条小溪,绝不会弄错。
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美国生物学家喻斯勒回到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度假时在常去的一条路上漫步,迎面扑来的花草和苔藓的清香勾起他对童年的回忆,这使他联想到研究中的鲑鱼洄游问题。他设想气味是引导鲑鱼从茫茫大海游回出生地的向导。此后他二十多年的试验说明,在幼鲑生活的每一条河流中都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这些气味深深地印在鲑鱼的记忆中,成年鲑鱼就是循此从大海中游回它们幼年生活过的河流的。
可是这一点很可以怀疑,看看阿尔泰的群山,我们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同一座山上的冰川融水流到两条不同的溪流中,味道上能有多大的区别?就算有很大的区别,经过很多条其他山溪的混合,再流到漫长的大河下游,这个区别应该早就稀释到没有了。
不过,科学家的野外试验表明:双目失明的鲑鱼可以凭借嗅觉完成返航,但把它的鼻孔堵塞后它就失去了目标。
从地图上看,北鲑在大河中的洄游路线有4000~5000公里。为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鲑鱼昼夜兼程逆流而上,在艰难险阻甚于当年中国红军长征的跋涉中,鲑鱼付出的代价毫无疑问是惊人的。我们难以计算一条鲑鱼需要多少能量才能克服水的冲力,把自己二、三公斤的体重运送到甚至上万里的上游去。可是它们不管,它们抱着一个信念,朝着上游冲去,不停地冲去,直到大江变成了小河,小河又变成了小溪,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美国国家地理系列片几乎每一集都会有至少一段肉食动物猎杀弱小动物的镜头。狮子猎杀斑马;狼群合力围杀身躯比它们大数倍的野牛;印象最深刻的是,棕熊站在河中用前掌拼命地拍打着河水,或者搬来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头把它往河里掷,逆流而上正要去产卵的鲑鱼被砸死了,被砸昏了,浮在水面上成为棕熊的午餐。电视片记录了发生在广阔的北美大陆上的情景:北极地区的冬季和春季是驯鹿、海獭和蚊子的天堂;太平洋西北海岸的欧德森林一到夏季风情万种,浩瀚大海中,虎鲸正在练习如何捕食鲑鱼。秋季,在温哥华附近的佛雷泽河,河的沿岸堆积了一层粉鲑的尸体。正是枫的季节,满山飘着红叶,山是红的,水也是红的,景色美丽而凄凉。
鲑鱼在它们的生殖季节成群结队地从深海区往内陆的江河跋涉,在一些浅得刚刚能够没过石子的水湾处,几乎倾斜着身子蹭着江底的沙石挣扎着前进,到达浅滩时奔波劳顿已经使它们伤痕累累了。产完卵的鲑鱼体无完肤面目皆非,就在这祖祖辈辈完成生殖使命的地方全体血肉模糊悲壮地死去。新生鲑鱼生命开始的地方是前辈鲑鱼生命终结的地方,生与死衔接得如此紧密和短暂,流泪的余地没有,悲伤的余地也没有。
难道就没有一种比较温和的生殖方式可以选择?鱼类专家说,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世上一些事情大概必须靠残忍的方式取得。它们或许曾经试图逃离,但在逃离以前已经全身心地献给,当后悔的时候已经无处言悔了。
誓死如归向前冲不回头,这就是鲑鱼。
是否还记得,蓝色的额尔齐斯河满河飘荡着忧伤的气味
悲伤的可可托海
尽管我们知道,大白鱼因为额尔齐斯河发育得很宽广的河床以及深邃的河水使得它的洄游不至于充满艰险,但我们仍然怀着缅怀和崇敬的心情,沿着大致与大河平行的山间公路上溯,到或许曾经有北鲑最远到达的可可托海去。
可可托海是富蕴县第一个设镇的地方,并做过县治,直到最近两年,那条经常遭洪水冲刷的简易山路才被漂亮的柏油路代替。从县城东北方向进入山区,行程50公里多一点,翻过这条公路上的最后一个山头,就看到了崇山峻岭包围中的寂寞可可托海,就看到了掩隐在浓密树丛里的美丽可可托海,就看到了朝思暮想的浪漫可可托海,就看到了超短裙姑娘的长发沉浸在十月风里的多情可可托海,就看到了再也不会有美丽鲑鱼洄游来的悲伤可可托海。
同富蕴县北部山区的大多数地方一样,这里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可可托海处于额尔齐斯河源头区,是额尔齐斯河第一镇。在它北面和东北方向是逶迤八百里的阿尔泰山脉。雄伟的山脉南坡拦住了从遥远北冰洋卷过广袤西西伯利亚原野的饱含水汽的气流,使之变成无边大雪落下,长年积雪甚至厚达2,5米;夏季到来高山冰雪消融,冰冷的溪流千聚万合跌宕而下汇成库依尔特河,在可可托海附近的铁买克乡同稍西一些的卡依尔特河组成额尔齐斯河的姊妹源。
真正的额尔齐斯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湍急的河水在满是硕大鹅卵石的河床上咆哮着把小镇劈成河南河北两部分,然后向南经过县治库额尔齐斯镇,在那里突然转变方向从此一直向西流过阿勒泰,流过福海,流过布尔津,从阿勒泰地区最西边的一个县哈巴河出国境,西去大约60公里后进入哈萨克斯坦的斋桑泊,然后穿过阿尔泰西部山脉,流入西西伯利亚南部平原,之后汇入世界名河鄂毕河,最终扑向寒冷北冰洋的喀拉海,完成2400多公里的遥远长征。
额尔齐斯河其他的主要支流有更西面的喀拉额尔齐斯河,中下游流经阿勒泰市区的克兰河和广为人知的布尔津河、哈巴河。这样大的支流一共有十条之多,并且完全像一把梳子的梳齿一样分布在额尔齐斯河的右岸,东边和南边没有一条。在中国境内,额尔齐斯河的长度为633公里。
山林怀抱里的小镇可可托海恬静安逸,看上去似乎很久以来没有多大变化。在一两公里高的崎岖山坡上,在水声不绝于耳的河谷地带,散落着年代久远、斑驳陈旧的低矮民房,好些人家的院子里堆着高高的干草垛,那是牲畜过冬的储备;俄式公用建筑外表大多涂着黄漆,最高不过三层。有哈萨克牧人骑马同他高大的骆驼一起淡出小街。
可是,鲑鱼呢?
它们到过这里吗?
是否还记得急流冲刷鹅卵石的声音?是否还记得马鹿在河边河水映着了它们在白桦林里的优雅?是否还记得起杜父鱼的美妙滋味?是否还记得蓝色的额尔齐斯河飘荡着忧伤的气味?
它们是天性中誓死非娶回到故乡河不可的北鲑永远的痛
失去寄托的鱼卵
站在可可托海山间高高的水电站大坝的风 中我们有无限感慨和悲愤,梦中的鲑鱼将是永远也到不了这里了。地质构造使得这里的河床切割很深,有建设水电站的很好条件。这座电站彻底解决了工业重镇可可托海的电力供应。就这座小镇来说,它实在是一座了不起的英雄城镇,50年前,中苏两国交恶之后前苏联向中国索债,可可托海靠它极度丰富的珍稀金属还了那笔天文数字巨债的四分之一。水电站就是那个时期建设的。
像这样的水泥工程在中国的额尔齐斯河河段还有,在国外的额尔齐斯河河段也还有。
它们是天性中誓死要回到故乡的北鲑永远的痛。
我们在山间公路上往下游无言地走。
跟着河流向西走,我们看到,过去的采金留给大河的疮疤仍然依稀可辩。这种类似地雷爆炸后留下的两三米深的大坑对洄游产卵的鱼群的损害是致命的,因为冷水性鱼类的卵大多是粘着性的,卵石被挖走使鱼卵失去了寄托。对以盛产金子出名的阿勒泰来说,高效率的采金船可谓成也它败也它,鼎盛时期有两百多条,几乎把额尔齐斯河翻了个遍,大河河床剧烈地改变了模样,曾经郁郁葱葱的河谷林迅速萧条,曾经清流荡漾的河水变得混浊不堪。值得欣慰的是,阿勒泰地区早已完全禁止采金船在河里作业。
我们往下游无言地走。在额尔齐斯河重镇北屯,在河床越来越宽阔、有浓密杨树掩映的岸边,我们遇到三个坐在河边的钓鱼者,河水打湿了他们的裤脚;他们是自己开车从几百公里外的克拉玛依来到这里的。这座城市以石油和居民富裕闻名全国,最近几年里,到毗邻而又风景迤俪的阿勒泰度假是克拉玛依居民的首选。我们参观了他们从早晨到中午的收获,有五条狗鱼,30条小白条。
关于大白鱼也就是北鲑的询问使他们产生了迷茫困惑的表情。其中一位说:“没听说过。我钓了十多年,没见过,大红鱼倒是钓过一条,有60厘米长!”
真正的本地人因为生计问题很少有这种闲情逸致;而且,即使额尔齐斯河曾经有过渔业,在本地的经济中也从来没有占过重要地位,它只在春天渔汛来时才是社会一时的热门话题。即使是在过去鱼多得被用来喂家畜的时期,渔业也不曾给当地经济带来多少好处。因为本地人也好,新疆人也好,从前并不喜欢吃鱼,况且鱼实在是太多了,三五毛钱一公斤也不好卖,捕鱼人只好把它们拿去喂家畜,以至于那段时期有些肉也无人吃。
用鱼喂养的家畜的肉太腥了。
成千上万的白鱼从对面挤过来使得河水都染成了粉红色
最后一个打鱼人
最后一个打鱼人,这也是我们十年前采访到的故事了。
70岁的巴哈提是哈巴河县最后一位真正的打鱼人。中国段额尔齐斯河的最下游从哈巴河县城流过。巴哈提是齐巴尔乡阿合阿克齐村人,14岁就开始在河边捕鱼。不过,大约是1990年,长子接过了他的船浆和网,我们就在河边看他和他的长子热哈提与同伴拜山别克打鱼。
用船在额尔齐斯河捕鱼,两个人是不够的。160米长的网下到河里,岸上有两个人拉网绳,船上有两个人摇浆,一个人下网。河边打鱼的还有一组人。热哈提与他们合作,每次轮流为对方拉一次网。船过了河中心,网也快下完了;船又回到岸边,几个人七手八脚开始往岸上收网,慢慢地看到了网底,一片水花,又一片水花……
网全部收到岸上来了,不是空网。当然不可能有鲑鱼。捕了11条鱼,大概有四公斤。鱼贩子就守在岸边;按照事先讲好的收购价,这些鱼可以卖十几元钱,这是几个人忙了半个多小时的结果。
热哈提说,八年前四月河开时曾经捕了100多公斤鱼,卖了400多块钱。船和网是自家的,打鱼卖到的钱要与拜山别克平分,拜山别克家里很困难。
老渔民巴哈提兴致勃勃地讲起,鱼救了河边很多人的命。他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闹大灾荒的时候,可以吃的食物很少,这里有鱼。那个时候鱼很多,小孩用鱼篓子放在河叉的流水里,过一会儿去提就有不少;大人骑着马提个鱼叉在河边走,一叉子下去十回九中。还有用鱼钩钩鱼的。鱼钩是用铁丝弯成的,抓点小鱼、蚯蚓、蚂蚱等挂在钩上,甩到河里,鱼很快就上钩了。那时河里的鱼有白斑狗鱼、五道黑、大红鱼、大白鱼,偶尔也碰上鲟鱼。
大白鱼?
“是啊。十月一到,成千上万的白鱼从对面河里挤过来,河水都染成粉红色了!”巴哈提这样回答。“1967年,我那时是为生产队打鱼,一网就起来200多条!可是现在不行了,几天也打不上几条鱼。”
他说,白鱼很怪,在洄游的路上一直不吃东西,直到死掉。对白鱼,什么样的鱼饵和鱼钩都没有用,只能用拉网和挂网横在江中捕捉。有时赶上鱼群通过,一网就能捕好几百斤。那时,哈巴河县与白鱼相干的产业有一个打鱼钩的铁匠铺,在县城里。巴哈提甚至还能回忆起小时候站在边上看的情形。后来他渐渐喜欢上了打铁,当他总算得到一套工具后,也打起了马掌、刀子等,一直到今天;这里以前河上没有桥,过河都是用空心圆木搭的木排,直到1992年公社决定打渡船,巴哈提参加了建造,他提供了1500只铁钉。后来,巴哈提一个人打船,先后为县渔场、乡里造过几只。
村民无鱼可捕不得不重新拿起放羊鞭,生活又回到从前
接连破产的渔场
巴哈提笑着说,有了船和网,捕鱼是方便多了。有了船和网,河里的鱼也少了,不知道鱼游到哪里去了。
“鱼多的时候,村民用麻绳编的网兜到河里去捞鱼。汉族人有一个说法叫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我们的小网兜沉到河里总是会有收获。”巴哈提说,鱼一般是5月20号左右从下游往上游逆流而上,到了9月20号以后,鱼就开始从上游往下游顺流而下。不过,白鱼不同,所有的鱼下完的时候,它们往上走。
巴哈提说,1994年曾经一网就打了八吨,卖了两万块钱。这一年还捕到过一条48公斤重的鲟鱼,每公斤29块卖给了鱼贩子,后来才听说市场价格是100块。以前打鱼是自己吃,卖得少。1985年以后牲畜折价归户后,他用自己的船和网与村里其他人一起合伙打鱼,八个人把每次打的鱼或卖的钱分成九份,巴哈提得到其中的两份。打鱼收入每年最少也有五千块,最多时两万多块。
这个哈萨克汉子住的村子是一个牧业村,土地少,草场少,牲畜也少,住在河边,村民靠打鱼获得最主要的副业收人。但是,大多数乡一级的渔场已经破产。这些渔场都是过去一些年里蜂拥而起的。像中上游的萨尔布拉克、库勒拜、萨尔塔木、加依勒玛所有的都转产了,不再捕鱼,因为已经无鱼可捕。这些渔场的村民不得不像祖祖辈辈那样种田或者拿起放羊鞭,生活又回到从前。
“十月一到,成千上万的白鱼从对面河里挤过来,河水都染成粉红色了!”那是老渔民的一段话。遥望远远的东方可可托海那端,鲑鱼不再回去,悲伤顿时涌上心头,老渔民的话在回响,它告诉我们,梦已经醒来,路已经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