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将为科学课的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习习惯;观察;探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我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做了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我力求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蒸发》一课,我打破以往的常规,先让孩子们观看妈妈洗衣、晒衣、收衣的录像,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就踊跃提出了很多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我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提炼出问题: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为顺利完成新课任务,开展探究确定了话题。
  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例如《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课的开始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张纸包裹在一段自然水管上,然后放在火上烧,过了很长时间纸始终未燃烧,小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究的问题,这样孩子们的探求愿望自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低年级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睁开眼睛看世界是孩子的本能,所以小学科学课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在观察方法的指导上和观察的有效性上作文章。
  1.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仔细的观察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在低年级,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我们要肯花时间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给足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在教学《水的凝结》一课时,我给每组学生一瓶冰粒,然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大家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瓶子内外的变化,正是这静静的5分钟,大家观察到了许多的现象,为进一步的探究打下了基础。我们要让小学生明白观察不是走过场,观察是需要花时间的、需要有耐性有毅力的,还要教会小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从而培养小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2.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观察过程
  眼、耳、鼻、舌、手的感觉对于自然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对事物的认识只靠耳朵听,别人讲,或者只用眼睛看,往往会有模糊不清或不完整的感觉,如要全面清楚地感知新的事物或现象必须综合运用感官,作为获得新知的基础,然后才能促进思考。如对水的观察,先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认识它,然后我再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眼、耳、鼻、舌、手进行感知,与白酒、盐水一起闻一闻,与果汁一起尝一尝,与牛奶一起装瓶摇一摇,这样观察才有了新的、更广泛的内容,小学生的各种体验也会跟着丰富起来,才能体味到综合运用感官是了解事物各种属性的需要。小学生也只有通过这些体验,才会使探究活动得以一步步深入地展开,才能引发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
  3.关注身边事物,勤于动笔记录
  处处留心皆学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只是通过一两次观察就能解决的,教学中我鼓励他们随时留心周围事物,鼓励他们多在大自然中去参加各种观察活动,关注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天气现象,督促他们主动地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并且最后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从而使小学生的观察兴趣不断得到培养,促使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要只依赖老师,要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学生曾提出这样的问题: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其他方法,能让水上升吗?遇到这个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实验,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想出合理的办法,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实验之前还要明确实验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总之,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一次性纸杯和饮料罐,可以做土电话、听诊器、饮料盒,也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做出科学实验的资源。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1(Nec-1)对心搏骤停后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和Nec-1组,每组8只。Sham组仅